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黑河上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力联系,稳定同位素,端元混合分析模型,葫芦沟流域
黑河上游论文文献综述
梅亮,匡星星,梁四海,冯雨晴,何秋乐[1](2019)在《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祁连山区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为研究区,确定了流域各水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并分析了各水体间的水力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端元混合分析模型(EMMA)定量化了冻土活动层的水分来源。研究得出:葫芦沟流域大气降水线(LMWL)方程为δD=8.65δ~(18)O+22.82;河水蒸发线方程(LEL)为δD=5.92δ~(18)O+2.56,斜率与截距均比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与LMWL的小,表明河水经历了强烈的蒸发作用,且河水的δ~(18)O值从下游流域出口至上游源区逐渐降低,呈现明显的海拔效应(-0.46‰/100 m)。浅层地下水的蒸发线(LEL-S)的表达式为δD=7.69δ~(18)O+8.24,主要补给来源是降水,并排泄进河水;深层地下水的蒸发线(LEL-D)表达式为δD=6.09δ~(18)O+3.24,主要来源于古老水补给,也会接收现代水的补给。冻土活动层水分主要来源于降水(占比77.26%),其次来源于活动层季节性冰(占比22.74%)。(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11期)
刘涛,崔力超[2](2019)在《黑河干流上游水文气象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黑河干流上游祁连、札马什克水文站同步蒸发量及辅助水文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相近下垫面条件下的气候变化联系,发现站网相关要素之间存在着良好的规律,并得出相关公式,彻底改变了札马什克水文站单站单点的驻测模式,建立自动测报、巡测、应急补充的水文监测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水文监测现代化。(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毛亚花,赵传燕,王方圆,黄晖云,席亚丽[3](2019)在《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生长季河川径流变化及主控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12.8 km~2)为研究区,对2016-2017年生长季(4-9月)河川径流量及其主控因子(气象因子)进行观测,获得河川径流量和气象因子的动态变化,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径流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长季日均径流量为2.93×10~4m~3,月均径流量为7.39×10~5m~3,月径流量最小值出现在4月(8.90×10~4m~3/月),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在8月达到最大值(1.33×10~6m~3/月),之后降低.生长季月径流量与月均温、月降水量均为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6、0.74.径流量与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径流量对降水有较明显的滞后效应.(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玉兴,江利明,梁林林,周志伟[4](2019)在《基于Sentinel-1 SAR数据的黑河上游冻土形变时序InSAR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化导致冻土区大范围地面变形,严重破坏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水文地质条件,亟需加强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的观测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的小基线集时序InSAR(DSs-SBAS)的冻土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分布式目标提取和特征值分解算法,并结合基于地温-形变约束关系的参考点选取新策略,提高了冻土形变监测结果的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以祁连山黑河西支源头的野牛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27景Sentinel-1SAR影像进行时序InSAR分析,获取了2014—2016年该区多年冻土的形变时间序列和年均形变速率,并利用Stefan模型联合地温数据估算其季节性形变幅度.实地踏勘和结果分析表明:(1)研究区大部分多年冻土处于稳定状态(-1.0~+1.0cm·a~(-1)),在地形陡峭的南坡边缘及含冰量丰富的野牛沟河上游两侧沟底部分区域存在较大形变;(2)区域内冻土形变时间序列呈现年周期变化,冻土冻融形变存在季节性周期形变和季节性波动下沉两种形变特征,形变幅度和速率最大可达6.0cm和-3.0cm·a~(-1);(3)不同区域的活动层冻结/融化始日和冻土形变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和冻土地貌、土壤类型以及活动层厚度有关.本文提出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大范围冻融监测和活动层厚度反演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尚星星[5](2019)在《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气候和人类活动要素的共同影响,黑河流域出现了水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中下游需水矛盾难以缓解,从而限制了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黑河上游是黑河流域的主产流区,因此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分析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十分必要,根据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对未来径流变化趋势进行模拟,为流域水资源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本文在分析黑河上游主要水文气象因子1957-2017年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基础上,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为工具,对黑河上游流域1980-2008年的径流变化进行模拟。通过情景模拟法,定量分析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黑河上游径流影响的贡献率,并进行了径流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957-2017年间,黑河上游主要气象站气温和降水总体上均呈现出上升趋势,气候呈现暖湿化的发展趋势。基于M-K检验法,检测气温突变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降水突变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左右。黑河上游水文站莺落峡径流呈现上升趋势,检测突变点出现在2004年。(2)对构建的黑河上游SWAT模型进行了校准和验证,结果显示:校准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5和0.65,模型效率系数分别为0.71和0.63,说明SWAT模型在黑河上游具有良好的适用性。(3)通过对径流突变的分析,确定研究的基准期和干扰期,将不同时期的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相结合,根据不同情景计算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径流贡献率,结果显示,在黑河上游径流的变化中,气候变化的贡献率远大于土地利用,分别为87.15%和12.85%。(4)通过设置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对黑河上游径流进行模拟,研究表明:当温度降低时,地表径流增加,当温度升高时,由于蒸发和融雪径流引起的冲突效应,地表径流的变化呈现出不确定性;当降水增加且温度降低时,径流增加最多,当温度升高且降水减少时,径流减少最显着。(5)通过设置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对黑河上游径流进行模拟,研究表明:自然增长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导致径流增加,生态保护情景下径流增加更多,而在经济发展情景下,径流呈下降趋势。其中,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会改善区域气候,对地表径流的产生具有积极作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草地较为稀疏,缺乏对地表径流的拦截作用,会导致地表径流的增加,耕地的地形较为平缓,易于降水的下渗,会导致地表径流的减少。(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金鑫,金彦香,杨登兴[6](2019)在《基于LU-SWAT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以黑河上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内陆河流域集水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及其成因。【方法】基于能够逐年调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的LU-SWAT模型,并结合控制变量法研究了黑河流域集水区黑河上游1990—2009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地下径流以及总产水量的影响。【结果】LU-SWAT模型对于黑河上游月、年出山径流模拟结果较好,其月径流模拟的纳什系数为0.93,相关性系数为0.94;其年径流模拟的纳什系数为0.83,相关性系数为0.86。此外,其对各个水文要素的模拟结果符合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集水区的水文特征;1990—2001年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林地的减少,而2002—2009年土地利用的变化除了林地和草地的增加之外,还表现在裸地的大面积减少;1990—2001年黑河上游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都呈现增加趋势,而地下径流呈减少趋势,2002—2009年流域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减少,而地下径流量增加。在黑河上游,干旱条件下各水文要素对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更明显。【结论】1990—2001年林地的减少可能是流域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都呈现增加趋势而地下径流呈减少趋势的主要原因。2002—2009年裸地的大面积减少可能是流域地表径流、侧向流、蒸散发量以及总产水量减少而地下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田杰[7](2019)在《黑河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剖面土壤水文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北干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5%,是2600余万人的家园,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危机威胁着区域水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高寒山区是干旱区的“水塔”,几乎提供了全流域所有的可利用水资源。因此,高寒山区水文过程的研究是保障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安全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然而受限于山区严酷的自然条件与观测分析方法,目前对山区大尺度的土壤水文属性空间分布规律认识不足、土壤水文过程及其机理的观测及定量研究缺失,严重制约了山区的水文模型参数化方案及水文过程的模拟,影响了山区的大尺度水文模拟及区域水资源管理。因此,需要基于高寒山区的大尺度土壤采样及土壤水文过程综合监测网络,分析高寒山区大尺度的土壤水文属性空间特征与土壤水文过程及其机理,为山区水文模拟的参数化及水文过程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鉴于此,本文以黑河流域上游祁连山区为例,于2014-2016年在山区开展大尺度剖面(0-70 cm剖面,分5层:0-10 cm、10-20 cm、20-30 cm、30-50 cm、50-70 cm)土壤采样和建立长序列高时间分辨率(30分钟间隔)土壤水分监测网络。首先,基于土壤饱和导水率等土壤水文属性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及曲线拟合的方法分析了山区不同植被类型(灌木、草甸、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裸地)的土壤水文属性剖面变化规律;并基于剖面土壤饱和导水率与降雨过程对比,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典型暴雨径流路径模式。其次,选取具有相同土壤及地形特征,但不同植被类型的8个典型土壤水分观测站,结合土壤湿润事件(土壤水分对降雨脉冲的响应事件)与定量指标的方法,定量刻画了祁连山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剖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模式;并基于HYDRUS-1D模型分析了植被对剖面土壤水分动态模式的影响机理。最后,利用山区剖面土壤水分观测数据,与SMAP遥感数据结合,提出了估算山区大尺度深层土壤水分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垂向分布特征对山区大尺度的剖面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表明,总体上土壤饱和导水率(K_S)按有林地、草甸、中盖度草地、高盖度草地、裸地的顺序递减。垂向分布上,50-70 cm的K_S显着低于0-50 cm以内的K_S;且0-10 cm的K_S的空间变化主要受植被类型控制,而10 cm以下K_S的空间变化则不受植被控制。不同植被类型下K_S的垂向变化规律不同,其中有林地、高盖度草地与裸地是沿剖面从上到下递减,草甸与中盖度草地则是沿剖面先增加后减小。有林地、裸地的K_S垂向变化拟合方式为二项式拟合,其他植被类型为叁次项拟合方式。基于剖面K_S分布与降雨强度的对比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剖面的主要暴雨径流路径不同:在暴雨条件下,有林地中大部分雨水穿过剖面形成深层渗漏,高盖度草地主要形成侧向壤中流,草甸主要形成地表坡面径流而不产生侧向壤中流,中盖度草地和裸地主要形成地表坡面径流同时产生侧向壤中流。2、不同植被类型的剖面土壤水分对降雨动态响应特征基于不同植被类型观测站点2014-2016年生长季剖面土壤水分的研究表明:灌木与裸地植被的土壤水分响应程度的剖面分布模式相似,而草甸、高盖度草地与中盖度草地的剖面分布模式显着不同;土壤水分响应速度除了高盖度草地外均随着深度增加显着减少(p<0.05);土壤水分响应的时间模式在不同植被类型下不同,相邻土层土壤水分响应时间差(DRT,Difference of Response Time)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差异显着(p<0.05),可以从负值(表明优先流)变化至280小时,其随剖面的变化规律受根系的分布范围控制;土壤水分响应大小、速度及时间均表明优先流主要发生在灌木类型土壤剖面中,不同植被类型优先流的发生土层不同;灌木土壤对降雨的响应活动层在0-70 cm剖面分配较均匀,其他植被类型,尤其是草甸,则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cm)。深根系植被的土壤具有更好的水分传输能力。基于HYDRUS-1D模拟分析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指标能够用来定量描述剖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响应模式及作为土壤水文过程验证指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植被属性,土壤水文属性是控制剖面土壤水分动态响应模式的主要因子。3、表层土壤水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估算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表层(0-10 cm)土壤水分与深层(70 cm以内)土壤水分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R>0.5),且耦合强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0-10 cm)对深层土壤水分的估算中:受耦合强度的影响,不同估算方法的估算精度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指数滤波法(ExpF)与人工神经网络(ANN)法对10-20 cm、20-30 cm、0-70 cm土壤水分的估算效果好。其中ANN方法的估算误差小,ExpF方法能获取深层土壤水分变化趋势。本研究选取ExpF方法作为研究区的主要方法。对于ExpF方法,每个站点均有一个最优的T值(T_(opt),特征时长参数),研究表明,区域概化T_(opt)值(所有站点的T_(opt)中位数或区域回归方程计算值)可以用于估算整个区域的深层土壤水分而不显着降低估算精度;且区域T_(opt)值比目前推荐的全球通用T_(opt)值在研究区深层土壤水分估算中具有显着更好的估算效果;结合SMAP遥感表层土壤水分产品与ExpF方法估算的山区深层土壤水分产品精度较高(R=0.68),且获取的剖面土壤水分产品精度显着高于已有的SMAP_L4及GLDAS产品精度。SMAP估算的剖面SWI空间模式总体为东部高、西部低;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在生长季从5-9月呈现增加趋势,9-10月呈现降低趋势。本研究分析了黑河上游不同植被类型下K_S的垂向分布规律;创建了利用土壤湿润事件概念与定量指标的方法刻画不同植被类型下剖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动态响应模式;并在高寒山区结合实测剖面土壤水分数据与SMAP表层土壤水分产品进行了山区大尺度剖面土壤水分的估算。以上研究为高寒山区大尺度水文模拟、水文过程分析及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支撑。(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云武,崔力超,王冠星[8](2019)在《黑河上游八宝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祁连山八宝河流域的气候和径流都发生了变化。从线性趋势看,1968~2012年,八宝河流域年均气温显着升高,平均每10a升温0.35℃,约为全球平均气温增速的3倍;年降水量呈微弱上升趋势,平均每10a上升1.5%;年径流量显着增加,平均每10a增加5.2%。总体上,八宝河径流主要受降水控制,分成了叁个阶段。从干湿两季看,湿季显着升高的气温对径流量影响不大,但略微增加的降水却与增加的径流量显着相关;干季降水极少且为固态形式,对径流量无影响,其径流量的显着增加为气温显着升高带来的冻土深度减小、土壤含水层增加所致。(本文来源于《水文》期刊2019年02期)
刘本立,李霓,贾凌云,张辉,苏雪[9](2019)在《黑河上游灌丛建群种中国沙棘自由授粉子代父本分析和花粉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SR分子标记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Rousi)自由授粉的种子进行父本分析,研究其子代的父本来源和花粉散布模式。结果显示:在80%的置信水平上,193个子代中有104个个体可以确定花粉来源;在20个确定的父本中,16个为中国沙棘,4个为肋果沙棘(H. neurocarpa S. W. Liu et T.N. He)。传粉格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沙棘有效花粉散布范围为3~71 m,平均距离为20.4 m,2株母本分别有87.23%和78.95%的有效花粉来自距其30 m的范围之内,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沙棘自然种群以近距离传粉为主。此外,在黑河上游沙棘杂交带中,中国沙棘子代中的肋果沙棘花粉平均贡献率达到14.84%,表明中国沙棘与肋果沙棘存在较高的种间当代花粉流。(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梦旭,刘蔚,朱猛,杨林山,李若麟[10](2019)在《黑河上游山地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容重不仅可用作计算土壤持水力和导水性,也是估算土壤养分和碳储量的重要变量。野外测定土壤容重一般费时费力,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因此山地土壤容重在国内外大多数清查数据库中缺失。本文以黑河上游山地为例,基于野外调查的124个土壤剖面,研究了山地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河上游山地0~10 cm和0~60 cm土壤容重分别为0.91±0.02 g·cm~(-3)和1.04±0.01 g·cm~(-3);不同植被类型下,高山寒漠容重最大,山地森林最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容重呈幂函数递增;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容重呈指数递减。区域上,黑河上游从西北到东南,容重呈递减趋势,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容重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主成分分析(PCA)和一般线性模型(GLM)表明,与土壤容重相关的环境因子中,海拔是影响土壤表层容重的第一主成分,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第二主成分,黏粒含量和大于2.0 mm砾石含量分别为第叁、四主成分。第一、二、叁、四主成分分别解释土壤容重空间变异的24.00%、29.40%、0.01%、6.20%。(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黑河上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黑河干流上游祁连、札马什克水文站同步蒸发量及辅助水文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相近下垫面条件下的气候变化联系,发现站网相关要素之间存在着良好的规律,并得出相关公式,彻底改变了札马什克水文站单站单点的驻测模式,建立自动测报、巡测、应急补充的水文监测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水文监测现代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河上游论文参考文献
[1].梅亮,匡星星,梁四海,冯雨晴,何秋乐.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J].人民黄河.2019
[2].刘涛,崔力超.黑河干流上游水文气象相关性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9
[3].毛亚花,赵传燕,王方圆,黄晖云,席亚丽.黑河上游天涝池流域生长季河川径流变化及主控因子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陈玉兴,江利明,梁林林,周志伟.基于Sentinel-1SAR数据的黑河上游冻土形变时序InSAR监测[J].地球物理学报.2019
[5].尚星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金鑫,金彦香,杨登兴.基于LU-SWAT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以黑河上游为例[J].灌溉排水学报.2019
[7].田杰.黑河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剖面土壤水文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19
[8].李云武,崔力超,王冠星.黑河上游八宝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水文.2019
[9].刘本立,李霓,贾凌云,张辉,苏雪.黑河上游灌丛建群种中国沙棘自由授粉子代父本分析和花粉流[J].植物科学学报.2019
[10].张梦旭,刘蔚,朱猛,杨林山,李若麟.黑河上游山地土壤容重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山地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