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回收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回收度,氮素回收效率,气候变暖,氮素添加
氮素回收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李元恒,韩国栋,王珍,王正文,赵萌莉[1](2015)在《增温和氮素添加降低荒漠草原多年生植物氮素回收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营养器官在枯萎过程中将部分氮素转移到储藏组织之中,是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策略。以位于内蒙古荒漠草原的增温和添加氮素的交互试验为平台,对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以及优势种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等5种多年生植物绿叶期和枯叶期氮浓度,以及氮素回收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植物绿叶期和枯叶期的平均氮素浓度提高了5.5%和11.3%,氮素回收效率显着降低了7.0%。氮素添加使绿叶期植物氮浓度显着提高了5.2%,使植物氮素回收效率降低2.9%。增温和氮素添加对植物枯叶期、绿叶期氮浓度和氮素回收效率有显着的交互作用。氮浓度和氮素回收效率对增温和氮素添加的响应在5个物种间都有显着差异,即这种响应具有物种特异性。研究表明独立的增温和氮素添加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降低该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氮素回收效率,这些结果将为气候变化条件下荒漠生态系统氮素回收效率变化趋势的预测提供数据支持和实验证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8期)
李玉霖,崔夺,陈静,毛伟,赵学勇[2](2013)在《科尔沁沙质草地优势多年生植物氮素回收效率的分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养分回收是多年生植物重要的适应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植物重新利用体内养分。尤其在养分贫瘠的环境中,养分条件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竞争和适合度。但是,不同物种和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氮素回收效率具有较高的变异,这对理解不同物种或生活型植物在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科尔沁沙质草地生态系统中39种多年生植物成熟绿叶和枯叶的氮素含量和氮素回收效率,以揭示不同物种或生活型植物氮素回收效率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科尔沁沙质草地优势多年生植物成熟绿叶氮素含量的变化范围在12.2~33.4mg.g-1,平均值为23.3mg.g-1;与全国及全球尺度上的研究结果相比,科尔沁沙质草地成熟绿叶氮含量平均值偏高,说明干旱荒漠环境植物叶片平均氮含量相对较高;多年生植物枯叶的氮素含量明显小于成熟绿叶氮素含量,变化范围在6.2~18.8mg.g-1,平均值为11.3mg.g-1;多年生植物氮素回收效率的范围在29%至74%之间变化,平均值为50.3%。这说明氮素回收是科尔沁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多年生植物重要的养分保留策略之一。另外,沙质草地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氮素回收效率存在显着的差异。固氮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的氮素回收效率显着低于灌木和杂类草植物。这一结果间接说明植物氮素保持能力的分异是半干旱沙质草地植物共存的机理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3年03期)
朱彦锋[3](2010)在《施氮对荆条群落生物量及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一直是现代生态学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山地、丘陵、草原等脆弱生态地区进行。本项目来源于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专题“华北土石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试验示范”和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机理及生态工程设计示范研究”课题,由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农业大学和济源市林业局等单位协作联合攻关。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太行山区生态退化比较严重,已成为了河南省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之一。加快该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十分必要。为此,本试验选择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典型群落类型---荆条群落为对象,重点研究了在人工施入不同水平氮素条件下荆条群落生物量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氮素回收利用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等,从而为该地区进一步开展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荆条群落生物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从不同量施氮对荆条生物量季节变化影响来看,施氮初期,施氮量越高荆条生物量也相对越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9年7月份,16 g N/m2处理的生物量最高。(2)随施氮量的提高荆条对叶片的氮素回收效率显着降低,研究区荆条对叶片的氮素回收效率变化范围在27.92%-46.49%之间。(3)成熟绿叶中氮含量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枯叶中的氮含量表现出与绿叶氮含量的相协调变化的规律。(4)土壤有机质基本上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16、32 g N/m2处理水平与对照达到了显着差异水平。土壤容重随施氮水平的增加也呈增加的趋势,各施氮处理均与对照达到了显着差异水平,但2、4、8 g N/m2处理间,16、32 g N/m2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土壤含水量随施氮量的提高则有降低的趋势,但在2、4 g N/m2处理水平仍未与对照达到显着差异水平。(5)相关性分析表明:绿叶中氮含量和枯叶中氮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枯叶中的氮与氮素回收效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土壤氮呈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绿叶中磷与枯叶中的磷以及土壤中的磷都呈显着的正相关,但不管是绿叶或是枯叶氮、磷之间相关性关系不明显。土壤中的氮则与枯叶中的氮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与氮素回收效率之间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土壤容重则与土壤含水量也呈显着的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张克丽,云祖军[4](2009)在《花色素苷在秋季四照花叶片中积累提高氮素回收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秋季不同叶色四照花的生理差异,以同一植株上红色、中间色、绿色叁种颜色的四照花叶片为材料,测定了叶片中色素物质含量、DPPH.清除能力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在红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低,DPPH.清除能力强;而在绿色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DPPH.清除能力较弱。红叶的PSII反应中心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II电子传递速率(ETR)显着高于绿叶,而非光化学猝灭(NPQ)显着低于绿叶。红色叶片与中间色和绿色叶片相比,氮素回收率显着提高。这反映出通过花色素苷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增强红叶四照花对氧化逆境的耐受性,提高对光合机构的保护效应,从而实现了氮素回收率。(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09年06期)
氮素回收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养分回收是多年生植物重要的适应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植物重新利用体内养分。尤其在养分贫瘠的环境中,养分条件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竞争和适合度。但是,不同物种和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氮素回收效率具有较高的变异,这对理解不同物种或生活型植物在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科尔沁沙质草地生态系统中39种多年生植物成熟绿叶和枯叶的氮素含量和氮素回收效率,以揭示不同物种或生活型植物氮素回收效率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科尔沁沙质草地优势多年生植物成熟绿叶氮素含量的变化范围在12.2~33.4mg.g-1,平均值为23.3mg.g-1;与全国及全球尺度上的研究结果相比,科尔沁沙质草地成熟绿叶氮含量平均值偏高,说明干旱荒漠环境植物叶片平均氮含量相对较高;多年生植物枯叶的氮素含量明显小于成熟绿叶氮素含量,变化范围在6.2~18.8mg.g-1,平均值为11.3mg.g-1;多年生植物氮素回收效率的范围在29%至74%之间变化,平均值为50.3%。这说明氮素回收是科尔沁沙质草地生态系统多年生植物重要的养分保留策略之一。另外,沙质草地不同生活型植物的氮素回收效率存在显着的差异。固氮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的氮素回收效率显着低于灌木和杂类草植物。这一结果间接说明植物氮素保持能力的分异是半干旱沙质草地植物共存的机理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回收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李元恒,韩国栋,王珍,王正文,赵萌莉.增温和氮素添加降低荒漠草原多年生植物氮素回收效率[J].生态学报.2015
[2].李玉霖,崔夺,陈静,毛伟,赵学勇.科尔沁沙质草地优势多年生植物氮素回收效率的分异特征[J].中国沙漠.2013
[3].朱彦锋.施氮对荆条群落生物量及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0
[4].张克丽,云祖军.花色素苷在秋季四照花叶片中积累提高氮素回收效率[J].陕西林业科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