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性缺血性卒中论文-杨京东,宋焱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论文-杨京东,宋焱

导读:本文包含了进展性缺血性卒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磁共振成像,缺血性卒中,动脉粥样硬化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论文文献综述

杨京东,宋焱[1](2019)在《脑白质疏松与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外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白质疏松(LA)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主要发病原因是深部脑实质的穿支动脉异常,与认知功能减退、抑郁、缺血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等均具有一定相关性。近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对其评估由视觉评分发展为定量评估。就LA的影像学评估方法、LA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以及LA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予以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健,夏爽,祁子禹,冯学泉[2](2019)在《脑侧支循环评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侧支循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区存活时间至关重要,侧支循环状态与病情进展、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临床预后均密切相关,有必要了解脑侧支循环类型、特点、影像学评价方法及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中的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梁星宇,徐如祥,梁春阳[3](2019)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筛选病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由于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局限性,2015年以来5大临床前瞻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新一代血管再通策略(主要是可回收支架)在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明显优于单独内科治疗,各国脑卒中指南也相应进行更新。本文围绕5大临床研究及欧洲、美国最新指南中关于筛选合适卒中患者进行机械取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常慧萍,田文生[4](2019)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溶栓后血管评估的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卒中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是成人残疾的首位原因。缺血性卒中占全世界卒中的80%以上,其急性期治疗首要任务是促进血管再通,促进血液复流,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实现这一目的。(1)利用溶栓、取栓方式使其血管再通,实现缺血再灌注;(2)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恢复部分血流供应。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对血管的评估也越来越全面、准确,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主要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rt-PA溶栓后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对患者血管进行评估的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王凌飞[5](2019)在《神经干细胞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脑梗死的广泛损伤由缺血再灌注引起,并伴随炎症、血脑屏障(BBB)损伤、神经细胞死亡和广泛的组织损伤。阿替普酶(rt-PA)是FDA批准的唯一用于静脉溶栓的药物,因其溶栓的治疗时间窗短、血管再通率低、出血转化风险高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神经干细胞(NSCs)在脑内固有存在,并在神经血管损伤后发生增殖、分化和迁移,表现出广泛的潜在治疗作用。NSCs移植治疗具有抗炎、抗细胞凋亡、促血管生成和神经发生等作用,可改善rt-PA溶栓治疗相关的一些副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彭俊霖,冯瑜菲,张晶晶[6](2019)在《缺血性卒中后早期抑郁和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也不断增加,卒中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卒中后抑郁和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卒中的发生能诱导及加重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而临床上对此认识不足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地干预。本文着重就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抑郁和认知障碍的高危因素以及治疗和预防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何浩然,俎中良,刘勇[7](2019)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一直是急性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影像评估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由于多模态MRI可以提供丰富的病理生理学参数,在IP临床评估中具有良好前景。本文对各类MRI成像策略对于IP评估的特点与局限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了新型技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APT通过对脑缺血区域细胞内pH值的精确判断,能够准确评估IP。虽然目前APT临床应用尚少,但随着其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有望成为辅助决策AIS患者治疗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王小艳,王庆松[8](2019)在《棒状结构形成致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受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卒中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导致认知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脑缺血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包括神经元死亡、棒状结构形成、突触结构破坏、树突棘丢失等。棒状结构由活性状态下的去磷酸化cofilin与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结合形成,棒状结构形成会影响actin的生理活性,还会阻碍胞内运输,破坏突触结构和功能,引(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赵丹萍,刘俊艳[9](2019)在《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时相CTA(multiphase CTA,mCTA)作为一项新型颅内血管影像检查技术,可通过追踪造影剂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动态观察动脉峰值期、静脉峰值期及静脉晚期3个不同时相颅内血管显影情况。其特征性影像——"斑点征"可显示不同时相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评估血栓长度及血栓渗透性,并评估颅内侧支循环状态、病变区血管通透性及静脉溶栓效果。本文就mCTA在侧支循环评估、血管通透性检测及血栓渗透性、血栓长度的识别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袁莉,陈丽丽,王素洁,刘江,毕会芹[10](2019)在《老年急性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桥接治疗方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急性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较适宜的桥接治疗方案,为选择最佳的静脉溶栓后桥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静脉溶栓后即刻桥接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28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组40例以及24 h后桥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32例,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治疗后48 h和治疗后10 d复查CT评价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组和抗血小板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NIHSS评分持续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效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不同组别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组,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抗血小板组。抗血小板组患者治疗后48 h和治疗后10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均低于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即刻桥接抗凝治疗(普通肝素静脉泵入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较24 h后桥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更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但颅内出血风险升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期刊2019年07期)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脑侧支循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区存活时间至关重要,侧支循环状态与病情进展、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临床预后均密切相关,有必要了解脑侧支循环类型、特点、影像学评价方法及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中的应用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论文参考文献

[1].杨京东,宋焱.脑白质疏松与缺血性卒中及颅内外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2].王健,夏爽,祁子禹,冯学泉.脑侧支循环评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9

[3].梁星宇,徐如祥,梁春阳.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筛选病例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9

[4].常慧萍,田文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溶栓后血管评估的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

[5].王凌飞.神经干细胞疗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9

[6].彭俊霖,冯瑜菲,张晶晶.缺血性卒中后早期抑郁和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交通医学.2019

[7].何浩然,俎中良,刘勇.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9

[8].王小艳,王庆松.棒状结构形成致缺血性卒中认知功能受损的研究进展[J].西南国防医药.2019

[9].赵丹萍,刘俊艳.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缺血性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9

[10].袁莉,陈丽丽,王素洁,刘江,毕会芹.老年急性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桥接治疗方案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

标签:;  ;  ;  ;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论文-杨京东,宋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