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间培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育苗室,中间培育,基础饵料
中间培育论文文献综述
乔英,于守鹏,张刚,冷忠业,谭学群[1](2019)在《海蜇苗种的中间培育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蜇苗种的中间培育又称为海蜇中间暂养,也称为海蜇苗种的标粗。中间培育是在池塘中将海蜇育苗室出池的伞径1厘米左右海蜇苗培育成伞径5厘米左右大规格苗种的养殖过程。海蜇养殖通常是混养的模式,使用对虾养殖池塘,或者盐场储水池,一般单池面积较大,50亩以上,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好处是对于海蜇的中后期生长运动空间较大,水质环境稳定。缺点是早期放苗时,由于育苗室的出池(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08期)
菅玉霞,王雪,李莉,胡发文,刘元文[2](2019)在《斑点鳟幼鱼中间培育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丰富斑点鳟苗种培育和工厂化养殖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数据,在水温16~18℃,24 h流水培育,日换水量为300%~500%的条件下,分别在室内盐度0、5、10和15的水体中开展了为期150 d的斑点鳟幼鱼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初始,幼鱼90日龄,全长(7.34±0.47)cm、体质量(4.42±0.28)g,放养密度为800~900尾/m~3;之后随着幼鱼的生长养殖密度逐渐降低。试验结果显示:在几种试验盐度下,盐度越高,幼鱼生长越快,盐度15试验组幼鱼的全长、体质量增长最快,其终末平均全长(15.98±0.19) cm、终末平均体质量(49.86±0.31) g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培育期间,盐度0、盐度5和盐度15试验组幼鱼的全长日增长率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各试验组鱼的体质量在前期增速相对缓慢,在121~150 d均出现明显提升。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放养密度、使用配方科学的优质饲料、病害措施有效的防治等是中间培育成功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龙,陈钊,汪鲁,陈世波,张鹏[3](2019)在《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养殖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实际苗种中间培育进行实验(21 d),探究了放养密度(1.50~2.25万尾/m~3)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养殖水体水质以及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放养密度为1.50~2.25万尾/m~3时,放养密度的增加会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饵料转化率。实验期间,各养殖池内水体的pH逐渐下降,氨氮(NH_4~+-N)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弧菌(Vibrio)浓度则在一定范围内[(0.3~7.5)×10~4 CFU/ml]波动。放养密度的增加会导致养殖水体pH下降,NH4+-N和COD浓度升高,但对水体中的弧菌浓度没有明显影响。实验末期,放养密度较高的养殖池具有较高的细菌生物多样性,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6.52%~71.2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0.65%~38.23%)为各养殖池内主要细菌门类,而且弧菌属(Vibrio)(2.3%~9.4%)在各养殖池内均为优势菌属。在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过程中,逐日增加换水量对水体pH和COD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难以控制NH4+-N和亚硝酸氮(NO_2~--N)浓度的升高。(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李威霖,赵吉臣,孙成波[4](2018)在《夏季搭盖遮阳网对凡纳滨对虾中间培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凡纳滨对虾中间培育池搭盖遮阳网,研究遮阳网和露天条件下水体亚硝酸氮、氨氮、硝酸氮、活性磷、细菌总数、弧菌总数、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及对对虾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遮阳网组对虾成活率为61.4%,露天组对虾成活率为68.5%;遮阳网组活性磷浓度明显高于同期的露天组(P<0.05);两组实验的浮游植物密度差异性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实验的弧菌含量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露天组的平均体质量为0.58 g,遮阳网组的平均体质量为0.40 g,极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两组实验的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细菌总浓度、浮游动物和对虾体长没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对比露天组,遮阳网条件下的活性磷含量高,浮游生物密度低,后期弧菌、细菌含量高。(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8年01期)
林川,王小兵,黄海[5](2017)在《卵形鲳鲹鱼种大型网箱阶梯式中间培育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新型卵形鲳鲹鱼种中间培育模式,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各级培育主要技术参数。该模式共分3个培育阶段,初始放养鱼种规格为2.9 cm≤体长≤3.2 cm。一级、二级和叁级培育密度分别为280~300 ind·m-3水体、150~180 ind·m-3水体和120~150 ind·m-3水体;培育网衣网目分别为2a=1.2,2.0和3.0 cm。各级培育具体苗种筛分细则为:一级培育中,当体长≥4.4 cm鱼种数量占总数的(40±2)%时进行分筛,体长≥4.4 cm的鱼种进入二级培育;二级培育中,当体长≥5.8 cm的鱼种数量占总数的(90±2)%时进行分筛,体长≥5.8 cm的鱼种进入叁级培育;叁级培育中,当体长≥7.2 cm的鱼种数量占总数的(90±2)%时进行分筛,体长≥7.2 cm的鱼种进入成鱼养殖。通过该模式,鱼种培育成活率及7.2 cm≤体长≤8.2 cm鱼种的集中度超过85%。与传统培育模式相比,成活率可提高10%以上,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可大幅提升商品鱼品质,增加养殖效益。(本文来源于《热带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张翔,肖国强,林兴管,滕爽爽,柴雪良[6](2017)在《缢蛏平面流中间培育效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缢蛏稚贝在平面流水循环系统中的集约化培育效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比较研究了常规育苗池和平面流水循环系统中不同规格苗种生长性能,并检测了平面流水培育系统的水质及微生物动态。比较研究的结果显示,缢蛏稚贝增长率、相对生长率和成活率都明显高于常规育苗池。平面流水培育过程中水体浮游藻类去除率达50%以上,铵态氮去除效率达10%以上,而出水中硝态氮、亚硝氮、活性磷酸盐浓度分别升高4%、9.6%、76%。在整个中间培育过程中,流速对缢蛏稚贝的生长有明显影响,流速较低的养殖系统中体质量相对生长率较低,但对系统进水和出水中浮游细菌群落没有显着影响;而在育苗床底泥中,细菌群落结构会受到流速影响,流速较慢的实验池中底泥细菌群落结构会产生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为了使得整个缢蛏中间培育过程均一可控,提高缢蛏稚生长性能,育苗床流速不应低于1.5 L/s。(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浙江渔业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26)
周同龑,石峰,李玲,张哲,马培振[7](2016)在《提高大竹蛏大规格苗种中间培育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根据大小及时分池稀疏稚贝培育密度是关键要根据培育条件及时稀疏密度,在60多天的稚贝中间培育过程中,一般分成4阶段和4个密度培育效果比较好,稚贝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见表1。根据大竹蛏苗种的生长情况和大小适时调整,及时进行稀疏分池培育,但大竹蛏稚贝壳薄,极易破损(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6年10期)
[8](2016)在《“大珠母贝中间培育养殖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喻达辉、邓正华、姜松等人发明的"大珠母贝中间培育养殖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1410606688.8。据悉,该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大珠母贝中间培育养殖系统,该系统包括外环道、内环道和水槽。该系统运行时外环道水体流动,水经过滤后进入内环道,水与内环道中的硬质毛刷上附着的有益菌充分接触,从而分解、吸收水体中的有害物质,经(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渔业》期刊2016年07期)
吴艳庆[9](2016)在《刺参苗种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刺参苗种产业的发展,商品苗价格不断下跌,国内传统的室内中间培育方式因其成本高、培育成活率不稳定等缺点,已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一种成本低、培育成活率高、效果好的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方式顺势兴起,但是池塘网箱中间培育方式对于附着基的选择、参苗投放规格和密度研究的比较少,缺少可靠的参考数据与理论依据。本论文通过对池塘网箱中不同附着基上附着生物发育过程及刺参中间培育效果影响以及不同苗种规格和密度对苗种产量和成活率的研究,以期为室外池塘刺参中间培育附着基的选择、适宜放苗密度和规格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1池塘水环境与浮游生物变化规律实验期间水温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8月是高温期。盐度、溶解氧、pH、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比较平稳;活性磷在第5、8周波动幅度较大,这可能与水温升高导致的大型藻类死亡有关。池塘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最多,其他种类较少,优势种也以硅藻门为主。浮游藻类的密度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规律大致相同,由于没有施肥所以藻类密度和生物量均较低。实验第5~10周,脱镁叶绿素含量高于叶绿素a,这与水温过高浮游藻类死亡有关。2不同附着基表面附着生物发生与演替本实验研究了刺参池塘中间培育网箱内的波形网(CU)、地笼(地笼网CN+地笼板CP)、尼龙网片(NM)等3种类型附着基(共4种附着基材料)在不放苗、不投铒的自然情况下表面附着生物的发生与演替规律。结果如下:1.四种材质表面以硅藻占绝对优势,其中菱形藻属Nitzschia在整个实验期间均出现较多,而且菱形藻在尼龙网片始终占据优势种地位。在整个实验期间藻类总数量变化表现出CU>NM>CP>CN的特点。2.表面附着生物干重和无灰分干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CP增速最快,NM、CU次之,CN最慢。3.叶绿素a含量变化与藻类数量变化趋势相似,但第9~13周CN、CP、NM的含量明显低于CU,表明藻类群落有衰落迹象,波形网藻类群落演替速度快于尼龙网片和地笼。3不同附着基对刺参苗种生长与存活的影响不同附着基表面的附着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演替过程。地笼板(CP)上附着生物的干重、无灰分干重显着高于其他3种附着基材料(P<0.05),而CU、CN和NM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种附着基材料表面附着生物的叶绿素a含量表现为CU>CP>NM>CN,且相互间差异显着(P<0.05);参苗培育12周时,采用波形网附着基的网箱苗种产量显着高于地笼(P<0.05),波形网成活率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2种附着基(P<0.05)。参苗培育17周后,采用波形网附着基的网箱,苗种产量显着高于地笼和尼龙网片(P<0.05),波形网的苗种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尼龙网片(P<0.05),地笼与其他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4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对于同一规格的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着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参苗的成活率显着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参苗的成活率显着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参苗的总产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参苗成活率有显着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参苗成活率有极显着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参苗总产量均无显着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密度主效应对参苗净产量有显着的影响(P<0.05)。(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6-06-02)
陈明强,李有宁,郭华阳,严俊贤,吴开畅[10](2016)在《黑蝶贝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蝶贝野生群体人工繁育苗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大、小两种规格和不同吊养深度对黑蝶贝苗海区中间培育的影响。将壳长、体质量分别为(4.12±0.019)mm、(0.07±0.008)g,(2.02±0.012)mm、(0.03±0.005)g两种规格黑蝶贝吊养于2m、4m、5m区,每组黑蝶贝500枚,养殖水温23.09~29.77℃,养殖海区水深8~10m。每隔30d随机抽取50枚贝苗测量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经180d中间培育,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壳长(2.02±0.012)mm的黑蝶贝,表明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出池移入海区养殖较理想。同一规格贝苗在2m、4m、5m养殖水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而3个不同养殖水层中不同规格贝苗养殖成活率差异显着(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黑蝶贝苗种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中间培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丰富斑点鳟苗种培育和工厂化养殖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数据,在水温16~18℃,24 h流水培育,日换水量为300%~500%的条件下,分别在室内盐度0、5、10和15的水体中开展了为期150 d的斑点鳟幼鱼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初始,幼鱼90日龄,全长(7.34±0.47)cm、体质量(4.42±0.28)g,放养密度为800~900尾/m~3;之后随着幼鱼的生长养殖密度逐渐降低。试验结果显示:在几种试验盐度下,盐度越高,幼鱼生长越快,盐度15试验组幼鱼的全长、体质量增长最快,其终末平均全长(15.98±0.19) cm、终末平均体质量(49.86±0.31) g均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培育期间,盐度0、盐度5和盐度15试验组幼鱼的全长日增长率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各试验组鱼的体质量在前期增速相对缓慢,在121~150 d均出现明显提升。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放养密度、使用配方科学的优质饲料、病害措施有效的防治等是中间培育成功的关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间培育论文参考文献
[1].乔英,于守鹏,张刚,冷忠业,谭学群.海蜇苗种的中间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9
[2].菅玉霞,王雪,李莉,胡发文,刘元文.斑点鳟幼鱼中间培育技术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9
[3].张龙,陈钊,汪鲁,陈世波,张鹏.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效果的影响[J].渔业科学进展.2019
[4].李威霖,赵吉臣,孙成波.夏季搭盖遮阳网对凡纳滨对虾中间培育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8
[5].林川,王小兵,黄海.卵形鲳鲹鱼种大型网箱阶梯式中间培育技术[J].热带生物学报.2017
[6].张翔,肖国强,林兴管,滕爽爽,柴雪良.缢蛏平面流中间培育效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C].第十二届浙江渔业科技论坛论文摘要集.2017
[7].周同龑,石峰,李玲,张哲,马培振.提高大竹蛏大规格苗种中间培育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J].科学养鱼.2016
[8]..“大珠母贝中间培育养殖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J].海洋与渔业.2016
[9].吴艳庆.刺参苗种室外池塘中间培育技术的优化研究[D].烟台大学.2016
[10].陈明强,李有宁,郭华阳,严俊贤,吴开畅.黑蝶贝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