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捕食者猎物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时滞,捕食者-猎物-共生者系统,局部稳定性,数值模拟
捕食者猎物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郑立飞,郭洁,吴美华,王小瑞,万阿英[1](2018)在《一类具有时滞的捕食者-猎物-共生者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建立了具有时滞的捕食者-猎物-共生者系统模型,对模型的正性,持久性和局部稳定性记性了分析.得出此系统具有稳定的可能,正平衡点也具有渐近稳定的可能.最后用棉蚜生态系统中的瓢虫、棉蚜、蚂蚁的相关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得出猎物和捕食者的发育历期(时滞)对整个系统具有重要影响,若发育历期过长,则整个系统将具有周期性的波动.(本文来源于《数学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贺如川[2](2018)在《探究贝氏拟态猎物系统中拟态频率对被捕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贝氏拟态猎物系统中(Batesian mimicry system),可食的“拟态”(Mimic)通过模仿具有化学防御(毒性)且颜色鲜亮的警戒态“模型''(Model)来迷惑捕食者,降低死亡率。研究表明,拟态频率的增加会增加贝氏拟态猎物系统整体的死亡率,且捕食者的捕食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前人的捕食者心理研究表明,系统被捕食率与拟态频率成正比,且为一个直线关系,然而实验结果却不与之相符。因此,贝氏拟态猎物系统中的拟态频率如何影响系统被捕食率仍然是化学防御进化领域的热点问题,且野外实验数据对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为了探究在自然条件下拟态频率与系统被捕食率的关系,此实验使用了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结合着色塑料方片来模拟贝氏拟态猎物系统(通过注射水来模拟拟态,注射硫酸奎宁模拟模型),并将含有不同拟态频率(O%、20%、40%、60%、80%和100%)的贝氏拟态猎物系统放置在南宁的6个公共绿地,使其在捕食者为自然鸟类的环境中被捕食,然后采集系统被捕食率和捕食者的捕食行为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拟态频率和系统被捕食率呈“S”型曲线关系,系统被捕食率在拟态频率为40%和60%之间开始大幅度上升。自然条件下,拟态的模仿策略在低频率时效率较高,但是其频率的增加会降低模型化学防御的有效性,当超过阈值(40%至60%之间)时,拟态的模仿策略和模型的化学防御策略的效率大幅度降低。模型的毒性是驱动捕食者(鸟类)调整捕食策略的主要动力。捕食者会采取不同的捕食策略来应对不同拟态频率,且在面对拟态为中频率(40%和60%)时,捕食者的“拒绝”(Taste-rejection)行为出现比例最高。(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华[3](2007)在《捕食者—猎物系统双方在手臂竞赛中的协同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捕食者与猎物在进化上进行手臂竞赛,结果双方形成协同进化,形成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猎物系统。通过捕食者和猎物双方在协同进化中形成的不同适应与反适应事例,尝试着解答手臂竞赛是否具适应性、手臂竞赛如何开始及结束叁个问题。手臂竞赛以猎物的适应性特征作为起点,形成捕食者与猎物双方相互适应和依赖的永无止境的协同进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荆英,黄建,韩巨才,马瑞燕[4](2004)在《小黑瓢虫与两种猎物作用系统研究:选择捕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小黑瓢虫与烟粉虱及红蜘蛛两种猎物作用系统中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两种猎物卵的选择捕食作用。结果表明 :当两种猎物共存时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烟粉虱卵在低密度下不表现喜好性 ,而在中等密度和高密度下表现正喜好性 ,对红蜘蛛卵在各密度下均不表现喜好性。对烟粉虱卵的转换效应会由于总猎物密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应 ,即在低密度 (15 0粒 )时无转换行为 ,在中等密度 (30 0粒 )时有负转换行为 ,在高密度 (6 0 0粒 )时有正转换行为。而对红蜘蛛卵则在各总猎物密度下均呈现负转换效应。同时组建了两种猎物共存时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猎物的总捕食作用方程及对每一种猎物类型的捕食作用方程 ,分析了两种猎物共存时 ,小黑瓢虫雌成虫对各猎物寻找效应的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夏云龙,黄可训[5](1990)在《“猎物-捕食者”系统回归最优设计建模及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自然条件下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时,传统功能反应方法和数值反应方法较难全面地描述"猎物-捕食者"系统中存在和各种关系。用回归最优设计方法对"猎物-捕食者"系统进行回归建模,能最经济地估计出系统中(本文来源于《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1990-03-01)
周集中,陈常铭[6](1987)在《拟环纹狼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 Ⅳ.单种捕食者-两种猎物系统的模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描述单种捕食者-两种猎物系统的模拟模型。在功能反应和选择捕食实验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模型中各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拟环纹狼蛛-褐飞虱、稻纵卷叶螟叁物种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1987年04期)
刘天一[7](1987)在《一类多种群猎物-捕食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S.B.Hsu 与 S.P.Hubbell 在[1]中研究了有两个猎物、两个捕食者的 MacArther模型,对系统的平衡点在大范围的稳定性态作了细致的论证,得出了很多好的结果,但文[1]对系统存在正平衡点时的稳定性没有深入研究.本文应用 Liapunov 第二方法给出了系统在正平衡点全局稳定的充分条件,并把结果推广到有 n 个猎物,n 个捕食者的情形.(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学报》期刊1987年04期)
周集中,陈常铭[8](1986)在《拟环纹狼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Ⅱ.单种捕食者-单种猎物系统的模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描述单种捕食者-单种猎物系统的模拟模型。在拟环纹狼蛛对褐飞虱功能反应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模型中备个参数对模型局部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拟环纹狼蛛-褐飞虱系统的局部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1986年03期)
刘天一,何琼璋[9](1986)在《一个猎物——捕食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 S.B.Hsu与S.P.HuBBell在文[1]中研究了有两个猎物、两个捕食者的MacArthur模型,对系统平衡点在大范围的稳定性作了细致的论证,得出了很多结果。但文[1]对系统在正平衡点稳定性没有深入研究,只在引理3.6中,提出了系统在正平衡点渐近稳定的必要条件,但也未证明。本文给出了系统在正平衡点稳定性的充分条件,并作了严格的证明。(本文来源于《昆明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6年03期)
G.L.Curry,D.W.DeMichele,叶辉[10](1986)在《猎物—捕食者系统排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种群动态研究中,猎物——捕食者系统是种群自然控制的主要部分。鉴于数学模型较能方便而又准确地刻划猎物、捕食者数量变动的状况,因此,引入数学模型便成为研究该系统的有效途径。本文以 Holling 圆盘方程为背景,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捕食者捕食过程与排队过程之间的相似特征,并导出用于分析猎物——捕食者系统的排队模型。(本文来源于《国外农学.植物保护》期刊1986年01期)
捕食者猎物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贝氏拟态猎物系统中(Batesian mimicry system),可食的“拟态”(Mimic)通过模仿具有化学防御(毒性)且颜色鲜亮的警戒态“模型''(Model)来迷惑捕食者,降低死亡率。研究表明,拟态频率的增加会增加贝氏拟态猎物系统整体的死亡率,且捕食者的捕食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前人的捕食者心理研究表明,系统被捕食率与拟态频率成正比,且为一个直线关系,然而实验结果却不与之相符。因此,贝氏拟态猎物系统中的拟态频率如何影响系统被捕食率仍然是化学防御进化领域的热点问题,且野外实验数据对解释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为了探究在自然条件下拟态频率与系统被捕食率的关系,此实验使用了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结合着色塑料方片来模拟贝氏拟态猎物系统(通过注射水来模拟拟态,注射硫酸奎宁模拟模型),并将含有不同拟态频率(O%、20%、40%、60%、80%和100%)的贝氏拟态猎物系统放置在南宁的6个公共绿地,使其在捕食者为自然鸟类的环境中被捕食,然后采集系统被捕食率和捕食者的捕食行为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拟态频率和系统被捕食率呈“S”型曲线关系,系统被捕食率在拟态频率为40%和60%之间开始大幅度上升。自然条件下,拟态的模仿策略在低频率时效率较高,但是其频率的增加会降低模型化学防御的有效性,当超过阈值(40%至60%之间)时,拟态的模仿策略和模型的化学防御策略的效率大幅度降低。模型的毒性是驱动捕食者(鸟类)调整捕食策略的主要动力。捕食者会采取不同的捕食策略来应对不同拟态频率,且在面对拟态为中频率(40%和60%)时,捕食者的“拒绝”(Taste-rejection)行为出现比例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捕食者猎物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郑立飞,郭洁,吴美华,王小瑞,万阿英.一类具有时滞的捕食者-猎物-共生者系统的研究[J].数学物理学报.2018
[2].贺如川.探究贝氏拟态猎物系统中拟态频率对被捕食率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8
[3].刘华.捕食者—猎物系统双方在手臂竞赛中的协同进化[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4].荆英,黄建,韩巨才,马瑞燕.小黑瓢虫与两种猎物作用系统研究:选择捕食作用[J].生态学报.2004
[5].夏云龙,黄可训.“猎物-捕食者”系统回归最优设计建模及模型分析[C].北京昆虫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1990
[6].周集中,陈常铭.拟环纹狼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Ⅳ.单种捕食者-两种猎物系统的模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J].生态学报.1987
[7].刘天一.一类多种群猎物-捕食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J].应用数学学报.1987
[8].周集中,陈常铭.拟环纹狼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Ⅱ.单种捕食者-单种猎物系统的模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J].生态学报.1986
[9].刘天一,何琼璋.一个猎物——捕食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J].昆明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
[10].G.L.Curry,D.W.DeMichele,叶辉.猎物—捕食者系统排队模型[J].国外农学.植物保护.1986
标签:时滞; 捕食者-猎物-共生者系统; 局部稳定性; 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