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延伸体论文-王茹,李海艳,孟雷

黑潮延伸体论文-王茹,李海艳,孟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潮延伸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潮延伸体,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中尺度涡,Okubo-Weiss方法

黑潮延伸体论文文献综述

王茹,李海艳,孟雷[1](2019)在《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副热带逆流区域中尺度涡能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科研工作者对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域的中尺度现象进行过不同的研究,但对两区域中尺度涡进行统一比较分析的工作较少。因此,本文利用11年的卫星高度计海表面高度异常资料分别对这两个区域的中尺度现象特征及其能量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两区域的气旋涡与反气旋涡在分布、振幅、能量和寿命上均存在差异;进一步的动能谱分析和能量串级讨论发现:两区域的动能谱密度虽均集中在2×10~(-3)~4×10~(-3)周/km的波数域上,但黑潮延伸体区域大部分涡旋信号分布在经向上,而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域主要分布在纬向上,这可能与两区域中尺度涡能量来源的不同有关。由于两区域在2×10~(-3)~3×10~(-3)周/km的波数域上动能转移项以负值为主,这说明两区域在此波数域上均存在能量源,并且发生能量逆向串级。(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方芳,蔡颂,孙鹤泉,张勇叁[2](2019)在《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海域海表流场EOF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7 a的流场资料,分析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海域流场的年际变化特征。通过复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数据的分析,可发现该海域流场存在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同时该海域流场存在对ENSO现象的响应;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流速大小数据的分析,证实该海域流场存在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同时流速大小异常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第二模态可反映黑潮流轴大弯曲现象,北太平洋涛动信号也在第一和第叁模态中有所体现。(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9年03期)

丁雅楠[3](2019)在《黑潮延伸体区域脱落涡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潮延伸体区域是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也是海洋涡旋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脱落涡旋的研究在分析和理解海洋中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之前的研究并没有很好的区分出该区域从流轴脱落的涡旋、“蛇形”(meanders)以及其他的中尺度涡。本文基于1993-2015年AVISO卫星高度计融合数据,参照WA(Winding-Angle)方法人工统计了从黑潮延伸体流轴脱落的涡旋,并系统分析了该区域脱落涡旋的空间分布特征、运动属性以及季节、年际和类年代际变化特征。23年间共追踪到242个气旋涡,276个反气旋涡,脱落的涡旋主要分布在沙茨基海脊以西区域。从脱落涡旋的源地空间分布来看,气旋涡的形成区域有两个高发区,一个位于黑潮延伸体流轴稳定弯曲处,即144~oE-146~o E之间的上游区域;另一个位于沙茨基海脊西侧156~o E处。而反气旋涡的形成区域也有两个高发区,一个位于沙茨基海脊以西的下游区域,另一个位于148~o E处。这些脱落的涡旋大多向西移动,反气旋涡和气旋涡向西移动的平均速度分别为3.52 cm/s和3.89 cm/s,其中有88%的涡旋再次被流轴吸收。脱落涡旋的平均生命周期为50天,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平均半径分别为92.4 km和103.9 km,平均振幅分别为35 cm和32 cm。脱落涡旋的数量显示出了明显的年际和类年代际变化,在流轴的上下游区域,类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分别占主导地位。在上游区域,脱落涡旋的类年代际变化与黑潮延伸体的强度呈负相关。在季节变化上,夏季脱落形成的涡旋最多,冬季最少。基于脱落涡旋的统计特征,结合Argo浮标资料、日本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JAMSTEC)船测资料数据集和WOA13 v2气候态温盐数据,采用客观分析插值法,合成了黑潮延伸体区域脱落涡旋的叁维温盐结构,并估算出相关的热量输运。脱落的气旋(反气旋)涡呈现明显的位势温度负(正)异常,自西向东脱落的气旋(反气旋)涡引起的位温异常极值深度逐渐变浅(深)、位温异常值减小。140°-150°E脱落的冷涡由于低位势涡度的副热带模态水的存在,有“双核”结构特征。脱落的气旋(反气旋)涡在小于600 m深度有相对强的负(正)盐度异常;大于600 m深度气旋(反气旋)涡有相对弱的正(负)盐度异常。黑潮延伸体各区域合成脱落涡旋的温、盐异常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可能与各区域背景流强度和温盐场有关。脱落涡旋对温盐的平均影响深度可达1 000 m以上。基于涡旋运动轨迹来计算涡旋运动导致的热量输送结果表明,脱落涡旋的经向热量输送值约为0.03 PW,该估算量占黑潮延伸体急流所处纬度的涡旋经向热量输送的叁分之一,对北太平洋经向涡旋热量输送有重大贡献。最后,研究了北太平洋副热带西部模态水(NPSTMW)的分布特征以及脱落涡旋对其影响。研究表明黑潮延伸体区域反气旋涡中平均混合层深度和NPSTMW的厚度均大于气旋涡,这也间接证明了,反气旋涡中更易生成模态水。低位势涡度水的强度在合成的脱落涡旋中的分布表明,脱落的反气旋涡中NPSTMW明显强于气旋涡,并且在反气旋涡的东侧有高位涡水体向南输运,而低位涡水体被限制在反气旋涡中心。脱落的反气旋涡中的捕获深度(Trapped Depth)高达950 m,气旋涡中为800 m。(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部第叁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丁雅楠,靖春生,邱云[4](2019)在《黑潮延伸体区域脱落涡旋的时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1993-2015年AVISO卫星高度计融合数据,统计分析了从黑潮延伸体流轴脱落涡旋的空间分布特征、运动属性以及季节、年际和类年代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3年间共追踪到242个气旋涡,276个反气旋涡,脱落的涡旋主要分布在沙茨基海隆以西区域。从脱落涡旋的源地空间分布来看,气旋涡的形成区域有两个高值区,一个位于黑潮延伸体流轴稳定弯曲处,即144°~146°E之间的上游区域;另一个位于沙茨基海隆西侧156°E处。而反气旋涡的形成区域也有两个高值区,一个位于沙茨基海隆以西的下游区域,另一个位于148°E处。这些在上游和下游脱落的涡旋大多向西移动,其中有88%的涡旋再次被流轴吸收。脱落涡旋的数量显示出了明显的年际和类年代际变化。在流轴的上下游区域,类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分别占主导地位。并且在上游区域,脱落涡旋的类年代际变化与黑潮延伸体的强度呈负相关。在季节变化上,夏季脱落形成的涡旋最多,冬季最少。(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胡凤良,王丽琼,左瑞亭,徐锐,王超[5](2018)在《黑潮延伸体区纬向扰动海温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系统变异的指示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描述黑潮延伸体的强度,突出其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引起的海温调整,提出了纬向扰动海温的概念,基于对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高分辨率海温资料和GODAS(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海洋再分析资料的分析表明,气候态的纬向扰动海温与洋流的表面热量输送分布高度一致;对纬向扰动海温年际演变的分析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海温异常,纬向扰动海温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延伸体系统强度的年际振荡,标识出延伸体和亲潮的影响范围;对西北太平洋纬向扰动海温异常的经验模态分解结果的分析表明,前两模态主要反映不受亲潮交汇影响的延伸体收缩和扩张模态,而第叁、四模态则反映北侧亲潮的强弱对延伸体扰动海温的影响。涡动动能作为标识延伸体区域的重要动力学指标,在延伸体系统的演变中,与纬向扰动海温通过海洋温度锋的强度和流轴的稳定性紧密联系:纬向扰动海温增大,表明洋流的热量输送作用增强,延伸体强度增强,海温梯度增大,此时海洋温度锋增强,流轴稳定,中尺度涡活动减弱,反之亦然。考虑到纬向扰动海温对延伸体表面热量输送作用具有较好的刻画能力,定义了延伸体热力指数T_p,对比分析表明该指数能较好地标识出延伸体的收缩和扩张状态,对延伸体的纬向伸展距离和流轴的南北振荡同样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胡冬,陈希,毛科峰,滕军,李妍[6](2018)在《黑潮延伸体邻近区域中尺度涡特征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对黑潮延伸体邻近海区(25°—45°N,135°E—175°W)中尺度涡的统计特征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研究。基于涡旋自动识别方法,共识别出本区域3006个气旋涡轨迹和2887个反气旋涡轨迹,其平均周期分别为9.99周和11.00周,平均半径分别为69.5km和71.8km。长生命周期涡旋的平均半径、涡度、涡动能(EKE)和涡旋能量密度(EI)在生命周期内大致都经历了增大-基本保持不变-减小这叁个阶段。绝大多数涡旋沿纬线向西移动,经向移动距离较小,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在西向传播过程中都具有明显的向南(赤道)偏离趋势。涡旋的生成数量与总数量均在春夏季达到最多,且这一时期涡旋的平均涡度、EKE、EI处于较高水平。(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3期)

余沛龙[7](2018)在《黑潮延伸体多尺度海洋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多套大气海洋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以及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黑潮延伸体(KE)海洋多尺度低频变化特征;分析了大气对不同尺度海洋变化的响应,探讨了风暴轴天气尺度瞬变涡动反馈在大气响应形成中的作用;研究了KE多尺度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分析了夏季KE海表温度(SST)异常和东亚夏季风(EASM)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KE区域平均SST异常有显着的年代际变化,在1980–2009年期间有显着的准10年周期,在1930–1950年期间有显着的准6年周期,这种年代际变化与阿留申低压(AL)活动的变化有关,前者与AL强度变化有关,后者与AL南北移动有关,AL活动在不同纬度上激发海洋Rossby波的西传影响了KE SST的变化周期。(2)KE海洋锋(KEF)强度分别在1996–2010和1984–2008年间呈现出显着的准6年和准10年变化。KEF位置分别在1983–2000和1981年后呈现出显着的准6年和长于9年的变化。KEF位置的低频变化受AL南北移动激发的海洋Rossby波的直接影响。KEF位置的变化超前于KEF强度变化21个月。(3)利用SST资料构造了一个能描述KE中尺度涡旋活动特征的新指数,并利用该指数揭示了近30年KE中尺度涡旋活动的低频变化特征及其与西传海洋Rossby波的关系,发现KE中尺度涡旋活动分别在1998–2015和1992–2006年间呈现出显着的准6年和准10年变化。这种低频变化与KE射流强度和路径长度密切相关,但与西传海洋Rossby波相对独立。(4)大气对KE多尺度变化的响应基本呈现相当正压结构。这些不同尺度变化均能在西北太平洋–东亚区域、太平洋–北美区域和大西洋及其邻近区域分别引起北太平洋涛动/西太平洋遥相关(NPO/WP)、东太平洋/北太平洋涛动(EP/NP)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型响应,且这些响应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风暴轴天气尺度瞬变涡动反馈主要对KE SST变化(中尺度涡旋活动)和KEF经向位移引起的EP/NP(NPO/WP)型响应贡献显着。(5)KE多尺度变化对东亚气候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这些海洋变化一般对冬、春两季的表面气温(SAT)影响最显着,对夏、秋两季的降水影响最显着。特别是冬季KEF经向位移和春季KE中尺度涡旋活动都能够引起同期东亚大范围的SAT异常,但KE不同尺度变化对夏、秋两季降水的影响范围大致相同。(6)夏季KE SST和东亚夏季风分别在80年代末前后时期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可归因于后一时期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增强。80年代末后前期春季NPO型大气强迫,特别是其南极(SP)分量的增强,是引起夏季PDO年代际增强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完整的NPO型大气偶极异常,春季NPO型SP异常对后期夏季KE SST和PDO有着更加直接的强迫作用,可作为后期EASM的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杨明浩,王丽琼,左瑞亭[8](2018)在《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结构及其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变化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NASA遥感系统提供的2003~2015年全球高分辨率海表温度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时滞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北太平洋冬季黑潮延伸体区海温异常特征及其与热带海表温度的可能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发现,冬季延伸体区的海温异常主要表现为两类结构特征,其一为上游区域发展型,包括海盆尺度一致性变化的季节模态和纬向反位相的收缩型结构;其二为纬向延展型,包括分叉东扩结构和通道东扩结构,且该两结构型在2010年前反位相,使得2006年前暖异常东扩路径基本控制在36°N以南,其后至2010年期间,暖异常东扩路径偏北,而2010年后结构型转为同位相,暖异常东扩路径偏北。分叉东扩结构表现为与热带海温变化紧密相关,进一步的时滞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表明,热带太平洋不同地区对中纬度海温分叉东扩的影响存在差异,Ni?o3区海温异常超前延伸体区分叉东扩模态约1~2个月,而Ni?o3.4区及Ni?o4区则与延伸体区海温分叉东扩保持前后各约3个月的宽谱同期负相关,或可表明El Ni?o的东部型和中部型对中纬度延伸体暖流分叉东扩存在超前和同期相关影响,且中部型影响更显着。(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刘明洋,谭言科,李崇银,余沛龙,殷明[9](2017)在《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OAA最优插值逐日海表温度资料和AVISO中心的海表高度异常资料,分析了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导致其年代际变化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气候平均态的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位于黑潮延伸体区域北部边缘,在143°E和150°E附近存在两个弯曲,SST水平梯度最大值出现在142°E附近,强度超过4.5℃/(100 km),其后强度自西向东逐渐递减,在149°E附近又出现一个较弱的大值中心,在141~153°E范围内,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平均值为36.25°N,强度的平均值为3.22℃/(100 km)。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南北位置的季节变化很弱,而其强度的季节变化非常显着。相较于较弱的季节变化,海表温度锋位置的年际和年代际的低频变化则要显着得多,其南北变化跨度超过2°。海表温度锋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的低频变化也较强,超过4.5℃/(100 km)。黑潮延伸体区域的海表温度锋的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以及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NPGO和PDO在中东太平洋区域会强迫产生海表高度异常,随后向西传播,在约3年后到达黑潮延伸体区域,使该区域流场发生变化产生海洋热平流异常,最终导致海表温度锋强度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张琪,郭飞燕,张秋丰,牛福新,叶风娟[10](2017)在《不同季节黑潮延伸体区域海洋锋对大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最优插值海表面温度资料、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TRMM降水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黑潮延伸体区域海洋锋对大气的影响。研究表明:秋、冬、春季,在海洋锋最强位置南北两侧的大气中存在南侧上升北侧下沉的次级环流,并且上升支的强度明显强于下沉支,同时该次级环流随高度不断地向北倾斜,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低层。而在夏季,海洋锋附近大气总体表现为上升运动,并且该上升运动在高空更加显着,同时夏季在海洋锋区南侧区域对流降水的贡献最大。(本文来源于《山东海洋湖沼学会2017年资料汇编》期刊2017-12-01)

黑潮延伸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7 a的流场资料,分析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海域流场的年际变化特征。通过复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数据的分析,可发现该海域流场存在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同时该海域流场存在对ENSO现象的响应;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流速大小数据的分析,证实该海域流场存在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同时流速大小异常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第二模态可反映黑潮流轴大弯曲现象,北太平洋涛动信号也在第一和第叁模态中有所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潮延伸体论文参考文献

[1].王茹,李海艳,孟雷.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副热带逆流区域中尺度涡能量特征研究[J].海洋学报.2019

[2].方芳,蔡颂,孙鹤泉,张勇叁.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海域海表流场EOF分析研究[J].海洋预报.2019

[3].丁雅楠.黑潮延伸体区域脱落涡旋研究[D].自然资源部第叁海洋研究所.2019

[4].丁雅楠,靖春生,邱云.黑潮延伸体区域脱落涡旋的时空特征分析[J].海洋学报.2019

[5].胡凤良,王丽琼,左瑞亭,徐锐,王超.黑潮延伸体区纬向扰动海温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系统变异的指示作用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

[6].胡冬,陈希,毛科峰,滕军,李妍.黑潮延伸体邻近区域中尺度涡特征统计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8

[7].余沛龙.黑潮延伸体多尺度海洋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D].国防科技大学.2018

[8].杨明浩,王丽琼,左瑞亭.冬季黑潮延伸体海温异常结构及其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变化关系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

[9].刘明洋,谭言科,李崇银,余沛龙,殷明.黑潮延伸体区域海表温度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7

[10].张琪,郭飞燕,张秋丰,牛福新,叶风娟.不同季节黑潮延伸体区域海洋锋对大气的影响[C].山东海洋湖沼学会2017年资料汇编.2017

标签:;  ;  ;  ;  

黑潮延伸体论文-王茹,李海艳,孟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