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象河流域论文-任玮,代超,郭怀成

宝象河流域论文-任玮,代超,郭怀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宝象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输出系数模型,非点源,宝象河,TN

宝象河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任玮,代超,郭怀成[1](2015)在《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的云南宝象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引入降雨、地形因子(α、β)对经典的输出系数模型(ECM)进行改进,基于1999~2010年云南宝象河流域气象、水文、社会经济等数据,利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IECM)对该地区(位于滇池的东北部,绝大部分在官渡区内,西北部少部分在盘龙区内)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8年宝象河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的所占比例(分别为74.2%和68.0%)要显着高于点源氮、磷污染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5.8%和32.0%).氮污染中,不同非点源的贡献率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大气沉降>农村生活>畜禽养殖;磷污染中,不同非点源污染的贡献率为土地利用类型>农村生活>大气沉降>畜禽养殖.宝象河流域的非点源氮污染比例要高于整个滇池流域,非点源磷污染比例与滇池流域较为接近.与实际观测值比较,IECM对TN、TP负荷的估算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15%和-6%,ECM对TN、TP负荷的估算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54%和17%.这表明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IECM)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可以为滇池流域的污染(尤其是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提供参考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杨振兴,张乃明,王磊,张刚[2](2011)在《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磷素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P)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子,本文以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素时空变异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域内P素有明显累积。P素含量会受到土壤流失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形态P素累积与流失情况也不同,同时,Olsen-P与pH、OM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为防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素流失提供依据,为滇池宝象河流域精确农业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1年01期)

夏运生,李阳红,史静,张乃明[3](2010)在《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磷的累积及吸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质。本文对滇池宝象河流域稀疏林地、坡耕地、平地耕地及大棚土壤的0~5cm、5~10cm、10~20cm层土壤全磷、有效磷、磷固定量及磷吸持指数(PSI)等指标进行了测定或计算,并就磷的累积与分布特征、吸附特征等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流域表层土壤的全磷、Olsen-P和水溶性磷均有明显的累积,尤以大棚土壤磷的累积效应最为明显(平均值分别为1·67gkg-1、75·9mgkg-1和27·7mgkg-1),且Olsen-P和水溶性磷的含量在耕层各层次上表现为从上往下依次降低的趋势。吸附特征方面,表层土壤的磷固定量在68·4~351·2mgkg-1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壤层次间的土壤磷固定量无显着差异;而土壤的PSI值以上游稀疏林地和坡耕地土壤中的显着较高,根据PSI值低于30的比例,推测出中上游平地耕地和下游大棚区土壤磷素存在着较大的潜在流失风险。(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普惠娟,张乃明,杨振兴,王磊,张刚[4](2009)在《滇池宝象河流域水体氮素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点源流失的氮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滇池宝象河6个点位沟渠水和河道水体氮素的动态监测,研究了流域水体氮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田沟渠水总氮平均浓度高于相应河道水总氮浓度,沟渠水总氮平均浓度范围为3.86~22.86 mg/L,河道水总氮浓度3.14~6.63 mg/L,总体趋势是从上游到下游水体氮素浓度逐渐升高、并且沟渠水体和河道水体氮素随时间变化呈现同样的趋势。农田沟渠水与河道水体总氮之间、农田沟渠水总氮与沟渠周边表层土壤全氮及沟渠沉积物全氮均呈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09年06期)

普惠娟[5](2009)在《滇池宝象河流域农田土壤氮素累积对水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水环境质量问题之一,氮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土壤氮素的累积会增加农田氮的流失风险,影响水环境质量。本文研究了宝象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壤层次土壤氮的累积与水体氮污染浓度特征,结果表明:(1)宝象河流域农田土壤pH值5.2~8.12之间,即整个研究区域内土壤pH值处于弱酸性和碱性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8.18~73.68g/kg,土壤有机质处于较高和一般含量水平之间。整个宝象河流域0~10cm土壤全氮含量为:0.40~3.60g/kg,平均值为:1.94g/kg。10~20cm土壤全氮含量为:0.40~3.41g/kg,平均值为:1.69g/kg,宝象河土壤的全氮含量显着高于全国和云南省的平均含量,全氮含量比较丰富。(2)整个宝象河流域0~10cm、10~20cm层次土壤全氮含量依次为:下游大棚土壤>中上游平地耕地>下游平耕地>中上游坡耕地>上游稀疏林地,结果表明0~20㎝下游大棚土壤氮素有累积明显,且总体趋势是近城区的土壤总氮平均累积水平高于上游和近滇池的平耕地。从分级情况上看,下游、中游土壤总氮和碱解氮含量主要处于高水平,上游的主要处于中级水平,整个流域氮素含量水平较高。(3)不同层次土壤全氮表现为0~10cm土层>10~20cm土层,不同层次土壤碱解氮除上游坡耕地外其余土壤利用类型均表现为0~10cm土层土壤>10~20cm土层土壤,且层次间差异不显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下游大棚土壤>中上游平地耕地>下游平耕地>中上游坡耕地>上游稀疏林地,下游大棚土壤的全氮与上游稀疏林地的全氮含量达到显着性差异;土壤碱解氮含量表现为下游大棚土壤>中上游平地耕地>中上游坡耕地>上游稀疏林地>下游平耕地,下游大棚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分别与上游稀疏林地和下游平耕地的碱解氮含量达到显着性差异。(4)宝象河不同河段农田沟渠水和河道水体氮素浓度有较大差异,总体趋势是沟渠水氮浓度高于河道水体氮浓度、河道水体和沟渠水体氮含量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硝态氮是水体氮素的主要形式,硝态氮占总氮比重大于氨态氮占总氮的比重。氮素浓度随时间(2008年6月~2008年11月)动态变化总体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TN、NO_3~-- N和NH_4~+ - N含量随时间呈现明显的动态变化。(5)对农田水体氮素污染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雨季降雨量的多少对沟渠水和河道水体中氮素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沟渠周边表层土壤氮含量与沟渠水氮含量、沟渠沉积物氮含量与沟渠水氮含量间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对沟渠周边表层土壤和沟渠水体总氮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7月沟渠旁表层土壤和沟渠水体总氮含量显着正相关,11月沟渠周边表层土壤和沟渠水体总氮含量相关,但是相关性不显着,这恰好说明降雨是氮素流失的一个主要因素。(6)在沟渠流动的条件下,当沟渠水浓度高于河道水浓度时,农田沟渠对河道氮素具有增负荷影响。降雨是氮素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施肥后降雨能使沟渠水中总氮浓度升高,如果降雨强度大到能使沟渠流动,那么氮素极其容易随水流进入宝象河。(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杨蓓[6](2008)在《年内截断宝象河流域重污染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杨蓓报道 昨日,作为宝象河的“河长”,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对宝象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在经过实地调研后,张祖林要求,各级各部门要统一认识,打好治理宝象河水污染攻坚战。今年内一律关停并转流域内重 污染企业,截断重污染源头。 (本文来源于《昆明日报》期刊2008-05-09)

赵磊,袁国林,张琰,贺彬,刘忠翰[7](2007)在《基于GIS和USLE模型对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滇池已被列入国家“叁河叁湖”治理的重点,也是云南省9大高原湖泊治理的重中之重。非点源污染是滇池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水土流失则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占非点源污染总量的80%。运用GIS栅格模块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USLE模型的各个因子进行图形运算,估算了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流域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83.51 t/km2,侵蚀强度为轻度,占流域面积91.53%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在轻度以下,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率为52.80%;而流域47.2%的土壤侵蚀来自于占流域面积8.5%的中度以上侵蚀区域。(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07年03期)

张琰[8](2007)在《GIS支持下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通用模型(GWLF)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研究一直是水环境保护研究工作中的主要问题。点源污染主要包括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通常在排污口集中排放,而面源污染则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排放点,主要来源于农村及农业地区。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范围大、影响广,防治困难。随着环境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仅对污染源实行浓度控制无法达到水环境质量目标,必须对水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进行控制,才能有效地控制污染。非点源污染作为水环境的重要污染源,日趋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因此,研究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的来源、危害、迁移转化规律、传输途径,正确估算非点源污染物的负荷量是控制和防治水环境污染的关键问题。非点源污染是一种间歇发生的,随机性、突发性、不确定性很强的复杂过程,估算其发生负荷的难度很大。将国外先进的非点源污染理论引入国内,进行非点源污染模拟、预测与控制管理方法的研究,既是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的需要,也是国内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实践的需要。近年来,由于GIS技术的日益成熟,GIS技术应用已成为国内外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的热点。目前水污染负荷的研究中主要是将GIS作为强有力的工具结合到模型中,非点源污染影响因子空间差异性大,传统方法很难处理这些因子的数据,GIS技术能够很好地处理、组织和管理这些空间数据,同传统方法相比较大大缩短了时间,节省人力。本文引入通用流域污染负荷函数模型GWLF(Generalized WatershedLoading Functions)作为研究平台,选择滇池流域子流域—宝象河流域开展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模拟研究。以流域-子流域-水文响应单元方式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布式空间离散化,建立了宝象河流域基础数据库和专题图件,并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处理技术提取GWLF模型所需的空间参数,成功实现了污染负荷的模拟。(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25)

王志芸,贺彬,袁国林,赵磊[9](2007)在《滇池宝象河流域全面产流与降雨关系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进行滇池宝象河流域入湖污染负荷总量核算时,涉及流域的水量平衡计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是两个重要的环节,两者联系密切,并且在水循环过程中相互转化。不是所有的降水都能补给地下水,进而产生地表径流,只有当降雨量大于某一临界值时,才有可能产生地表径流。全流域地表径流产生与降雨关系的试验研究,有助于分析当地气象因素以及降雨时段之初的包气带含水率和地下水埋藏深度,为污染负荷总量核算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导刊》期刊2007年02期)

宝象河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P)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子,本文以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素时空变异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流域内P素有明显累积。P素含量会受到土壤流失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形态P素累积与流失情况也不同,同时,Olsen-P与pH、OM有很好的正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为防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素流失提供依据,为滇池宝象河流域精确农业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宝象河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任玮,代超,郭怀成.基于改进输出系数模型的云南宝象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J].中国环境科学.2015

[2].杨振兴,张乃明,王磊,张刚.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磷素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2011

[3].夏运生,李阳红,史静,张乃明.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磷的累积及吸附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10

[4].普惠娟,张乃明,杨振兴,王磊,张刚.滇池宝象河流域水体氮素特征及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通报.2009

[5].普惠娟.滇池宝象河流域农田土壤氮素累积对水环境的影响[D].云南农业大学.2009

[6].杨蓓.年内截断宝象河流域重污染源[N].昆明日报.2008

[7].赵磊,袁国林,张琰,贺彬,刘忠翰.基于GIS和USLE模型对滇池宝象河流域土壤侵蚀量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7

[8].张琰.GIS支持下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通用模型(GWLF)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2007

[9].王志芸,贺彬,袁国林,赵磊.滇池宝象河流域全面产流与降雨关系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07

标签:;  ;  ;  ;  

宝象河流域论文-任玮,代超,郭怀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