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张广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水江,改土归流,“木市”,张广泗
张广泗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韦天亮[1](2018)在《雍正时期“改土归流”与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发展——兼对张广泗在“叁江”地区设立“木市”问题的辨伪》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雍正"改土归流"之前,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贸易业已存在;"改土归流"进一步推动了清水江木材贸易的发展。早前的研究认为张广泗在清水江地区有叁大功绩:一是"改土归流",二是疏浚清水江河道,叁是在"叁江"地区设立"木市"。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前两项看法比较一致,但对于张广泗在"叁江"地区设立"木市"问题产生诸多分歧。通过仔细研究,本文认为张广泗并没有在"叁江"地区设立"木市";本文进一步指出,张广泗的影响不在"争江案"上,而在"夫役案"上,相比较而言,方显对于"争江案"和清水江木材贸易的影响比张广泗较大。本文考证并否认张广泗在"叁江"地区设立"木市",这对重新思考清水江木材贸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历史线索。(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邹翀[2](2017)在《张广泗与岳钟琪之恩怨始末》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广泗与岳钟琪同是雍正朝及乾隆朝初期的重臣,二人之间的恩怨也是清朝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但是这一问题却未见有论及者。笔者认为,作为清史中有影响的两位人物,二人之间的恩怨及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是研究雍正朝及乾隆朝初期历史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加以探讨。(本文来源于《清史论丛》期刊2017年02期)
文海[3](2016)在《张广泗治理苗疆述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广泗不仅在调查基础上提出了开辟苗疆的主张和开辟苗疆的策略。在具体实践中,张广泗身为巡抚却亲临前线指挥,为开辟苗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广泗平定雍乾苗民起义,巩固了开辟苗疆的成果。(本文来源于《铜仁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朱泽坤,吴玲玲[4](2014)在《张广泗对黔省农林经济发展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广泗在贵州施政前后近二十年,经过张氏努力,使得"苗民杂粮、材木丰饶",亦引得大量客民来黔垦荒、租山栽种等,为繁荣贵州农林经济作出极大贡献。(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03期)
朱泽坤,吴玲玲[5](2013)在《试析清代黔省总督张广泗的农林改革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贵州总督张广泗治理贵州近二十年,对贵州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至关重要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两份奏疏中。主要涉及几个方面:一、劝民修建水田渠堰;二、劝民开山垦土,增种杂粮;叁、多栽树木,发展林业;四、劝民养蚕织丝;五、劝民种棉织布;六、为以上农林行为制定保护措施,奖优惩恶,保证农林发展。(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3年04期)
朱泽坤,吴玲玲[6](2013)在《张广泗对清水江流域林业发展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云贵总督张广泗在黔东南所实施的疏通清水江、屯军垦殖、设立场市等措施,为清水江流域之木材采运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杨正贤[7](2013)在《张广泗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广泗是清王朝在贵州最忠实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的代表人物。其经历中主要事迹为:开辟"新疆"六厅的急先锋;平定准葛尔叛乱的功臣;镇压古州苗民起义的刽子手。最后在平定金川时无功而惨遭问责。(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王文元[8](2011)在《名将疑云:寻找张广泗家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间传说中,他因战败而被乾隆皇帝一脚踢死;在二月河的笔下,他是一位飞扬跋扈的武夫;在甘肃景泰人眼中,他是同皇帝抗辩而死的军人。张广泗,一位功勋堪比岳钟琪的名将,一位被湮没在岁月中的名将,也是一位至今没有找到家乡的名将。(本文来源于《丝绸之路》期刊2011年15期)
文海[9](2010)在《张广泗与西南边疆有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代治边史上,张广泗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的官宦生涯基本上都是在处理少数民族事务,他的前途和命运也是与少数民族有关。张广泗率先提出“开辟苗疆”的主张,并亲自指挥对黔东南苗疆的开辟,成为开辟苗疆成功贡献最大的人。张广泗镇压苗民起义,巩固了开辟苗疆的成果。得到雍正和乾隆的高度赞赏和信任。并在这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后来,张广泗在第一金川战争中却因“调度失宜”、“失误军机”的罪名而被乾隆处斩。张广泗由于开辟苗疆和长期担任贵州总督兼巡抚,对贵州特别是黔东南苗疆地区的历史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但是,张广泗这么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很不够,这与张广泗在历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笔者试图对张广泗作一初步研究。本文对张广泗一生中主要参与的开辟苗疆、镇压雍乾苗民起义和第一次金川战争等叁个历史事件进行一些探讨,以反映张广泗在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0-04-28)
王娜[10](2009)在《论张广泗黔东南苗疆施政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无论哪个朝代,民族团结及领土完整,都是统治者制定各种政策的出发点。而这些政策的关键,即在于把握一种平衡。在这平衡的艺术之间,统治阶级或武力或怀柔,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亘古未变。纵观国外,原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等因民族争端造成解体;在巴勒斯坦,犹太人与穆斯林仍然战争不断;东欧国家欧洲人与吉普赛人之间的难以融合等等。基于此,不能不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值得骄傲的典范。任何时代,民族问题都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民族地区也是国家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加强民族地区建设、维护民族团结,对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繁荣,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本文浅谈雍乾时期边务大臣张广泗黔东南苗疆施政及其影响,意在为当今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及维护国家的统一提供一个参考平台。迄今为止,学术界有关提及张广泗对黔东南苗疆治理及其影响的文章及着作较多,但多是粗描淡写,并未有专文或专着对其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作为主要工具,并且结合社会学、经济学、比较史学等学科理论来论述、阐释该问题。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可谓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张广泗开辟、治理黔东南苗疆正是踩着大归流的节拍而大展拳脚的。秉着清雍乾年间清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方略及黔东南苗疆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战略地位,张广泗武力开辟黔东南苗疆,并大刀阔斧对当地进行政治治理、经济开发和文教建设。施政期间,总督张广泗因地制宜,其以“以农为本,兼顾商业”、“以汉制苗”与“以苗治苗”相结合、“武力与怀柔并驾”为特点的施政方略,促进了黔东南苗疆社会政治体系的完善(行政建制更加合理、法律制度逐步规范、教育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加(农业水平显着提高、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商业逐渐繁荣等)、苗民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从而推动整个黔东南苗族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事物总是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张广泗在黔东南苗疆的施政,一方面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而同时,随着中央政府的统治深入苗疆和大批汉人涌入苗区,政府对苗民的血腥镇压、剥削加重,“以夷变夏”对苗族的一概同化,又加深了民族仇恨,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西南边陲的稳定,也延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15)
张广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张广泗与岳钟琪同是雍正朝及乾隆朝初期的重臣,二人之间的恩怨也是清朝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但是这一问题却未见有论及者。笔者认为,作为清史中有影响的两位人物,二人之间的恩怨及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是研究雍正朝及乾隆朝初期历史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加以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广泗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明,韦天亮.雍正时期“改土归流”与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发展——兼对张广泗在“叁江”地区设立“木市”问题的辨伪[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邹翀.张广泗与岳钟琪之恩怨始末[J].清史论丛.2017
[3].文海.张广泗治理苗疆述略[J].铜仁学院学报.2016
[4].朱泽坤,吴玲玲.张广泗对黔省农林经济发展的贡献[J].兰台世界.2014
[5].朱泽坤,吴玲玲.试析清代黔省总督张广泗的农林改革措施[J].农业考古.2013
[6].朱泽坤,吴玲玲.张广泗对清水江流域林业发展的贡献[J].凯里学院学报.2013
[7].杨正贤.张广泗评述[J].凯里学院学报.2013
[8].王文元.名将疑云:寻找张广泗家乡[J].丝绸之路.2011
[9].文海.张广泗与西南边疆有关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0].王娜.论张广泗黔东南苗疆施政及其影响[D].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