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针刺补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针刺,补泻,候气,进出针
针刺补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素云,赵京生[1](2017)在《《内经》针刺补泻两种候气进出针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徐疾补泻是《内经》重要针刺补泻方法,通过进、出针快慢不同实现补泻效果,进出针时机的判断是决定其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对《内经》两种候气方法——"候呼吸之气"和"候针下气至"进行了探源性研究,同时阐述了其应用演变和临床意义。其中"候针下气至"多用于决定出针时机,与补泻疗效密切相关且后世应用发展丰富。《难经》演变为强调左手催气后进针,针下得气后再行提插操作,对后世补泻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7年04期)
于致顺,孙忠人,李晓宁,张秦宏[2](2012)在《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包括呼吸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法等。但古今对各种补泻手法及其操作的认识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就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进行探讨,以阐明古今针刺补泻的不同之处。(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2年08期)
郑雅芳[3](2006)在《《黄帝内经》中针刺补泻原则与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传世中医典籍,其中有大量篇幅记载着针刺医学的内容。针刺补泻原则与方法作为针刺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首先提出针刺补泻的四大原则,并根据四大原则分别研究了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方员补泻、迎随补泻、解结法的含义及作用机理。在研究中发现个别针刺补泻法在孤立使用时有其弊端,因此通过对《内经》中相关篇章的内容进行提炼、总结,提出:不同针刺补泻方法在针刺过程中(包括刺前、进针、行针、出针、出针后等环节)应该综合运用,这样不但可以弥补个别针刺补泻法孤立使用的不足,而且还能相辅相成,加强补虚泻实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06-05-01)
杨仲岐[4](1999)在《针刺补泻方法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是通过辨证而选取具有相应主治作用的经穴,运用适当的针刺、艾灸来完成的。《灵枢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经典着作。《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的首节提出:“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人之会。”这就初步阐明了毫针治病的原理。并以‘(本文来源于《安徽中医临床杂志》期刊1999年06期)
金安德,张尔贤,金钰钧[5](1996)在《针刺补泻方法对猴体全血CHE活力与血清T-SH和Pi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刺补泻方法对猴体全血CHE活力与血清T-SH和Pi含量的影响金安德张尔贤整理:金钰钧甘肃省中医医院(730050)针刺效应的“调虚实,除百病”,是通过针刺补泻手法实现的。补法是为恢复其固有的生理机能不及而设,泻法则为解除原无的病理因素有余而立,这...(本文来源于《甘肃中医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8期)
针刺补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刺补泻法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方法。它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包括呼吸补泻、迎随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法等。但古今对各种补泻手法及其操作的认识不一,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就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进行探讨,以阐明古今针刺补泻的不同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刺补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李素云,赵京生.《内经》针刺补泻两种候气进出针方法探讨[J].中国针灸.2017
[2].于致顺,孙忠人,李晓宁,张秦宏.针刺补泻及其操作方法商榷[J].针灸临床杂志.2012
[3].郑雅芳.《黄帝内经》中针刺补泻原则与方法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4].杨仲岐.针刺补泻方法浅谈[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
[5].金安德,张尔贤,金钰钧.针刺补泻方法对猴体全血CHE活力与血清T-SH和Pi含量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