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认同论文-陈启喆

近代认同论文-陈启喆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历史叙事,族群认同,近代,凉山

近代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陈启喆[1](2019)在《历史叙事与族群认同——以近代凉山彝族土司岭光电为个案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凉山地区以岭光电为代表的彝族土司的历史叙事存在纷繁复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记录。原因在于这些历史叙事表现出被记录者和记录者之间的利益纠葛及其背后深层次的族群认同倾向问题。以近代凉山彝族土司岭光电为个案的分析,即为运用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对社会变革中的族群认同问题进行研究的尝试。(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喻志伟[2](2019)在《近代以来地方节日演变与族群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工业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族群研究作为当前人类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地方节日演变在学术界受到学者的重点关照。本文以吉安市东固畲族乡田野点,通过对当地二月二节日的作为切入点,了解当地二月二节日在当地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中节日变迁中所带来的不同文化内涵,试图去理解在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社会,当地节日的民族属性在增强的过程中地方民众对其的情感认同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东固畲汉之间的民族互动。全文分为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是对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综述的探讨,通过梳理文献,掌握笔者研究方向的科研动态与发展趋势,并对文章的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则是介绍东固畲族乡的田野概况以及当地的当前叁个特有节日,二月二送神、蔡家拢祭祖以及东固晒冬会,对其节日属性以及节日渊源以及仪式过程进行简单的说明。第叁部分则是围绕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二月二节日,对节日的起源过程及历史发展脉络和仪式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并对节日在过往中所具有的特征进行阐述,最后对过往节日之间的民族互动及体现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性质的赖公信仰进行补充说明与讨论。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建国以来二月二节日的历史发展,重点围绕原本的汉族节日通过官方的参与变成主打畲族文化色彩的节日,在当地政府和地方精英对族群的不断建构和在民族文化的不断强调中试图确认当地不同民族对其的认同感研究。最后部分则是对当地畲汉民族之间的历史互动状况及新时期畲汉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陈蓉蓉[3](2019)在《近代海外华人的流散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以熊式一和蒋彝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海外华人的流散文学,其特征与当代海外华人流散文学有所不同。熊式一和蒋彝,作为从中国大陆出走的近代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在西方用英文写就的文学作品(融合了中国经典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仅帮他们在西方社会获得巨大声誉,同时为正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他们的流散人生和流散书写进行分析,本文构建了近代海外华人多重但是统一的文化身份:即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为核心,外延融合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与当代海外华人的杂糅、多重而又分裂的文化身份不同),期望开启近代海外华人流散写作研究的新篇章,并在海外华人流散文学的纵向流变研究中提供比对研究参考。(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06期)

马伊兰[4](2018)在《评埃里克·R.杜斯特勒《威尼斯人在君士坦丁堡:早期近代地中海的民族、认同和共存》》一文中研究指出Eric R. Dursteler, Venetians In Constantinople:Nation, Identity, and Coexistence in the Early Modern Mediterranea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威尼斯人在君士坦丁堡:早期近代地中海的民族、认同和共存》由美国杨百翰大学历史系埃里克·R.杜斯特勒(Eric. R.Dursteler)撰写。该书以早期近代地中海世界的身份认同为切入点,研究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人内部不同群体间认同的表现,得出结论认为:早期近代地中海社会中(本文来源于《全球史评论》期刊2018年02期)

李轩[5](2018)在《《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笔谈》一文中研究指出王东杰先生的专着《国中的"异乡"》,在许多方面深入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使地方史研究实践和理论达到了新的高度。笔者在阅读了《国中的"异乡"》一书之后,结合自己的认知,就《国中的"异乡"》的写作特点及其重点叙事提出一些想法,希望有所收获。(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34期)

张瑞清[6](2018)在《近代历史教科书对传统婚丧习俗的叙述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婚丧习俗的叙述中,不少近代历史教科书追溯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习俗的历史渊源,尤其指明了某些重要习俗在历史上的起源,这样的叙述有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不过也有一些教科书在对婚丧习俗的叙述中存在部分"当代化"判断。当代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中涉及传统生活习俗的内容并不多,近代历史教科书中呈现的传统婚丧习俗对于当代历史教科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课程.教材.教法》期刊2018年11期)

王晓芳[7](2018)在《认同视阈下的近代宁夏回汉关系研究(1840—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代中国各个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国内民族关系也因受各民族自身发展和复杂国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许多新的形态。回汉两族是宁夏两大主要民族,回汉关系是宁夏乃至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民族关系。本文主要探讨近代宁夏回汉关系在历史剧变进程中的演变发展,侧重从认同角度进行论述。清代前期,统治者对回汉两族在政治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对待,对伊斯兰教也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清中期之后,清廷统治由盛转衰,西北地区回族也因门宦制度发展等因素产生变化,随着几次由回族内部教争演变为回民反清斗争的事件发生,清廷对回族和伊斯兰教的态度也变得日益严厉。同治初,在全国各地反清斗争此起彼伏的背景下,西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以宁夏的情况来看,回汉矛盾并非导致起义的主要原因,但战乱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立场对立的回军与汉团之间的冲突;起义中的抚局期间,回民军领袖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缓和回汉关系的措施;普通回汉民众在战争洪流中无力选择,共同经历了这场悲剧。起义被镇压后,清廷实行了一系列隔离政策,宁夏回汉两族在此后很长时期处于隔阂状态。辛亥革命之后,传统的华夷观被新型民族关系格局所取代,民国政府倡导的“五族共和”理念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得回汉两族的平等有了政治和法律依据。但这种平等主要仍停留在口头上,宁夏地区回汉之间仍延续着晚清以来的隔阂状态。宁夏政界、宗教界、知识界精英开始从发展教育、提高民众特别是回民文化水平的方式入手,沟通调和回汉关系。民国时期,国内知识界对于回民是一个宗教群体还是民族群体的问题,围绕族源、文化等方面开展了许多讨论,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回族的认同和构建团结为一的中华民族的努力。马鸿逵主政宁夏后,尽管实施残酷的军阀独裁统治,但由于他淡化回族的政治性,管制和利用伊斯兰教,发展回民文化教育,消极处理回汉纠纷,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回汉关系的稳定。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试图通过挑拨回汉关系以进一步分裂中国的阴谋,回族人民进行了积极的抗日斗争。宁夏回汉两族各阶层也开展了各种抗日活动,国家意识有所增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西征和建设陕甘宁边区的过程中,在宁夏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拥护。在其影响和领导下,宁夏回汉群众开始了追求民族平等、进步和解放的新实践。近代宁夏回汉关系体现了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转变,也给今天的回汉等民族关系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11-01)

仲雨婷[8](2018)在《“异”且“不异”的近代四川——读《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一地,长期被国人视为化外之地。近代以前,秦岭、大巴山脉阻隔了奥僻国中的巴蜀与中原主流文化的交流管道,一方面四川人努力寻求与中原的扣连,成为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之一分;另一方面风格迥异的巴蜀文化又天然的与主流相区隔。追根溯源,明末清初以降,四川地区经历了长达百年的移民,外来移民与本地土着终在民国年间形成"四川人"。(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8年07期)

苏瑞雪[9](2018)在《传统妇红价值认同及其在近代的延伸——以清代嫘祖崇拜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嫘祖作为历史人物,关于她的事迹我们并不陌生。清代虽然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国家,但是它是一个儒化的政治运行机构,先蚕礼的设定就是其中的一个表征。而与嫘祖传说紧密相关的纺织业背后,隐藏着传统社会对女性家庭工作的价值观,这就是妇红价值或者说"女红"、"女工"价值。当今嫘祖崇拜和妇红文化依然广泛存在,并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很大的贡献。因此,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在近代社会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孙逊[10](2018)在《虚构的贫穷——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经济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前半叶的知识分子在叙述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时,大多倾向于作出低估。这种现象与晚清以来科举制被取消的重大变化有直接关系,即由于知识分子无法继续通过科举制准确地定位自身,所以他们不得不用重构自身经济身份的方法来确定自身在社会的位置。而这一切又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建构中国的现代性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种种话语的扭曲和随之而来的逻辑错位的一种表述。(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8年03期)

近代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工业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节日在现代化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族群研究作为当前人类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地方节日演变在学术界受到学者的重点关照。本文以吉安市东固畲族乡田野点,通过对当地二月二节日的作为切入点,了解当地二月二节日在当地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中节日变迁中所带来的不同文化内涵,试图去理解在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社会,当地节日的民族属性在增强的过程中地方民众对其的情感认同变化,从而进一步探讨东固畲汉之间的民族互动。全文分为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是对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综述的探讨,通过梳理文献,掌握笔者研究方向的科研动态与发展趋势,并对文章的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则是介绍东固畲族乡的田野概况以及当地的当前叁个特有节日,二月二送神、蔡家拢祭祖以及东固晒冬会,对其节日属性以及节日渊源以及仪式过程进行简单的说明。第叁部分则是围绕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二月二节日,对节日的起源过程及历史发展脉络和仪式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并对节日在过往中所具有的特征进行阐述,最后对过往节日之间的民族互动及体现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性质的赖公信仰进行补充说明与讨论。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建国以来二月二节日的历史发展,重点围绕原本的汉族节日通过官方的参与变成主打畲族文化色彩的节日,在当地政府和地方精英对族群的不断建构和在民族文化的不断强调中试图确认当地不同民族对其的认同感研究。最后部分则是对当地畲汉民族之间的历史互动状况及新时期畲汉互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陈启喆.历史叙事与族群认同——以近代凉山彝族土司岭光电为个案的分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9

[2].喻志伟.近代以来地方节日演变与族群认同[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3].陈蓉蓉.近代海外华人的流散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以熊式一和蒋彝为例[J].海外英语.2019

[4].马伊兰.评埃里克·R.杜斯特勒《威尼斯人在君士坦丁堡:早期近代地中海的民族、认同和共存》[J].全球史评论.2018

[5].李轩.《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笔谈[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6].张瑞清.近代历史教科书对传统婚丧习俗的叙述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J].课程.教材.教法.2018

[7].王晓芳.认同视阈下的近代宁夏回汉关系研究(1840—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8

[8].仲雨婷.“异”且“不异”的近代四川——读《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J].学理论.2018

[9].苏瑞雪.传统妇红价值认同及其在近代的延伸——以清代嫘祖崇拜为视角[J].怀化学院学报.2018

[10].孙逊.虚构的贫穷——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经济身份认同[J].历史教学问题.2018

标签:;  ;  ;  ;  

近代认同论文-陈启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