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混交比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杉木,火力楠,混交比例,物理特性
混交比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国平[1](2019)在《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各相关林场在采伐人造针叶林的过程中,广泛存在针叶类树木数量下降的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良状况不断恶化,对针叶林的生产运营方面造成较大影响。为确保林场林地的稳定、持续发展,保证区域生态的多样化,各林场相继采用针阔混交的造林模式,以促进林场林地生产力的有效恢复与增强。以紫金县东风林场为例,简要概述了东风林场的混交林试验环境与试验条件,探讨了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模式的设计方案,并进一步分析了东风林场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奕茹,李际平,曹小玉,唐涛[2](2019)在《基于物种多样性的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及混交比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洞林场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和混交比例的林分进行研究,将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衡量林分密度和混交比例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为人工混交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法,按其混交比例分为类型Ⅰ(10杉)、类型Ⅱ(9杉1楠)、类型Ⅲ(7杉3楠)、类型Ⅳ(5杉5楠)4种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同种类型林分设置3个密度等级,低密度(A:600~1 000株/hm2)、中密度(B:1 200~1 600株/hm2)、高密度(C:2 000~2 400株/hm2),对比分析其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从类型Ⅰ至类型Ⅳ随着闽楠比例的增加其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增加。林下灌木及草本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林分密度及混交比例与林下灌木及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着(P <0.05)或极显着相关关系(P <0.01);拟合曲线表明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达峰值时的闽楠比例为0.465~0.506,即闽楠比例在46.5%~50.6%之间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达到最大值。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密度及混交比例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可将物种多样性作为确定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和混交比例的因子之一。当前阶段,金洞林场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为1 200~1 600株/hm2,杉木与闽楠的株数比例控制在0.97~1.10之间。(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刁思明[3](2018)在《枫香与杉木混交比例及种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枫香和杉木结合种植,可以有效避免杉木连栽导致的土壤肥力严重下降问题,促进枫香、杉木两者树径、材积的有效增长,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不同枫香、杉木混交比例进行分析,得出5杉5枫混交效果较好,可促进两者长久生长。(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8年36期)
童浩[4](2018)在《杉木乳源木莲不同混交比例凋落物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比例不同凋落物组分的分解状况。[方法]在叁明市郊国有林场10年生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不同比例试验林中,利用网袋法对不同组分凋落物分解进行研究。[结果]经过2年的分解,不同组分凋落物在分解速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凋落物乳源木莲叶在混交比例为2∶1时分解最快,凋落物残留率为40.51%,周转期为6.05年;凋落物杉木叶在混交比例为1∶1时分解最快,凋落物残留率为71.22%,周转期为17.02年;凋落物乳源木莲枝在混交比例为3∶1时分解最快,凋落物残留率为67.23%,周转期为14.40年。[结论]综合分析,营建的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比例宜为2∶1。(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8期)
黄羽[5](2018)在《闽南山地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杉木与火力楠分别按照9∶1和8∶2的比例混交造林,以杉木纯林为对照开展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试验,研究杉木与火力楠混交的效果。试验结果:30年生时混交林中杉木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杉木纯林相比分别提高了12.5%~15.6%、10.1%~17.5%、34.1%~59.1%和19.1%~27.3%,混交林中杉木和纯林杉木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均存在显着差异。杉木与火力楠混交林土壤与杉木纯林相比疏松透气、持水能力强,土壤有机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高,土壤更肥沃。(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蔡超,刘春辉,叶发和,郭桂芬[6](2018)在《红豆树杉木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方式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豆树属于国家保护珍稀树种,随着近年来的环境恶化以及过度开发,野生红豆树近于灭绝。而杉木也由于过度种植导致土壤地力枯竭,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很多国家和地区林业专家的头等大事,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我国的一些做法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有充分的证据显示,通过混杂种植办法培育红豆树,被相关部门和林业专家认定是一种非常可取的造林方法。本文结合试验林的具体情况,探讨了红豆树与杉木混杂种植的最佳配置率,对提高红豆树成活率和成材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8年12期)
陶慧颖[7](2018)在《不同混交比例杨—桤混交林的短期养分效应及异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的纯林连作是导致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而引入固氮树种进行混交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是多数研究认为混交效应的发挥需要较长的时间尺度,在短期内的混交效果目前尚不清晰。本文以江苏省泗洪县陈圩林场5年生的具有不同混交比例的南林95杨(Populus×euramericana‘Nanlin-95’)和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混交林为对象,从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杨-桤混交林中林木组织-根际-土壤体系的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混交比例的响应及其年动态变化,并结合林分中杨-桤相对位置的差异对林分的养分异质性研究,从养分供应和平衡角度探讨引入固氮树种进行混交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混交效应,以期为中纬度平原地区杨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合理营造林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引入桤木进行混交对林分土壤全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影响较小,仅林地土壤全磷及根际土壤全量较纯林略有增加。有效态养分含量在各生长时期林分间差异较大,其中混交林林地土壤无机氮含量在8月显着高于纯林;林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在8月和11月也均以混交林显着高于纯林。2.混交显着增加了非生长旺盛期(4月和11月)细根氮、磷含量,而生长盛期(8月)其含量则随着桤木混交比例的增大而减小;韧皮部氮、磷含量在8月以混交林显着高于纯林,11月表现相反。木质部和叶片全量在林分间差异均不显着,但纯林叶片C/P和N/P在4月和8月显着大于混交林。3.杨树叶片N回流率随桤木混交比例的增大而略有减小;而P在落叶期并没有回流,相反在叶片中显着增加,其中以杨-桤2:1混交的林增加比率最高。4.虽然杨-桤2:1混交林分的不同微域(M1-1和M1-2)整体差异不显着,但总体表现出一定规律。整体而言,固氮树种桤木的引入在混交5年后即导致混交林分出现一定程度的养分异质性。(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林华忠[8](2018)在《杉木低比例混交福建柏的生长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对17年生杉木×福建柏混交林(杉木分别混交5%、15%、25%的福建柏)中杉木的生长、木材基本密度以及活立木蓄积量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15%的福建柏能使杉木树高生长提高8.61%,木材基本密度提高6.76%;混交25%、5%的福建柏能使杉木胸径生长分别提高11.75%、12.54%;混交25%、15%、5%的福建柏能使杉木单株立木材积分别增加32.78%、36.04%、36.53%,活立木总蓄积量分别增加15.99%、22.27%、20.83%。综合分析认为混交15%的福建柏对杉木人工林生长、木材基本密度、蓄积量和林分结构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黄秋萍[9](2017)在《杜仲杉木人工混交林不同混交比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纯杜仲林为对照,对杜仲杉木混交林的种植配比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和杉木混交造林是一种较好的营林模式。纯杜仲(CD),杜仲杉木1:1(D1S1)和杜仲杉木7:3(D7S3)3种种植配比中,D7S3中的平均树高、胸径、地径和冠幅均大于CD和D1S1处理,表明较高的杜仲种植比例有利于杜仲的生长,不同坡位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性特征。与杜仲相同,3种处理中D7S3中杉木生长状态优于CD和D1S1处理。(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23期)
毛颖[10](2017)在《杉木与秃杉混交效果评价及混交比例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秃杉可以改善杉木连栽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杉木、秃杉混交能够延缓甚至防止地力衰退,探讨两者混交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不同树种组成、不同立地类型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树种组成林分之间,在杉木、秃杉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以及林分单位面积蓄积方面,都有着极显着差异;不同树种组成、不同立地类型的交互作用对杉木、秃杉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以及林分单位面积蓄积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Ⅰ、Ⅱ、Ⅲ类地的混交比例,分别以8杉2秃、5杉5秃、5杉5秃为最适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15期)
混交比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金洞林场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和混交比例的林分进行研究,将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衡量林分密度和混交比例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为人工混交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法,按其混交比例分为类型Ⅰ(10杉)、类型Ⅱ(9杉1楠)、类型Ⅲ(7杉3楠)、类型Ⅳ(5杉5楠)4种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同种类型林分设置3个密度等级,低密度(A:600~1 000株/hm2)、中密度(B:1 200~1 600株/hm2)、高密度(C:2 000~2 400株/hm2),对比分析其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从类型Ⅰ至类型Ⅳ随着闽楠比例的增加其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增加。林下灌木及草本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林分密度及混交比例与林下灌木及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着(P <0.05)或极显着相关关系(P <0.01);拟合曲线表明林下植被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达峰值时的闽楠比例为0.465~0.506,即闽楠比例在46.5%~50.6%之间其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达到最大值。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密度及混交比例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可将物种多样性作为确定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和混交比例的因子之一。当前阶段,金洞林场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为1 200~1 600株/hm2,杉木与闽楠的株数比例控制在0.97~1.10之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交比例论文参考文献
[1].孙国平.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的效果分析[J].林业科技情报.2019
[2].王奕茹,李际平,曹小玉,唐涛.基于物种多样性的杉木-闽楠混交林最适密度及混交比例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3].刁思明.枫香与杉木混交比例及种间关系研究[J].乡村科技.2018
[4].童浩.杉木乳源木莲不同混交比例凋落物分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
[5].黄羽.闽南山地杉木与火力楠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效果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8
[6].蔡超,刘春辉,叶发和,郭桂芬.红豆树杉木不同混交比例造林方式效果研究[J].现代园艺.2018
[7].陶慧颖.不同混交比例杨—桤混交林的短期养分效应及异质性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8
[8].林华忠.杉木低比例混交福建柏的生长效应[J].福建林业科技.2018
[9].黄秋萍.杜仲杉木人工混交林不同混交比例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7
[10].毛颖.杉木与秃杉混交效果评价及混交比例的选择[J].安徽农学通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