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退变性侧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侧前方腹膜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钉棒固定,腰椎退变性侧凸,腰椎退变
退变性侧凸论文文献综述
吴贤良,黄建军[1](2019)在《侧前方腹膜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3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侧前方腹膜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DLS)的临床效果。方法 DLS患者38例,均接受OLIF联合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时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腿痛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侧凸Cobb角、前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冠状面平衡(CVA)等,评估患者并发症和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后第3天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侧凸Cobb角、SVA、CVA均较术前降低或变小(P均<0.05),腰椎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前凸Cobb角、较均术前升高或变大(P均<0.05)。38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改善,无逆向射精、肠黏连、感染、腹膜损伤、腹腔脏器损伤、大血管损伤、硬膜撕裂、断钉断棒等并发症。38例患者中,5例出现了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38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椎间均融合。结论 OLIF联合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DLS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24期)
邵为,林涛,仲海燕,孟怡辰,马骁[2](2019)在《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后路矫形融合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后路矫形融合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接受后路矫形融合手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数据和影像学资料。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协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项量表(SRS-22)评估患者术后HRQOL的改变情况,并对HRQOL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共2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SRS-22评分,93例(42.1%)患者术后HRQOL评分为优秀,73例(33%)为改善,26例(11.8%)为无变化,29例(13.1%)为恶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70岁(OR=2.512, 95%CI 1.231~4.26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等级<3(OR=2.884, 95%CI 1.627~5.667)可能是术后HRQOL改善的预测因素,而并发症发生(OR=0.211, 95%CI 0.128~0.824)、术中截骨数量>2(OR=0.320, 95%CI 0.180~0.943)、远端融合至骶骨(OR=0.300, 95%CI 0.021~0.671)是术后HRQOL改善的不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术后HRQOL改善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年龄、ASA分级、远端融合椎体水平、术中截骨数量及术后是否合并有并发症。(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胡鉴瑜,欧云生,朱勇,罗伟,赵增辉[3](2019)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椎间融合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 Cage,nHA/PA66 Cage)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椎间融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采用nHA/PA66 Cage行后路侧凸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43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融合18例(单节段组)和双节段融合25例(双节段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凸方向、顶椎旋转度、融合节段、骨质疏松例数以及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冠状面Cobb角、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ODI、VAS评分、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检测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冠状面Cobb角、Cage植入深度、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2个月,平均30.9个月。术后4例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单节段组2例、双节段组2例),单节段组1例出现谵妄,双节段组1例发生Cage移位。两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双节段组椎间隙高度高于单节段组(P<0.05)。两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矫正(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age植入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骨性融合。两组术后VAS评分、改良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双节段组VAS评分高于单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VAS评分、改良OD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腰椎功能MacNab标准,单节段组优良率为94.4%、双节段组为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n-HA/PA66椎间融合器可有效恢复、维持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较好疗效。其中,双节段患者椎间隙高度维持优于单节段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袁磊,曾岩,陈仲强,张心灵,买硕[4](2018)在《氨甲环酸在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在腰椎退变性侧凸(DLS)患者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101例行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截骨矫形的DLS患者,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患者纳入氨甲环酸组(TXA组),术中未使用TXA的患者输入等量生理盐水并纳入对照组(Placebo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周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发症、手术相关资料、术中出血量(IBL)、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TBL)、围术期输血量和输血率、输血费用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围术期总出血量、异体输血量和输血成本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1例患者纳入氨甲环酸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两组之间的基线数据、影像学参数、术前凝血指标和肝肾功能无统计学差异。TX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TXA组1245.22±770.61ml vs对照组1633.65±962.49ml, P=0.021)、术后引流量(TXA组1205.68±367.76 ml vs对照组1412.83±538.45ml,P=0.035)及总出血量(TXA组2450.90±1022.69ml vs对照组3046.48±1274.02ml,P=0.011)均显着小于对照组患者。TXA组术中自体血回输量为400.44±267.80ml,对照组为526.22±339.96ml,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显着性(P=0.031),TXA组患者术中异体输血量及输血率也均显着小于对照组(TXA组468.29±391.43ml vs 723.33±462.99ml,P=0.009;TXA组68.29%vs对照组86.67%,P=0.025)。TXA组围术期总输血量为746.34±460.49ml,显着小于对照组(1143.33±669.02ml)。TXA组患者围术期输血费为969.76±840.24元,而对照组输血费为1460.67±1029.51元,使用TXA可明显减少围术期输血费(P=0.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术中使用1g TXA可减少围术期出血689.89ml,减少异体输血390.26ml,减少输血费用549.11元。使用TXA没有发现明显并发症或副作用。结论:在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行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使用TXA是有效、安全,并可以显着降低医疗费用成本。(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施进兴,柯庆峰,黄启明,施劲楠,柳晓林[5](2018)在《改良腰椎侧方融合加后路固定治疗退变性侧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对腰椎退变性侧凸冠状位和矢状位失衡矫正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36例,一期行改良腰椎直接侧路椎间矫形融合手术治疗,二期经椎旁肌间隙植入椎弓根螺钉,必要时选择性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不同时间点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背VAS评分以及SF-36评分,以及腰椎侧凸角度(Cobb角)、腰椎前凸角度(LL)、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及椎管面积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2次手术,其中4例二期同时行神经根减压。随访3~1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腿痛症状消失。术后ODI评分和腰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并随术后时间延长显着降低(P<0.05)。术后6个月SF-36因子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术后侧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前凸角度、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直接侧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可同时纠正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失稳并增加椎管容积,二期后路固定到达360°的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李新锋,王琨[6](2017)在《高龄腰椎退变性侧凸经皮内镜下治疗选择及初步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腰椎退变性侧凸往往伴有椎间盘组织的不对称性退变,侧凸脊柱局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导致根管狭窄,压迫神经造成临床症状。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神经压迫一般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患者往往合并许多基础疾病,局麻椎间孔镜技术微创处理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1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病例纳入随访,男女比例1:3,年龄平均75岁。侧凸腰椎冠状面Cobb角平均30°。所有病例均为单侧一处或两处根管狭窄压迫神经,没有明显腰痛。L1-2共1例,L2-3共2例,L3-4共3例,L4-5共5例,L5-S1共6例。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扩大狭窄神经根管,摘除突出椎间盘,松解粘连神经根。本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评估腿部疼痛的平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通过经椎间孔入路,术中没有出现硬脊膜撕裂和脑脊液漏,术中松解神经根周围瘢痕粘连,见神经组织搏动及活动良好后终止手术。腿部疼痛VAS评分从术前6.5±0.8,改善为术后1.2±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术后疗效,优5例,良10例,可1例。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主要包括术前是否有腰痛;是否有明确卡压;冠状面Cobb角;是否有椎体滑移、旋转;脊柱前方骨赘情况。结论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神经压迫的处理需要考虑患者自身耐受手术条件,椎间孔镜手术局麻下解除腰椎局部压迫,能够有效缓解神经压迫症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对于高龄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治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对于合并3mm以上的滑移疗效有限,但部分滑移椎体前方已经有稳定的骨桥形成,Cobb角小于30°,内镜减压疗效较好。(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10-13)
张家国,徐晓峰,王景靓[7](2017)在《脊柱后路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临床特征和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9月~2016年4月收治的68例症状性腰椎退变性侧凸病人的临床资料,7例行单纯后路减压,55例行后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横突间植骨或椎间植骨术,6例行后路减压椎间融合钉棒内固定术。结果全组病例术后平均侧弯矫正率为51.5%,疼痛缓解率83.3%,92%患者自诉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平均随访42个月(6~72个月),随访期间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脊柱后路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手术在治疗老年人腰椎退变性疾病中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法 。(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9-21)
刘彦宾[8](2017)在《脊柱骨盆参数在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与退变性侧凸生活质量改善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在脊柱疾病诊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不但在脊柱畸形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也逐渐认识到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等疾病的诊治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可分为整体参数与局部参数。大量研究认为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与整体脊柱冠状面参数失常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整体矢状面参数失常密切相关。如研究表明整体矢状面平衡是改善成人脊柱畸形临床疗效最重要的因素。和整体脊柱参数一样,局部脊柱参数也是影响手术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腰椎前凸角是影响成人脊柱畸形术后疼痛及患者生活质量重要的局部影像学参数。脊柱骨盆参数失常可导致脊柱畸形、疼痛、功能障碍和手术并发症等,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脊柱骨盆参数的恢复与良好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脊柱外科医生将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与患者症状、手术并发症和生活质量联系起来的能力将对脊柱疾病手术决策和手术规划非常有益。目前,虽然对脊柱骨盆参数在脊柱疾病中的作用有了部分的了解,但是脊柱骨盆参数在脊柱疾病中的作用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仍存在许多理论上的盲区,如哪些参数影响了手术并发症、哪些参数的变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最有预测意义等问题,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所以,本论文拟对局部脊柱骨盆参数和整体脊柱骨盆参数在脊柱疾病手术并发症和生活质量改善两方面进行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脊柱神经系统疾病之一。1977年Hirabayashi等设计的传统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L)已被广泛用于治疗CSM。CL技术简单,也带来了满意的临床结果,但是它也产生了多种并发症,如术后轴性症状(post-AS),椎板再关门,颈椎活动度丢失和C5神经根麻痹等。因此很多改良的术式被发明应用以减少这些并发症。微型钛板固定技术是一种改良术式(ML)。然而post-AS仍然是此改良术式一个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手术的post-AS总发生率为29%到73. 3%。虽然post-AS不致命,但post-AS往往严重到足以扰乱患者正常的日常生活,并成为术后主要并发症。Post-AS的病因尚不清楚。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些术前颈椎影像学参数和临床参数是术后轴性症状的预测影响因素。一些研究试图描述post-AS和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些研究仅是间接的和回顾性的,或只使用单因素分析。一个只包括改良术式组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颈椎活动范围、小关节的破坏等因素可能与post-AS有关。上述回顾性研究的主要不足是缺乏一个对照组,因此它不能确定哪种手术方法在减少术后轴性症状方面更有优势。因此需要一个前瞻性的、对比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来确定影响post-AS最有预测力的术前因素,主要是术前颈椎影像学参数。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主要症状有腰痛、腿痛和脊柱畸形,并且这种畸形多伴有矢状面和冠状面失平衡。ADS作为成人脊柱侧凸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最具挑战性的复杂脊柱畸形之一。对ADS进行手术干预是技术上的巨大挑战,并可带来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后果,像疼痛加重、神经损伤、功能降低、交界性后凸等,这些并发症都扰乱患者正常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在,逐步认识到成人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评价不但包括影像学参数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在成人脊柱侧凸中,一些研究已经显示了部分脊柱骨盆参数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只是关注了术前脊柱骨盆参数与术前临床症状的关系,或只是关注了术后脊柱骨盆参数与术后临床症状的关系。另外,ADS需要区别于成人脊柱侧凸其他类型,因为ADS是由于脊柱结构性元素进行性退变导致的脊柱畸形,而成人脊柱侧凸是一个集体名词,包括所有骨骼发育成熟后的脊柱畸形类型。据我们所知,目前文献缺少只包括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骨盆参数的即刻变化和生活质量改善相关性的研究。而在面对此类病人时,这个相关性对脊柱外科医生计划手术方案和推测预后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脊柱骨盆参数在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与退变性侧凸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中的作用。本研究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局部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颈椎参数:术前颈椎影像学参数在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中的作用;第二部分是研究整体和局部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脊柱骨盆参数的术后即刻变化与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相关性。第一部分术前颈椎影像学参数在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术后轴性症状中的作用目的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术前轴性症状的术前颈椎参数和临床参数;通过前瞻性的对比不同术式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来阐明影响(危险或保护)post-AS的术前颈椎参数和临床参数。材料与方法选择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自2009年3月至2015年9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日期,患者被前瞻性的分配至不同的手术方式组。从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病人是被安排行传统手术(粗丝线固定,CL组)。从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病人是被安排行改良手术(微型钛板固定,ML组)。评价指标:①术前颈椎影像学参数:颈椎前凸角(CCA),颈椎管前后径(APD),颈椎矢状面平衡(C2-7SVA),颈髓参数(HSI);②临床指标:年龄、性别、手术方式(CL、ML)、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JOA评分及是否有术前轴性症状(pre-AS)。轴性症状(AS)评价:根据Hosono等的标准,把AS分为四级,其中评价为良好或轻微的是被定义为无AS,评价为较重或严重的并症状持续1个月是被定义为有AS。Pre-AS及post-AS都被评价记录。其中post-AS是在术后6-8个月时评价。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术前轴性症状的术前因素;两种术式的术后轴性症状进行前瞻性对比分析研究;最后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术后轴性症状的术前因素。统计检验的显着性均设定为P<0.05。结果:1.纳入患者例数:共有10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CL组:44例,ML组:58例。组间比较:在CL组和ML组之间,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JOA评分、是否有pre-AS、CCA、APD、C2-7SVA、HSI无显着差异。2.总的术前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29.4% (30/102)。传统术式组pre-AS的发生率为25.0% (11/44),改良术式组为32.8% (19/58)。两组间pre-AS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394)。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术前CCA是影响pre-AS的颈椎影像学因素(P=0.011,oddsratio=0.930),其他术前因素都不是。进一步分析表明,与未患有pre-AS的患者相比,患有pre-AS的患者具有更小的术前 CCA(P=0.004)。3.总的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为40.2% (41/102)。传统术式组post-AS的发生率为54.5% (24/44),改良术式组为29.3% (17/58)。两组间post-AS发生率有显着差异(P=0.010)。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ML和CCA是影响post-AS的术前因素(ML: P=0.011,odds ratio=0.302; CCA: P=0.042, odds ratio=0.947),其他因素都不是。进一步分析表明,与未发生post-AS的病人相比,发生post-AS的病人具有更小的术前CCA(P=0.043)。结论:该部分研究表明更小的术前颈椎前凸角是术前轴性症状的危险因素;通过选择有更大术前颈椎前凸角的患者或应用微型钛板固定技术可以降低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手术的术后轴性症状。第二部分脊柱骨盆参数的即刻变化与退变性侧凸矫形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相关性分析目的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中,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脊柱骨盆参数和生活质量的差异;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脊柱骨盆参数的即刻变化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我们对收集了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单中心数据库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脊柱骨盆参数包括脊柱冠状位参数、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脊柱冠状位参数包含最大Cobb角、冠状位平衡(CVA);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包含矢状面平衡(SVA)、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生活质量的评估采用两个调查问卷(ODI和VAS)对患者进行功能障碍程度、疼痛的评分。脊柱骨盆参数的即刻变化(△)和生活质量改善(△)是被分别定义的。用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52名患者符合标准,包括13名男性和39名女性。随访时间平均为40个月(范围,25-78个月)。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56岁(范围,50-67岁)。平均融合节段为8.4个椎体(范围,5-11个椎体)。患者术前和术后即刻的脊柱骨盆参数,在Cobb角(P<0.001)、SVA(P<0.001)、LL (P<0.001)、TK (P=0.025)、PT (P=0.009)和 SS (P=0.007)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但CVA(P=0.937)未见显着性差异。最后一次随访时ODI和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改善(二者均P<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 SVA(P=0.002)、△ LL (P=0.002)和 △ TK (P=0.009)与△ODI呈显着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只有△SVA(P=0.009)和△LL(P=0.016)仍和△ ODI呈显着相关性,△ TK (P=0.581)被排除在外。也就是说,SVA每增加1mm, ODI预计增加0.347; LL每增加1°,ODI预计减少0.336。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SVA(P<0.001)、△LL(P=0.017)和 △TK(P=0.032)与△ VAS呈显着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只有△SVA(P<0.001)和△LL(P=0.046)仍和△ VAS呈显着相关性,△ TK (P=0.926)被排除在外。也就是说,SVA每增加1mm, VAS预计增加0.520; LL每增加1°,VAS预计减少0.264。结论矫形手术显着改善了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骨盆参数(除了 CVA)和生活质量。对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来说,减少SVA和增加LL是手术获得较高生活质量改善的关键目标。TK的即刻改变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混杂因素,同时脊柱冠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的即刻改变都不是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显着性预测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3-01)
胡民结,盛建明,戴加平[9](2016)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手术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腰椎退变性侧凸临床特征,探讨其手术适应症、手术方式选择、技巧及临床效果,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住院手术治疗的22例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行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及部分横突间植骨融合,其中16例行短节段固定,6例行长节段矫形固定。术后患者的症状体征功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前VAS(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平均为5.05±1.02分,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1.18±0.71分;术前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平均8.59±1.56,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为20.95±2.18;术后影像学平均矫正率51%。结论对有手术适应症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应综合每一例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病变节段、椎管狭窄情况、腰椎失稳状态、椎体旋转程度以及全身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手术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08)
陈君生,孙其志,孙磊[10](2015)在《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2年6月对3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加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6~24个月)。95%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缓解,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无明显丢失。[结论]椎管充分减压、适度矫正畸形、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23期)
退变性侧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后路矫形融合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接受后路矫形融合手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数据和影像学资料。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协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项量表(SRS-22)评估患者术后HRQOL的改变情况,并对HRQOL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共22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SRS-22评分,93例(42.1%)患者术后HRQOL评分为优秀,73例(33%)为改善,26例(11.8%)为无变化,29例(13.1%)为恶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70岁(OR=2.512, 95%CI 1.231~4.26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等级<3(OR=2.884, 95%CI 1.627~5.667)可能是术后HRQOL改善的预测因素,而并发症发生(OR=0.211, 95%CI 0.128~0.824)、术中截骨数量>2(OR=0.320, 95%CI 0.180~0.943)、远端融合至骶骨(OR=0.300, 95%CI 0.021~0.671)是术后HRQOL改善的不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术后HRQOL改善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年龄、ASA分级、远端融合椎体水平、术中截骨数量及术后是否合并有并发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退变性侧凸论文参考文献
[1].吴贤良,黄建军.侧前方腹膜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钉棒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38例[J].山东医药.2019
[2].邵为,林涛,仲海燕,孟怡辰,马骁.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后路矫形融合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9
[3].胡鉴瑜,欧云生,朱勇,罗伟,赵增辉.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椎间融合的疗效[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4].袁磊,曾岩,陈仲强,张心灵,买硕.氨甲环酸在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术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8
[5].施进兴,柯庆峰,黄启明,施劲楠,柳晓林.改良腰椎侧方融合加后路固定治疗退变性侧凸[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
[6].李新锋,王琨.高龄腰椎退变性侧凸经皮内镜下治疗选择及初步经验[C].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7].张家国,徐晓峰,王景靓.脊柱后路减压加融合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腰椎退变性侧凸[C].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8].刘彦宾.脊柱骨盆参数在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与退变性侧凸生活质量改善中的作用[D].山东大学.2017
[9].胡民结,盛建明,戴加平.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手术疗效分析[C].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10].陈君生,孙其志,孙磊.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
标签:侧前方腹膜后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经肌间隙椎弓根钉棒固定; 腰椎退变性侧凸; 腰椎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