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群体论文-李培振,万菲

高层群体论文-李培振,万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层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体效应,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高层建筑,ANSYS程序

高层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培振,万菲[1](2019)在《考虑群体效应的高层建筑土-结构相互作用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NSYS软件建立考虑群体效应影响的叁维高层建筑的有限元模型。模型采用软土地基,上部建筑群为叁栋框架剪力墙结构。研究土性、上部结构刚度、基础埋深和地震波等参数对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性的变化,SSSI体系的动力响应也会发生变化;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群体效应对体系的影响较显着;基础埋置深度的增大会削弱体系的动力反应;不同地震波激励下体系的动力响应不同。(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9年02期)

牟爽,葛琪,熊峰,张昊焓[2](2018)在《土与高层建筑群相互作用的群体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土与建筑群动力相互作用的群体效应概念,并在已完成的土与建筑群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群体效应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土与高层建筑群的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以Davidenkov地基模型作为软土地基的本构模型,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将高层建筑群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效应与单独的一栋高层建筑对比,结果表明,与单体建筑相比,群建筑的楼层绝对加速度峰值以及基底剪力峰值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建筑群的群体效应对土体的动力反应也有影响。并且沿振动方向分布的建筑受到的群体效应影响要大于垂直于振动方向的建筑。再改变输入的地震波,研究了该项变化对高层建筑群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周优文[3](2018)在《高层建筑群体干扰效应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某超高层建筑群风荷载特性及相互干扰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风向角对建筑群体周围风场影响较大,在建筑角部及塔楼之间的空隙位置存在显着的加速现象。建筑风荷载及顺风向阻力系数受相邻建筑干扰明显,随着风向角的改变,建筑表面风荷载及整体受力特性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在实际设计中,应考虑建筑群体效应对设计风荷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8年05期)

王润玲[4](2018)在《高层群体商住楼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层群体商住楼工程施工企业在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中,应当做好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工程建设原材料与机械设备进行严格的控制,发挥动态化监督工作的积极作用,明确风险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的预防。一、制定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在对高层群体商住楼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制定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增强自身工作可靠性与有效性。具体工作措施包括以下几(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8年02期)

许伟,李庆祥,蔡健[5](2016)在《群体超高层住宅的结构抗风设计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结构抗风设计构架中"风荷载链"的详细阐述,以某一海滨超高层建筑住宅群的结构设计为背景,结合广东省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15-101-2014)的相关条文,开展了风气候分析、地面粗糙度分析、风洞试验等精细化抗风试验研究和主体结构的优化设计,取得很好的工程实践效果,可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16-08-13)

李丽华[6](2016)在《高层建筑应急疏散中个体与小群体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普通建筑,高层建筑应急疏散面临着更多难以解决的科学问题。(1)高层建筑竖直海拔高、楼梯狭窄和封闭等特性,会加剧应急疏散过程中个体的恐慌,导致群体中容易形成追随和聚群等小群体行为,为应急疏散指挥带来困难。小群体的形成过程、数量、规模、影响因素以及疏散效率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分析。(2)人口老龄化、高层建筑设计的复杂性以及部分人群的不适应性使得未来高层建筑应急疏散将向电梯与楼梯协同疏散模式发展。个体的决策过程与心理、自动疏散控制系统与指示系统、以及特殊个体的行为等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需要对高层建筑应急疏散开展专门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其中典型个体与小群体行为的规律与特点。论文通过开展为期2年、30余组多模式高层建筑典型群体应急疏散演习实验,结合问卷调查、视频分析与模拟仿真方法,使用协同疏散控制系统、眼动仪、fMRI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新技术与方法,融合心理、生理、内在性格、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特征,深入研究高层建筑应急疏散过程中的个体与小群体行为。1.在典型个体行为方面,取得如下成果:基于视频自动采集系统,开展特殊个体和典型群体的疏散演习实验基础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个体在电梯和楼梯协同疏散模式的决策选择行为和关注行为。结果表明电梯与楼梯的空间位置对个体选择与疏散效率有关;楼道中与楼梯内的个体眼动关注点有区别。2.在小群体行为方面,取得如下成果: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定量化研究社会关系对疏散中追随行为的影响,并且对疏散中的小群体数量、规模、形成过程以及疏散速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疏散中领导者的定义和提取方法,从生理、心理、群体中的社会关系、速度以及是否具有稳定性等多方面研究疏散中领导者的特征。论文采集的典型群体疏散演习数据可以为修正疏散仿真模型提供真实数据,扩充国内人员行为数据库;论文对典型群体在疏散过程中形成的小群体和领导者进行详细分析,实验结果对不同居住对象的建筑安全与应急响应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论文针对电梯与楼梯协同疏散模式下个体决策行为与关注行为进行研究,能够为疏散过程中电梯的使用和指示系统的设计等方面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6-04-01)

赵子豪[7](2016)在《由高层住宅到群体巨构住宅的发展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高层住宅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巨构建筑的发展历程和优势。提出巨构建筑在住宅建设中应用的可能性。从功能综合化、单元异质化、建筑景观化叁个方面对巨构住宅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对巨构住宅的未来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6年09期)

丁海斌[8](2016)在《清代“官科技”体系中的高层群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有一个与科学技术活动相关的"官科技"群体。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包括:皇帝、中央高官、地方封疆大臣和高级宗教人士等。清代皇帝中的开国之君、"旷世圣祖"、平庸与救亡之主等,出于不同的动机和个人兴趣,关心、组织官方的科技活动;一些中央高官和封疆大臣是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的主体,他们包括官方工业管理者、学士儒官、治河理槽者、承担临时性特殊科技任务者、其他职业相关者和个人爱好者等,他们基于职务需要、忠君爱国思想和个人兴趣等方面的需要,从事一些科学技术活动,是推动清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清代宗教组织由于被纳入国家体制,其中少量宗教领导者因从事一定的科技活动而成为清代"官科技"高层群体的成员。清代高层"官科技"群体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官科技"群体的一些重要特征,对它的研究具有较为广泛的学术意义。(本文来源于《创新》期刊2016年01期)

刘国光,武志玮,徐有华[9](2015)在《考虑群体效应的高层建筑风力发电可行性风洞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建筑群体效应对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及风力发电能力的影响,对某250 m高大底盘、双塔体型不规则超高层建筑进行了缩尺模型风洞试验研究,通过风气候分析计算了建筑场地1年、5年和10年的低重现期风速及排除台风影响的设计风剖面,分别考虑了当前周边建筑群体和未来周边建筑群体两种群体效应工况,根据试验结果计算了该结构考虑群体效应的基底等效风荷载反力、各立面风压分布和风机发电效率。结果表明,建筑外形不规则的双塔对气流有明显的改变且作用效果不同于常规矩形超高层建筑,配合楼层平面尺寸逐层缩小,有效缓和了竖向风荷载在建筑高度上的分布。受群体效应影响,在当前和未来周边建筑群两种工况下,双塔两个主轴方向基底等效风荷载结果变化明显;裙房高度风压分布变化尤为显着,给该处风机取风口的设置造成困难;塔楼竖向风压分布发生改变,影响了风机发电效率。因此设计时须考虑群体效应影响,合理选择风机取风口位置以避免周边建筑群体改变对风力发电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5年11期)

易兵兵,王辉,邓羊晨,侯孝振[10](2015)在《下击暴流作用下群体高层建筑表面风压分布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雷诺时均方程(RANS)与模型,构建叁维下击暴流CFD场,模拟分析下击暴流作用下群体高层建筑距风暴中心不同位置时建筑物表面风压的分布特性,并将结果与大气边界层良态风作用下的风压分布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在缺乏实测资料时,数值模拟能够再现叁维下击暴流场;群体建筑表面风压的分布特性与其距下击暴流中心的距离紧密相关,随着建筑远离下击暴流中心,其立面风压最大值将有所减小,且风压最大值出现于建筑立面的位置也向下移动;由于下击暴流作用下的群体建筑立面风压分布规律显着区别于良态风作用下的规律,因此建筑抗风设计应适当考虑下击暴流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5-04-22)

高层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土与建筑群动力相互作用的群体效应概念,并在已完成的土与建筑群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群体效应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土与高层建筑群的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以Davidenkov地基模型作为软土地基的本构模型,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将高层建筑群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效应与单独的一栋高层建筑对比,结果表明,与单体建筑相比,群建筑的楼层绝对加速度峰值以及基底剪力峰值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小。建筑群的群体效应对土体的动力反应也有影响。并且沿振动方向分布的建筑受到的群体效应影响要大于垂直于振动方向的建筑。再改变输入的地震波,研究了该项变化对高层建筑群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层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李培振,万菲.考虑群体效应的高层建筑土-结构相互作用参数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9

[2].牟爽,葛琪,熊峰,张昊焓.土与高层建筑群相互作用的群体效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8

[3].周优文.高层建筑群体干扰效应数值模拟研究[J].四川建材.2018

[4].王润玲.高层群体商住楼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分析[J].中华建设.2018

[5].许伟,李庆祥,蔡健.群体超高层住宅的结构抗风设计优化研究[C].第2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16

[6].李丽华.高层建筑应急疏散中个体与小群体行为研究[D].清华大学.2016

[7].赵子豪.由高层住宅到群体巨构住宅的发展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

[8].丁海斌.清代“官科技”体系中的高层群体研究[J].创新.2016

[9].刘国光,武志玮,徐有华.考虑群体效应的高层建筑风力发电可行性风洞试验研究[J].科技通报.2015

[10].易兵兵,王辉,邓羊晨,侯孝振.下击暴流作用下群体高层建筑表面风压分布特性的数值模拟与分析[C].第五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标签:;  ;  ;  ;  

高层群体论文-李培振,万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