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科学现象论文-史晓雷

伪科学现象论文-史晓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伪科学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伪科学,克鲁克斯,神创论,王朝更迭,麦田怪圈,后现代思潮,智能设计论,国学热,祖传秘方,永动机

伪科学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雷[1](2013)在《伪科学现象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10年的张悟本、李一,到今年的王林事件,看起来这像是我国自1980年代初以来,又一个面临“大师”辈出的时代。西方伪科学的声势也不小,有时还会成立一些专门组织,甚至某些着名科学家也乐于其中,比如英国着名的博物学家华莱士和物理学家克鲁克斯,恩(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3-09-23)

纪大海[2](2012)在《教育中的“伪科学”现象例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讲的"伪科学"为广义概念,包括"伪理论""伪命题""伪科研""伪文化""伪实践""伪经验"等等。之所以为"伪",原因在于其在"科学"名头的美丽光环下充斥着虚假失真、胡编乱造、乏善可陈、了无新意、文牍主(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论坛》期刊2012年14期)

纪大海[3](2011)在《教育中的“伪科学”现象例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真理与科学是教育理所应当的追求,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校育人还是学术研究,"伪科学"现象暗潮涌动,常表现出"伪理论""伪科研""伪文化""伪实践""伪经验"等经过粉饰的"科学",这不仅浪费教育资源,异化教育本质,扭曲育人理念,更严重的危害在于大大阻碍了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真正构建。因此,摒弃教育"伪科学",回归教育原点,已经成为学科发展不得不为的学术要务。(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1年09期)

纪大海[4](2011)在《教育中的“伪科学”现象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培养人、开发人的社会活动,特别讲究科学育人、精心施教和按规律办事。然而,现实中,教育却出现诸多非科学现象。分明是"伪科学"的东西,却偏偏要粉饰成科学的东西,并且明目张胆地示于社会、示于公众。教育本质上排斥虚伪,摈弃作假,而教育中的"伪科学"东西害人、害己、害社会,更害民族未来,不可不批评,不可不剔除。事实上,科学发展观支配下的教育理应如此,不可不为。(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1年S1期)

吕媛媛,胡光[5](2010)在《科技传播中的伪科学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传播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过渡环节、作为科技创新与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就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科技传播机制不够完善、传播过程中功利化倾向严重以及部分传播者和受众科技素养较低等原因的存在,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伪科学现象。这些伪科学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科技传播作用的发挥,必须加以消除。本文就是在这个原则之下,从科技传播的产生环节、传播环节以及接受环节这叁个方面来分析这些伪科学现象存在的原因,以求达到净化科技传播环境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0年02期)

吕媛媛[6](2009)在《科技传播中的伪科学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尤其是科技传播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过度环节、作为科技创新与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就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讲,科技传播能否健康有效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本身价值的实现,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科技传播机制不够完善、传播过程中功利化倾向严重以及部分传播者和受众科技素养较低等原因的存在,致使在科技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打着科学的旗号制造、宣传、推销甚至贩卖伪科学的现象,例如:乱用“科技”之名的电视广告;故意“张声造势”的专题节目;妄称“科技信息”的科技报道,以及肆意“以假乱真”的网络信息等。这些伪科学现象的存在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例如:危害科学事业与公共利益;误导受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损害受众的物质、精神利益等。因此,鉴于科技传播事业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伪科学现象就具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技传播事业的良好运行,而只有做到科技传播的良好运行才能保证科学技术的有效发展。本文就是在这个原则之下,从科技传播的产生环节、传播环节以及接受环节这叁个方面来分析这些伪科学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部分科技工作者科研道德失范、互联网“科学家”素质参差不齐、传播体制结构的不完善、传播过程中功利化倾向严重以及受众科技素养偏低等方面。并在分析这些原因的基础之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以求达到净化科技传播环境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10-29)

武青艳[7](2005)在《我国伪科学现象产生的精神根源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科学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流行和传播涉及到科学、宗教、哲学、道德、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而我国国民理性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欠缺是造成伪科学现象得以泛滥的精神根源。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倡导理性精神,崇尚科学精神,从而揭露并抵制伪科学。(本文来源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薛风平[8](2002)在《对"伪科学"现象的哲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科学已经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从哲学角度研究了伪科学的本质、特征、要素和种类,揭示了伪科学的欺骗本质,从知识、方法、精神叁个层次探讨了伪科学的特征,分析了伪科学叁要素,提出1979年以来我国伪科学的叁种形态。(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李宏宇[9](2002)在《从医学中伪科学现象的泛滥谈转变医学模式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分析医学的特殊性 ,认清了划分医学中科学与伪科学的标准 ,指出了伪医学产生的根源及其危害 ,揭露了伪医学的反动本质 ,并结合医学模式的转变 ,提出了防治伪医学泛滥的根本措施。(本文来源于《医学与社会》期刊2002年03期)

杨昭茂[10](2001)在《析例说理 去伪存真——《中国20年伪科学现象透视》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末期的近20年间,中华大地上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表现得异常剧烈。从理论和实践上帮助人们识破似是而非的伪科学,自觉抵制伪科学,是文化战线的一项迫切的任务。《中国20年伪科学现象透视》就是一本应运而生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宣传科学、揭批伪科学的着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01年10期)

伪科学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所讲的"伪科学"为广义概念,包括"伪理论""伪命题""伪科研""伪文化""伪实践""伪经验"等等。之所以为"伪",原因在于其在"科学"名头的美丽光环下充斥着虚假失真、胡编乱造、乏善可陈、了无新意、文牍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伪科学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史晓雷.伪科学现象小议[N].中国青年报.2013

[2].纪大海.教育中的“伪科学”现象例评[J].基础教育论坛.2012

[3].纪大海.教育中的“伪科学”现象例评[J].中国教育学刊.2011

[4].纪大海.教育中的“伪科学”现象批判[J].中国教育学刊.2011

[5].吕媛媛,胡光.科技传播中的伪科学现象分析[J].文化学刊.2010

[6].吕媛媛.科技传播中的伪科学现象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

[7].武青艳.我国伪科学现象产生的精神根源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8].薛风平.对"伪科学"现象的哲学思考[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9].李宏宇.从医学中伪科学现象的泛滥谈转变医学模式的重要性[J].医学与社会.2002

[10].杨昭茂.析例说理去伪存真——《中国20年伪科学现象透视》评介[J].中国出版.2001

标签:;  ;  ;  ;  ;  ;  ;  ;  ;  ;  

伪科学现象论文-史晓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