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终结论文-黄建安

村落终结论文-黄建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村落终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村落终结,村志编纂,村村修志,制度供给

村落终结论文文献综述

黄建安[1](2019)在《论“村落终结”时代的村志编纂》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自发状态下的村志编纂,成果难以预期,质量难有保证,难以适应"村落终结"时代的需要。政府部门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尽快将村志编纂全面提上日程,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机构设置,将"村村修志",最好是自然村"村村修志",纳入国家第叁轮修志工作规划,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支持的村村修志工作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村村修志,尤其要优先保证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村庄的村志编纂,改变目前村志编纂中制度供给和管理规划力度不足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抢救文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志》期刊2019年02期)

谢永祥[2](2018)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村落共同体终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官方统计资料与学者个案研究表明,中国村落正在面临终结的局面,但两者将村落终结理解为村落城市化、村民市民化以及村行政体制瓦解,忽视了村落共同体这一重要维度;而另一个似乎相反的社会事实是,伴随城市化浪潮推进,城中村兴起,既有研究仅仅描绘了在时城中村内关系图景,忽视了村落内关系变迁。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城中村申村为个案,运用文献法、深度访谈以及参与观察法,将已有村落共同体研究与作为社会学的城中村研究交接,试图解决这样一系列问题,首先,申村是否存在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结合体关系;其次,若存在这种关系,那么申村在形成结合体关系之前,村落内生活秩序如何,是否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村落共同体;再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村落共同体是如何演变为结合体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最后,这种变化结果与村落终结是什么关系?村落终结的内涵是什么?研究表明:第一,集体化时期,从地域边界与社会关系两个维度而言,申村是一个村落共同体。从地域维度来说,申村的自然边界、行政边界、经济边界、社会边界与文化边界互相重迭与嵌入,具有明显与封闭的村落边界;从社会关系维度言之,村民之间互动频繁,在婚礼、建房仪式性互惠与串门、食物赠与非仪式性互惠中增强村民感情,深化村民关系,促进村落团结与内聚力。同时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呈现为一体化关系,这种一体化关系不仅体现在村干部为村民负责,为村民提供支持与帮助,村民拥戴村干部,而且表现为村干部与村民显性与细微的收入差别。第二,改革开放以后,申村经历了一系列宏观制度变迁与微观多元主体行动,村落共同体已经瓦解,逐渐成为原子化村落。就地域边界而言,申村的自然边界、行政边界、经济边界、文化边界与社会边界逐渐弥散与模糊,边界弥散深刻影响了村落内社会关系。村民之间互动缺失、互惠瓦解且两者关系日益理性化,开始以金钱来定义双方关系,甚至对家庭成员选择性亲密。同样,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关系也已断裂,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村民与村干部之间互动减少,呈现陌生与疏离化;其二,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且村干部收入隐性化;其叁,村干部充当营利型经纪人,以权力寻租获取高额灰色收入;其四,时空不平衡。总之,申村已从集体化时期的总体性村落演变为改革开放后的原子化村落。第叁,在村落内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断裂之时,外来人口与本地村民关系正在生成。研究发现,两者主要是基于理性计算的结合体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结合体之中也存在共同体关系。这种亲密关系获得是受居住年限与房东秉性影响。故村落内主导社会关系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转变为村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第四,本研究认为村落终结不仅意味着村落城市化、村民市民化与村行政体制解体,更表明村落共同体瓦解,且后者是村落终结中更为实质的内容。故以村体制与共同体关系两个维度来界定村落终结,将村落终结划分为四种模式,本文关注的原子化村落即是村落终结的一种形式,丰富与修正了既有研究对村落终结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11-01)

刘强祖[3](2017)在《“村落终结”和城镇化大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可否认,宁夏文学在近些年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宁夏文学的创作有一些较为显着的特点和倾向:乡土文学仍是主流;注重精神性;坚守本土,深入生活。我们必须看到,城镇化的趋势正在一步步改变着我们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如何以新的眼光、新的笔法书写新的宁夏生活和宁夏故事,成了宁夏文学突破自我、面向未来的新任务。(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7年08期)

王媛媛,付翠莲[4](2015)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终结及其治理——以苏北越里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变革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必然引发城乡关系结构转换和村落社会的发展变迁,我国部分村落及其所承载的传统习俗和乡村的内在价值面临终结。文章以苏北越里村为个案,分析该地区村落变迁及原因,提出加强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对策措施。(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安乾,连倩倩,李小建[5](2014)在《河南巩义市村落终结的类型与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南巩义市为研究对象,将GIS分析法与社会调查法相结合,通过分析1975—2010年巩义市村落终结的特征,划分了山区迁移型、项目影响型和城镇扩张型3个村落终结类型,并分析了各自类型的动力机制。主要结论有:巩义市村落终结随时间推进呈现阶段化特点,村落终结与村落所处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密切相关,地理因素对村落终结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存在差异。不同类型村落终结的动因及主导因素也不尽相同,主要区别表现在农户和政府在村落终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上。从长期来看,不同类型村落终结未来对村落自身发展的影响将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4年12期)

陈琴[6](2014)在《城镇化过程中村落的终结及其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必然引发村落社会的快速终结,这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社会总体变迁过程,其间充满着矛盾冲突和利益重组。国家应在总体上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并结合各地不同村落的终结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应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等,通过各种措施来化解社会危机。(本文来源于《长江论坛》期刊2014年06期)

连倩倩[7](2014)在《中部农区村落终结类型与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村落终结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学术论争的前沿和热点,研究内容涉及到村落社会结构、村落组织、村落景观、村落形态、经济活动、宗教信仰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多以宏观研究为主。本文的基础理论来自农户行为理论,村落是人们聚居的居民点,村落终结过程实质上是城乡聚落的演变、也即农户居住空间的变迁过程,从农户迁居角度研究村落终结恰属微观视角的探索。以巩义市为例,通过考察农户居住空间的选择和变化这一核心问题,分析农户迁居导致村落终结的机制和路径,归结出村落终结的理论模型。本文认为,村落终结与城市化进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村落终结进程总体不可逆转。从微观视角上看,农户迁居是村落终结的决定性力量,农户迁居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以此,可以把村落终结划分为不同类型,各类型的村落终结机制和路径也有很大差别。本文综合运用GIS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推理法、理论建模法、社会调查与案例言究法等方法开展研究,核心是利用GIS技术对比分析农户居住空间的变迁、居住用地情况的变化、观察村落终结的进程;利用社会调查方法验证农户空间结构变迁导致的村落空间演变和村落终结过程。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村落终结的理论分析框架,即基于农户的微观视角和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的中观尺度,在迁居推拉力模型中,农户迁居是受到原住村落的推力和目标迁入地的拉力的共同作用后的结果,是农户理性分析、综合衡量、慎重行动的结果,农户迁居的决策和实施过程直接诱导了原住村落的终结。受到率先迁居的先行农户示范效应的引导,村落内农户群体逐渐形成迁居的路径依赖,进而发展成农户群体的迁居进程,这也就是村落终结的进程。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以巩义市为例,总结了巩义市自1975年到2010年期间,村落终结的特点、时空特征和终结村落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归纳了村落终结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巩义市村落终结划分为叁种不同类型,并分类型研究了其动力机制和终结路径。研究结论包括:(1)巩义市的终结村落可划分为叁种类型:山区迁移型、项目影响型和城镇扩张型。不同类型村落终结都是农户在推拉力模型下迁居的结果,但具体动因及主导因素有较大差异,主要区别在于政府行政力量在村落终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山区迁移型村落终结基本上是村落农户自发迁居的结果,一定时期后政府逐步成为重要的支持力量;项目影响型村落终结,经历了从政府强制农户迁居到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迁居过程;城镇扩张行村落终结是政府主导下的土地城镇化、乡村聚落剧烈变迁过程。(2)尽管巩义市高海拔地区和低海拔地区的村落终结时空特点呈现差异性,但村落终结都与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密切相关,不过其作用机制却不相同。地理环境较差、区位条件不好是诱发高海拔的山区及中丘陵区村落逐渐终结的主要影响因素,农户迁居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地理临近市区、交通便利、能够提供土地资源却是平原区村落终结的主要动因,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空间扩张优先集中于临近市区的乡村,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了城镇面积的跨越式增长。城镇周围终结村落的规模都比较大,经济水平相对较好;山区和中丘陵区终结村落的规模都比较小,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都很差,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甚至是匮乏。(3)村落终结最初与村落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密切相关,但因村落自身条件的差异,地理因素对村落终结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各不相同。山区迁移型村落终结是由农户迁居导致的村落衰败至整体消亡,农户外迁是为了克服地理因素的不利影响;城镇扩张型村落终结实质上是政府征地造成的村落消亡,村落终结恰是因为拥有了良好的地理因素。项目影响型村落终结是因为村落不自觉地成为区域土地保护、利用、竞争对象的结果。创新之处是将地理学和经济学方法结合起来,利用GIS技术,从微观农户入手,研究河南省农区县域的村落终结特点、类型和动力机制,构建村落终结的理论模型。不足之处是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样本量偏少,存在研究宽泛而不够深入的毛病,实际上,叁种类型的村落终结都可以继续深入研究,特别是要加大村落终结过程中对乡村老家的人文关怀,这都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补充和深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4-05-01)

朱康对[8](2014)在《村落终结中的利益博弈和秩序重构——广化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中村改制是城市化的最后环节。在这村落共同体的最后晚餐中,合理的"分餐制度"是实现摩擦成本最小化的关键。作为市区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量化改革的试点村,广化村在改制过程中,各相关主体利益诉求的充分表达、利益矛盾的全面激发、利益关系的最终平衡,展示了城中村改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留下了村落传统规则和国家法律制度如何协同的难题。(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高燕,郑丽香[9](2013)在《“村落终结”与“社区重建”——以福建省F市为例思考农民进城所带来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山区村落的大量村民外迁,而临近的小城镇则成为进城农民重新安家之地。本文以闽东F市官洋村(迁出地)和F市某进城农民集中居住区——天阳村为例,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的大量外流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所带来的影响,探索了"就近城市化"的可能路径。(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冯志刚,钟雯,杨卫东,徐常青[10](2013)在《村落的终结 中国自然村落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人、—条狗成为了江西南坑村最后的守护者;有着内陆资本主义萌芽"活化石"之称的托口古镇永沉水底;600年来以种地为生的大西园村人却成为了"末代农民"……尽管少数的村庄从旅游中找到了生机,但更多的村落却在无奈地消逝,自然村被城市文明掏空的悲剧正在上演……(本文来源于《环球人文地理》期刊2013年05期)

村落终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官方统计资料与学者个案研究表明,中国村落正在面临终结的局面,但两者将村落终结理解为村落城市化、村民市民化以及村行政体制瓦解,忽视了村落共同体这一重要维度;而另一个似乎相反的社会事实是,伴随城市化浪潮推进,城中村兴起,既有研究仅仅描绘了在时城中村内关系图景,忽视了村落内关系变迁。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城中村申村为个案,运用文献法、深度访谈以及参与观察法,将已有村落共同体研究与作为社会学的城中村研究交接,试图解决这样一系列问题,首先,申村是否存在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结合体关系;其次,若存在这种关系,那么申村在形成结合体关系之前,村落内生活秩序如何,是否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村落共同体;再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村落共同体是如何演变为结合体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最后,这种变化结果与村落终结是什么关系?村落终结的内涵是什么?研究表明:第一,集体化时期,从地域边界与社会关系两个维度而言,申村是一个村落共同体。从地域维度来说,申村的自然边界、行政边界、经济边界、社会边界与文化边界互相重迭与嵌入,具有明显与封闭的村落边界;从社会关系维度言之,村民之间互动频繁,在婚礼、建房仪式性互惠与串门、食物赠与非仪式性互惠中增强村民感情,深化村民关系,促进村落团结与内聚力。同时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呈现为一体化关系,这种一体化关系不仅体现在村干部为村民负责,为村民提供支持与帮助,村民拥戴村干部,而且表现为村干部与村民显性与细微的收入差别。第二,改革开放以后,申村经历了一系列宏观制度变迁与微观多元主体行动,村落共同体已经瓦解,逐渐成为原子化村落。就地域边界而言,申村的自然边界、行政边界、经济边界、文化边界与社会边界逐渐弥散与模糊,边界弥散深刻影响了村落内社会关系。村民之间互动缺失、互惠瓦解且两者关系日益理性化,开始以金钱来定义双方关系,甚至对家庭成员选择性亲密。同样,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关系也已断裂,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村民与村干部之间互动减少,呈现陌生与疏离化;其二,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且村干部收入隐性化;其叁,村干部充当营利型经纪人,以权力寻租获取高额灰色收入;其四,时空不平衡。总之,申村已从集体化时期的总体性村落演变为改革开放后的原子化村落。第叁,在村落内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断裂之时,外来人口与本地村民关系正在生成。研究发现,两者主要是基于理性计算的结合体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结合体之中也存在共同体关系。这种亲密关系获得是受居住年限与房东秉性影响。故村落内主导社会关系从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转变为村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第四,本研究认为村落终结不仅意味着村落城市化、村民市民化与村行政体制解体,更表明村落共同体瓦解,且后者是村落终结中更为实质的内容。故以村体制与共同体关系两个维度来界定村落终结,将村落终结划分为四种模式,本文关注的原子化村落即是村落终结的一种形式,丰富与修正了既有研究对村落终结的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村落终结论文参考文献

[1].黄建安.论“村落终结”时代的村志编纂[J].中国地方志.2019

[2].谢永祥.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村落共同体终结[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刘强祖.“村落终结”和城镇化大势[J].芒种.2017

[4].王媛媛,付翠莲.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终结及其治理——以苏北越里村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

[5].安乾,连倩倩,李小建.河南巩义市村落终结的类型与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4

[6].陈琴.城镇化过程中村落的终结及其治理[J].长江论坛.2014

[7].连倩倩.中部农区村落终结类型与动力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4

[8].朱康对.村落终结中的利益博弈和秩序重构——广化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案例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高燕,郑丽香.“村落终结”与“社区重建”——以福建省F市为例思考农民进城所带来的变化[J].江西农业学报.2013

[10].冯志刚,钟雯,杨卫东,徐常青.村落的终结中国自然村落调查报告[J].环球人文地理.2013

标签:;  ;  ;  ;  

村落终结论文-黄建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