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选作用论文-徐蕾,邓旭明

分选作用论文-徐蕾,邓旭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选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槲皮素,肺炎链球菌,分选酶A

分选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蕾,邓旭明[1](2019)在《槲皮素抗分选酶A活性抑制肺炎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模拟构建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eumoniae) D39 SrtA的晶体结构及体外生物被膜试验,研究确定槲皮素抗分选酶A(Sortase A,SrtA)活性对肺炎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为了阐明其相互作用机制,本研究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结果,表达了SrtAΔN81重组蛋白质。应用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复合物结合位点分析等计算生物学方法确证了槲皮素与SrtA的作用位点;利用QuickChange法对SrtAΔN81进行定点突变,获得H141A、R215A和C207A叁种突变体;为验证理论计算结果,在体外试验中,将纯化的SrtAΔN81及突变子Spn-srtAΔ_(N81)H141A、Spn-srtAΔ_(N81)R215A和Spn-srtAΔ_(N81)C207A分别与不同浓度的槲皮素(0、12.5、25、50、100和200μM)于37℃相互作用15 min后,向体系中分别加入SrtA底物,通过检测样品的荧光强度,计算SrtAΔN81及其突变子的肽酶活性;通过在肺炎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体系中加入了不同浓度的槲皮素,以观察其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进而确证槲皮素抗分选酶A活性抑制肺炎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结果]本研究发现,槲皮素不仅能通过与天然底物特异性竞争,导致分选酶A的催化活性显着下调,还能够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菌体表面NanA的含量,使NanA不能有效地锚定在细胞壁上,进而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肺炎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显着减弱细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作用。而当在培养物中加入唾液酸时,槲皮素不再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槲皮素通过直接阻断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NanA的锚定或间接减少唾液酸的产生,抑制肺炎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从而发挥抗感染作用。[结论]综上所述,天然化合物槲皮素能够通过与底物特异性竞争抑制SrtA活性进而影响肺炎链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为槲皮素对肺炎链球菌SrtA的抑制作用及对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预防治疗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及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3)

李天话[2](2019)在《不同颗粒级配滑坡岩土体运动分选机制及冲击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场地地形条件及地层岩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滑坡岩土体沿斜坡或沟谷高速运动过程中,产生碰撞、挤压、剪切和摩擦等相互作用,造成岩土体不同程度的破碎、解体,并最终转化成粒度组成各异的高速滑坡碎屑流体,连续冲击山区建筑结构,导致了承灾建筑结构的移位、变形、失稳及倒塌。开展不同颗粒级配滑坡岩土体运动分选机制及冲击作用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对滑坡灾害运动学及动力学的相关认识,而且能对山区建筑结构设计及滑坡碎屑流的规划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滑坡岩土体颗粒级配作为研究因素,以灾害现场滑坡堆积体反粒序分布结构这一地质特征为依据,运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不同颗粒级配滑坡岩土体运动及冲击过程中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演化特征。1)单一粒径滑体与混合粒径滑体运动冲击过程的对照试验表明,混合粒径滑体运动过程中的颗粒分选效应会导致其获得更强的流动性、更高的运动速度和更大的冲击力,颗粒反序现象的形成是由消散压力、振动筛分、大颗粒碰撞分离、小颗粒耗能较大率先停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进一步地,用于定量化表征滑体粒度分选演化过程的无量纲参数指标和_(7))表明,颗粒级配一定,初始粒度分布不同的情况下,在滑体运动过程中,颗粒之间的接触越少,颗粒分选程度的变化越大,颗粒分选程度的较大变化对应于滑体保持较高的动能或发生较低的能量耗散,从而导致滑体将保持更高的能量来加剧冲击作用;3)最后,对基于不同破碎程度的4种特征级配滑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滑体流动性、运动速度以及最大冲击力均随滑体控制粒径d_(60)的增大而增大,各组滑体等效冲击高度主要集中于最大堆积厚度的叁分之一处,且控制粒径d_(60)越大,等效冲击作用高度越大。(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12)

熊鑫,王海兵,肖建华,左合君[3](2019)在《戈壁沙砾质地表沉积物全粒径分布模式及其对分选作用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戈壁地表沉积物组分呈多峰态分布的特征,研究其全粒径分布模式是认识戈壁成因及形成过程的基础。目前粒度分布模式(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等)难以正确表达呈多峰态的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本文利用单调递减函数P(d_i)=Cd_i~(-μ)exp(-d_i/Dc),对戈壁地表沉积物粒度的全粒径分布模式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该函数能够反映出戈壁地表沉积物组分的全粒径分布特征,拟合优度R~2>0.99,参数C值范围为52.64~166.75,μ为-0.083~0.108,Dc为0.103~2.336;(2)在分选作用下,以富沙组分为主的戈壁地表,跃移组分含量高,μ值、Dc值偏小,以富砾组分为主的戈壁地表,蠕移及风蚀残余组分含量高,μ值、Dc值偏大;(3)全粒径分布模式参数值可以揭示洪积扇戈壁的分选沉积特征,为解析戈壁地表的成因以及风蚀风积作用提供新的指标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2期)

樊盼盼,高建川,董连平,李志红,樊民强[4](2019)在《磁力复合作用下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丰富调控手段,在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外部同轴配置励磁线圈形成电磁场,通过改变磁场位置、磁场强度研究磁场特性与入料压力、悬浮液密度、安装角度等操作条件协同作用下<3 mm粗煤泥的分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改变常规操作参数的方法相比,应优先改变磁场强度来调整煤泥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效果。通过施加磁场优化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揭示了其操作参数与磁场特性的协同作用规律,充分发掘了磁场在煤泥重介质旋流器上的应用潜力,为丰富旋流器调控策略、提高选煤厂机械自动化水平提出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选煤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郑庆伟[5](2018)在《郑文辉副教授发现禾谷镰刀菌致病过程囊泡分选转运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囊泡是细胞中极为重要的、由单层膜包裹的膜性结构,主要以分选转运的方式在细胞器间或细胞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进而参与生物体内多项重要生命活动。关于囊泡的研究一直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曾多次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与哺乳动物细胞中囊泡分选转运的研究相比,对(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14期)

张冰[6](2018)在《查尔酮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选酶A和α-溶血素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金葡菌)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革兰氏染色阳性的机会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关节炎以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近年来,金葡菌耐药性对于细菌性感染的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传统的抗菌策略往往是直接抑制或者杀灭细菌,这一方式固然高效但是会对细菌产生很大的生存压力,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新的抗感染策略和药物。随着对细菌致病力分子机制研究的逐步深入,抗毒力策略的提出无疑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分选酶A(Sortase A,SrtA)是一种转肽酶,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多肽序列LPXTG(Leu-Pro-X-Thr-Gly),从而将细菌的多种表面蛋白锚定在细胞壁上,而这些表面蛋白在细菌入侵靶细胞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α-溶血素(α-hemolysin,Hla),由hla基因编码,是一种水溶性成孔毒素,可以在多种宿主细胞细胞膜表面形成七聚体,从而使细胞发生损伤或死亡。近些年来,SrtA和Hla被视为新的药物靶点,所以许多针对它们的研究也渐渐成为了热点。本研究以耐药性金葡菌SrtA和Hla为靶标,建立了多重抑制剂筛选平台,筛选出了潜在的毒力因子抑制剂,并阐述了其抑制金葡菌SrtA和Hla的作用机制,从而为解决细菌性感染这一重大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试验、溶血试验、侵袭试验、粘附试验等,发现小分子天然化合物查尔酮,在较低的浓度下(IC_(50)为53.15μM)可以显着抑制金葡菌SrtA的活性,从而减少金葡菌表面蛋白A的锚定、金葡菌与纤连蛋白的结合、生物膜的形成并阻止细菌的侵袭,而此浓度并不影响细菌的生长。同时发现,低浓度的查尔酮(IC_(50)为17.63μM)可以显着降低金葡菌溶血素的溶血活性。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表明,查尔酮通过抑制Hla编码基因hla及其上游的正向调控系统Agr二元调控系统的转录使得Hla的表达量下降从而降低了金葡菌的溶血活性。体外组织感染试验和体内小鼠感染模型试验研究表明,查尔酮对金葡菌溶血素所介导的A549细胞的细胞损伤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同时可以降低肺炎模型小鼠的死亡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定点残基突变试验表明查尔酮通过与金葡菌SrtA的结合,从而抑制了SrtA的活性,其结合的主要残基为Val168,Ile182和Arg197。综上,本研究表明查尔酮是一种潜在的抗金葡菌感染的先导化合物,同时也为致病性耐药菌的感染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沈婷婷[7](2018)在《TfR-Ubi和TOM1L1的胞内体分选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吞作用,是指细胞外物质,通过膜凹陷包裹转运到细胞内,完成各种生命过程。内吞隔间是由大量的管泡网格组成的复杂的异构细胞器,从细胞膜表面延伸至细胞核的区域。只有内吞的营养物质、代谢物、激素和生长因子才能进行摄入、分选,除此之外,内吞还能维持极性细胞的血浆膜功能结构域的分布和受体与配体循环。受体-配体复合物内吞后,部分受体从早期内体循环回到膜表面,还有一些受体被转运到晚期内体/溶酶体进行降解。泛素分子是受体在胞内体分选到不同途径的信号,而泛素信号的识别依靠转运必需内体复合物(ESCRT),被分选出来的泛素化受体进入多泡体(MVB)通路,随后转运到晚期内体/溶酶体降解,使细胞信号下调。Tom1L1作为Src家族蛋白激酶的底物,参与EGF受体的内吞、胞内分选和信号转导。已有研究证明EGF刺激Src家族,Tom1L1发生磷酸化,在Grb2作用下使Tom1L1与EGF结合,使Tom1L1从细胞质富集到质膜上并与EGFR共同进入早期胞内体。Tom1L1的突变体能够抑制EGFR的内吞,表明在内吞和胞内体分选中Tom1L1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Tom1L1是如何参与ESCRT还没有得到明确阐释,所以本实验首先构建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载体作为胞内体标记物,研究Tom1L1与ESCRT及相关亚基对蛋白分选的作用;观察Tom1L1对蛋白胞内体分选、降解途径和MVB形成进程的影响。为许多疾病发生机制提供分子病理基础,也为临床治疗策略提供新思路。方法:1.构建转铁蛋白受体-泛素、Tom1L1基因载体采用PCR扩增小鼠泛素基因、人转铁蛋白受体基因和鼠Tom1L1基因,经双酶切,将表达载体p CI-neo-HA与基因相连接,测序,提质粒。2.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Tom1L1载体的表达及鉴定将提取的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Tom1L1质粒转染到A431细胞,过夜培养,裂解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3.免疫荧光检测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在稳定表达转铁蛋白受体-泛素的A431细胞中,用Tf刺激,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段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定位情况。4.研究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和Tom1L1的关系在A431稳定细胞株中过度表达Tom1L1时,转铁蛋白刺激,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与Tom1L1的定位情况。在Tom1L1敲减的A431细胞中,转铁蛋白刺激,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 n定位情况。5.Hrs对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和Tom1L1的影响在Hrs过表达的A431细胞中,免疫荧光检测Tom1L1的表达;在Hrs敲减的鼠MEF细胞中,免疫荧光检测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和Tom1L1的表达。结果:1.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Tom1L1载体的构建、表达和鉴定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得到泛素、转铁蛋白受体和Tom1L1片段。产物纯化,载体质粒p CI-neo-HA酶切后,与基因片段连接,测序。测序正确者,对A431细胞进行转染,细胞裂解,离心获取裂解液。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细胞表达的转铁蛋白受体-泛素蛋白分子量大小为100KDa,Tom1L1蛋白分子量为55KDa,表明载体构建成功。2.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在细胞中的定位通过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在细胞表面并未检测到转铁蛋白受体-泛素,而是在内吞后进入胞内小体,并始终存在于细胞内。3.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和Tom1L1的关系通过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Tom1L1与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共定位胞内体,并且对Tom1L1进行敲减,可以影响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定位到胞内体。4.Hrs对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和Tom1L1的影响在Hrs过表达的A431细胞中,Tom1L1被吸引到胞内体上。在Hrs敲除的鼠MEF细胞系统中,Transferrin receptor-Ubiquitin定位的胞内体(body structure)数量变少,体积变大,而且这时Tom1L1不再被吸引到胞内体上。结论:1.Tf R-Ubi为进一步研究ESCRT胞内体分选过程及为接下来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工具。2.Tf R-Ubi定位到胞内体依赖于Tom1L1和Hrs的相互作用。3.Tom1L1只有在Hrs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参与蛋白胞内体分选。(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周念鑫[8](2018)在《刮板行为对空气重介质流化床稳定性及分选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占比达到60%,依旧处于主导地位。生产利用过程中,原煤的伴生矿物质可能会引起高能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亟需对其进行分选加工,剔除矿物质并提高煤质。然而我国煤炭可采储量2/3处于干旱缺水地区,较难开展湿法选煤应用推广。空气重介质流化床是一种高效的干法选煤技术,可满足煤炭降灰提质的要求,实现对煤炭高效分选。空气重介质流化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气固两相多尺度物料分离系统,不仅要形成密度稳定的流态化床层以分选入料,还需及时排出分选后产品。迄今为止刮板行为对流化床稳定性及分选影响的研究几乎空白,因此系统研究刮板行为对空气重介质流化床稳定性及分选的作用机理十分重要。本文研究不同密度颗粒在流化床内分离的力学基础,阐明刮板行为对床层压降、起始流化气速、床层密度空间分布和膨胀率的影响,明确运动刮板抑制气泡生成的机理;同时,利用实验室连续式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分选系统开展示踪颗粒的分选研究,阐明刮板速度和气流速度对分选效果的影响。基于探索性实验研究,设计并制造实验室规模的连续式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分选系统。机械强度计算显示,链条所受张力1700N,刮板强度校核表明其所受最大弯矩远小于许用抗弯强度,满足动态实验研究的需要。对比颗粒在不同刮板状态时垂直方向的受力情况,建立了不同密度煤粒在流化床内运动的加速度方程。为确保入选煤炭在床层中运动时实现分离,提出了刮板高度与颗粒在垂直方向受力及运动速度的关联式。采用Syamlal-O'Brien模型作为曳力方程,归还系数0.9,选用0.2mm粒级磁铁矿粉作为主导粒级,使用欧拉多相流模型进行连续式空气重介质流化床不同气流速度和刮板速度条件下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刮板间距增加会促进大气泡生成,影响流化床床层稳定性。刮板静态时床层压降较动态刮板条件下高200 Pa,床层密度在2000 kg/m~3左右。床层流化稳定后压降的模拟值与实验值误差在3%~11%以内。颗粒动力学研究则表明刮板静态时,加重质颗粒在床层纵向呈中心区域上升,两侧下降的运动趋势;增加刮板间距促使颗粒速度波动变大。在流化床两侧,颗粒的横向速度多为0.1m/s以下,以纵向运动为主导。在床层表层,颗粒在横向速度最大高达0.35m/s,且位于0.15m床高以下的颗粒运动方向与0.15m床高以上的颗粒运动方向相反。实验室连续式空气重介质流化床系统的布风效果良好,各测试点的压降曲线重迭。运动刮板推动加重质移动时产生的滑动摩擦力致使不同床高加重质存在垂直方向的速度梯度,床层压降比刮板静止时低。床层的起始流化气速随刮板间距的增加而增加,但刮板速度对其影响较小;床层膨胀率与刮板间距和速度的关系与起始流化气速相反。高速动态分析显示,在较高气流速度和刮板速度条件下,床层内出现较明显的团涌行为,促使在床层竖直方向形成合理的密度梯度。运动刮板抑制气泡生成的机理分析表明,刮板最佳速度与其间距成正比,50 mm刮板间距时的最佳速度为0.354m/s。床层密度稳定性随着刮板速度的增加呈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刮板速度超过0.354 m/s有恶化的趋势。利用实验室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开展全因素(刮板速度和气流速度)的示踪颗粒分选实验,分别建立了分选可能偏差E值以及处理量同刮板速度的关系模型;分选可能偏差E值均随刮板速度和气流速度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气流速度14 cm/s、刮板间距50 mm和速度0.3 m/s时流化床对示踪煤炭分选效果最佳,E值为0.055g/cm~(-3),与运动刮板抑制气泡生成机理及空气重介质流化床流化特性研究中确定的最佳刮板速度相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4-01)

汤法银,李文华,邓旭明[9](2018)在《土木香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选酶A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较为严重,细菌性分选酶A在细菌细胞壁表面毒力蛋白锚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细菌性感染防治的重要潜在靶点。研究通过酶活抑制试验、细胞外基质黏附试验、生物被膜形成试验和细菌侵袭试验进行了分选酶A抑制剂筛选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土木香提取物可显着抑制金葡菌分选酶A活性,土木香提取物处理后可显着降低金葡菌与细胞外基质黏附及金葡菌生物被膜形成。在金葡菌与宿主细胞共感染体系内加入土木香提取物后可显着降低细菌对宿主细胞的侵袭作用。说明土木香提取物可通过靶向分选酶从而抑制金葡菌的致病力,是潜在的抗金葡菌感染先导复合物。(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玉敏[10](2017)在《盐酸血竭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和分选酶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机会致病菌,研究表明约有20%的人体内存在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严重危害公共卫生。作为一种革兰氏阳性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主要可以表现为轻度的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严重性的致死性疾病,如坏死性的肺炎、菌血症及败血症。然而,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着很强的获得耐药性的能力,临床上分离出大量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流行的MRSA菌株中,研究最广且广泛存在的菌株就是USA300。至今临床上主要使用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达托霉素等抗生素疗法治疗MRSA感染,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使用,临床很快出现了这几种抗生素的耐药菌,这使得MRSA感染的治疗更加困难。与此同时,抗生素疗法失败的案例在临床中不断被报道。不可避免的耐药性问题的产生和相对滞后的新抗生素研发速度,使得临床迫切需要新的方法来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多种毒力因子在病原菌的黏附、侵袭、逃避免疫及引起细胞损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分选酶、黏附素、α-溶血素及PVL等。在这些毒力因子中,分选酶介导细菌表面蛋白的锚定,对细菌粘附定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α-溶血素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水溶性毒素,在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坏死性的肺炎及致死性的败血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分选酶或α-溶血素敲除株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小鼠肺炎、皮肤坏死、败血症、腹膜炎、角膜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内膜感染、肾炎及乳腺感染中的致病性下降。因此分选酶和α-溶血素是抗金葡菌尤其是耐药性金葡菌感染的潜在药物靶标。盐酸血竭素(Dracorhodin perochlorate;DP)是从一种叫血竭的水果中分离出的物质。研究表明,盐酸血竭素可以有效的引起Hela细胞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凋亡。在此,我们通过溶血试验发现盐酸血竭素与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共培养后可显着抑制菌液上清介导的溶血活性,蛋白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这一抑制作用是由于盐酸血竭素处理可明显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USA 300α-溶血素的表达。而荧光定量RT-PCR实验结果进一步发现16μg/ml盐酸血竭素可以通过下调hla及RNAIII的转录水平,从而降低α-溶血素的表达。此外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宿主细胞A549或MH-S共培养体系中加入盐酸血竭素可有效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细胞死亡。另外,研究还发现盐酸血竭素可直接抑制SrtA的催化活性,降低细菌的粘附和侵袭能力,计算生物学和定点残基突变试验确证了盐酸血竭素可直接结合于蛋白P30和T105残基而抑制蛋白催化活性。体内小鼠感染模型表明,盐酸血竭治疗后可显着降低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和缓解感染小鼠病理性损伤。与传统抗生素抑菌或杀菌活性不一致,盐酸血竭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和分选酶为靶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选择生存压力较小,不易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盐酸血竭素是一种潜在的新的抗毒力药物用于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MRSA的感染,也为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先导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12-01)

分选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场地地形条件及地层岩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滑坡岩土体沿斜坡或沟谷高速运动过程中,产生碰撞、挤压、剪切和摩擦等相互作用,造成岩土体不同程度的破碎、解体,并最终转化成粒度组成各异的高速滑坡碎屑流体,连续冲击山区建筑结构,导致了承灾建筑结构的移位、变形、失稳及倒塌。开展不同颗粒级配滑坡岩土体运动分选机制及冲击作用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对滑坡灾害运动学及动力学的相关认识,而且能对山区建筑结构设计及滑坡碎屑流的规划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滑坡岩土体颗粒级配作为研究因素,以灾害现场滑坡堆积体反粒序分布结构这一地质特征为依据,运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不同颗粒级配滑坡岩土体运动及冲击过程中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演化特征。1)单一粒径滑体与混合粒径滑体运动冲击过程的对照试验表明,混合粒径滑体运动过程中的颗粒分选效应会导致其获得更强的流动性、更高的运动速度和更大的冲击力,颗粒反序现象的形成是由消散压力、振动筛分、大颗粒碰撞分离、小颗粒耗能较大率先停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进一步地,用于定量化表征滑体粒度分选演化过程的无量纲参数指标和_(7))表明,颗粒级配一定,初始粒度分布不同的情况下,在滑体运动过程中,颗粒之间的接触越少,颗粒分选程度的变化越大,颗粒分选程度的较大变化对应于滑体保持较高的动能或发生较低的能量耗散,从而导致滑体将保持更高的能量来加剧冲击作用;3)最后,对基于不同破碎程度的4种特征级配滑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滑体流动性、运动速度以及最大冲击力均随滑体控制粒径d_(60)的增大而增大,各组滑体等效冲击高度主要集中于最大堆积厚度的叁分之一处,且控制粒径d_(60)越大,等效冲击作用高度越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选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徐蕾,邓旭明.槲皮素抗分选酶A活性抑制肺炎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2].李天话.不同颗粒级配滑坡岩土体运动分选机制及冲击作用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3].熊鑫,王海兵,肖建华,左合君.戈壁沙砾质地表沉积物全粒径分布模式及其对分选作用的指示意义[J].中国沙漠.2019

[4].樊盼盼,高建川,董连平,李志红,樊民强.磁力复合作用下煤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效果试验研究[J].选煤技术.2019

[5].郑庆伟.郑文辉副教授发现禾谷镰刀菌致病过程囊泡分选转运的作用[J].农药市场信息.2018

[6].张冰.查尔酮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选酶A和α-溶血素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

[7].沈婷婷.TfR-Ubi和TOM1L1的胞内体分选作用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

[8].周念鑫.刮板行为对空气重介质流化床稳定性及分选的作用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9].汤法银,李文华,邓旭明.土木香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选酶A抑制作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8

[10].刘玉敏.盐酸血竭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素和分选酶作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标签:;  ;  ;  

分选作用论文-徐蕾,邓旭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