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溥仪出宫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民党,溥仪出宫,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博物院
溥仪出宫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1](2012)在《国民党与溥仪出宫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溥仪出宫事件是民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产生的影响大,牵涉的问题多,学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国民党与溥仪出宫事件的关系问题,则未见专文研究。实际上国民党在整个溥仪出宫事件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参与驱逐溥仪出宫,到应对溥仪出宫后的社会反响,从主持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工作,到创建故宫博物院,皆全力投入。可以说,溥仪出宫事件是国民党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安徽史学》期刊2012年02期)
范泽刚[2](2007)在《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事件之社会反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进而驱逐溥仪出宫,废除“优待条件”。这一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社会上一些主要派别对此毁誉不一,通过这些不同的评价,又可以看出各派对民主共和的不同认识。一、自由派知识分子对冯玉祥此举评价不一。周作人、钱玄同、王世杰、周鲠生、李书华、李宗侗均表示赞同,认为冯玉祥此举是合情合理的行为。同时周作人与钱玄同又有着借探讨问题之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深层思想动因;胡适则称冯玉祥以“横暴手段”驱逐溥仪的举动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更注重从法理层面探讨问题,体现了其对建立法治国家、维护民主权利的要求。二、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势力赞成冯玉祥此举,对逊清皇室问题的所持立场始终如一,但态度有所变化,由丁巳复辟时期的激愤而转为溥仪出宫事件时的平淡。这一态度的变化体现了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转变,表明孙中山对民主共和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叁、北洋军阀集团的代表人物冯、段、张均明确了各自的态度,并将此次事件与各自的政治目的联系在一起。他们均将溥仪出宫事件视为有一定利用价值的边缘性政治问题。而真正关切的是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以及政治权利的分配。四、保皇派以保皇为号召,虽同为保皇,但出发点与归宿却迥然不同。王公及遗老旧臣基于各种复杂关系而形成不同的派别,围绕在溥仪周围献计献策,最终目的却均是企图复辟帝制;康有为斥责冯玉祥之举,要求恢复“优待条件”及溥仪复号还宫,再现了其特定时期的保皇理论,体现了其立宪救国的政治主张。将各派对此事件的态度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各派对民主共和政体的认识实质,进而阐明在此种状态下当时中国社会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7-05-10)
范泽刚[3](2007)在《内务府与溥仪出宫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随即修改优待条件,驱逐溥仪出宫。对此内务府急于奔走,谋求恢复,甚至致函南方革命党“请为维持”。本文旨阐述内务府力求恢复小朝廷的目的与主旨。(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期刊2007年02期)
喻大华[4](1993)在《重评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北京政变后冯玉祥以武力驱逐溥仪出宫事件,长期以来史学界多予肯定,认为这一行动铲除了复辟的祸根,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若追根溯源,可见这个评价实际上只是沿袭冯玉祥、孙中山当年观点。这个评价不仅过高,而且完全忽视了这一事件所产生的恶果,即客观上为日本帝国主义提供了拉拢、利用溥仪的机会。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就溥仪“暂居宫禁”、被逐出宫、逃入日本公使馆等问题提出新论,以重新评价这一事件,并求教于学界师友。(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1993年11期)
溥仪出宫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进而驱逐溥仪出宫,废除“优待条件”。这一事件,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社会上一些主要派别对此毁誉不一,通过这些不同的评价,又可以看出各派对民主共和的不同认识。一、自由派知识分子对冯玉祥此举评价不一。周作人、钱玄同、王世杰、周鲠生、李书华、李宗侗均表示赞同,认为冯玉祥此举是合情合理的行为。同时周作人与钱玄同又有着借探讨问题之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深层思想动因;胡适则称冯玉祥以“横暴手段”驱逐溥仪的举动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更注重从法理层面探讨问题,体现了其对建立法治国家、维护民主权利的要求。二、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势力赞成冯玉祥此举,对逊清皇室问题的所持立场始终如一,但态度有所变化,由丁巳复辟时期的激愤而转为溥仪出宫事件时的平淡。这一态度的变化体现了孙中山政治思想的转变,表明孙中山对民主共和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叁、北洋军阀集团的代表人物冯、段、张均明确了各自的态度,并将此次事件与各自的政治目的联系在一起。他们均将溥仪出宫事件视为有一定利用价值的边缘性政治问题。而真正关切的是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以及政治权利的分配。四、保皇派以保皇为号召,虽同为保皇,但出发点与归宿却迥然不同。王公及遗老旧臣基于各种复杂关系而形成不同的派别,围绕在溥仪周围献计献策,最终目的却均是企图复辟帝制;康有为斥责冯玉祥之举,要求恢复“优待条件”及溥仪复号还宫,再现了其特定时期的保皇理论,体现了其立宪救国的政治主张。将各派对此事件的态度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各派对民主共和政体的认识实质,进而阐明在此种状态下当时中国社会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溥仪出宫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胡晓.国民党与溥仪出宫事件[J].安徽史学.2012
[2].范泽刚.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事件之社会反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7
[3].范泽刚.内务府与溥仪出宫事件[J].科学大众.2007
[4].喻大华.重评1924年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事件[J].学术月刊.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