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俊军
克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1600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染病的家畜,由于疫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疫区范围也不断扩大,为了掌握疫情动态,了解流行特点,我们对98例病例进行调查走访,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调查方法
依据疫情报告和布病检测,对新发病人及家畜和畜产品有密切接触史的人或有布病疑似症状的人,开展布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用个案访谈的形式,填好个案流调表。
2.诊断依据
2.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如养羊户,兽医,收羊屠宰者,有接羊羔或接触羊流产物,或接触皮毛的工作经历等。
2.2临床症状符合布鲁氏菌病的体征。
2.3实验室检查,我县98例人间布病均在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室,经过虎红平板和试管凝集反应试验,实验室检查已经确诊为阳性的病人。
3、我县人间布病现状情况
3.1疫情:2014年全县布病病例98人,全县总人口为481207人,发病率20.36/10万,无死亡病例,分布在北兴镇17例,北联镇15例,双河乡12例,向华乡23例,河北乡8例,西城镇11例,西建乡8例,古北乡3例,克山镇1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养殖户。
3.2发病特点
3.2.1时间分布;全年均有发病,病例主要集中在3-8月份共发病86例,占总发病人数的87.75%(69/98),见下表1.
3.2.4年龄分布:最小7岁,最大72岁,23~60岁,91例,占发病总数的92.85%(91/98)。
3.2.5性别分布:男85例,女13例,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6.5:1.
3.3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疲乏无力,潜伏期最长120天,最短7天,平均潜伏期为2周,肝脾肿大,淋巴肿大占38%,男性睾丸炎,前列腺炎占12%。
4、讨论与分析
4.1布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4.1.1畜牧业管理混乱,近几年,由于我县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农民把养殖业作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外地引进牛羊数量猛增,牲畜交易频繁,并随意宰杀,畜牧业相应的管理措施跟不上,直接导致我县布鲁氏菌病的发生,我县布鲁氏菌病从无到有,传染源属于传入性,病羊是我县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4.1.2群众缺乏防病意识,布病普遍对人群易感,农民在赤手接羔,直接接触羊的流产物,病畜皮毛及污染的周围环境,人呼吸到布氏菌悬浮的气溶胶,喝未热透的羊奶,吃未熟透的羊肉,感染方式的多样化,均是人间布病发生的元素,农民缺少自我保护意识,致使人间布病时有发生,调查中还发现存在家庭聚集性,两、三个人同时患病,病史相似,这一现象说明发病和接触致病因子有关,使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承受身心双重压力。
4.1.3医护人员不认症,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此病多年没有发生,基层医护人员大部分对布病不认症,农民在发病就医时,医护人员常有误诊,有诊断为感冒,风湿等,几经辗转,延误了最佳治疗期,转为慢性或迁延性,严重影响患者康复。
4.2采取的防治措施
4.2.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管理传染源,成立布病防治协调小组,召开相关单位领导参加的布病防治专题会议,畜牧部门要对家畜加强检疫力度,发现病畜要实行淘杀,杜绝传染源的输出、输入,防止传染源传播,对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要实行隔离,圈,场专用,专人管理,搞好环境消毒,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4.2.2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布病蔓延,掌握辖区内重点养畜产地区的分布情况,人员情况,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畜群按期进行检疫,免疫,改善畜舍的条件,搞好定期和不定期的消毒工作,特别是产羔旺季前,对养殖场地搞一次综合消毒治理,秋季检疫为重点,通过淘杀,隔离达到清群的目的,要做好个人防护,周边环境消毒及流产物,皮毛进行重点消毒。注意奶制品的消毒和肉类加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同时防治呼吸道感染,减少人与牲畜接触,发现人或布病疫情,要早报告,早治疗。
4.2.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给养畜户发放防治布病手册和宣传单,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广泛宣传布病的危害及防治知识,对各级医护人员要进行培训,对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及消毒处理等进行指导,防止新患发生,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全面控制布病的发生与发展。
5、小结
通过对布病患者的调查走访,我县的布病流行特点是在春夏季节,人群普遍易感,患者的发病与年龄无关,主要与接触致病因素有关,职业特点明显,主要是农牧民。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我们加强了部门间的协作,并针对牲畜采取了检疫,免疫,淘杀,隔离和科学饲养等措施,同时加强人间布病疫情的的管理,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提高从业人员防护能力,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全面控制布病的发生和发展,确保不蔓延,控制布病在人畜间的传播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