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化,就业指导,美国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论文文献综述
周雪[1](2019)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韩国、古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将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本文通过调研美国、韩国、古巴这叁个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家的就业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经验与教训,旨在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54期)
刘牧[2](2019)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学生的多样化和流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研究界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探讨普及化的特征,更需要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转变治理模式和治理惯性思维等层面展开深入研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入学机会的进一步扩大,学生在年龄、学历及社会阶层等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难以适应大学教育以及主动寻求更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的学生会大幅增加,学生的流动性会大大提高。面对这种变化趋势,一方面要构建起由多层次、多类型大学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能保障各层次、各类型大学间学生合理流动的制度。在走向普及化的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仍面临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教学改革推进缓慢、教育管理制度缺少更新、改革内在动力相对不足等困难局面,高等教育须通过"创造新需求"谋求发展,包括供给平台优质化、供给策略精准化、供给对象多元化、供给途径混合化、供给方式灵活化等方面的内容。进入普及化阶段,国际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热情和入学机会将持续增加,留学教育的规模、层次、类型、质量都将发生重要变化,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留学目的国之一。因此,促进来华留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国际学生层次结构、国别结构、科类结构,促进优质国际生源向中国流动迫在眉睫。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将成为"人人都能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享有的终身教育",其核心理念将变成"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这必然带来升学群体、入学标准、升学需求和录取方式的变化。普及化阶段学生遴选和招生就业须扩大高校和学生的选择权,构建多元、共享、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务农[3](2019)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供给变革的未来走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研究界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探讨普及化的特征,更需要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转变治理模式和治理惯性思维等层面展开深入研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入学机会的进一步扩大,学生在年龄、学历及社会阶层等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难以适应大学教育以及主动寻求更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的学生会大幅增加,学生的流动性会大大提高。面对这种变化趋势,一方面要构建起由多层次、多类型大学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能保障各层次、各类型大学间学生合理流动的制度。在走向普及化的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仍面临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教学改革推进缓慢、教育管理制度缺少更新、改革内在动力相对不足等困难局面,高等教育须通过"创造新需求"谋求发展,包括供给平台优质化、供给策略精准化、供给对象多元化、供给途径混合化、供给方式灵活化等方面的内容。进入普及化阶段,国际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热情和入学机会将持续增加,留学教育的规模、层次、类型、质量都将发生重要变化,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留学目的国之一。因此,促进来华留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国际学生层次结构、国别结构、科类结构,促进优质国际生源向中国流动迫在眉睫。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将成为"人人都能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享有的终身教育",其核心理念将变成"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这必然带来升学群体、入学标准、升学需求和录取方式的变化。普及化阶段学生遴选和招生就业须扩大高校和学生的选择权,构建多元、共享、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宝玺[4](2019)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学生遴选和招生制度的变化与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研究界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探讨普及化的特征,更需要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转变治理模式和治理惯性思维等层面展开深入研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入学机会的进一步扩大,学生在年龄、学历及社会阶层等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难以适应大学教育以及主动寻求更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的学生会大幅增加,学生的流动性会大大提高。面对这种变化趋势,一方面要构建起由多层次、多类型大学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能保障各层次、各类型大学间学生合理流动的制度。在走向普及化的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仍面临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教学改革推进缓慢、教育管理制度缺少更新、改革内在动力相对不足等困难局面,高等教育须通过"创造新需求"谋求发展,包括供给平台优质化、供给策略精准化、供给对象多元化、供给途径混合化、供给方式灵活化等方面的内容。进入普及化阶段,国际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热情和入学机会将持续增加,留学教育的规模、层次、类型、质量都将发生重要变化,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留学目的国之一。因此,促进来华留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国际学生层次结构、国别结构、科类结构,促进优质国际生源向中国流动迫在眉睫。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将成为"人人都能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享有的终身教育",其核心理念将变成"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这必然带来升学群体、入学标准、升学需求和录取方式的变化。普及化阶段学生遴选和招生就业须扩大高校和学生的选择权,构建多元、共享、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赵祥辉[5](2019)在《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供需结构转型、国家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学生个体发展的潮流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将推进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朝着具备个性化、综合性、特色化、国际化素质的创新型高等人才转向。因而本科高校应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制度;融合通专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实现高校分类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学生国际意识与能力。(本文来源于《纺织服装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张继明[6](2019)在《构建有质量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论从大众化到普及化高等教育过渡阶段的大学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受计划体制与规模化战略思维的影响,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数量化倾向,这影响到高等教育质的发展。在普及化高等教育到来前的较短过渡阶段,我国必须谨防数量化倾向或规模化战略思维可能给未来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核心特征出发,立足于普及化高等教育建设所需的主要条件,实施有针对性的大学治理,包括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引导高校分类发展、实施分类管理,释放民间资本活力、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树立精英高等教育质量观、强化质量治理等,从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有质量的普及化高等教育。(本文来源于《高校教育管理》期刊2019年02期)
张盖伦[7](2019)在《教育部:我国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北京2月26日电 (张盖伦)26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2018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表示,我们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2-27)
[8](2019)在《高职扩招100万推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王继平表示,2019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将超过50%,高职扩招将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临门一脚",直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王继平介绍,高职之所以要扩招,是因为经济结构变革有要求,职业教育改革要深化,区域经济发展须升级。按往年高职招生报到率推算,(本文来源于《年轻人》期刊2019年05期)
黄芳[9](2018)在《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质量观——基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的经验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普及化发展阶段的主题。由于规模扩张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学生来源、经费来源等发生变化,引起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改变,使高等教育的质量主体更加多元,质量内涵和质量标准更加复杂。通过美国、英国和日本普及化阶段的发展经验,发现普及化时代学生是质量主体和质量中心,学术标准仍是质量内涵的核心和质量保障的重点。在多元质量主体和多样化质量标准下,质量标准倾向于呈现多元共治特征,启示我国在普及化阶段的质量建设应建立多方利益相关者协同机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意识并充分发展社会独立第叁方组织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论丛》期刊2018年06期)
董立平[10](2016)在《多样化: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教育的价值重心逐步从知识价值、社会价值转变到个体价值。专业性大学、应用型院校、职业技术技能型院校趋于更为多样的结构特征。教学方式方法更为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师生主体互动合作。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不仅仅是数量、规模上的逐步增大,更标志着高等教育系统在价值、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期刊2016年17期)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研究界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探讨普及化的特征,更需要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转变治理模式和治理惯性思维等层面展开深入研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入学机会的进一步扩大,学生在年龄、学历及社会阶层等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难以适应大学教育以及主动寻求更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的学生会大幅增加,学生的流动性会大大提高。面对这种变化趋势,一方面要构建起由多层次、多类型大学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能保障各层次、各类型大学间学生合理流动的制度。在走向普及化的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仍面临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教学改革推进缓慢、教育管理制度缺少更新、改革内在动力相对不足等困难局面,高等教育须通过"创造新需求"谋求发展,包括供给平台优质化、供给策略精准化、供给对象多元化、供给途径混合化、供给方式灵活化等方面的内容。进入普及化阶段,国际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的热情和入学机会将持续增加,留学教育的规模、层次、类型、质量都将发生重要变化,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留学目的国之一。因此,促进来华留学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国际学生层次结构、国别结构、科类结构,促进优质国际生源向中国流动迫在眉睫。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将成为"人人都能在家庭和工作场所享有的终身教育",其核心理念将变成"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这必然带来升学群体、入学标准、升学需求和录取方式的变化。普及化阶段学生遴选和招生就业须扩大高校和学生的选择权,构建多元、共享、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论文参考文献
[1].周雪.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韩国、古巴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2].刘牧.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学生的多样化和流动性[J].大学教育科学.2019
[3].张务农.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供给变革的未来走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
[4].王宝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学生遴选和招生制度的变化与应对[J].大学教育科学.2019
[5].赵祥辉.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纺织服装教育.2019
[6].张继明.构建有质量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论从大众化到普及化高等教育过渡阶段的大学治理[J].高校教育管理.2019
[7].张盖伦.教育部:我国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N].科技日报.2019
[8]..高职扩招100万推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J].年轻人.2019
[9].黄芳.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质量观——基于美国、英国和日本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8
[10].董立平.多样化: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本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