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刚1郑大为2刁燕春2(1长春中医学院风湿医院吉林长春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称之为痹症。《素问·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可见痹证在我国几千年前就有较详细的认识了。
痹是闭阻不通的意思,由外邪侵袭肌体,致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邪留肌腠经脉,引起肢体肿痛麻木。现代医学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症、骨关节炎,均属此范围。本文主要讨论风寒湿痹的证治,其余关节痛,亦可参考用之。
痹证的发病与自然界的各种因素(六淫)和肌体抗邪能力强弱有重要的关系。如《灵抠·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贼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如素体虚弱,御外无能,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肌腠、关节、经络之中,致气血运行受阻,病邪留滞其间,形成痹痛。其中风、寒、湿邪所致者,为风寒湿痹;热与风湿之邪合而致病者,为风湿热痹;病邪痹阻经络深入脏腑,心气被抑,可成心痹。
此外久居湿地或涉水冒雨过多,高寒山区风寒之气过盛,致使经络痹阻,气血不运,亦可形成痹证。
风寒湿痹,很难截然区分,只是各有其偏胜而已。为了便于掌握证治,临床上按其症状表现特点,认为风胜者,痛处善行走窜,称为风痹或行痹。寒胜者,痛处收引,称寒痹或痛痹。湿胜者,痛处重着粘滞,称湿痹或着痹。热胜者,痛处灼热红肿,多兼风与湿,称风湿热痹。
痹病日久,可使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脉络空虚,筋骨失养,正虚邪恋不退,屡发不已。故除有疼痛之外,尚有关节伸屈不利,肿胀畸形,麻木不仁,终至影响活动,亦可因痹阻经络,深入脏腑,复感于邪,内伤于心,而产生心悸,怔忡等,心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辨痹证,先应区别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观察其风、寒,湿,热之邪在病程中的偏胜情况,确定其治疗原则。风偏胜者,祛风为主,御寒利湿亦不可废。寒偏胜者,散寒为主,祛风化湿亦不可缺。湿偏胜者,化湿为主,疏风散寒亦应适当配伍。热偏胜者,清热为主,辅以祛风化湿。久病之人还应适当扶助正气,培补肝肾,补益气血,强筋健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样可防止复感外邪,累发不已。痹证的分型是重要的,但还应注重组方选药,治则治法,下面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案例:刘某某,男,47岁,干部,由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留滞关节肌肉,其症有周身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时轻时重,缠绵不愈,每遇风雨湿寒,病情加重,麻木沉重,伸屈不利。痛处游走,流窜不定,或有虫行感,且恶风而脉多浮弦者是风邪较甚。疼痛固定不移,且较剧烈,尚有冷感,遇寒加重,得热则减,脉弦紧者,乃系寒邪偏胜。痛部酸楚,沉重麻木,脉濡缓者,是为湿邪偏重。诊断:中医:痹症(风寒湿痹)。西医:风湿性关节炎。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药:羌活15克;独活15克;桂枝15克;川牛膝20克;威灵仙30克;薏苡仁20克;苍术15克;鸡血藤30克;海风藤15克;伸筋草20克;透骨草15克;甘草10克。风偏胜,加防风30克;湿偏胜,薏苡仁加至30克;寒偏胜,桂枝加至20克,共服30剂,症状消失。
按:本方系经验方,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效果,不论何处关节痛均可应用。方中防风可治一切风证,古有可治三十六般风之说,风偏胜者可加大用量。羌活辛温,祛风除湿,治一身骨节疼痛,对上肢关节和头颈脊椎等疼痛疗效尤著。独活为治疗痹痛之常用药,善疗腰腿胫足等下半身疼痛,二药配伍治上下肢痹痛更效。桂枝温通经脉,祛风除湿,横行手臂,可治上肢肩、肘、腕、手等关节痛,并可引诸药达病所共同奏效。川牛膝活血通经,行淤止痛,且善行走下,对兼有肾虚引起之下肢痛者效佳,本品既可引血下行,使诸药到达病所,故为治疗下肢及下焦病的重要药物。威灵仙性温,为治风药中善于行走之品,十二经络无处不到,治一身麻木疼痛,尤以下肢更好,为治风寒湿痹之主药。笔者体会用量达30克,见效方著。薏苡仁有健脾、利湿、舒筋、排脓等作用,本方宗旨在除湿舒筋,通利关节。苍术温燥,内可健脾除湿,外可祛风散寒,用于湿气偏重之痹痛证甚好。透骨草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等作用,治痹痛症,不拘远年近日均有效果。《本草纲目》称本品“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伸筋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对风寒湿痹引起之关节伸屈不利,筋脉拘急挛缩疗效甚好。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对全身手足麻木,游走性关节痛和阴雨天加重者尤效。鸡血藤活血通络,补血温经,对腰膝疼痛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