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病毒相关性喘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喘息性疾病,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性
病毒相关性喘息论文文献综述
连鹏强,安妮,郑平,曾志涌[1](2019)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病毒感染(VRI)的关系,为防治喘息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个月~3岁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00例,按是否伴随喘息症状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99例)。采集两组婴幼儿的鼻咽分泌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RT-PCR)技术检测,比较两组的VRI发生率,比较不同年龄、不同喘息严重程度的VRI发生率,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VRI与喘息性疾病发生、年龄、喘息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VRI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性疾病患儿检出的呼吸道病毒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在年龄<1岁、重度喘息患儿中的发生率高于年龄≥1岁、轻中度喘息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病毒感染在年龄≥1岁、重度喘息患儿中的发生率高于年龄<1岁、轻中度喘息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流感病毒感染在不同年龄、不同喘息严重程度患儿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喘息性疾病的发生、喘息严重程度成正相关(r=0.803、0.750,P=0.002、0.006),其与喘息性疾病患儿的年龄成负相关(r=-0.764,P=0.005);腺病毒与喘息性疾病的发生、年龄、喘息严重程度成正相关(r=0.759、0.706、0.741,P=0.005、0.008、0.004);副流感病毒与喘息性疾病的发生成正相关(r=0.728,P=0.007),与年龄、喘息严重程度无线性相关(r=0.171、0.257,P=0.745、0.630)。结论喘息性疾病的发生与VRI密切相关,其致病病毒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22期)
侯元婕[2](2018)在《脾氨肽治疗婴幼儿病毒相关性喘息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脾氨肽治疗婴幼儿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惠州市中医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喘息发作的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患儿喘息控制后观察组给予脾氨肽2 mg,口服,每日1次,疗程30 d;对照组仅在喘息复发时对症支持治疗。2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随访1次,记录2组患儿喘息发作和呼吸道感染情况,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治疗后6个月内,观察组患儿呼吸道感染次数、喘息发作次数、发作后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4.835、2.847、2.355,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喘息复发率分别为85.00%(17/20)和25.00%(5/20),观察组患儿喘息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9.136,P<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血清CD3~+、CD4~+、CD8~+水平和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101、1.735、1.971,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血清CD3~+、CD4~+水平和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着升高(t=5.689、7.321、3.045,P<0.05),CD8~+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t=6.523,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儿血清CD3~+、CD4~+水平和CD4~+/CD8~+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t=4.269、5.219、4.107,P<0.05),但2组患儿血清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8,P>0.05)。结论脾氨肽可能通过提高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的细胞免疫水平而减少其喘息发作频率和呼吸道感染频率。(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翟嘉,邹映雪[3](2017)在《白叁烯受体拮抗剂用于儿童病毒相关性喘息的治疗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喘息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约一半的儿童在学龄期以前经历至少1次喘息发作,这些喘息发作会增加监护人的经济负担和提高卫生保健费用。在美国,喘息儿童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每年超过500亿美元,由于喘息发作导致急救科就诊和住院的发生率在学龄前儿童中是最高的。多种病原感染均可造成喘息,常见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大多数学龄前儿童的反复喘息是由于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间歇性发作,但有时会出现严重发作造成患儿死亡。新生儿期和婴儿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是继疟疾之后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导致了每年20万人死亡。目前RSV引起的喘息已被重视及大量研究,临床上还有部分的非RSV感染的病毒相关性喘息的患儿。本文就此类患儿早期评估干预、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予以综述。(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饶晓林,黄超,麦静仪,苏光辉[4](2015)在《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婴幼儿喘息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院于2012年6~2014年6月对70例婴幼儿喘息性肺炎患者(喘息组)和80例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分析,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IL-4及IL-4R浓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从而分析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喘息性肺炎的的相关性。结果通过检测分析,喘息组患儿检测的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4R(IL-4R)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和IL-4R是呼吸道合胞病毒中重要的细胞介质,IL-4和IL-4R明显的增加,婴幼儿喘息性肺炎就会严重,因此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婴幼儿喘息性肺炎呈明显的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5年14期)
莫蔚农,徐嘉望,王红旗[5](2012)在《病毒相关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清sICAM-1的检测及其与喘息高危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病毒相关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分析血清sICAM-1水平与喘息反复发作的高危因素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70例病毒相关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和恢复期以及30例健康儿童血清sICAM-1水平,分析病毒相关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喘息反复发作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急性期血清sICAM-1水平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血清sICAM-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有23例患儿喘息反复发作,其血清sICAM-1水平为(218.94±60.82)ng/ml。有过敏性疾病史和遗传史患儿血清sICAM-1水平显着高于无过敏性疾病史和遗传史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ICAM-1参与了病毒相关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生和发展以及喘息复发,有过敏性疾病和遗传史病毒感染所致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易喘息反复发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2年33期)
施玉梅,叶翠燕,于莹[6](2012)在《孟鲁司特治疗婴幼儿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孟鲁司特治疗及预防婴幼儿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疗效。方法有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史的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予抗炎、解痉、抗感染及普米克令舒、支气管扩张剂雾化等常规治疗,必要时给予吸痰处理。观察组在急性期即加上孟鲁司特4mg/次,1次/d口服,痊愈出院后再继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在出院后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患儿随访1年。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7.58±2.46)d、(8.35±2.61)d,气喘消失时间分(本文来源于《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2-11-01)
施玉梅,叶翠燕,于莹[7](2012)在《孟鲁司特防治婴幼儿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孟鲁司特治疗及预防婴幼儿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疗效。方法:有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史的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予抗炎、解痉、抗感染及布地奈德混悬液、支气管扩张剂雾化等常规治疗,必要时给予吸痰处理。观察组在急性期即加用孟鲁司特4 mg/次,1次/d口服,痊愈出院后再继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在出院后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患儿随访1年。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7.58±2.46)d、(8.35±2.61)d,气喘消失时间分别为(5.5±1.2)d、(6.0±1.4)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出院后随访一年喘息发作次数分别为(3.88±1.25)次、(4.34±1.65)次,观察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对婴幼儿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治疗及预防效果不佳。建议结合患儿更多的临床特征包括更加详细的喘息发作情况及明确的过敏信息研究婴幼儿反复喘息,可能有助于找到孟鲁司特治疗有效的喘息表型。(本文来源于《儿科药学杂志》期刊2012年10期)
施玉梅,叶翠燕,于莹[8](2012)在《顺尔宁治疗婴幼儿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孟鲁斯特治疗及预防婴幼儿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的疗效。方法100例有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史的喘息急性发作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均予抗炎、解痉、抗感染及普米克令舒、支气管扩张剂雾化等常规治疗,必要时给予吸痰处理。观察组(50例)在急性期即加上孟鲁斯特口服4 mg/次、1次/日,痊愈出院后再继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在出院后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病人随访1年。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7.58±2.46 d、8.35±2.61d,气喘消失时间分别为(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期刊2012-09-13)
黄淑文,韩乃钦[9](2012)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佐治婴幼儿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佐治婴幼儿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在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某院儿科总收治病毒相关性喘息婴幼儿患儿共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250~400mg/kg.d,1次/d,连用3d,比较临床治疗疗效。结果病原学检测结果: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68例(66.67%),流感病毒20例(19.61%),副流感病毒11例(10.78%),其他病毒3例(2.94%);治疗组患儿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76±0.48)d、(6.24±0.71)d、(7.04±1.13)d、(3.27±0.76)d、(8.82±1.13)d,明显短于对照组(3.98±0.59)d、(8.87±1.02)d、(9.78±2.27)d、(7.25±1.38)d、(12.21±2.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相关性喘息的患儿早期使用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能取得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有利于病情转归。(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2年12期)
谢志才,谢兰芬,周曙明,刘建忠,吴俊填[10](2012)在《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与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研究其与喘息反复发作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按中华儿科学会呼吸学组制定的统一标准随机选择支气管哮喘组和病毒相关性喘息组各60例,支气管哮喘组于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采取血清,病毒相关性喘息组于急性期、恢复期采取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对60例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依据病史并进行1年随访,分析各组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与喘息高危因素发生的关系。结果:病毒相关性喘息组急性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高于恢复期(P<0.01);喘息Ⅰ组(喘息发作3次或3次以上)急性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喘息Ⅱ组(喘息仅发作1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Eotaxin浓度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ICAM-1浓度较哮喘组低。哮喘组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两者互呈正相关性(P<0.01);病毒相关性喘息组急性期、恢复期血清Eotaxin、sICAM-1浓度两者互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①Eotaxin和sICAM-1参与了哮喘和病毒相关性喘息急性发病的过程。②反复喘息患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Eotaxin可作为早期干预的重要指标之一。③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与血清Eotaxin和sICAM-1浓度有关,Eotaxin和sICAM-1浓度变化可能有助于预测病毒相关性喘息发展成哮喘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2年04期)
病毒相关性喘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脾氨肽治疗婴幼儿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惠州市中医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0例首次喘息发作的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患儿喘息控制后观察组给予脾氨肽2 mg,口服,每日1次,疗程30 d;对照组仅在喘息复发时对症支持治疗。2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随访1次,记录2组患儿喘息发作和呼吸道感染情况,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治疗后6个月内,观察组患儿呼吸道感染次数、喘息发作次数、发作后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t=4.835、2.847、2.355,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喘息复发率分别为85.00%(17/20)和25.00%(5/20),观察组患儿喘息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9.136,P<0.01)。对照组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血清CD3~+、CD4~+、CD8~+水平和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101、1.735、1.971,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血清CD3~+、CD4~+水平和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着升高(t=5.689、7.321、3.045,P<0.05),CD8~+水平较治疗前显着下降(t=6.523,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儿血清CD3~+、CD4~+水平和CD4~+/CD8~+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t=4.269、5.219、4.107,P<0.05),但2组患儿血清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8,P>0.05)。结论脾氨肽可能通过提高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的细胞免疫水平而减少其喘息发作频率和呼吸道感染频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毒相关性喘息论文参考文献
[1].连鹏强,安妮,郑平,曾志涌.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9
[2].侯元婕.脾氨肽治疗婴幼儿病毒相关性喘息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
[3].翟嘉,邹映雪.白叁烯受体拮抗剂用于儿童病毒相关性喘息的治疗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7
[4].饶晓林,黄超,麦静仪,苏光辉.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婴幼儿喘息相关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
[5].莫蔚农,徐嘉望,王红旗.病毒相关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清sICAM-1的检测及其与喘息高危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
[6].施玉梅,叶翠燕,于莹.孟鲁司特治疗婴幼儿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观察[C].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2012
[7].施玉梅,叶翠燕,于莹.孟鲁司特防治婴幼儿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2
[8].施玉梅,叶翠燕,于莹.顺尔宁治疗婴幼儿反复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观察[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2012
[9].黄淑文,韩乃钦.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佐治婴幼儿病毒相关性喘息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
[10].谢志才,谢兰芬,周曙明,刘建忠,吴俊填.病毒相关性喘息患儿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