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聚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伤寒,副伤寒,空间聚类分析
空间聚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阳波,廖巧红,阚飙,闫梅英[1](2018)在《201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及西南5个省份空间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201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探索西南5个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大疫情报告系统的2014年伤寒/副伤寒疾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使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病例地理分布特征图,采用SaTScan时空聚类方法扫描分析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5个省(自治区)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时空聚集性。结果 2014年我国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3 768例,总发病率为1.02/10万,与2013年相比,总发病率下降1.92%,无死亡病例,其中伤寒10 460例(75.97%),副伤寒3 308例(24.03%),发病数与2013年相比,伤寒降低了2.44%,副伤寒降低了3.10%;伤寒/副伤寒的发病高峰为6—9月,占全年病例数的46.23%;伤寒/副伤寒病例均以农民为主,其次为散居儿童和在校学生。西南5省(区)时空扫描分析显示,一类和二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相邻省份的县(市、区)。结论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逐年降低,高发省份伤寒/副伤寒的防控不能放松,尤其是非监测点的疫情上升应引起重视,调查并探索危险因素,根据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控策略。高发省相邻省份之间病例聚集明显,可能存在跨地域传播。(本文来源于《疾病监测》期刊2018年12期)
叶茂盛,李早[2](2018)在《基于聚类分析的传统村落空间平面形态类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传统村落格局保护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形态分类可以对村落的风土环境、民俗习惯、营造理念等方面进行归纳。以皖南地区15个传统村落为例,首先对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进行梳理,进而通过指标量化,从村落宏观整体形态到微观建筑分布等5个方面进行描述,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村落空间平面形态进行分类。总结出"团状集中型""带状密集型""有辐射倾向的密集型"和"辐射分散型"4种空间类型,在此基础上归纳空间形态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提出村落格局的保护及发展应具有与类型特征相符的建设策略。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科学分类与统筹规划,有助于发掘空间结构演化的地域性因素,从而为村落空间格局、风土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8年11期)
王堃,徐勇强[3](2018)在《基于聚类分析的河北省物流园区空间类型及功能定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类分析为研究方法,选取评价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常用的5大指标体系,对河北省11个主要城市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河北省物流园区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综合石家庄、廊坊等城市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工商业水平、交通条件等要素分析,给出河北省物流园区类型定位建议,以期为河北省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34期)
李泽宇[4](2018)在《基于空间统计聚类分析与GIS的GDP分布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IS与空间统计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全国地级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分析其在空间分布上的聚类地理特点。研究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共同影响下,呈现显着的空间聚集模式。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京津冀、长叁角、珠叁角经济圈中的龙头城市为经济增长强力引擎,联动圈中城市群发展,沈阳、杭州、武汉等省会城市为中心,惠及周边中小城市经济产业,共享服务资源。(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8年09期)
袁长伟,乔丹,杨颖芳,芮晓丽[5](2018)在《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与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中国省域异质性交通碳排放强度、提供差异化碳减排政策依据,基于IPCC法,对2002—2012年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强度进行定量测算和空间特征分析。通过半变异函数、高低值聚类等方法,对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并重新划分了排放区域。结果表明:在2002,2007,2012年时间节点上,碳排强度在空间上均存在各向异性,最明显角度分别为43°、46°、41°,主变程变化不大,次变程变动明显;存在高值聚集和低值聚集,高值聚集一直分布于西北以及西南地区,但随时间推移,数量略有减少,低值聚集逐渐向中部地区延伸,异常值逐渐减少;综合聚类分析可分为东部及中部—甘宁地区—西部边区—云南地区四大类,各省市区的平均碳排强度在该分类方向上呈现递增势态。(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宋健[6](2018)在《基于小波及聚类分析的空间相机电磁兼容故障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相机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其功能多、结构复杂、通常需要与航空飞机、航天器上的其他电子设备集成于有限的空间内,导致其电磁兼容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研究空间相机的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空间相机的电磁兼容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对现有的依照逐点循迹思想的诊断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传统方法中存在的不足,结合运用模式识别理论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相机的电磁兼容故障诊断中,提出了改进的诊断方案:依据已有的电磁兼容辐射发射数据,以及空间相机内部电磁干扰源分析,采用小波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空间相机实施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研究。结合电磁辐射发射测试数据特点,对数据进行分频段处理,重点研究1GHz以下测试数据,并选取小波包能量参数、数据包络、峰值作为信号特征。对信号的特征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不同小波基的分析比对,选择db4小波作为小波基,提出了数据包络及峰值特征提取算法,运用改进的K-means算法对提取到的数据样本特征进行聚类并构建特征样本库。基于MATLAB软件和上述方案建立了一套空间相机电磁兼容故障诊断系统。以某型号航天相机测试数据为例进行仿真实验验证,系统给出故障诊断结果与实际故障情况相匹配,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孙才志,张灿灿[7](2018)在《中国人均水足迹驱动效应分解与空间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000—2014年31个省份(除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利用IPAT模型对足迹强度、资本产出、资本深化和经济活度4个因素对人均水足迹数量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并引入LMDI分解模型进一步定量计算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利用ISODATA模型对各省份人均水足迹驱动因素进行空间聚类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人均水足迹数量变动是由足迹强度、资本产出、资本深化和经济活度4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研究期间内,足迹强度对于人均水足迹数量变动一直呈现为稳定的减量作用,资本深化对于人均水足迹数量的变动一直呈现为稳定的增量效应;(2)从时间序列来看,资本深化效应对人均水足迹数量的变动起决定性作用,其研究期间的变异系数最低,为0.246 0,表现最为稳定,多年平均效应值为0.346亿m~3/万人;(3)各驱动效应在空间分布上有差异,其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杨戈[8](2018)在《基于聚类分析的湖泊型公园滨水空间与游憩行为的关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休闲城市”、“宜居城市”由概念走向现实的今天,城市景观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活力、增强城市宜居性的重点目标,城市湖泊型公园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载体,其开发建设与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息息相关。然而,尽管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与研究已有数十年,但多数集中于城市建成区河流和带状滨水区,且布局模式单一雷同,多数滨水区建设以政策性导向为主,即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的今天,也多偏向于城市结构自身发展,缺乏公众参与和人本主义。本文希望通过城市建成区的湖泊型公园滨水空间与游憩行为的关联性研究,把握该类公园滨水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升城市湖泊型公园滨水空间的景观质量和吸引力,增强城市活力。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滨水空间和湖泊型公园概念进行进一步界定,确定湖泊型公园滨水空间研究中的盲点及不足之处,并以合肥天鹅湖公园为研究对象,根据周边建筑、交通布局等因素将其分为A、B、C、D四块区域,对内部较为明显的38个滨水空间进行横向尺度与竖向尺度的类型化分析,总结归纳出影响滨水空间质量的指标要素,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者分别选择夏季和冬季两个差异明显的季节对公园内游客的游憩行为进行定点观察,对行为类型、数量进行记录,并予以对应空间的图示化解析,对比分析不同季节滨水空间游憩行为的分布情况,初步总结游憩行为在滨水空间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文章分别对游憩行为数据和空间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游憩行为的类型、频度、密度与类型化得出的7类滨水空间进行对应比较,从而定量化把握不同类别游憩行为在不同季节各空间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夏季游憩行为分布与滨水空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关联性,空间的亲水性是影响夏季各类游憩行为的主要因素;冬季游憩行为与滨水空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相对于夏季以亲水性为主导的影响因素,冬季各类游憩行为与空间开敞度存在更为明晰的联系。并基于此提出天鹅湖公园空间结构层面“增开公园出入口”、“疏通主要园路”、“强化导识系统”及空间布点层面“提升绿地类空间开敞度”、“强化临水类空间景观质量”、“丰富各空间景观设施与服务设施”及同类湖泊型公园滨水空间设计层面“考虑季节变化,提升空间多样性”、“优化公园交通,加强空间可达性和联系”、“注重滨水空间景观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等优化建议。研究成果对于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质量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尤笛,蒋金豹,郭海强,尤倩[9](2018)在《低丘缓坡地空间拓展的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紧缺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低丘缓坡地是解决人地矛盾、优化土地配置的有效举措。以福建省邵武市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区位、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和RS技术,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邵武市低丘缓坡地进行适宜性综合评价,并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K-means clustering analysis)将建设用地适宜性分为4类。结果表明,福建省邵武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19 512.71 hm~2,占邵武市总面积的41.83%;其中最适宜、较适宜面积达44 529.57 hm~2,占低丘缓坡资源的37.26%,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附近,涉及主要乡(镇)有城郊镇、水北镇等。该评价结果与规划文本相吻合,不仅能为邵武市开发低丘缓坡地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还能为各乡(镇)制定区域规划政策指引方向。(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李政刚[10](2018)在《基于区域聚类分析法的重庆科技类众创空间发展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重庆市众创空间的数量增长速度非常迅速,备案的省级众创空间数量全国第一,对重庆"双创"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平台。但重庆包括国家级众创空间在内的高质量众创空间数量偏少,处于全国31个省份的中下游。构建适合重庆发展实际的众创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区域聚类分析,查找重庆众创空间在发展定位、运营模式、运行机制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评价机制、专业化发展、盈利模式及与产业跨界融合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重庆提升科技类众创空间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8年01期)
空间聚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传统村落格局保护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形态分类可以对村落的风土环境、民俗习惯、营造理念等方面进行归纳。以皖南地区15个传统村落为例,首先对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进行梳理,进而通过指标量化,从村落宏观整体形态到微观建筑分布等5个方面进行描述,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村落空间平面形态进行分类。总结出"团状集中型""带状密集型""有辐射倾向的密集型"和"辐射分散型"4种空间类型,在此基础上归纳空间形态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提出村落格局的保护及发展应具有与类型特征相符的建设策略。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科学分类与统筹规划,有助于发掘空间结构演化的地域性因素,从而为村落空间格局、风土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聚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阳波,廖巧红,阚飙,闫梅英.201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及西南5个省份空间聚类分析[J].疾病监测.2018
[2].叶茂盛,李早.基于聚类分析的传统村落空间平面形态类型研究[J].工业建筑.2018
[3].王堃,徐勇强.基于聚类分析的河北省物流园区空间类型及功能定位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8
[4].李泽宇.基于空间统计聚类分析与GIS的GDP分布模式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
[5].袁长伟,乔丹,杨颖芳,芮晓丽.中国省域交通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与聚类分析[J].环境工程.2018
[6].宋健.基于小波及聚类分析的空间相机电磁兼容故障诊断[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
[7].孙才志,张灿灿.中国人均水足迹驱动效应分解与空间聚类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杨戈.基于聚类分析的湖泊型公园滨水空间与游憩行为的关联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9].尤笛,蒋金豹,郭海强,尤倩.低丘缓坡地空间拓展的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8
[10].李政刚.基于区域聚类分析法的重庆科技类众创空间发展评价研究[J].经济论坛.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