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胞藻类论文-孟天

单胞藻类论文-孟天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胞藻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洋单胞藻类,温度,光照强度,生长

单胞藻类论文文献综述

孟天[1](2015)在《温度和光照强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和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培养的5种海洋单细胞藻类(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球等鞭金藻,纤细角毛藻,牟氏角毛藻和叁角褐指藻)的生长变化,并且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技术(HPLC)定性定量分析其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积累的变化情况,为探索5种海洋单细胞藻类的最适培养环境条件及获取高产岩藻黄素的环境控制条件提供充分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同时为筛选高产岩藻黄素藻种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和实验技术。其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细胞藻类生长的影响本实验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设置5个温度梯度(15、20、25、30、35℃)使用加倍的f/2培养基完成12天的培养周期,在周期内在第0、3、6、9、12天内使用血球计数板法对细胞数量进行计数统计,并在培养结束进行藻液离心进行冷冻干燥获得藻类干重值。实验结果表明,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细胞密度随着培养时间逐渐增大,15、20、30、35℃组的藻细胞到第9天后密度不再增长,只有25℃组的细胞密度始终在增长,在第12天达到最大值2.365×106个/mL,各组最后达到的细胞密度范围在4.710×105-2.365×106个/mL。20℃和25℃的特定生长率最大,两者间无显着差异性(P>0.05)。35。C组特定生长率最小,为15.67%。球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随培养时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在15、25、30、35℃组的细胞在第9天后数量不再增大,只有20℃组的藻细胞密度始终在增长,在第12天达到最大值2.682×106个/mL。各组最后达到的细胞密度范围在1.065-2.683×106个/mL之间。2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大,达到39.02%,显着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组(P<0.05)。35℃组的特定生长率出现最低值为13.10%。牟氏角毛藻的细胞密度随着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基本一直到第12天细胞密度都在增大,在第12天30℃组的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为2.294×106个/mL。至第12天达到细胞密度范围在4.403×105-2.294×106个/mL之间。15、25、30、35℃温度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值差异不显着(P>0.05),20℃组的值最低,值为3.69%。纤细角毛藻的细胞密度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基本在第6天细胞密度不再增长,只有20℃组在第9天后细胞密度出现不再增长,并在第12天达到最大值为2.222×106个/mL。SGR值也是在20℃组达到最大值为40.22%。叁角褐指藻在15、20、25、30、35℃组的细胞密度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而30、35℃组的细胞密度随着培养时间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并且35℃组在第12天细胞密度出现负增长。本实验结论是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最适生长温度是20-25℃,球等鞭金藻最适生长温度是20℃,牟氏角毛藻最适温度是25-35℃,纤细角毛藻最适生长温度是20℃,叁角褐指藻耐热性较差,最适生长温度是15℃。不同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微藻干重影响均不显着(P>0.05)。实验设计使用600mL培养液培养的5种海洋微藻,由于营养盐物质初始添加量都是一定的,因此其生物量干重的增加量保持稳定。2.光照强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的生长影响本实验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设置5个光照强度梯度(50、100、150、200、 250μmolm-2s-1)使用加倍的f/2培养基完成12天的培养周期,在周期内在第0、3、6、9、12天内使用血球计数板法对细胞数量进行计数统计,并在培养结束进行藻液离心进行冷冻干燥获得藻类干重值。本实验结果是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在12天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其中150μmolm-2s-1组与200μmolm-2s-1组的细胞密度值最大,但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第12天时各个光照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值范围在1.219-2.365×106个/mL之间。200μmolm-2s-1组的SGR明显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最大值达到24.20%。球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在150μmolm-2s-1组与200μmolm-2s-1组的第12天的细胞密度较其他处理组高,二者间差异也不显着,达到1.867-1.881×106个/mL。各个光照强度处理组的细胞密度范围在1.219-2.253×106个/mL之间。200μmolm-2s-1与250μmolm-2s-1组的SGR值差异性不显着,均高于其他处理组。牟氏角毛藻在200μmolm-2s-1组到第12天时达到的细胞密度值最高,均值为2.202×106个/mL。200μmolm-2s-1组的SGR值明显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SGR均值为27.73%。纤细角毛藻至第12天时,250μmolm-2s-1组的细胞密度值最高,均值达到1.382×106个/mL。第12天5个光照强度处理组的密度范围在7.475×105-1.731×106个/mL之间。叁角褐指藻在第12天200μmolm-2s-1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值最高,平均值达到2.202×106个/mL。叁角褐指藻在50μmolm-2s-1、100μmolm-2s-1与200μmolm-2s-1组的SGR值明显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叁者之间差异不显着,平均值为17.64%-19.77%左右。本实验结论是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最适光照强度为200μmolm-2s-1,球等鞭金藻的最适光照强度是150-200μmolm-2s-1,牟氏角毛藻的最适光照强度是200μmolm-2s-1,叁角褐指藻的最适光照强度是200μmolm-2s-1。不同光照强度条件处理对5种海洋微藻的细胞干重量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实验设计使用600mL培养液培养的5种海洋微藻,由于营养盐物质添加量都是一定的,因此其生物量干重的增加量保持稳定。3.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体内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本实验对5个温度梯度处理下(15、20、25、30、35℃)的5种海洋单胞藻类体内的4种色素(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进行浸提,使用液相色谱系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岩藻黄素、β-胡萝卜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与叶绿素-a一致,在15℃处理组中值最大,并且叶绿素-a与岩藻黄素的含量比值基本维持在3左右。球等鞭金藻的β-胡萝卜素与岩藻黄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也是与叶绿素-a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在15℃处理组中达到最大值。岩藻黄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范围在2.033-4.686mg/g之间。牟氏角毛藻的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以及叶黄素的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岩藻黄素的含量最大值出现在35℃组,变化范围在1.919-5.736mg/g之间。纤细角毛藻的四种色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也是呈现一致的现象。岩藻黄素含量最大值出现在30℃组,值为4.573mg/g,约为叶绿素-a含量的3倍。岩藻黄素含量值的波动范围在2.070-4.573mg/g之间,其值始终较高。叁角褐指藻的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四种色素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最高值均出现在30℃,其值分别为10.186mg/g、2.336mg/g、3.045mg/g、0.698mg/g。本实验结论是5种海洋单胞藻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捕光色素(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是最适温度下含量均较高,光保护色素(叶黄素)的含量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等鞭金藻的叶绿素-a与岩藻黄素的比值随温度变化稳定在3左右,说明该比值可作为物种的分类依据。4.光照强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本实验对5个光照强度梯度处理下(50、100、150、200、250μmolm-2s-1)的5种海洋单胞藻类体内的4种色素(叶绿素-a、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进行浸提,使用液相色谱系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50μmolm-2s-1,其值为9.616mg/g。β-胡萝卜素的含量最大值出现在100μmolm-2s-1,为3.146mg/g。叶绿素-a/岩藻黄素的值大约稳定在3左右,岩藻黄素含量最大值为3.462mg/g。球等鞭金藻四种色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叶绿素-a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00μmolm-2s-1处,变化范围在2.797-11.174mg/g之间。β-胡萝卜素的含量最高值为10.540mg/g,岩藻黄素最高值为3.860mg/g,变化范围在1.845-3.860mg/g之间。叶黄素的含量随光照强度变化波动的范围较小,范围为0.178-1.840mg/g。牟氏角毛藻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值在50μmolm-2s-1组为4.260mg/g,p-胡萝卜素最高值出现在200μmolm-2s-1组达到1.756mg/g,岩藻黄素在50μmolm-2s-1组达到最大值为2.232mg/g。叶黄素含量变化范围在0.129-1.276mg/g。纤细角毛藻的叶绿素-a最高值出现在50μmolm-2s-1组为4.245mg/g,p-胡萝卜素含量波动范围为0.119-0.325mg/g。岩藻黄素的含量最高值在50μmolm-2s-1组为2.434mg/g。叶黄素的最高值出现在250μmolm-2s-1组为1.277mg/g。叁角褐指藻的叶绿素-a、岩藻黄素含量在低光照组含量均较高,高光照组出现含量降低,最大值分别为5.35 mg/g、2.75mg/g。β-胡萝卜素、叶黄素在叁角褐指藻体内的含量较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也较小。本实验结论是光照强度会影响光合作用,与海洋单胞藻类细胞内相关色素的合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个藻种的捕光色素(叶绿素-a、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含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在低光照组含量较高,以促进光合作用,为生长供给足够的能量。光保护色素(叶黄素)含量在高光照组上升,以保护藻细胞免受高光破坏。(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22)

周海涛,秦宏跃,高士香[2](2005)在《浅析铵盐在单胞藻类培养中抑制原生动物污染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细胞藻以其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繁殖快、不败坏水质、营养高、适口性好等人工合成饵料无法取代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海、淡水育苗的直接或间接饵料。持续高密度生产培育单细胞藻是保障各类苗种孵化培育成败的关键;而保持藻类持续高产的重要措施一是抑制污染对藻类的危害(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05年06期)

单晓鸾[3](2005)在《单胞藻类培养需讲求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慎重处理单胞藻培养用水 单胞藻培养用水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作为生产性藻种培养用水,必须要经过煮沸灭菌,冷却至室温后再使用,在冷却过程中必须加盖,无盖的容器可用清洁的白纸盖在瓶口。而二、叁级藻(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报》期刊2005-05-09)

欧俊新[4](2002)在《全封闭式塑料薄膜袋培养金藻类单胞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藻类单胞藻细胞小,营养全面,是双壳类育苗幼虫理想的开口饵料。金藻类单胞藻对生态条件要求较高,特别容易受污染,大量培养难度大。所以,金藻类单胞藻培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育苗的结果。笔(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02年04期)

欧俊新[5](2002)在《塑料袋培育金藻类单胞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藻类单胞藻细胞小,营养全面,是双壳类幼虫理想的饵料。金藻类单胞藻对生态条件要求较高,特别容易受污染,大量培养难度大。笔者在近几年开展的室内泥蚶育苗中,采用全封闭式塑料薄膜袋(虾苗袋)培养球等边金藻、湛江叉边金藻,达到日供应量2t的水平,极大提高了泥蚶幼(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2002年05期)

曾国权[6](1997)在《单胞藻类二级培养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单胞藻培养是贝类、虾蟹工厂化人工育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在1994年的单胞藻培养中,将以往大型聚乙烯薄膜挂袋改为小型的聚乙烯薄膜挂袋(对虾出苗袋),进行了藻类二级培养,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在此之后,该方法在浙江、福建乃至广东等地河蟹育苗中的单胞藻二级培养中得到了快速推广,效果很好。现介绍该方法如下:(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1997年04期)

曾国权[7](1997)在《简便快速的单胞藻类二级培养技术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单胞藻培养是贝类、虾蟹工厂化人工育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育苗的成败。作者于1994年的梭子蟹和泥蚶人工育苗过程中,通过改进以往大型聚乙烯薄膜挂袋(容量0.2吨)单胞藻培养方法,首次提出采用小型的聚乙烯薄膜即对虾出苗袋藻类二级培养方法,取得了初步(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1997年08期)

[8](1988)在《单胞藻类简易快速生产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从1986年开始研究的单胞藻类快速生产技术,取得了可喜进展。该技术以聚乙烯薄膜V型袋为(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1988年03期)

藤井隆夫,曲维功[9](1985)在《一种不需光照培养单胞藻类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种把小球藻、栅列藻、空星藻等微型单细胞绿藻类置于大罐中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只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有机物质,并把培养液的溶氧量、pH等调节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叶绿素等光合作用色素含量的异养型培养法.(本文来源于《国外水产》期刊1985年04期)

陈时华,王永元,杨伟祥,肖余生,滕文法[10](1982)在《两种单胞藻类在不同浓度载体条件下对~(60)Co的吸收和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中,生物群和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人们已注意到某些元素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形态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影响某些生物学效应。本文即以放射性同位素~(60)Co和不同浓度的非放射性Co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两种藻类吸收、吸附规律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1982年02期)

单胞藻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单细胞藻以其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繁殖快、不败坏水质、营养高、适口性好等人工合成饵料无法取代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海、淡水育苗的直接或间接饵料。持续高密度生产培育单细胞藻是保障各类苗种孵化培育成败的关键;而保持藻类持续高产的重要措施一是抑制污染对藻类的危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胞藻类论文参考文献

[1].孟天.温度和光照强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

[2].周海涛,秦宏跃,高士香.浅析铵盐在单胞藻类培养中抑制原生动物污染的作用[J].河北渔业.2005

[3].单晓鸾.单胞藻类培养需讲求方法[N].中国渔业报.2005

[4].欧俊新.全封闭式塑料薄膜袋培养金藻类单胞藻技术[J].水产养殖.2002

[5].欧俊新.塑料袋培育金藻类单胞藻技术[J].中国水产.2002

[6].曾国权.单胞藻类二级培养新方法[J].河北渔业.1997

[7].曾国权.简便快速的单胞藻类二级培养技术介绍[J].科学养鱼.1997

[8]..单胞藻类简易快速生产技术的研究[J].中国水产.1988

[9].藤井隆夫,曲维功.一种不需光照培养单胞藻类的新方法[J].国外水产.1985

[10].陈时华,王永元,杨伟祥,肖余生,滕文法.两种单胞藻类在不同浓度载体条件下对~(60)Co的吸收和吸附[J].海洋与湖沼.1982

标签:;  ;  ;  ;  

单胞藻类论文-孟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