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几丁质酶基因论文-徐武,刘建丰,张戈,徐文,袁祖丽

类几丁质酶基因论文-徐武,刘建丰,张戈,徐文,袁祖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类几丁质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几丁质酶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禾谷镰刀菌

类几丁质酶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徐武,刘建丰,张戈,徐文,袁祖丽[1](2019)在《小麦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禾谷镰刀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小麦几丁质酶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并对其基因结构、保守基序、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及禾谷镰刀菌胁迫下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几丁质酶基因在小麦应答各种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和在抗病分子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小麦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59个几丁质酶基因,分布在21条染色体上;小麦几丁质酶基因家族成员分为5类,隶属于GH-18和GH-19两个亚家族。GH-18亚家族包括Ⅲ、Ⅴ类,分别含有34、48个基因;GH-19亚家族包括Ⅰ、Ⅱ、Ⅳ类,分别包含52、13、12个基因。同一亚家族的成员聚类在同一分支上,并且具有相似的外显子-内含子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在被禾谷镰刀菌侵染后,4个小麦品系中几丁质酶基因家族一些成员的表达均显着上调。(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宋柳,吕建建,王磊,孙东方,刘萍[2](2019)在《叁疣梭子蟹几丁质酶基因(PtCht6)的克隆及其在免疫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丁质酶(chitinase)在甲壳动物的蜕皮、消化和免疫等很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为深入探讨几丁质酶的免疫防御机制,本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叁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PtCht6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2736bp,开放阅读框(ORF)2103bp,编码700个氨基酸,具有几丁质酶GH18家族典型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PtCht6在叁疣梭子蟹不同组织、不同蜕皮阶段、不同病原感染以及低盐胁迫(11)下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PtCht6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不同蜕皮时期的肝胰腺中,其表达量由蜕皮后期(A/B)、蜕皮间期(C)、蜕皮前期(D)依次递减(P<0.05);人工感染WSSV和副溶血弧菌后.PtCht6的表达量在肝胰腺中分别于12h、72h达到最大值,在血细胞中均于12h达到最大值,且相较于对照组,整体显着上调表达(P<0.05);低盐胁迫能够显着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最高抑制73倍(P<0.05)。同时发现,低盐环境下感染WSSV后,该基因达到峰值的时间明显延迟(至少延迟12h.P<0.05)。该研究结果预示PtCht6作为免疫因子参与叁疣梭子蟹的病原防御,且低盐胁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基因的免疫功能。(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5期)

杨晋明,王铭,杜建中[3](2019)在《转几丁质酶基因甜瓜植株的获得及生物学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农杆菌介导法将水稻几丁质酶基因导入甜瓜品种"雪脆蜜2号",PCR检测发现目的基因业已导入甜瓜植株,Southern blot杂交分析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甜瓜植株的染色组上,即获得了甜瓜转基因植株;田间抗病的生物学鉴定结果证明转基因植株提高了对白粉病的抗性,同对照比较,抗性提高2~4级,转基因甜瓜植株的其它农艺性状与阴性对照基本一致。结论为通过转基因技术能够筛选和培育出高抗白粉病的甜瓜新品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刘利娟,刘裕峰,杨帅,刘应高[4](2019)在《川西云杉几丁质酶基因PlCHI的克隆、表达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balfouriana (Rehd. et Wils.) Hillier ex Slsvin)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几丁质酶基因Pl CHI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l CHI的开放阅读框长1017 bp,共编码338个氨基酸;蛋白序列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Pl CHI为ClassⅠ类几丁质酶,属19家族,兼具溶菌酶活性;该序列与其他植物几丁质酶的蛋白序列相似性较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川西云杉Pl CHI序列与北美云杉(Picea sitchensis (Bong.) Corr.)、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等松科植物亲缘关系最近。进一步将Pl CHI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出约45 k D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且在25℃下采用0.2 mmol/L的IPTG诱导4 h时蛋白的表达量最佳。(本文来源于《植物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惠敏,李璐璐,陈玉梅,李佳慧[5](2019)在《罗汉果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丁质酶是一类在植物抵抗病原真菌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为探讨几丁质酶在罗汉果抗根结线虫病中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基于南方根结线虫侵染下的罗汉果幼苗根系的转录组测序结果,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筛选到的15个罗汉果几丁质酶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个罗汉果几丁质相关蛋白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其N段均有一段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在胞外;分子量从27 kDa到37 KDa不等;多数为酸性蛋白。基于氨基酸保守结构域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15个罗汉果几丁质酶分属于GH18和GH19两大家族中的3个组别(Ⅰ、Ⅲ和Ⅳ)的成员,GH18家族成员叁级结构预测具有典型的(α/β)_8桶状结构,而GH19家族成员叁级结构预测只有α螺旋结构域。这些分析结果可为今后深入研究罗汉果几丁质酶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罗汉果抗根结线虫病育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信息学》期刊2019年03期)

林颢丞[6](2019)在《小麦条锈菌几丁质酶基因Pst_23943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是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其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威胁小麦生产及粮食安全的流行性真菌病害。小麦条锈菌变异频繁且发生迅速的特点是导致抗病品种抗性不断丧失,引发病害不断流行的主要原因。由于不能离体培养,缺乏可靠转化体系也使得条锈菌致病基因功能研究相对滞后。几丁质是构成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物质及关键组件,在自然界中含量巨大具有许多功能,其中包括在细胞分裂与极性生长期间保持细胞的机械稳定性,并且在侵染过程中初步接触寄主。绝大多数真菌几丁质酶属于GH18糖苷水解酶超家族并且在多个生长时期包括细胞壁降解和修饰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孢子萌发,尖端生长和菌丝分枝,孢子分化,自溶和重寄生。为了抵御病原体,植物已经形成了复杂的免疫系统,包括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质膜受体,例如来源于真菌细胞壁的几丁质,植物会在接触后产生防御反应。因此,对小麦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研究对小麦条锈病的致病机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本实验室的基因组与转录组数据,发现几丁质酶基因Pst_23943在小麦条锈菌的芽管萌发及吸器母细胞形成时期上调表达明显。因此,采用PCR扩增技术得到了Pst_23943完整序列,再通过blast比对,预测到其属于GH18糖苷水解酶超家族。通过对其进行小麦原生质体定位发现,该基因定位于小麦的细胞质中;在小麦与条锈菌的亲和互作实验中发现,瞬时沉默基因Pst_23943后,侵染后期产孢量明显降低;qRT-PCR定量分析发现,小麦中的防御酶系在侵染过程中有大量表达的情况出现。通过DNS法实验证实了基因Pst_23943表达出来的活性蛋白可以有效地降解几丁质。综上表明,基因Pst_23943表达出来的活性蛋白能有效地与几丁质酶结合并降解几丁质,并且参与小麦条锈菌致病,帮助条锈菌侵染。为研究小麦条锈菌侵染以及小麦抗病的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也为将来研究提高小麦对小麦条锈菌的抗病性提供了一些新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黄靖雯,刘娟,周骏辉,袁媛,杨全[7](2019)在《高卢蜜环菌几丁质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卢蜜环菌是一种兼性寄生真菌,在天麻栽培过程中作为天麻的唯一营养源。几丁质酶作为一种糖苷水解酶,在高卢蜜环菌的生长发育及其与天麻的共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卢蜜环菌几丁质酶基因共有22条,对这些几丁质酶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发现有12条几丁质酶基因均含有糖苷水解酶18家族(GH18)结构域。对高卢蜜环菌、奥氏蜜环菌、天麻、酿酒酵母和哈茨木霉的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进一步预测高卢蜜环菌中几丁质酶基因功能。利用独角金内酯类似物GR24诱导高卢蜜环菌分枝,并分析22条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8条基因可能参与蜜环菌分枝、细胞壁降解和重塑等生理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郭晓星,蔡卿龄,刘小宁,马纪[8](2019)在《荒漠甲虫小胸鳖甲几丁质酶基因MpCht8c的克隆、鉴定与低温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挖掘荒漠昆虫小胸鳖甲Microdera punctipennis的耐寒性相关基因,从其4℃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几丁质酶基因片段394seq2,检测其编码蛋白的几丁质酶活性,研究该基因的表达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情况。采用RACE技术扩增394seq2的5′端和3′端,克隆全长序列,将其ORF构建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导入Transetta(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融合蛋白,Western blot法检测表达蛋白的正确性;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几丁质酶活性,qRT-PCR技术探究低温表达谱。结果表明,394seq2的5′-UTR为39 bp,3′-UTR为181 bp;ORF为1 140 bp。系统进化树显示该序列与赤拟谷盗几丁质酶8(TcCHT8)聚为一支,命名为MpCht8c。MpCht8c编码37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1.2 kDa,理论等电点pI为4.67。MpCHT8c含有完整的几丁质酶结构基序,其N端含有几丁质酶催化域,内有一个类18家族几丁质酶的保守基序KXXXXXGGW,中部是一段富PEST的连接区,C端是几丁质酶结合域,属于IV型昆虫几丁质酶。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is-MpCHT8c在大肠杆菌中正确表达;融合蛋白粗酶液的几丁质酶活性为1.89 U/mL。在4℃冷胁迫0.5 h和5-9 h时Mpcht8c出现两个上调表达峰值,约为对照的2倍。研究表明荒漠昆虫小胸鳖甲的几丁质酶MpCHT8c具有几丁质酶活性,MpCht8c基因的表达可快速响应4℃低温胁迫。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研究几丁质酶在小胸鳖甲耐寒性方面的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杜娇,王娅波,肖继芬,李雪华,杨宇衡[9](2019)在《核盘菌几丁质酶基因家族分析与表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盘菌菌核以子实体形式萌发是作物菌核病病害循环中关键性的一环,研究菌核子实体萌发分子机理将为菌核病的安全控制提供线索.该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核盘菌几丁质酶基因家族进行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RT-PCR对其在菌核子实体萌发阶段的表达进行探讨.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核盘菌中共有12个基因编码假定的几丁质酶,它们均具有GH18结构域,部分蛋白还具有几丁质结合结构域和纤维素结构域;除SS1G_11212外其余蛋白均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其中10个假定几丁质酶位于胞外,其余2个分别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假定几丁质酶可以分为2大类,其中3个与酵母几丁质酶CTS1归为一类,其余9个与CTS2归为另一类.除SS1G_00773外,其余11个几丁质酶基因在核盘菌菌核子实体萌发过程中表达量均有变化,推测几丁质酶家族蛋白可能参与核盘菌菌核子实体萌发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许敏华,张晶晶,金小宝,李小波,王艳[10](2019)在《美洲大蠊内生菌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美洲大蠊内生黏质沙雷氏菌几丁质酶ChiA基因进行克隆、可溶性表达及功能验证。方法:PCR扩增ChiA基因,TA亚克隆,构建重组表达载体ChiA/p ET21b,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低温诱导表达、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打孔法对几丁质酶活性检测。结果:PCR成功扩增了ChiA基因序列,该序列与GenBank上的S. marcescens Chi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该序列编码571个氨基酸,并能够在原核系统中稳定表达。可溶性表达分析显示:通过低温诱导表达,获得可溶性的目的蛋白;活性试验发现:含目的蛋白的表达产物可分解几丁质,且活性强于美洲大蠊内生黏质沙雷氏菌。结论:从美洲大蠊内生黏质沙雷氏菌基因组中成功克隆了几丁质酶ChiA基因,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具有较强活性的可溶性几丁质酶ChiA,为其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类几丁质酶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几丁质酶(chitinase)在甲壳动物的蜕皮、消化和免疫等很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为深入探讨几丁质酶的免疫防御机制,本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叁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PtCht6基因。该基因cDNA全长2736bp,开放阅读框(ORF)2103bp,编码700个氨基酸,具有几丁质酶GH18家族典型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分析PtCht6在叁疣梭子蟹不同组织、不同蜕皮阶段、不同病原感染以及低盐胁迫(11)下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PtCht6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在不同蜕皮时期的肝胰腺中,其表达量由蜕皮后期(A/B)、蜕皮间期(C)、蜕皮前期(D)依次递减(P<0.05);人工感染WSSV和副溶血弧菌后.PtCht6的表达量在肝胰腺中分别于12h、72h达到最大值,在血细胞中均于12h达到最大值,且相较于对照组,整体显着上调表达(P<0.05);低盐胁迫能够显着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最高抑制73倍(P<0.05)。同时发现,低盐环境下感染WSSV后,该基因达到峰值的时间明显延迟(至少延迟12h.P<0.05)。该研究结果预示PtCht6作为免疫因子参与叁疣梭子蟹的病原防御,且低盐胁迫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基因的免疫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几丁质酶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徐武,刘建丰,张戈,徐文,袁祖丽.小麦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禾谷镰刀菌胁迫下的表达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9

[2].宋柳,吕建建,王磊,孙东方,刘萍.叁疣梭子蟹几丁质酶基因(PtCht6)的克隆及其在免疫中的功能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9

[3].杨晋明,王铭,杜建中.转几丁质酶基因甜瓜植株的获得及生物学鉴定[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

[4].刘利娟,刘裕峰,杨帅,刘应高.川西云杉几丁质酶基因PlCHI的克隆、表达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2019

[5].李惠敏,李璐璐,陈玉梅,李佳慧.罗汉果几丁质酶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生物信息学.2019

[6].林颢丞.小麦条锈菌几丁质酶基因Pst_23943的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黄靖雯,刘娟,周骏辉,袁媛,杨全.高卢蜜环菌几丁质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表达[J].中国中药杂志.2019

[8].郭晓星,蔡卿龄,刘小宁,马纪.荒漠甲虫小胸鳖甲几丁质酶基因MpCht8c的克隆、鉴定与低温表达[J].环境昆虫学报.2019

[9].杜娇,王娅波,肖继芬,李雪华,杨宇衡.核盘菌几丁质酶基因家族分析与表达特性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许敏华,张晶晶,金小宝,李小波,王艳.美洲大蠊内生菌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活性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

标签:;  ;  ;  ;  

类几丁质酶基因论文-徐武,刘建丰,张戈,徐文,袁祖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