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养策略探析

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养策略探析

李方郭成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本文从三个方面归纳并界定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内涵,探讨了其构成要素,最后针对当前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过程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学习等四个方面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9-0079-02

伴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心理教育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育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中备受关注的焦点。已有专家指出:学校心理教育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缓解各种心理危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直接影响着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探讨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养策略对于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内涵

随着心理教育愈来愈多地受到关注,人们对于究竟何为心理教育能力、其具体构成要素等问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学校心理教育实践,对心理教育能力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培养和发展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首先需要从概念上进行清晰、科学的界定。我们通过对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归纳,主要形成以下几种观点:

1.特殊能力观

能力是指一种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而特殊能力指从事某些专业活动必需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观点,可以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定义为:符合心理教育活动要求,影响心理教育效率的个性特征的综合。

2.心理教育目标观

心理教育能力是教师在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下,应该具备的一系列能力体系的综合。根据张大均等的界定,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包括促进学生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两个相互衔接的基本内容。从这样的角度,可以将心理教育能力定义为: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积极适应学校生活并主动发展自身个性,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能力。

3.心理教育实践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形式来实施,主要有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学科渗透、建立家长、学校和社会教育网络等。因此心理教育能力应该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有效地设计、组织和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能力。具体包括:上好心理教育课的能力、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心理训练活动的能力、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既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具体指对学生心理问题有觉察力和应对力、并能够有效设计和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对自身素质有塑造力。

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心理教育能力是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包含很多相辅相成的方面,基于对心理教育的不同认识,不同学者对其构成成分有不同的划分。经过归纳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主要包含以下要素:

1.认知要素

当前已有学者从认知的层面进行了结构的划分,如申继亮等人将心理教育能力分为三个方面: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与判断能力、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认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的策略。也有些学者认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能力、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预见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力及治疗学生心理疾病的能力。综合这些观点,我们认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认知要素是其结构的核心成分,具体应该包括教学心育感知能力、心育理解能力和心育评价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表现为:(1)对心理品质发展的知觉和预见力;(2)对心理问题的觉察和判断力;(3)对自身心育能力水平和课堂心育效果的评价能力。

2.行为要素

从心理教育的实践过程看,有学者认为心理教育能力应该包括心理教育预见能力和传导能力、心理教育过程控制能力和心理专业知识技能的扩充能力。从实践手段可分为心理测验、心理评估、心理辅导和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能力。具体在课堂教学中又包括科学地设计心育目标和评价心育效果的能力。综合这些观点,我们认为行为要素是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结构的另一核心成分,主要应该包括教学心育活动的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心理自我维护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表现为:(1)课堂心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力;(2)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力和心理品质的塑造力;(3)自我心理品质塑造和心理健康维护的能力。

三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近年来随着学校心理教育的逐步深化,虽然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当前的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明确目前发展的现状、加大培养力度已刻不容缓。

1.当前培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不足。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正确认识是实施心理教育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人们对其认识不一。已有调查表明,教师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存在偏颇。多数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凭借的是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而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采取恰当的策略来对待学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针对这样的现状,界定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促进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发展的必要举措。

(2)对心理教育的理解不足。目前教师对心理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有的认为心理教育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将心理教育过程看作开设心理教育课、做心理测验或建立心理咨询室。这种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随机性以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且将心理教育的范围缩小到个别专业心理教师身上,这对于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发展很不利。同时当前心理教育更多是以问题为中心,这极易将心理教育引向狭隘和极端。因此,正确理解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3)实施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国家教育部1999年8月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从实施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数量来看已经颇具规模,但是从质量上来看,他们的能力水平整体不高,致使许多心理教育流于形式,只是做表面文章。因此,加强学校心理教育教师的师资力量至关重要。

2.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索

针对我国心理教育能力发展上所存在的问题,再比较国外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培养研究,都表明我们的力度和范围还不够,形式也过于单一。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急需我们从各方面探索出新颖有效的培养策略。结合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

(1)理论提高策略。通过开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善教师心理教育的理论水平。已有专家指出,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为指导。教师缺乏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会造成对心理健康标准、心理教育能力的理解等方面的欠缺,因此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实践中的理论学习策略主要有开展心理教育选修课、举办相关的培训班等,通过系统有针对性地学习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进而对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教育能力有正确认识,且转换视角,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据开展积极的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的人文关怀取向”,着重关注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主观幸福感体验。

(2)实践训练策略。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训练,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实践训练是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渠道,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发现将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是训练心育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训练教师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及其他活动中确定心理教育目标的能力;训练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策略的能力;训练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研究、评价心理教育效果的能力。这些具体在教学中可以表现为:改进教学态度,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根据学科和学生个体的特点,挖掘各年级各学科教学中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进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建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以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高低来评价学生等。

(3)自我维护策略。教师应该对自身在实施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关键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积极进行自我心理维护。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优秀的心理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主要有:智力和判断能力;爱心和友善;精力和热情;宽容和谦虚;责任感;乐观。教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才能感染和影响学生,实现学校心理教育的目标。

(4)机制构建策略。通过建立健全的心理教育机制,完善心理教育能力培训系统。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首先,通过组织人员建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形成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其次,确立研究课题,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网络,为相关心理教育机构指明了正确方向并保证了高质量;再者,区域性实施心理教育。通过选取试点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区域性进行心理教育探索,不断完善心理教育机制;最后,组建心理教育骨干队伍。通过选取一些学校工作者组建心理教育的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富明.二十一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J].大众心理学,2000(4)

[2]陈安福.心理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2~15

[3]肖全民.高师院校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09(9)

[4]郑和钧.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8(11)

[5]黄希庭、林崇德、杨治良.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868

[6]董锋、洪长庚.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的意义与途径[J].教育家,2004(55)

[7]顾永安.心理教育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意义[J].师范教育,2003(2)

[8]刘本剑.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6(181)

[9]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06~133

[10]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1:43~360

[1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63)

[12]裴利华、李芳.论学校心理教育从“心理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J].教育探索,2008(11)

[13]河北省中小学心理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中小学心理教育实验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2:208~214

[14]黄辛隐、张秀敏.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及团体心理训练设计[J].心理科学,2004(2)

〔责任编辑:陈晨〕

标签:;  ;  ;  

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养策略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