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玛沁断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东昆仑断裂带,几何结构特征,分段标志,阿万仓断裂
玛沁断裂论文文献综述
李陈侠,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陈桂华[1](2009)在《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几何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主要通过ETM,Quickbird,Worldview卫星影像解译,利用断裂带的几何、构造不连续点,对东昆仑断裂带玛沁—玛曲段进行几何分段。自西向东可分为东倾沟段、大武滩段、肯定那段、西科河段、唐地段、玛曲段、墨溪段和罗叉段,前7条断裂羽列排列,唐地段和玛曲段为右阶排列,其余为左阶排列,各阶区之间范围较小,联系紧密。最大的阶区长10km,宽1.3km。除了阶区,断裂的分段标志还有走向的弯曲与断裂的交会。东倾沟段和罗叉段的分段标志主要为断裂走向的弯曲,最大的走向弯曲为东倾沟段,为34°的右阶挤压弯曲。在莫哈汤南侧东昆仑断裂与阿万仓断裂交会,为西科河段的1个分段标志。该段广泛分布的构造地貌和古地震造成的破裂标志表明该段曾经历过多次活动。断裂带从NW向SE呈帚状散开,结合不同段上的滑动速率,发现东昆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呈梯度下降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帚状散开的几何特征一一对应。(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09年03期)
劳雄[2](1989)在《修沟-玛沁断裂》一文中研究指出修沟-玛沁断裂,南北两侧地块都自西北向东南运移,所不同的是晚期南侧比北侧移动快,故似具反扭性质。断裂两侧叁迭纪地层上的石炭-二迭纪地层体,是古叁迭纪海中的半岛和孤岛,其形成、展布与修沟-玛沁断裂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修沟-玛沁断裂是昆仑纬向体系与巴颜喀拉山北西-南东向扭动体系之间的过渡性构造,它的形成、演化标志着古生代昆仑纬向体系历史的结束与中生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新体系的诞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期刊1989-06-30)
劳雄[3](1989)在《修沟-玛沁断裂》一文中研究指出修沟-玛沁断裂,南北两侧地块都自西北向东南运移,所不同的是晚期南侧比北侧移动快,故似具反扭性质。断裂两侧叁迭纪地层上的石炭-二迭纪地层体,是古叁迭纪海中的半岛和孤岛,其形成、展布与修沟-玛沁断裂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 修沟-玛沁断裂是昆仑纬向体系与巴颜喀拉山北西-南东向扭动体系之间的过渡性构造,它的形成、演化标志着古生代昆仑纬向体系历史的结束与中生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新体系的诞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期刊1989年00期)
玛沁断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修沟-玛沁断裂,南北两侧地块都自西北向东南运移,所不同的是晚期南侧比北侧移动快,故似具反扭性质。断裂两侧叁迭纪地层上的石炭-二迭纪地层体,是古叁迭纪海中的半岛和孤岛,其形成、展布与修沟-玛沁断裂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修沟-玛沁断裂是昆仑纬向体系与巴颜喀拉山北西-南东向扭动体系之间的过渡性构造,它的形成、演化标志着古生代昆仑纬向体系历史的结束与中生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新体系的诞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玛沁断裂论文参考文献
[1].李陈侠,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陈桂华.东昆仑断裂东段玛沁—玛曲段几何结构特征[J].地震地质.2009
[2].劳雄.修沟-玛沁断裂[C].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1989
[3].劳雄.修沟-玛沁断裂[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