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分子印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面印迹,温敏性,混合吸附,选择性
蛋白质分子印迹论文文献综述
董祥芝,马勇,侯春平,张宝亮,张和鹏[1](2019)在《温敏型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性SiO_2纳米粒子为载体,丙烯酰胺(AAM)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蛋白,制备具有高选择性的蛋白质印迹聚合物。IR和TEM等表征结果表明,印迹层已成功接枝在载体表面。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印迹分子(MIP)和非印迹分子(NIP)的吸附容量分别为67. 445 mg/g和38. 248 mg/g,选择性因子为1. 763。设计3种实验方案考察MIP的选择性,结果表明,MIP对模板蛋白BSA有良好的识别选择性,为蛋白质的识别提供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张一达[2](2019)在《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印迹材料因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中具有很大潜力而备受关注。尽管在化学和生物医学中小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但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质的印迹技术仍然是一个非常大挑战。近年来,很多的蛋白质印迹材料已经被制备出来并且应用于色谱分离、生物传感和药物载体的设计等方面。这些材料具有成本低、易制备、生物相容性好和可以特异性识别蛋白质等优点。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足,例如蛋白质模板利用率低和非生物相容性的制备条件等。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在富集分离、荧光检测和基因载体领域的应用,主要工作如下:(1)制备了一种低共熔溶剂(DES)作为功能单体的磁性分子印迹纳米颗粒并应用于血清样品中转铁蛋白(TrF)的分离。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材料形成的印迹腔穴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和构型对TrF进行特异性吸附,提高了选择性。优化了材料分离时的功能能单体用量、pH值和时间,使材料对于TrF具有很好的分离能力。所制备的蛋白质印迹材料为分离纯化蛋白质提供了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省时的蛋白质分离方法。(2)通过结合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和荧光方法制备了一种磁性荧光分子印迹纳米颗粒,实现了对TrF同时进行分离和检测的目的。首先,对磁性分子印迹纳米颗粒进行制备;之后通过荧光探针CyA的静电吸附,使材料在690 nm激发的时候具有很强的730 nm的近红外荧光发射,吸附TrF之后荧光会有很大程度上的猝灭。通过这种原理,所制备出的材料可以检测一定浓度范围内的TrF。这种方法可以简便、直接的对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检测,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中转铁蛋白浓度的检测。(3)基于蛋白质印迹材料的低生物相容性问题,我们使用低共熔溶剂这种生物相容性好的功能单体制备了一种粒径很小的荧光分子印迹纳米胶,并用于肌红蛋白的分离和检测。使用静电作用将CyA吸附到材料表面并使整个材料具有荧光发射之后,因肌红蛋白中含有使荧光强猝灭的细胞色素C(Cyt C),它可以使荧光发生强的猝灭,从而灵敏的检测肌红蛋白。该荧光分子印迹纳米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小的粒径而有应用于体内肌红蛋白的潜力,并成功应用于样品血清加标样品中肌红蛋白的检测。(4)为了进一步提升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在癌症治疗和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我们制备了一种可以体内运载DNA的TrF明胶分子印迹纳米颗粒,并应用于活体内端粒酶的检测和原位成像。这种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进入体内后会原位吸附TrF而使材料形成蛋白冠,这种结构可以成功的抵抗体内的免疫应激反应从而使载体获得更长的体内循环时间。通过实验证明材料可以成功的应用于小鼠肿瘤模型中端粒酶的原位成像,并且该方法还为明胶基因载体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将茹[3](2019)在《基于分子印迹的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其对蛋白质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技术因其构效的预定性,对目标物质具有选择性而被广泛的用于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蛋白质的检测。在众多合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中,溶胶?凝胶法和表面印迹技术因其显着的优势被广泛的应用。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的多孔材料物理强度较高,具有良好的耐用性,且制备的方法简单,能在温度较低的制备,大大降低了温度对蛋白质活性的影响,有利于对蛋白质的印迹。利用表面印迹技术来合成印迹聚合物,且其识别位点位于或接近于印迹聚合物的表面,有效地避免了因包埋过深而造成的模板分子不易洗脱和泄露的问题,可以减小迁移阻力,加速模板分子的结合动力学过程,有利于模板分子的洗脱,可提高了对目标物的检测效率。荧光传感技术检测灵敏度响高、分析速度快,广泛用于各个生物分析中。其中比率荧光传感体系,引入参比物质作为对照,相比于单荧光发射峰体系,可以有效的降低外部因素造成的干扰,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度。本论文利用比率荧光传感体系来检测卵清蛋白、牛血红蛋白和Cu(Ⅱ)离子。1.异硫氰酸荧光素后修饰卵清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卵清蛋白的检测该工作分两步进行,首先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卵清蛋白(OVA)分子印迹聚合物,然后在聚合物的表面后修饰上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采用后修饰的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有利于保护卵清蛋白的活性,而且加强了FITC对卵清蛋白的敏感程度。最后按合适的比例加入参比物质(碳量子点)构造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由于OVA具有疏水区域,可以改变FITC周围的环境,使其荧光强度发生改变,合成的印迹材料对卵清蛋白有特异性识别位点,可以实现对OVA的识别。在该传感体系中加入卵清蛋白溶液后,位于520 nm处MIP@FITC的荧光发射峰的荧光强度增强,而位于454 nm处碳量子点的荧光峰的强度几乎不变。在0.05~2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卵清蛋白浓度与两峰的荧光强度比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2。在紫外灯下试纸条的颜色,随卵清蛋白浓度也呈现出由蓝色到绿色的变化。该体系的检测限可为15 nmol/L,印迹因子为2.5,将其用于人尿的实际样品的检测实验中,回收率在92~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3~3.9%的范围内,该体系对卵清蛋白的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实际应用前景。2.含双荧光发射峰的牛血红蛋白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对牛血红蛋白的检测构建了一种以复合荧光材料为比率荧光信号的印迹聚合物体系。首先将发红色荧光的碲化镉量子点进行包硅处理并外接APTES,使其由带负电荷变为带正电荷,然后通过静电作用枝接在发蓝色荧光的石墨烯表面,构建了具有双荧光发射峰的复合荧光材料。利用溶胶-凝胶法,以复合的荧光纳米材料为基底,制备了牛血红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BHb-MIPs)。由于含有大量与牛血红蛋白在大小、形状、官能团上相匹配的特异性识别位点,并且这些识别位点位于或接近于印迹聚合物的表面,因此BHb-MIPs可以对牛血红蛋白实现快速、高效的检测。当加入不同浓度的牛血红蛋白溶液后,位于660 nm处的荧光发射峰的荧光强度被有规律的猝灭,而位于460 nm处荧光峰的荧光强度波动不大,牛血红蛋白的浓度与两荧光峰荧光强度的比值在0.05~4μmol/L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5 nmol/L。在紫外灯下溶液的颜色呈现出由红色到蓝色的明显变化。该体系对牛血红蛋白的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且在人尿实际样品的检测实验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相对标准偏差位于3.1~4.2%的范围内,回收率可达到95.4~101%。3.L-半胱氨酸和6-巯基烟酸修饰的ZnS:Mn(Ⅱ)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Ⅱ)的检测首先合成了掺锰的ZnS量子点(ZnS:Mn(Ⅱ)QDs),然后用L-半胱氨酸(L-Cys)和6-巯基烟酸(MNA)对量子点进行了修饰,制备出一种新型的纳米粒子荧光探针MNA-L-Cys-ZnS:Mn(Ⅱ)QDs,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它们可以通过Cu(Ⅱ)-S键与Cu(Ⅱ)离子发生作用,以电子传递机制导致量子点的荧光猝灭。在325 nm的激发波长下,MNA-L-Cys-ZnS:Mn(Ⅱ)QDs含有两个荧光发射峰,分别是位于593 nm处的红色荧光发射峰和位于412 nm处的蓝色荧光发射峰。随着加入的Cu(Ⅱ)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加,593 nm处的荧光发射峰的荧光强度下降,而412 nm处的荧光发射峰的荧光强度基本不受影响。在紫外灯下溶液的荧光颜色发生了容易分辨的颜色变化,从橘红色到紫色。探针对Cu(Ⅱ)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593 nm和412nm处荧光峰的荧光强度比值与Cu(Ⅱ)离子浓度在5~500 nm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2 nmol/L。(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5)
杨雪,孙艳[4](2019)在《RAFT聚合法合成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具有高选择性和亲和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分子印迹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以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为模板的分子印迹技术,面临蛋白质传质阻力大和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形成的印迹位点不精确的问题。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法作为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的一种方法,单体选择范围广且反应条件温和。通过RAFT法制备得到的MIPs具有结构可控,形成位点均一等优点,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精确位点,增加选择性和亲和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孟子晖,王一飞,谢腾升,陈伟,邱丽莉[5](2019)在《分子印迹空心球在蛋白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分离复杂样品中牛血红蛋白(Hb)的方法.以单分散的二氧化硅球为载体,Hb为模板,采用表面印迹法制备了分子印迹空心球(MIH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该印迹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MIHS的单分散性好、粒径均匀,是一种理想的固相萃取填料.以该印迹材料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研究了其对Hb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制备的MIHS在磷酸盐缓冲液(p H=7. 0)中对Hb的回收率高于80%,而对核糖核酸酶A(RNase A)和细胞色素C(Cyt C)的回收率低于50%,方法的精密度高(RSD<5%).与Hb印迹硅球相比,MIHS具有较快的传质速率和萃取效率.将MHIS应用于复杂样品中Hb的分离,结果表明,MIHS可以从加标牛血清中选择性吸附Hb,吸附率达82%.(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乔娟,齐莉[6](2019)在《刺激-响应型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在蛋白组学、生命科学、生物传感、药学研究及生物样品纯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备受关注.不过,由于其分子量较大,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在应用中还存在蛋白质的传输扩散效率较低及吸附脱附较难等缺陷.而新出现的刺激-响应型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可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并可进一步通过调控分子印迹材料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目标蛋白质的高效快速捕获及释放,因此其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刺激-响应型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其制备方法、聚合物单体种类、刺激-响应类型及机理,还进一步阐明了刺激-响应型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3期)
贺燕庭,白璟,林子俺[7](2019)在《基于分子印迹的蛋白质识别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是制备具有模拟抗体分子识别特性材料的技术,其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材料稳定性好,已广泛应用于固相萃取、色谱分离、模拟酶催化、生物化学传感器、药物递送等领域.分子印迹发展至今,小分子印迹技术发展迅速,而蛋白质分子印迹研究发展相对缓慢,这主要和蛋白质复杂的自然属性有关.虽然蛋白质分子印迹挑战巨大,但是在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蛋白质分子印迹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新型蛋白质印迹策略.这些性能优异、功能独特的新型蛋白质印迹材料,已成功应用于蛋白组学、疾病诊断/治疗、生物成像等领域,并表现出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总结了近10年以来蛋白质分子印迹的新方法、新策略和潜在应用前景,分析了蛋白质分子印迹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挑战,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机遇和前景.(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13期)
刘东,齐梦,赵孔银,许国庆,吴梦迪[8](2018)在《硅酸钙/海藻酸钙复合膜载体蛋白质分子印迹聚硅氧烷》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将海藻酸钠与硅酸钙共混,经过钙离子交联制备了硅酸钙/海藻酸钙(CaSiO_3/CaAlg)复合水凝胶膜.然后,以CaSiO_3/CaAlg复合膜为载体,吸附牛血红蛋白(Hb)后,加入γ-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KH550)和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70),硅烷缩聚洗脱模板得到Hb分子印迹聚硅氧烷(MIP).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TG)对MIP膜的形貌和热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不同硅烷种类制备的MIP的表面接触角和溶胀.研究了Hb印迹膜和非印迹膜(NIP)对H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MIP膜对Hb的吸附量明显优于非印迹膜,且具有一定的识别性能.MIP和NIP膜对Hb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本文制备的蛋白质印迹膜吸附速率快,吸附量大,使用方便,在蛋白质分离分析、蛋白质控制释放及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邱碧霞[9](2018)在《磁颗粒复合分子印迹对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将磁性纳米颗粒与分子印迹技术相结合,开发一种蛋白质快速高效分离纯化新方法,为复杂体系中蛋白质的快速高效分离纯化提供一种新思路。本研究制备了硅氧基(O-Si-O)和羧基(-COOH)等基团修饰的磁纳米颗粒Fe_3O_4@SiO_2-AA,以牛血红蛋白(bovine hemoglobin,BHb)作为模板在磁颗粒上进行分子印迹反应,成功制备了分子印迹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nanoparticles,MIP),对MIP进行表征,并对其对蛋白质的吸附分离和洗脱性质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化学沉淀法制备Fe_3O_4纳米颗粒,对Fe_3O_4纳米颗粒进行O-Si-O和-COOH等基团的修饰得到Fe_3O_4@SiO_2-AA颗粒。选择甲基丙烯酸(methylacrylic acid,MAA)和衣康酸(itaconic acid,IA)作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N-methylene bis acrylamide,N’N-MBA)作为交联剂,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MIP颗粒。研究发现当采用0.3%Fe_3O_4@SiO_2-AA颗粒,0.35%甲基丙烯酸,0.125%衣康酸和0.08%的N’N-MBA进行分子印迹时,所得到的MIP颗粒具有最优的BHb分子吸附量。其次,对所得磁颗粒进行了表征。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发现O-Si-O和-COOH基团以及分子印迹聚合层成功地修饰在磁颗粒表面。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发现MIP颗粒的粒径大致在20 nm左右,具有良好的分散性。通过热重分析发现MIP颗粒的磁含量约为84%,分子印迹层稳定性好。元素分析结果显示MIP的C含量为4.06%,MIP颗粒中模板蛋白BHb分子已完全洗脱。Zeta电位分析显示MIP的等电点为pH 4.5左右,也说明了所需基团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成功修饰。再次,本论文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对MIP吸附BHb过程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吸附机理。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吸附12 h时,MIP颗粒对BHb的吸附达到平衡,获得了最大吸附量116.69 mg/g颗粒,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研究得出吸附过程中BHb的最佳初始浓度为1.0 mg/m L,并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描述的单分子层吸附。由不同溶液条件下MIP颗粒对BHb吸附量的研究可知,在pH 6.2时,由于静电吸引作用,MIP颗粒的吸附量可以达到169.29 mg/g颗粒。在NaCl浓度较低时,由于低浓度盐溶液对蛋白质的结构稳定作用,MIP颗粒对BHb的吸附量较大,而在高浓度NaCl溶液中,由于电荷屏蔽及蛋白质结构的变化,MIP颗粒对BHb的吸附受到抑制。在不同浓度尿素溶液中的吸附结果显示,MIP颗粒与BHb之间的氢键作用对其吸附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贡献。在SDS(sodium dodecyl sulfate)溶液和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中,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使MIP对其吸附作用大大减弱。由MIP对BHb的选择性和竞争性吸附可以发现,MIP颗粒仅对模板蛋白有特异性的吸附作用,对其他蛋白质的吸附作用较弱。此外,本论文研究了不同洗脱液对MIP颗粒上BHb的洗脱效果,结果发现去离子水对BHb具有较高的洗脱率(64.23%),而以不同浓度NaCl溶液、不同pH值的PBS溶液、不同浓度的尿素溶液作为洗脱液对BHb的洗脱率均小于去离子水。用SDS溶液作为洗脱液结果显示,当SDS的浓度达到1%以上时,其对MIP颗粒上BHb分子的洗脱率十分接近100%。对不同洗脱液的洗脱得到的蛋白质结构分析得,去离子水、NaCl洗脱液、PBS洗脱液洗脱得到的BHb分子结构保持良好,不易发生变性,而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以及SDS溶液洗脱得到的BHb结构发生了变化。最后,在经过5次重复吸附洗脱实验后,MIP颗粒对BHb分子的吸附量仍可以达到110 mg/g以上,颗粒具有良好的材料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方孟瑶[10](2018)在《碳点基温敏型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蛋白质识别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是生物体最重要的基本物质之一,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化学生理反应。它们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不适宜的温度或pH都会使其变性。因此,寻找一种条件温和、简单、快速的蛋白质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的强有力手段。它具有结构可预测性、识别专一性和应用广泛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分离、传感和药物输送等方面。碳点(CDs),作为碳纳米材料的一种,具有低毒性、环境友好性和生物兼容性等优良特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光学传感器中。近年来,结合分子印迹技术的高选择性和碳点的荧光灵敏性,制备的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从众多检测手段中脱颖而出。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以碳点为荧光信号,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温敏单体,设计并制备了用以检测蛋白质的温敏型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本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21573058,21303044,21173070)的资助,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聚乙二醇为碳源,1-烯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AMIm][PF_6])为表面钝化剂,[AMIm][PF_6]高温产生的HF为诱导剂,一步水热法制备了乙烯基功能化碳点(CDs)。在紫外灯的照射下,该碳点的水溶液显示蓝绿色荧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碳点含有C、O和N叁种元素,且表面含有-OH、-COOH、-NH_2和C=C。2.根据表面印迹法,以乙烯基功能化CDs为荧光信号,氧化石墨烯为基底以增加传质速度,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为温敏单体,制备了检测牛血清蛋白(BSA)的温敏型分子印迹聚合物。荧光分析结果证明了BSA的成功移除与再连接。此外,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BSA的定量检测,展现出对BSA较好的专一性和选择性。3.根据表面印迹法,以硅烷化CDs(CDs/Si O_2)为荧光信号,NIPAAm为温敏单体,合成了对模板分子溶菌酶具有专一性识别的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MIP。MIP对溶菌酶的吸附具有温敏性,可作为一种温度开关控制溶菌酶的释放与连接。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溶菌酶的定量检测,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和较低的检测限。研究表明,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识别溶菌酶过程的荧光猝灭可能归因于MIP和溶菌酶之间的电子转移。(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蛋白质分子印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蛋白质印迹材料因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中具有很大潜力而备受关注。尽管在化学和生物医学中小分子的分子印迹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但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质的印迹技术仍然是一个非常大挑战。近年来,很多的蛋白质印迹材料已经被制备出来并且应用于色谱分离、生物传感和药物载体的设计等方面。这些材料具有成本低、易制备、生物相容性好和可以特异性识别蛋白质等优点。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足,例如蛋白质模板利用率低和非生物相容性的制备条件等。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在富集分离、荧光检测和基因载体领域的应用,主要工作如下:(1)制备了一种低共熔溶剂(DES)作为功能单体的磁性分子印迹纳米颗粒并应用于血清样品中转铁蛋白(TrF)的分离。功能单体和模板分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材料形成的印迹腔穴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和构型对TrF进行特异性吸附,提高了选择性。优化了材料分离时的功能能单体用量、pH值和时间,使材料对于TrF具有很好的分离能力。所制备的蛋白质印迹材料为分离纯化蛋白质提供了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省时的蛋白质分离方法。(2)通过结合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和荧光方法制备了一种磁性荧光分子印迹纳米颗粒,实现了对TrF同时进行分离和检测的目的。首先,对磁性分子印迹纳米颗粒进行制备;之后通过荧光探针CyA的静电吸附,使材料在690 nm激发的时候具有很强的730 nm的近红外荧光发射,吸附TrF之后荧光会有很大程度上的猝灭。通过这种原理,所制备出的材料可以检测一定浓度范围内的TrF。这种方法可以简便、直接的对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检测,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中转铁蛋白浓度的检测。(3)基于蛋白质印迹材料的低生物相容性问题,我们使用低共熔溶剂这种生物相容性好的功能单体制备了一种粒径很小的荧光分子印迹纳米胶,并用于肌红蛋白的分离和检测。使用静电作用将CyA吸附到材料表面并使整个材料具有荧光发射之后,因肌红蛋白中含有使荧光强猝灭的细胞色素C(Cyt C),它可以使荧光发生强的猝灭,从而灵敏的检测肌红蛋白。该荧光分子印迹纳米胶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小的粒径而有应用于体内肌红蛋白的潜力,并成功应用于样品血清加标样品中肌红蛋白的检测。(4)为了进一步提升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在癌症治疗和疾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我们制备了一种可以体内运载DNA的TrF明胶分子印迹纳米颗粒,并应用于活体内端粒酶的检测和原位成像。这种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进入体内后会原位吸附TrF而使材料形成蛋白冠,这种结构可以成功的抵抗体内的免疫应激反应从而使载体获得更长的体内循环时间。通过实验证明材料可以成功的应用于小鼠肿瘤模型中端粒酶的原位成像,并且该方法还为明胶基因载体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分子印迹论文参考文献
[1].董祥芝,马勇,侯春平,张宝亮,张和鹏.温敏型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现代化工.2019
[2].张一达.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和应用[D].兰州大学.2019
[3].王将茹.基于分子印迹的比率荧光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其对蛋白质的检测[D].山东师范大学.2019
[4].杨雪,孙艳.RAFT聚合法合成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19
[5].孟子晖,王一飞,谢腾升,陈伟,邱丽莉.分子印迹空心球在蛋白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6].乔娟,齐莉.刺激-响应型蛋白质分子印迹材料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9
[7].贺燕庭,白璟,林子俺.基于分子印迹的蛋白质识别及应用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9
[8].刘东,齐梦,赵孔银,许国庆,吴梦迪.硅酸钙/海藻酸钙复合膜载体蛋白质分子印迹聚硅氧烷[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8
[9].邱碧霞.磁颗粒复合分子印迹对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8
[10].方孟瑶.碳点基温敏型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蛋白质识别中的应用[D].河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