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超前镇痛方法在前列腺切除术当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孟佳[1](2021)在《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炎性应激指标及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妇科微创手术疼痛管理及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单盲设计原则,纳入符合标准择期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电针组)33例、对照组(塞来昔布组)31例。两组患者均实施ERAS围术期管理,手术由同一医疗组完成,执行统一麻醉方案、护理方案。观察组分别于术前30min、术后6h行电针镇痛治疗,每次30min共2次。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h、术后6h单次口服200mg塞来昔布镇痛治疗,共2次。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E)的数值;术后6h、12h、24h、48h VAS疼痛评分;术后快速康复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运用SPSS26.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身高、体重、BMI)、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术前血清指标(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组患者术前基线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2)血清指标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且P<0.05;电针组术后第1天血清CRP、IL-6、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表明:电针在减轻患者术后炎性应激指标方面优于塞来昔布。(3)疼痛指标分析:术后6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塞来昔布组且P<0.05,表明术前应用超前镇痛,术后6h以内电针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术后12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P>0.05,表明在术后6-12h期间,电针与塞来昔布的镇痛效果相当;术后24h、48h电针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表明术后12-48h期间电针的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以上结果说明:电针镇痛效果优于塞来昔布,其镇痛优势主要体现在术后6h以内及术后12h-48h之间。(4)血清指标与术后24hVAS评分相关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4hVAS疼痛评分与术后第1天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5)术后康复指标及不良反应:电针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排气时间均低于塞来昔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塞来昔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在促进术后患者快速康复及减少恶心呕吐方面优于塞来昔布。结论:(1)ERAS理念下,电针应用于妇科微创手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其在缓解术后患者疼痛、减轻炎性应激、避免术后并发症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面均优于塞来昔布,临床应用安全有效。(2)减少血清急性期蛋白CRP、细胞炎性因子IL-6及应激激素NE的产生,避免过度炎性应激是电针发挥镇痛作用的途径之一。
李元霞[2](2020)在《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妇科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拟对比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于我院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包括双侧附件)的患者120例。使用单盲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三组,每组40例。三组患者在麻醉复苏拔气管导管前给药,A、C两组患者通过镇痛泵行静脉背景输注(2mL/h),配方:A组氟比洛芬酯按1mg/Kg+0.9%的NaCl 100mL;C组予以脂肪乳5mL+0.9%的NaCl 100mL。B组经肛门放入双氯芬酸钠栓50mg(齿状线上23cm处),按5 h追加给药一次(50mg),24h总量不超过200mg。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术后6 h、12 h、18 h、24 h的疼痛程度(即用疼痛指数进行检测),再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来对比两种镇痛药物的作用效果。结果:(1)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镇痛效果:术后各时间的VAS评分比较,A组、B组和C组三种镇痛方案术后6 h、12 h、18 h、24 h的VAS评分经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1)术后6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1);C组分别与A组与B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术后12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C组分别与A组与B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后18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C组分别与A组与B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术后24 h时的VAS评分比较:A组与B组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A组、B组分别与C组对比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不良反应:A组患者出现恶心者5例,出现呕吐者有4例,皮肤瘙痒有1例;B组患者出现恶心者有3例,出现呕吐者有5例,皮肤瘙痒有3例;C组患者出现恶心者有10例,出现呕吐者有12例,皮肤瘙痒有1例。经多个独立样本差异性检验分析可见:A组与B组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7),A组与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B组与C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三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A组与B组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C组分别与A组、B组对比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妇科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使用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效果较双氯芬酸钠栓更优。
刘伟[3](2020)在《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胸科手术创伤大,涉及皮肤、肌肉、肋骨、胸膜、肺脏等多个器官脏器组织及躯体和内脏感受器,开胸术后疼痛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手术疼痛之一,目前胸科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达80-96%,其中约有40-50%患者可以发展成慢性疼痛,麻醉疼痛潜在的影响免疫功能,不利于残留肿瘤细胞清除,如何更加有效控制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副作用发生,并关注免疫功能的保护,是当前胸外科麻醉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临床研究立足一种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脉冲注药镇痛”,通过与“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和常规“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方法相比较,系统论证其对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免疫应答的影响,评估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模式,应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实施肺叶切除后临床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进行不同术后镇痛方式的系统比较研究。1.研究分组:将90例行VAT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组”,(简称程控组,P组,n=30);“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组”,(简称连续组,S组,n=30)和“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组”,(简称静脉组,V组,n=30),术后分别应用相应镇痛方式。2.临床观察指标和时间点:观察术前(T0)、切皮后40min(T1)、切皮2h(T2)、术毕(T3)、术后 1h(T4)、术后 4h(T5)、术后 24h(T6)和术后 48h(T7)不同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疼痛强度数字模拟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镇痛泵的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的消耗量、麻醉药品(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的消耗量、术后不良反应、QoR-15恢复质量评分。3.免疫应答指标选择和监测方法:(1)流式细胞术延续分析淋巴细胞及亚群中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NK 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比例在术前、切皮 2h 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2)基于吸附细胞因子特异抗体免疫微球的流式细胞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分析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浓度在术前、切皮2h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结果]1.NR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三组镇痛方式下,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方面,“程控组”(P组)[0.0(0.0)~3.0(1.0)]与“连续组”(S组)[0.0(0.8)~3.0(1.8)]和“静脉组”(V组)[1.0(2.0)~4.0(1.0)]分别比较,在术后4h、24h和48h(T5-T7)显着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方面,P组[2.0(1.0),2.0(0.0)]和 S 组[3.0(1.0),2.0(0.8)]与 V 组[3.0(1.0),3.0(0.0)]分别比较,在术后1h、4h(T4和T5)分别有显着降低(P<0.05);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三组比较各时间点(T0-T7)无明显差异(P>0.05)。2.镇痛药品和麻醉药品消耗量比较:三种镇痛方式下,自控镇痛追加药物次数方面,P组[0.0(0.0)~2.0(3.0)]与S组[0.0(0.8)~3.0(4.0)]和V组[0.0(1.0)~5.0(5.0)]分别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显着减少(P<0.05);在局麻镇痛药罗哌卡因消耗量方面,P 组[30.0(0.0)~525.0(37.5)]与 S 组[40.0(7.5)~540.0(40.0)]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出现显着减少(P<0.05)。在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消耗量方面,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均出现显着降低(P<0.05)。3.术后不良反应比较:主要包括心动过速和头晕症状,三组镇痛方式下,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4.QoR-15 恢复质量评分变化:P 组(107.0±5.1,114.4±4.2)与 S 组(104.4±5.3,110.5±3.8)和 V 组(103.1±3.5,108.3±4.2)分别比较,在术后 24h 和48h(T6、T7)时分别显着增加(P<0.05)。5.对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影响(1)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①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总淋巴细胞(P 组:22.1±6.0~6.3±2.0;S 组:25.4±7.5~6.4±1.4;V 组:25.0±5.5~6.2±1.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总 T 细胞(P 组:72.9±7.4~64.5±9.9;S 组:73.3±8.0~68.4±9.0;V 组:74.0±7.5~68.2±12.9)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辅助性 T 细胞(P 组:41.9±4.6~35.6±4.2;S 组:42.3±7.4~35.8±5.4;V组:41.6±7.6~35.1±10.6)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②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组内分别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B淋巴细胞(P组:10.8±3.5~12.8±3.9;S组:9.9±2.8~11.1±4.0;V组:9.6±4.4~11.7±6.5)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NK 细胞(P 组:16.9±5.8~21.1±8.2;S 组:16.8±8.4~20.3±7.7;V 组:13.9±5.6~17.5±7.8)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2)细胞因子变化:IL-2、IL-4、IL-6、IL-10、TNF-α、IFN-γ 在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IL-6和IL-10分别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①IL-6(P:4.6±2.2~82.4±61.3;S:4.9±1.9~72.9±39.5;V:4.6±1.7~125.4±77.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②IL-10(P:3.8±1.4~5.4±2.0;S:3.3±0.8~5.2±2.4;V:3.4±0.8~6.0±4.3)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结论]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镇痛通过脉冲式给药模式对于VATS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术后镇痛局麻药物的用量少,术后恢复质量好,适用于VATS术后镇痛。2.应用椎旁超前镇痛可以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应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胸科手术及麻醉镇痛可以导致免疫抑制,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对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影响,并不比静脉镇痛具有优势,但是胸科术后免疫抑制现象值得关注和必要干预。
赵冰莎[4](2020)在《无阿片麻醉复合双侧椎旁神经阻滞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围术期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阿片类药物作为最经典的麻醉性镇痛药,过量和长期使用是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2018年结直肠手术加速康复外科指南推荐围术期应用全身麻醉联合区域麻醉或局部麻醉的低剂量阿片麻醉方法。与此同时,无阿片麻醉方法在乳腺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等外科手术中成功开展,但其适应症和优缺点尚有争议。本研究观察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应用无阿片麻醉方法复合双侧椎旁神经阻滞在围术期的整体质量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自2019年2月至11月在本院行择期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19例,随机分入低剂量阿片麻醉组(Opioid Anaesthesia,OA)与无阿片麻醉组(Opioid Free Anaesthesia,OFA)。记录患者术中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及拔管时间的数据,收集患者术后疼痛信息、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排气时间、进食水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总费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方面均无显着差异;2.两组相较,术中心率(HR)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OFA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较OA组更稳定;3.OFA组术中血糖明显升高(P<0.05);4.两组患者在术中血管活性药用量、输液量、尿量、出血量、输血量及手术时间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OFA组拔管时间较OA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后连续三天VAS(静息及运动)评分无显着性差异,术后连续三天OFA组的镇痛药物用量均低于O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在术后排气时间、饮水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无阿片麻醉方法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相较于低剂量阿片类麻醉方法,无阿片麻醉方法在麻醉复苏期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术后对镇痛药的需求量更小,整体镇痛方面更有优势。在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方面两种麻醉方法无明显差别。
郭贝贝[5](2020)在《地佐辛、氟比洛芬酯在鼻内镜手术的预防性镇痛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地佐辛、氟比洛芬酯在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预防性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9月之间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实施择期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9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SA I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4575 kg,BMI<25 kg/m2。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A组)、地佐辛组(B组)、氟比洛芬酯组(C组),每组30例。术后均未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麻醉诱导前5分钟A组静脉注射5 ml生理盐水;B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C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随后正常麻醉手术。术毕分别详细记录三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后1分钟、3分钟、5分钟的镇静躁动评分(SAS),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的数字疼痛评分(NRS),观察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止痛药物实际需求情况。结果:在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上,三组患者无差异(P>0.05);在SAS上,拔管后1分钟、3分钟组间有差异(P<0.05),A组高于B、C组,拔管后5分钟无差异(P>0.05);在NRS上,拔管后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组间有差异(P<0.05),A组高于B、C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有差异(P<0.05),A组高于B、C组;A组患者有4例使用止痛药,B组、C组无患者使用镇痛药物。结论: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地佐辛、氟比洛芬酯预防性镇痛对术后镇静、镇痛、减少术后不良反应有一定效果,体现了二者的预防性镇痛作用。
解志强[6](2018)在《纳布啡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及对外周血P物质、组胺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纳布啡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评价镇痛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及对外周血中P物质和组胺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120例,均准备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按照手术时间先后分为A组、B组和C组,观察组为纳布啡组(A组),对照组分别为地佐辛组(B组)和吗啡组(C组),每组40例。全部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镇痛泵。PCIA泵配方:A组纳布啡1.0mg/kg加托烷司琼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B组地佐辛1.0mg/kg加托烷司琼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C组吗啡1.0mg/kg加托烷司琼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手术结束前5分钟各组患者分别静脉注射镇痛泵液5ml作为初始剂量,随即连接镇痛泵。PCIA泵为持续自控型,容量共100ml;给予输注速度设定为2ml/h;每次按压剂量设定为0.5ml;锁定时间为15分钟。术后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无法缓解时,嘱患者按压镇痛泵或给予芬太尼50μg静注,并做好记录。在研究过程中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需要记录,并详细记录麻醉前和术后即刻、6 h、12 h、24 h、48 h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以及手术持续时间;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来评价术后各个时间点(术后即刻、6h、12h、24h、48h)的镇痛镇静情况;记录麻醉前、术后12h、24h、48h外周血P物质和组胺浓度变化情况;记录手术后48h之内患者不能耐受疼痛时按压PCIA泵的次数以及需要补救镇痛的例数和不良反应。结果 1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手术完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HR、MAP、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的VAS和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麻醉前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2h、24h、48h外周血P物质和组胺物质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B组、C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12h、24h、48h外周血P物质、组胺物质浓度明显降低(P<0.05)。4与A组比较,B组和C组48h内PCIA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明显增多(P<0.05)。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头晕、嗜睡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增多明显(P<0.05)。6与C组比较,A组与B组患者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7三组患者均没有发生呼吸抑制。结论 1纳布啡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后PCIA循环功能稳定,呼吸抑制轻,能更好缓缓疼痛,效果满意。2纳布啡能抑制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后P物质和组胺物质的释放。3纳布啡能够安全高效的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术后镇痛。
王军,于大海,王克明,高宝柱[7](2002)在《两种超前镇痛方法在前列腺切除术当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在前列腺切除术中,比较静脉和硬膜下隙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的超前镇痛作用。方法:30例择期前列腺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手术切皮前15min给药 ,Kiv组 :氯胺酮0.5mg.kg-1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1min内静脉推注 ;Kepi组 :氯胺酮0.5mg.kg-1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1min内注入硬膜下隙导管 ;对照组 :生理盐水10ml,1min内静脉推注。结果:各组VAS评分比较 ,术后Kepi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tr组。术后FDAT比较 ,Kiv组和Kepi组明显长于对照组。术后48h吗啡用量各实验组用量显着少于对照组。结论:术前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术后吗啡用量 ,有超前镇痛作用。氯胺酮经硬膜下隙途径给药是一种有效的超前镇痛方法
扶超[8](2020)在《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对胸科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文中指出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including chronic posttraumtic pain,CPSP)因为较高的发生率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胸外科手术是最容易发展成为CPSP的手术类型之一。手术或创伤后的炎症反应、伤害性应激(包括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直接或间接导致病理性神经损伤是CPSP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CPSP的影响因素众多,年龄、性别、心理因素、镇痛药如非甾体类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时间、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方法、急性疼痛的控制不良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CPSP的发生。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能很好的控制胸外科手术后急性疼痛,但其对胸外科CPSP的影响仍然有很大的争议。目的一、为了观察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两种镇痛方法对胸外科手术后急性疼痛镇痛效果。二、评估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两种镇痛方法对于胸科手术后第2、4、6个月内疼痛慢性化的影响。内容与方法1.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病人随机分为全程硬膜外镇痛组(CEDA组)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PCIA)两组。患者手术前一天进行术后镇痛宣教。术前30 min肌肉注射东莨菪碱20 m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ECG、HR、BP和SpO2。病人麻醉诱导前在T4-T5或T5-T6间胸段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4-6 cm并固定,于硬膜外导管给与1%利多卡因3 ml,5 min后给予镇痛量7.5 ml(0.125%罗哌卡因+0.5 μg/ml舒芬太尼),15 min后测量平面,待阻滞平面到达T4-T8开始手术,术中每90 min于硬膜外推注5ml(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维持平面。2.CEDA组:关闭胸腔时连接硬膜外镇痛泵(0.125%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到350 ml盐水中),背景速度6 ml/h,单次剂量6 ml/h,锁定时间30 min。PCIA组:关闭胸腔时连接静脉PCA泵(1.5 μg/ml舒芬太尼到200ml盐水中),背景速度0.05-0.06μg·kg-1·h1,首次剂量2 ml,单次剂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手术结束后拔出硬膜外导管。记录术后3、6、12、24、48、72 h各时间点急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恶心呕吐评分、镇静评分、补救镇痛药物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4、6个月,电话随访所有病人,询问并记录是否出现切口处疼痛、伤口感觉异常及肩部疼痛,以及疼痛的强度、性质。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主要包括心动过缓(HR<50次/分)、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呼吸抑制(RR<10次/分)、恶心、呕吐、困倦、瘙痒等。结果本研究中共50例患者符合要求,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CEDA组患者术后3、6、12、24、48、72 h静息时急性疼痛VAS评分和术后6、12、24 h时活动时急性疼痛VAS评分均低于PCIA组(P均<0.05)。CEDA组患者术后3、6、12、24、48、72 h静息时患者无痛的比率和术后6、12、24、48h时活动时患者无痛的比率均高于PCIA组(P均<0.05)。患者72小时内各个时间点内,CEDA组舒芬太尼的消耗量明显低于PCI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6个月时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和伤口感觉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2 h内,PCIA组补救镇痛3例(12.5%),CEDA组补救镇痛6例(23.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EDA组补救药物曲马多的需求量明显低于PCIA组[(120.00±34.64)mg vs.(212.50±44.07)mg,P=0.016]。PCIA 组恶心呕吐 8 例(33.3%),CEDA 组恶心呕吐8例(30.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观察到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尿储留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全程硬膜外镇痛与单次硬膜外阻滞+术后静脉PCA镇痛相比,不会影响术后第2、4、6个月内慢性疼痛、伤口感觉异常及肩部疼痛的发生,但是全程硬膜外镇痛可以降低术后急性疼痛评分和疼痛程度,同时降低术后72h内舒芬太尼的消耗量和补救镇痛药物需求量,使更多地病人享受无痛。因此,全程硬膜外镇痛在胸科手术镇痛效果优于静脉镇痛,在胸科手术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更推荐使用全程硬膜外镇痛作为胸科手术的术后镇痛。
常瑞[9](2020)在《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在胃癌患者术后加速康复治疗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并分析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多模式预防性镇痛措施对缓解胃癌患者术后疼痛的具体效果以及对睡眠等术后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确诊为胃癌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胃镜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胃癌,全部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具体包括远端胃大部切除、近端胃大部切除以及全胃切除。所有患者术中均行气管插管采取全身静脉麻醉方式,给予留置胃管、空肠营养管以及尿管,于术后24h内拔除尿管和胃管。此外,两组患者术后采取除镇痛以外相同的治疗方法。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在手术麻醉诱导前给予地塞米松10mg和帕瑞昔布40mg静脉注射,于切皮前、入腹时、关腹时在腹壁切口周围浸润注射0.5%罗哌卡因,术后连续3天静脉注射帕瑞昔布,每次40mg,每日2次;术后常规使用静脉镇痛泵(舒芬太尼100ug+盐酸托烷司琼8mg+地佐辛10mg+0.9%氯化钠=120ml)。对照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不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和帕瑞昔布,不行罗哌卡因切口阻滞,术后携带静脉镇痛泵,镇痛泵内药物成分及其用量与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一致,在患者需要时给予帕瑞昔布40mg静脉注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3天的疼痛数字等级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储留、呼吸抑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例数(包括伤口感染、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肠梗阻)、恢复指标(包括恢复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每天下床活动时间大于6h的患者例数和术后住院天数,研究并分析多模式预防性镇痛措施对缓解胃癌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改善失眠、促进下床活动和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患者在术后第1-3天疼痛NRS评分分别为(2.97±0.89)分、(2.48±0.64)分、(1.91±0.56)分,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3天疼痛NRS评分分别为(5.25±0.58)分、(4.34±0.86)分、(3.10±0.91)分,两组结果比较,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术后三天疼痛NR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2,-19.56,-12.69;P<0.05)。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患者在术后第1-3天的AIS评分分别为(3.70±0.58)分、(3.15±0.54)分、(4.20±1.78)分,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AIS评分分别为(5.89±1.44)分、(6.42±3.35)分、(7.29±4.19)分,两组相比较,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AI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5,-12.34,-8.39;P<0.05)。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患者在术后第1-3天每天下床活动时间大于6h的例数均显着多于对照组,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为22、25、28例,对照组为13、16、19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6.24,7.95,P<0.05)。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患者术后至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51.57±8.89)h、(59.33±5.68)h、(13.00±1.51)d,对照组患者术后至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59.53±8.74)h、(67.83±8.51)h、(15.30±1.18)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4.55,-6.58,P<0.05)。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中有6例(6/30)出现尿潴留,对照组中有14例(14/30)出现尿潴留,两组比较多模式预防性镇痛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伤口感染、肺部感染、下肢血栓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低血压、肠梗阻等发生。结论与仅在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的传统术后镇痛方法相比,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多模式预防性镇痛措施可以显着减轻术后切口的疼痛程度,改善术后失眠问题,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和肠道功能的恢复,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
李雪杰[10](2019)在《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临床观察及与p38MAPK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虽然具有切口小、损伤少、操作精细、出血少等优点,但外科手术损伤肺组织以及淋巴结清扫等因素,患者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依然较大;术后疼痛影响患者正常咳嗽排痰,对术后镇痛需求依然较高。而如何减少手术创伤导致的围术期应激反应以及炎性反应从而加速术后快速康复已经成为当今麻醉学临床研究的热点。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时间、应激反应与炎性反应程度、麻醉质量、术后镇痛质量、术后并发症等。早在2001年,丹麦外科专家Kehlet先生就提出了快速康复理念(enhance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意在减少术后平均住院日,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ERAS流程中,抑制应激反应和有效术后镇痛是关键环节。胸科手术患者术后因惧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排痰受限,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堵塞小气道,容易造成肺不张、坠积性肺炎,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有效的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以及完善的术后镇痛,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本试验设计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为出发点,采用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静脉复合应用帕瑞昔布,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为今后胸腔镜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临床证据。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传统的NSAIDs由于恶心、呕吐、胃出血等副作用,临床上的应用日渐减少。帕瑞昔布是第二代的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药,静脉注射后可迅速被肝脏羧酸酯酶水解成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伐地昔布,特异性抑制COX-2阻断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由于帕瑞昔布对COX-2的高选择性,帕瑞昔布胃肠道的安全性较传统NSAIDs提高,对血小板影响轻微,不影响出血时间。帕瑞昔布超前镇痛可避免术中伤害性刺激引起中枢敏化和疼痛上调,降低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预防和减轻术后疼痛。研究表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的激活体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p38MAPK)与 COX-2 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并且p38MAPK磷酸化被抑制可以导致COX-2蛋白表达出现明显抑制的现象。多种疼痛相关介质或受体比如COX-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都与脊髓小胶质细胞p38MAPK的激活有关。就p38MAPK而言,COX-2就是一种因p38MAPK活化而表达增加的蛋白质。p38MAPK在应激以及炎症介导等大量的细胞反应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并且和细胞的发育、生长以及分化存在密切的联系。目前帕瑞昔布抑制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与p38MAPK的关系还未明确,本研究我们利用光谱学为基础的方法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帕瑞昔布与p38MAPK相互作用,通过圆二色光谱技术以及三维荧光等技术来研究帕瑞昔布对p38MAPK蛋白结构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帕瑞昔布在体内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内作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合理用药及新药的研制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一部分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及炎性反应的临床观察目的胸科术后疼痛影响患者咳痰或深呼吸,阻碍术后康复,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也是影响胸科手术术后恢复的一个重要方面。围术期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将导致过度应激,破坏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削弱机体生理储备,从而加重炎性反应,激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 syndrome,SIRS)。术后疼痛机制复杂,炎症性疼痛也是术后疼痛的一个方面。临床上提倡多模式镇痛,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镇痛技术联合使用,并发症少。帕瑞昔布是第二代的COX-2抑制药,通过选择性抑制COX-2,阻止花生四稀酸(arachidonic acid,AA)转化为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um,PG)和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进而发挥解热、抗炎及止痛作用。本研究以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静脉注射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及炎性反应的影响以及对术后镇痛的影响,为ERAS指导下的术后镇痛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经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批同意,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行择期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40例患者,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Ⅱ级,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所有患者均采用ERAS理念下的围术期管理模式,术前两小时禁饮,不留置尿管,不用术前药,采用标准化的术前准备和麻醉流程。全身麻醉前行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20ml,阻滞后1Omin测麻醉平面,要求麻醉平面在T4-T8。患者被随机分为帕瑞昔布组(P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帕瑞昔布组分别于术前(T0)、术后24h(T1)注射帕瑞昔布40mg(生理盐水稀释至4ml),对照组注射0.9%NaCl溶液4ml。分别于手术前(T0)、术后24h(T1)、术后48h(T2)后取动脉血8ml,在4℃条件下以3500r/min的转速离心15分钟。取上层血浆于-80℃低温冰箱保存。全部样本留齐后批量测定动脉血中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IL-6、TNF-α水平。记录患者的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总量、输液量、失血量、手术时间、24h和48小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共计40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失血量、输液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患者术后VAS评分及住院时间患者术后VAS评分在T1时帕瑞昔布组低于对照组(P=0.004),术后VAS评分在T2时帕瑞昔布组低于对照组(P=0.004);相对于对照组,帕瑞昔布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减少(P=0.007)。3、应激反应与炎性反应指标术前两组患者血浆ET、TXA2、IL-6、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T1时两组患者血浆ET、TXA2、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T2时两组患者血浆ET、TXA2、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T1时帕瑞昔布组血浆ET、TXA2、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2时两组血浆ET、TXA2、IL-6、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帕瑞昔布可提高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符合ERAS理念下的多模式镇痛及快速康复要求。第二部分帕瑞昔布与p38MAPK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研究目的p38MAPK影响多种细胞内反应,在炎症、细胞周期调节、细胞死亡、发育、分化、衰老和肿瘤发生中具有公认的作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KP)是广泛表达的丝氨酸/酪氨酸激酶,在哺乳动物细胞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p38信号通路是MAPK通路的一个重要分支,神经细胞在病理因素的刺激下可激活p38MAKP,进而激活MAKP信号通路,分泌白细胞介素1 β(interleukin-1β,IL-1β)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神经系统损伤。p38MAPK的激活体p-p38MAPK与COX-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并且p38MAPK磷酸化被抑制可以导致COX-2蛋白表达出现明显抑制的现象。多种疼痛相关介质或受体都与脊髓小胶质细胞p38MAPK的激活有关,如TNF-α、IL-1β、神经激肽1(neurokinin-1,NK-1)受体和COX-2。另外p38MApK激活还可以通过激活COX-2使前列腺素合成进一步增加,参与中枢敏化。帕瑞昔布降低了围术期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推测其降低TNF-α、IL-1等蛋白表达机制除了直接抑制环氧化酶外,还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所牵连的通路来起发挥作用的。本研究我们利用光谱学为基础的方法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帕瑞昔布与p38MAPK相互作用,通过圆二色光谱技术以及三维荧光等技术来研究帕瑞昔布对p38MAPK蛋白结构的影响;同时对于帕瑞昔布和p38MAPK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热力学常数进行计算。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稳态/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能量转移等技术研究了帕瑞昔布与p38MAPK的相互作用。结果紫外-可见吸收、圆二色光谱以及三维荧光能够反映出p38MAPK的空间结构以及微环境都因帕瑞昔布结合发生改变,造成p38MAPK整体骨架结构逐渐松散,部分具有疏水性的芳香环氨基酸和多肽链暴露于溶液。根据荧光光谱和透射电镜实验结果,帕瑞昔布可以导致p38MAPK发生团聚,两者可以通过非共价键力作用一静电作用力与p38MAPK以1:1的比例发生结合,形成帕瑞昔布-p38MAPK结合物。帕瑞昔布对于p38MAPK存在一定的荧光猝灭影响,这种荧光猝灭机制归类为静态猝灭;由Stem-Volmer方程计算出在25摄氏度时,帕瑞昔布与p38MAPK的亲和常数KA为8.13 × 104/M;由Van’t Hoff方程计算出△G、△H和△S分别为-2.80X 104 J·mol-1,-1.62×105 J·mol-1·K-1和-450 J·mol-1;这种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的自发分子反应,分子之间的结合距离为3.95nm。结论本研究发现帕瑞昔布导致p38MAPK的空间构象和微环境出现变化。p38MAPK中具有比较松散的骨架结构,同时内部的疏水性的多肽链和芳香环氨基酸不断的发生暴露。分析所有的理论数据以及实验结果显示帕瑞昔布对于p38MAPK结构影响非常显着,并且提供了的帕瑞昔布与p38MAPK相互作用的基础数据。
二、两种超前镇痛方法在前列腺切除术当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超前镇痛方法在前列腺切除术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加速康复外科 |
1.1 加速康复外科概念及发展 |
1.2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
1.3 疼痛管理是ERAS的核心内容 |
2. 针刺镇痛技术 |
2.1 针刺镇痛在围术期的应用与发展 |
2.2 针刺镇痛的中医机理 |
2.3 现代针灸神经生物学研究 |
2.4 电针穴位选择依据 |
2.5 电针参数选择依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手术指征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1.8 脱落标准 |
2. 试验材料 |
2.1 塞来昔布胶囊 |
2.2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
2.3 电子针疗仪 |
3. 研究方法 |
3.1 随机原则 |
3.2 对照原则 |
3.3 盲法 |
3.4 干预方法 |
3.5 记录指标 |
3.6 疗效评定标准 |
3.7 统计学处理 |
4. 技术路线图 |
5. 研究结果 |
5.1 基线分析结果 |
5.2 血清CRP、IL-6、NE分析结果 |
5.3 疼痛评分分析结果 |
5.4 相关性分析结果 |
5.5 快速康复相关指标分析结果 |
5.6 术后不良反应指标分析结果 |
5.7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塞来昔布镇痛机理 |
2. 电针镇痛机理及结果分析 |
2.1 电针电刺激镇痛作用 |
2.2 经穴刺激整体调节作用 |
3. 围术期应激调控及结果分析 |
3.1 围术期应激调控机制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4. 快速康复及不良反应结果分析 |
4.1 塞来昔布胃肠道反应 |
4.2 电针对胃肠功能的正向调节作用 |
5. 研究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妇科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略缩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3)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目的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纳入排除标准 |
2.4 主要药品和设备 |
2.5 胸椎旁神经阻滞穿刺置管方法 |
2.6 麻醉及术后镇痛方法 |
2.7 观察指标 |
2.8 免疫评估技术方法 |
2.9 免疫检测原理、步骤 |
2.10 疼痛、镇静、爆发痛和恢复质量评价标准 |
2.11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患者纳入流程 |
3.2 病人一般资料和分组情况 |
3.3 三组镇痛方法在静息/咳嗽时NRS疼痛评分变化 |
3.4 三组镇痛方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3.5 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情况 |
3.6 三组镇痛方法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比较 |
3.7 两椎旁镇痛组不同时点罗哌卡因用量差异 |
3.8 术毕麻醉药用量变化 |
3.9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10 三组镇痛方法QoR-15恢复质量评分情况 |
3.11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 |
3.12 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变化 |
3.13 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变化 |
3.14 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分析结果 |
3.15 血浆IL-2、IL-4、IL-6、IL-10 浓度变化 |
3.16 血浆TNF-α、IFN-γ浓度变化 |
4.讨论 |
4.1 程控间歇椎旁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
4.2 镇痛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手术和麻醉对免疫反应及肿瘤进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无阿片麻醉复合双侧椎旁神经阻滞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围术期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ERAS在结直肠手术围术期的应用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地佐辛、氟比洛芬酯在鼻内镜手术的预防性镇痛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麻醉方法 |
2.3 给药方法 |
2.4 观察内容及判断标准 |
3.质量控制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纳布啡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及对外周血P物质、组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主要设备和药品 |
1.1.3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和手术时间比较 |
1.2.2 三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 |
1.2.3 三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
1.2.4 三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情况比较 |
1.2.5 三组患者PCIA泵有用的按压次数、需要补救镇痛例数 |
1.2.6 三组患者P物质和组胺水平比较 |
1.2.7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1.3 讨论 |
1.3.1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的必要性 |
1.3.2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方式的选择和药物选择 |
1.3.3 纳布啡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评价 |
1.3.4 纳布啡的不良反应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
2.1 术后疼痛发生的机制 |
2.2 疼痛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
2.3 术后镇痛的方法 |
2.4 术后常用镇痛药物 |
2.4.1 阿片类药 |
2.4.2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
2.5 纳布啡 |
2.5.1 纳布啡的作用机制 |
2.5.2 纳布啡的药代动力学 |
2.5.3 纳布啡的药理作用 |
2.5.4 纳布啡的应用 |
2.5.5 纳布啡的不良反应 |
2.6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两种超前镇痛方法在前列腺切除术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
1.1病例选择和分组 |
1.2术前准备 |
1.3麻醉方法及手术方式 |
1.4实验过程 |
1.4.1给药方法 |
1.4.2术后镇痛 |
1.4.2.1 PCEA镇痛药配制 |
1.4.2.2 PCEA镇痛方法 |
1.4.2.3术后管理 |
1.5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术后48 h VAS评分 |
2.2 FDAT和术后48h内吗啡用量比较 |
3 讨论 |
(8)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对胸科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1.1 胸科术后急性疼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1.2 胸科术后慢性疼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
2.1 实验药品、耗材及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耗材 |
2.1.3 实验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2.2.1 随机化 |
2.2.2 病例来源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终止标准 |
2.2.6 脱落标准 |
2.2.7 麻醉方法 |
2.2.8 镇痛方案 |
2.2.9 观察指标 |
2.2.10 数据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一般情况比较 |
2.3.2 术后急性疼痛比较 |
2.3.3 术后慢性疼痛比较 |
2.3.4 补救镇痛与不良反应 |
2.4 讨论 |
全文总结 |
一 结论 |
二 后续研究方向 |
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9)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在胃癌患者术后加速康复治疗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疼痛NRS评分法 |
附录B—阿森斯失眠量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10)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临床观察及与p38MAPK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及炎性反应的临床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帕瑞昔布与p38MAPK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研究不足之处 |
综述 p38MAPK: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的分子机制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两种超前镇痛方法在前列腺切除术当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RAS理念探讨电针对妇科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D]. 李孟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氟比洛芬酯和双氯芬酸钠栓在妇科ERAS疼痛管理中的镇痛效果评价研究[D]. 李元霞.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3]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D]. 刘伟.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20(01)
- [4]无阿片麻醉复合双侧椎旁神经阻滞在腹腔镜辅助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围术期的观察[D]. 赵冰莎.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地佐辛、氟比洛芬酯在鼻内镜手术的预防性镇痛效果研究[D]. 郭贝贝.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纳布啡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及对外周血P物质、组胺的影响[D]. 解志强.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7]两种超前镇痛方法在前列腺切除术当中的应用[J]. 王军,于大海,王克明,高宝柱.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2(04)
- [8]全程硬膜外镇痛和单次硬膜外阻滞+静脉PCA对胸科手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D]. 扶超.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在胃癌患者术后加速康复治疗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D]. 常瑞.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10]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临床观察及与p38MAPK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研究[D]. 李雪杰. 山东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