导读:本文包含了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士的宁,马钱子碱,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Ⅱ相代谢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论文文献综述
李阿荣,刘若轩,邓志军,郭洁文,李丽明[1](2018)在《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参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体外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参与士的宁和马钱子碱Ⅱ相代谢的主要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亚型,为预测其与其他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分别与大鼠肝微粒体(RLMs)、人肝微粒体(HLMs)和12种主要人重组UGTs亚酶进行孵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检测士的宁和马钱子碱葡糖醛酸代谢产物,考察参与其体外Ⅱ相代谢UGTs亚酶类型。结果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均在HLMs里生成1个单葡糖醛酸代谢产物,而在RLMs中未产生,单酶试验中二者均只在UGT1A4重组酶中发生代谢。结论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人鼠代谢中存在种属差异,UGT1A4为其主要代谢亚酶。该研究结果可为临床预防马钱子因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引发的不良反应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8年06期)
孙小雅,葛广波,唐辉,王亚乔,姚新成[2](2017)在《瑞格非尼对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体外人肝微粒体及重组人源代谢酶孵育体系考察了瑞格非尼(regorafenib,REG)对12种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的抑制作用,通过体外-体内外推(IV-IVE)预测REG与经过UGT1A1代谢消除药物共服引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的风险。以混合人肝微粒体(HLM)及重组人源UGTs作为酶源,4-甲基伞形酮(4-MU)作为UGTs的非特异性探针底物,N-(3-羧丙基)-4-羟基-1,8-萘酰亚胺(NCHN)和N-(正丁基)-4-(4-羟苯基)-1,8-萘酰亚胺(NPHN)作为UGT1A1的特异性探针底物,叁氟拉嗪(TFP)作为UGT1A4的特异性探针底物,评估REG对12种人UGTs的抑制作用。通过非线性回归并拟合曲线求得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_(50)),Lineweaver-Burk和Dixon作图法确定抑制类型,二次作图法求得抑制动力学常数(K_i),并基于体外抑制动力学参数预测了REG抑制UGT1A1所引发DDI的潜在可能性。体外抑制实验表明,REG对UGT1A1、UGT1A7、UGT1A9和UGT2B7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_(50)为0.15~6.6μmol·L~(-1),K_i为0.027~14μmol·L~(-1)。REG可竞争性的抑制UGT1A1催化的4-MU-O-葡糖醛酸化反应及UGT1A1催化的NPHN-O-葡糖醛酸化反应,而非竞争性的抑制UGT1A1催化的NCHN-4-O-葡糖醛酸化反应,对UGT1A7、UGT1A9和UGT2B7催化的4-MU-O-葡糖醛酸化反应呈现混合型的抑制类型。口服治疗剂量的REG(160 mg·d~(-1))可导致UGT1A1代表性底物NPHN和NCHN的AUC分别增加101%~302%和13%~109%。结果提示,REG与主要经UGT1A1代谢的底物药物联合应用时,可通过强效抑制UGT1A1进而影响其在机体内的代谢清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张素珍,刘俊,杨牡丹,高峻,刘晓玲[3](2016)在《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28基因多态性与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毒性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立替康(CPT-11)联合5-氟尿嘧啶(5-FU)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化疗方案之一。CPT-11可能引起重度迟发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在欧美高加索人种应用CPT-11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中,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左右。由于对不良反应的顾虑,在我国以CPT-11为主的方案长期处于二线应用的地位。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是参与CPT-(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6年11期)
吴薇,吕迁洲[4](2016)在《伊立替康致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无突变患者严重腹泻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立替康为半合成的可溶性喜树碱衍生物,通过抑制Ⅰ型DNA拓扑异构酶阻碍DNA的合成,可特异性作用于细胞周期s期,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伊立替康是治疗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选择。然而,迟发性腹泻是伊立替康主要的不良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于用药后24 h发生,发生率可达90%,严重者可致命。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的不良反应相关,使用伊立替康化疗前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期刊2016年06期)
王欣欣,侯洁,宁静,潘永强,洪沫[5](2016)在《金松双黄酮对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体外代谢孵育体系考察了金松双黄酮(sciadopitysin,SP)对12种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的抑制作用,通过体外-体内外推(IV-IVE)预测体内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的风险。以混合人肝微粒体(HLM)及重组表达的人UGTs作为酶源,选用4-甲基伞形酮(4-MU)、叁氟拉嗪(TFP)、N-3-羧丙基-4-羟基-1,8-萘酰亚胺(NCHN)分别为UGTs酶的广谱探针底物、UGT1A4和UGT1A1的特异性探针底物,评估金松双黄酮对12种人UGT酶的抑制作用。通过非线性拟合求得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和抑制动力学常数Ki及抑制类型;并基于体外参数预测了金松双黄酮通过抑制UGT1A1引发的潜在DDI风险。体外抑制实验表明,金松双黄酮对UGT1A1、UGT1A3、UGT1A8和UGT1A10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当终浓度为10μmol·L~(-1)时,UGT1A1、UGT1A3、UGT1A8和UGT1A10的残余活性均小于30%。金松双黄酮对UGT1A1、UGT1A3、UGT1A8和UGT1A10的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0.20~1.34μmol·L~(-1),抑制动力学常数Ki为0.07~2.12μmol·L~(-1)。口服金松双黄酮240 mg·d~(-1)可导致UGT1A1底物的AUC增加19%~147%。金松双黄酮可竞争性的抑制UGT1A1、UGT1A3、UGT1A8和UGT1A10催化的4-MU-O-葡糖醛酸化反应及UGT1A1催化的NCHN-O-葡糖醛酸化反应。金松双黄酮对UGT1A1的强抑制作用有可能减缓UGT1A1底物的代谢,进而引发DDI风险。上述研究提示金松双黄酮与临床药物联合应用时,应该特别注意其通过抑制UGT酶而引发的DDI。(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宋丽雪,许茜,邸晓辉,许景峰,江琳[6](2014)在《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UGT1A)1和UGT1A3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方法提取北京市3所医院347例健康新生儿(健康新生儿组)和97例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13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组)患儿血标本的DNA,确定UGT1A1和UGT1A3基因型,研究UGT1A1和UGT1A3基因多态性分布与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结果健康新生儿组的UGT1A突变基因频率分别与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和高胆红素血症组进行比较,UGT1A1*6、UGT1A1*28、UGT1A3*2突变基因频率(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和高胆红素血症组上述各型基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UGT1A3其他基因型突变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GT1A1*6、UGT1A1*28和UGT1A3*2基因变异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是高胆红素血症的易感基因,但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无关。(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08期)
李艳丽,田红翠,翟文婷,许卉[7](2013)在《丹酚酸A对大鼠肝脏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SAA)对大鼠肝脏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UGTs)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SAA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连续给药1周后断头处死动物,分离制备肝组织亚细胞组分,以对硝基酚(4-NP)为探针药物,HPLC法测定各亚细胞组分UGTs活性。结果在不同肝组织亚细胞组分中,以肝微粒体的UGTs酶活性最高,且雄鼠显着高于雌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AA组大鼠的肝微粒体蛋白浓度和UGTs酶活性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A经静脉途径连续给药1周对SD大鼠肝脏的UGTs酶活性无显着的诱导或抑制作用,提示其在临床应用时发生经UGTs酶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的潜在风险较小。(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3年06期)
崔冬雪[8](2013)在《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UGT)是体内最重要的Ⅱ相代谢酶,它可以参与许多内源性物质如胆红素、甾体激素、甲状腺激素、胆汁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的代谢,在许多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和抗惊厥药等的代谢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UGT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UGT特别是其基因多态性及其介导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也可以揭示内源性物质代谢紊乱的机制。本文就UGT的分类、组织分布、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及其所介导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丁媛媛,曾明,邱麟,许景峰[9](2012)在《影响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尿甘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是重要的Ⅱ相代谢酶,尿甘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对药物代谢和药物疗效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就影响尿甘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年龄、激素水平、底物、疾病状态、遗传多态性以及基因表达调控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解放军药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王丽岩,谭爱萍,赵姗,吕国军,马小军[10](2012)在《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亚型参与反式-白藜芦醇体外代谢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参与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TR)Ⅱ相代谢的主要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亚型。方法:在体外对反式-白藜芦醇与12种主要的人重组UGT亚型进行温孵,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葡萄糖醛酸代谢产物,对其结构做初步分析,并考察不同UGT亚型对白藜芦醇代谢产物生成速率的影响。结果:在体外代谢系统中,白藜芦醇被UGT催化生成2种单葡萄糖醛酸代谢产物M-1和M-2,初步推断其为白藜芦醇-4'和3-葡萄糖醛酸化物,亚型UGT1A1,1A3,1A8,1A9,1A10都参与了催化产生代谢产物M-1和M-2,UGT1A6,1A7仅对M-2的生成有贡献。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UGT1A1,1A10催化底物产生M-1和M-2及1A8催化底物产生M-2的速率都减慢,出现了底物抑制现象。结论:UGT1A1,1A8,1A9,1A10参与了代谢产物M-1的产生,其中UGT1A9的贡献最大,UGT1A1,1A6,1A7,1A8,1A9,1A10参与了代谢产物M-2的产生,其中1A1和1A9贡献最大,UGT1A3也有少量参与2种代谢物的产生,其他亚型几乎都不参与反式-白藜芦醇的Ⅱ相代谢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体外人肝微粒体及重组人源代谢酶孵育体系考察了瑞格非尼(regorafenib,REG)对12种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s)的抑制作用,通过体外-体内外推(IV-IVE)预测REG与经过UGT1A1代谢消除药物共服引发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的风险。以混合人肝微粒体(HLM)及重组人源UGTs作为酶源,4-甲基伞形酮(4-MU)作为UGTs的非特异性探针底物,N-(3-羧丙基)-4-羟基-1,8-萘酰亚胺(NCHN)和N-(正丁基)-4-(4-羟苯基)-1,8-萘酰亚胺(NPHN)作为UGT1A1的特异性探针底物,叁氟拉嗪(TFP)作为UGT1A4的特异性探针底物,评估REG对12种人UGTs的抑制作用。通过非线性回归并拟合曲线求得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_(50)),Lineweaver-Burk和Dixon作图法确定抑制类型,二次作图法求得抑制动力学常数(K_i),并基于体外抑制动力学参数预测了REG抑制UGT1A1所引发DDI的潜在可能性。体外抑制实验表明,REG对UGT1A1、UGT1A7、UGT1A9和UGT2B7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_(50)为0.15~6.6μmol·L~(-1),K_i为0.027~14μmol·L~(-1)。REG可竞争性的抑制UGT1A1催化的4-MU-O-葡糖醛酸化反应及UGT1A1催化的NPHN-O-葡糖醛酸化反应,而非竞争性的抑制UGT1A1催化的NCHN-4-O-葡糖醛酸化反应,对UGT1A7、UGT1A9和UGT2B7催化的4-MU-O-葡糖醛酸化反应呈现混合型的抑制类型。口服治疗剂量的REG(160 mg·d~(-1))可导致UGT1A1代表性底物NPHN和NCHN的AUC分别增加101%~302%和13%~109%。结果提示,REG与主要经UGT1A1代谢的底物药物联合应用时,可通过强效抑制UGT1A1进而影响其在机体内的代谢清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论文参考文献
[1].李阿荣,刘若轩,邓志军,郭洁文,李丽明.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参与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体外代谢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8
[2].孙小雅,葛广波,唐辉,王亚乔,姚新成.瑞格非尼对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J].药学学报.2017
[3].张素珍,刘俊,杨牡丹,高峻,刘晓玲.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28基因多态性与FOLFIRI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毒性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
[4].吴薇,吕迁洲.伊立替康致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无突变患者严重腹泻1例[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
[5].王欣欣,侯洁,宁静,潘永强,洪沫.金松双黄酮对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的抑制作用[J].药学学报.2016
[6].宋丽雪,许茜,邸晓辉,许景峰,江琳.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4
[7].李艳丽,田红翠,翟文婷,许卉.丹酚酸A对大鼠肝脏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活性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
[8].崔冬雪.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
[9].丁媛媛,曾明,邱麟,许景峰.影响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活性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2
[10].王丽岩,谭爱萍,赵姗,吕国军,马小军.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UGT)亚型参与反式-白藜芦醇体外代谢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
标签:士的宁; 马钱子碱; 人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 Ⅱ相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