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类抗疟药论文-袁于飞

青蒿素类抗疟药论文-袁于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蒿素类抗疟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科技界,科学技术奖励,屠呦呦,袁隆平院士,奖励基金,最高科技奖,吴孟超院士,杂交水稻之父,抗疟治疗,抗疟药

青蒿素类抗疟药论文文献综述

袁于飞[1](2020)在《他们是科技天空中31颗大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我国科技界最重要的盛事之一。其中,最吸引人目光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发。该奖代表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不超过两名,有时还会空缺,自2000年设立至今,只有31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既包括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20-01-10)

刘纯[2](2019)在《青蒿素之后,一种全新抗疟药在锡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刘纯)经过实验室里的七年攻关,一种代号为“JNY01”的抗疟疾新药已经在无锡诞生。昨天获悉,这种小分子化合物在疟疾治疗上的应用已获得国家新药专利,明年将进入临床试验,未来有望为全球抗疟做出重要贡献。新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本文来源于《无锡日报》期刊2019-11-02)

杨美君,于家瀛,郄舒楠,罗薇,李学强[3](2018)在《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疟机制及耐药性产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抗疟特效药,其特殊分子骨架和过氧基在抗疟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损伤虫体的器膜、诱导蛋白变性、抑制ATP蛋白6(Pf ATP6)活性等方式杀灭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基因序列的突变和长期不规范用药均会使其产生耐药性。本文依据文献报道,对世界关于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机制、耐药性的产生原因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广州医药》期刊2018年02期)

孙红霞[4](2017)在《暗罗素对青蒿素抗性和氯喹抗性鼠疟的抗疟活性以及与传统抗疟药配伍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建立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考察其抗性指数;2、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复方蒿甲醚和暗罗素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和氯喹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3、探讨暗罗素抗鼠疟特点以及配伍青蒿素类抗疟药治疗鼠疟的疗效差异。方法:在前期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培育的基础上,继续以四天抑制给药法每代逐步增加给药剂量,并通过尾静脉取血涂片镜检转阴率,测定最新得到的耐药虫株的ED_(50),并计算抗性指数。以伯氏疟原虫常规鼠疟为模型设置复方蒿甲醚、蒿甲醚、青蒿素、本芴醇、暗罗素五种药物的等效剂量组,分别考察复方蒿甲醚和暗罗素在1倍、1.5倍、2倍、2.5倍和3倍等效剂量下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考察暗罗素配伍复方蒿甲醚与单独使用暗罗素及复方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考察复方蒿甲醚、蒿甲醚、本芴醇及其配伍暗罗素后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的疗效差异。抗疟药效实验采用四天抑制给药法,采血镜检给药后24小时原虫血症密度、转阴率及28天治愈率。结果:1、伯氏疟原虫常规株经青蒿素逐量递增给药法连续培养到第53代,其中对50代进行抗性考察,ED_(50)为3957.632 mg/kg,抗性指数为15.68,与前期相比有所提升(第42代抗性指数为14.15)。2、1倍、1.5倍、2倍、2.5倍及3倍等效剂量的复方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均有抑制作用,但均没有达到28天100%治愈率,各组间转阴率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青蒿素抗性株对复方蒿甲醚有可疑耐药(原虫血症密度>0.005)。复方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28天治愈率为100%,本芴醇与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28天治愈率均未达到100%,各组见转阴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氯喹抗性株对蒿甲醚与本芴醇亦产生交叉耐药。3、1倍、1.5倍、2倍、2.5倍及3倍标准计量的暗罗素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均有抑制作用,但均没有达到28天100%治愈率,各组间转阴率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倍标准计量的暗罗素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28天治愈率最高,为30%,2.5倍和3倍标准计量的暗罗素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28天死亡率为100%。4、暗罗素配合复方蒿甲醚与单独使用暗罗素及复方蒿甲醚治疗青蒿素抗性鼠疟后,原虫生长抑制有所提升,各组之间转阴率变化有差异(P<0.05)。5、复方蒿甲醚配合暗罗素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耐药鼠疟后治愈率可达100%,本芴醇、蒿甲醚单药及其配合暗罗素治疗伯氏疟原虫氯喹耐药鼠疟后治愈率均小于100%。复方蒿甲醚配合暗罗素后疗效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本芴醇、蒿甲醚配合暗罗素后疗效改善有差异(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鼠疟模型确认建立,抗性指数为15.68;青蒿素抗性鼠疟对复方蒿甲醚疑似耐药,提高用药剂量后对目前培育的青蒿素抗性鼠疟治疗均不能达到100%治愈率;复方蒿甲醚对伯氏疟原虫氯喹抗性鼠疟有较好疗效,且药后24h转阴率明显优于本芴醇及蒿甲醚;配合暗罗素后可以一定程度增加疗效;暗罗素对伯氏疟原虫青蒿素抗性株及氯喹抗性株均有直接的治疗作用,暗罗素剂量增加,杀虫效果提升,毒性亦提升。(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5-01)

林岭海,陈江涛,陈骏籍[5](2016)在《青蒿素类抗疟药药效的比较及联合用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药效和联合用药的意义。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50例疟疾患者,采用临床随机分配法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1组、对照2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1组患者给予青蒿素药物治疗,对照2组患者给予奎宁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青蒿素联合奎宁药物治疗。观察对比3组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以及联合用药的疟疾发作率。结果:3组药物治疗效果为对照2组(80.0%)<对照1组(90.0%)<观察组(100.0%),疟疾复发率为对照2组(20.0%)>对照1组(10.0%)>观察组(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蒿素类抗疟药的药效显着,治愈率高,且副作用少,联合用药临床效果更加明显,可降低疟疾的复发率。(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6年14期)

[6](2016)在《新加坡揭示抗疟药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可对100多种蛋白质发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据2015年12月23日《科技日报》援引报道,新加坡国立大学林青松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一种有化学标记的青蒿素类似物进行的研究发现,有124种蛋白质会被激活后的青蒿素结合,而且这种结合是无法逆转的。其中很多蛋白质均参与了寄生虫必需的生物过程,这解释了为什么青蒿素是如此有效的一种药物。研究还表明,血红素是提供激活青蒿素所需的铁的主要来源。(本文来源于《生物学教学》期刊2016年05期)

李琛琛,尹昆,闫歌[7](2016)在《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蒿素是从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组分-倍半萜内酯化合物中提取到的一种抗疟特效药,鉴于其具有的高效、低毒、安全、快速杀灭疟原虫等药理特性而作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抗氯喹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近年来,随着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报道已证实其除抗疟作用外亦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纤维化等药理作用,通过挖掘青蒿素的潜在药用价值,对增加此类药物临床用途以及提高其利用效率迫在眉睫。本文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除抗疟活性以外的其他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青蒿素类药物在临床方面的使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郭宗儒[8](2016)在《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药创制是复杂的智力活动,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创造、产品开发和医疗效果等多维科技活动。每个药物都有自身的研发轨迹,而构建化学结构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涵盖了药效、药代、安全性和生物药剂学等性质。本栏目以药物化学视角,对有代表性的药物的成功构建,加以剖析和解读。40多年前我国发现了青蒿素,继之发明了青蒿琥酯、蒿甲醚和二氢青蒿素等药物,对全球范围的疟疾治疗,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与贡献,挽救了数以百万计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举国体制研制新药,决定了研发模式难以复制。研究者在大海捞针式的筛选试验中,屠呦呦等从传统医药典籍中受到启发,首先发现分离出青蒿素并确定了它的抗疟活性,功不可没,开创了青蒿素药物治疗的新领域,因而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当之无愧。接续的研究与开发,在结构确证、化学合成、结构优化、工艺研究和临床研究等各个环节,我国科学家同样做出了卓越贡献,成就了由青蒿素演化成临床新药—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和蒿甲醚,并在全球范围应用,在抗疟药物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本文拟从化学和药物化学视角,阐述从青蒿到发现青蒿素,从青蒿素的发现到发明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药物的简要历程。(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沈硕,刘淑芝,杜茂波[9](2015)在《青蒿素类抗疟制剂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蒿素是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抗疟活性成分。为满足不同的用药需要,研究人员近年来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获得了系列青蒿素类衍生物,并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实际临床需求,研制出了多种青蒿素类抗疟制剂,其中常用的制剂有片剂、栓剂和注射剂等。随着制剂技术不断发展,技术人员针对青蒿素类的纳米注射剂、经皮制剂和黏膜给药制剂等新剂型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根据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近年来青蒿素类抗疟制剂的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论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程鹏宇[10](2015)在《国内最大青蒿素抗疟药制剂生产基地在嘉兴》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药产业而言,这或许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10月5日傍晚,浙江宁波籍女科学家屠呦呦与另两位外籍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本文来源于《杭州日报》期刊2015-10-08)

青蒿素类抗疟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 刘纯)经过实验室里的七年攻关,一种代号为“JNY01”的抗疟疾新药已经在无锡诞生。昨天获悉,这种小分子化合物在疟疾治疗上的应用已获得国家新药专利,明年将进入临床试验,未来有望为全球抗疟做出重要贡献。新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蒿素类抗疟药论文参考文献

[1].袁于飞.他们是科技天空中31颗大星[N].光明日报.2020

[2].刘纯.青蒿素之后,一种全新抗疟药在锡诞生[N].无锡日报.2019

[3].杨美君,于家瀛,郄舒楠,罗薇,李学强.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疟机制及耐药性产生研究进展[J].广州医药.2018

[4].孙红霞.暗罗素对青蒿素抗性和氯喹抗性鼠疟的抗疟活性以及与传统抗疟药配伍的可行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5].林岭海,陈江涛,陈骏籍.青蒿素类抗疟药药效的比较及联合用药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6]..新加坡揭示抗疟药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可对100多种蛋白质发生作用[J].生物学教学.2016

[7].李琛琛,尹昆,闫歌.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

[8].郭宗儒.青蒿素类抗疟药的研制[J].药学学报.2016

[9].沈硕,刘淑芝,杜茂波.青蒿素类抗疟制剂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

[10].程鹏宇.国内最大青蒿素抗疟药制剂生产基地在嘉兴[N].杭州日报.2015

标签:;  ;  ;  ;  ;  ;  ;  ;  ;  ;  

青蒿素类抗疟药论文-袁于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