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俗文学学科论文-周忠元

中国俗文学学科论文-周忠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俗文学学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文艺思潮,俗文学,学科建设

中国俗文学学科论文文献综述

周忠元[1](2012)在《现代文艺思潮与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建立是在20世纪上半叶各种文艺思潮论争中完成的。每一次现代文艺思潮的论争都影响着俗文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近代文学革新运动推动俗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新文化运动引导俗文学研究"走向民间";"文学大众化"思潮助推俗文学研究对象的本体回归;"文学民族形式"论争带来俗文学研究的繁荣;"民间文学主流论"思潮导致俗文学研究的边缘化。(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2年05期)

周忠元[2](2009)在《20世纪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的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经历了上半叶的发轫、发展、确立、繁荣并走向萧条的历程后,在80年代重新崛起并再度走向繁荣,但是因为一直缺少一个精确的学科定位,从而在世纪末出现学科建设的"危机"。俗文学本体概念的模糊性、丛生性,研究视角的民间性,研究路数的雅文学化,研究方式的多学科交叉性、意识形态的干预性等因素,是造成学科建设不自足性、不连贯性等特征的主要症结所在。(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周忠元[3](2008)在《论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文学范畴内的俗文学研究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大致经历了现代转型、走向民间、学科确立并走向繁荣的过程。半个世纪的俗文学研究历史包含了丰富的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学史意义,而其中关涉的俗文学之本体概念、俗文学与民间文学之关系、俗文学学科体制之建设等内容则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值得关注和探讨的学术命题。本文有意围绕“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创建”这一中心,以“宏观把握”作为“俗文学研究”的主导表述模式,从历史的演进轨迹、研究的整体面貌和研究的方式方法等视角切入对20世纪上半叶俗文学研究的思考,力图尽量贴近历史,关注其学术背景,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意蕴,追溯其学科发展的心路历程,分析其逻辑演进的内在脉络,观照俗文学批评的整体态势,为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勾勒出一个粗略的轮廓,进而对俗文学这一特有的文学现象有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从而“介入当下”,以有益于未来的文学建设和研究。鉴于以上思考,本课题的基本构想是:第一章从宏观把握的研究视域和表述模式中来粗略地勾勒一下20世纪上半叶俗文学研究的大致轮廓,以期导入稍后对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的深入剖析;后四章以“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为线索,纵向梳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轨辙。目的是通过纵横交错,完成对20世纪上半叶俗文学研究的整体认识。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20世纪上半叶俗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本章以横向观照的视角,分别从“俗文学之本体研究”、“俗文学之文献研究”、“俗文学之文学史研究”、“俗文学之学科交叉研究”等层面来透视20世纪上半叶俗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和态势,以期深入厘清俗文学研究在此阶段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研究走向。第二章“开荒拓源:俗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本章从近代文学革新运动抬高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敦煌俗文学的发现拓展俗文学研究领域;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创俗文学研究的现代范式等不同侧面展开对世纪初期俗文学研究现代转型的历程及拓荒意义的描述。第叁章“众声喧哗:俗文学研究‘走向民间'”。本章以“众声喧哗”为表面特征,以“走向民间”为内在脉络,分别论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解构和重构;歌谣学运动对俗文学研究对象、领域的拓宽;以及胡适等学者身体力行倡导的白话文学运动,引导着俗文学的研究走向平民,走向启蒙,甚而走向“民间崇拜”等内容。此一时期“走向民间”成为俗文学研究的最大特点,俗文学研究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追求“平民效应”,“民间文学视野内的俗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主导趋向。第四章“正本清源:俗文学研究的本体回归”。本章在以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为背景的观照视野下,对30年代俗文学研究的整体态势作出速描,尤其是对占据俗文学重要位置的说唱文学研究作出较为详细的交待;对30年代早期的各种俗文学学科理论着作的先导意义作出析辨;最后以郑振铎的俗文学研究贡献为中心,展开其对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的评述,《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意味着俗文学研究本体回归的同时,标志着中国俗文学学科的确立。第五章“学术自觉:俗文学研究走向繁荣”。本章围绕“俗文学学科建设”这一中心,对专门的俗文学研究团体“中国俗文学研究会”、“京”、“港”、“沪”叁地的六大《俗文学》周刊展开介绍;对40年代以杨荫深、吴晓铃为代表的俗文学理论进行辨述;对40年代俗文学研究的学术品格做出评判和总结,上述内容共同构成了俗文学研究在40年代的繁荣景象。最后,对俗文学研究在50年代走向消歇的原因作粗略交待。结语部分“对20世纪俗文学研究的整体反思”。主要是在厘清20世纪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依附与分离的关系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俗文学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并对中国俗文学学科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中国俗文学学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的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经历了上半叶的发轫、发展、确立、繁荣并走向萧条的历程后,在80年代重新崛起并再度走向繁荣,但是因为一直缺少一个精确的学科定位,从而在世纪末出现学科建设的"危机"。俗文学本体概念的模糊性、丛生性,研究视角的民间性,研究路数的雅文学化,研究方式的多学科交叉性、意识形态的干预性等因素,是造成学科建设不自足性、不连贯性等特征的主要症结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俗文学学科论文参考文献

[1].周忠元.现代文艺思潮与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J].齐鲁学刊.2012

[2].周忠元.20世纪中国俗文学学科建设的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9

[3].周忠元.论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中国俗文学学科论文-周忠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