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降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颗粒沉降,动力学,流场特性,研究方法
沉降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吴维新,苗子旭,龙佳,库建刚[1](2019)在《颗粒沉降动力学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矿物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特性受流变学特性、流体惯性、颗粒形状及颗粒惯性的影响。针对广泛存在于矿物加工工程领域中的颗粒沉降现象,列举了几种用于研究颗粒沉降过程的常用方法,回顾了近年来关于颗粒沉降过程的相关研究,针对颗粒沉降的不同流场特性,按照沉降颗粒数量的不同,对处于层流、过度流、湍流及紊流区的颗粒沉降相应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影响颗粒沉降的因素较多,包括沉降通道宽度、形状,沉降颗粒的密度、形状、大小和温度及沉降介质的密度、温度和黏度等,这些因素对颗粒的沉降轨迹、沉降速度和沉降过程中颗粒的振荡程度等都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针对颗粒沉降机理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规则形状的颗粒上,对不规则的真实颗粒沉降机理的研究还较为少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规则的真实颗粒的沉降机理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9年06期)
何春燕,陈兆玮,翟婉明[2](2018)在《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与钢轨变形的映射关系及动力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对高速车辆的行车安全性及舒适度影响较大.本文研究了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与钢轨变形的映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分析高速动车通过该区域时的动力学特性.首先,分析了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引起钢轨变形的机理.然后,建立了铺设有CRTS-Ⅲ型板式轨道的路桥过渡段有限元模型,通过大量计算,分析了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与钢轨变形的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原理,得到该映射关系的函数表达.最后,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了高速动车以不同方向通过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路桥过渡段发生不均匀沉降后的钢轨变形可通过函数式进行描述.轮轨垂向力随着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差的增加变化不明显,车体垂向加速度随着过渡段沉降差的增加而增大.动力学分析结果可为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施工与养护维修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花邦杰[3](2018)在《地面沉降区高速列车过桥动力学分析与安全判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包括高速列车车型推陈出新,列车运行速度不断提升,高速铁路网不断完善,高速铁路里程不断提高。但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密集,越来越多的高速铁路穿过因过渡开采地下水而形成的落水漏斗区。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复杂,为缓解工后沉降对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运行造成的影响,高速铁路多采用桥梁,其中京沪高速铁路的桥梁比例达到了80.5%。地面不均匀沉降会导致上部桥梁结构产生线形变化等病害,而梁体结构的线形变化会影响高速列车过桥安全性、平稳性。因此研究高速列车过桥安全性、平稳性,从而得出高速列车过桥行车安全判据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首先分析了高速列车、无砟轨道、四跨简支梁桥、轨道高低不平顺的动力学模型,总结了京沪高铁济南到德州某段的地面不均匀沉降规律。通过Hertz弹性接触理论、弹簧-阻尼单元分别实现轮轨、桥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计算并分析了桥墩沉降随地面沉降年限增加的规律,运用强迫位移法使地面不均匀沉降在高速列车-轨道-桥梁模型中实现;运用逆傅氏变化法生成了轨道随机不平顺时域样本,并将其导入到车-轨-桥模型中。其次,基于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应用APDL参数化建模技术建立了考虑地面不均匀沉降、轨道高低不平顺的高速列车-无砟轨道-桥梁叁维可视化有限元模型。并将模型求解结果与已有成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了研究地面沉降区高速列车运行速度、地面沉降年限、列车运行方式改变对高速列车过桥安全性、平稳性的影响,提出了本文所设计的考虑列车运行速度改变(200 km/h、250 km/h、300 km/h、350 km/h、400 km/h)、列车运行方式改变(单线运行、双线运行)、沉降年限改变(0年、5年、10年、15年、20年)的设计工况,共包含50种工况。首先求解并研究高速列车在实际运营工况(地面未发生沉降、列车运行速度为300 km/h)下过桥,提取并分析了车体及桥梁的动力响应,得到列车、桥梁动力响应时程曲线。其次求解了50种设计工况,并将表征列车运行安全性、平稳性的车体动力响应(包括轮重减载率、车体垂向最大加速度、Sperling指数)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求解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速度为影响高速列车过桥安全性、平稳性的最重要因素,为确保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过桥,应严格控制列车运行速度;(2)地面沉降年限会影响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过桥,且该影响会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增大而增大,因此应做好对高速铁路线路及附近区域地面沉降的监测;(3)列车运行方式也会影响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过桥,且随着列车运行速度、地面沉降年限的增大该影响也会增大,因此在高速列车高速运行于沉降严重地区时应注意高速列车会车安全;(4)我国京沪高铁所运行的CRH 380号高速列车以300 km/h的速度过桥,在地面沉降年限为20年时,列车各项安全性、平稳性指标满足要求,即对地面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桥梁线形变化有较大的安全储备;(5)当列车以400km/h的速度过桥,地面发生沉降时高速列车安全性指标超出限值。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京沪高速铁路穿越地面沉降区时的安全平稳过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创新点如下:(1)在单一平台建立、求解了考虑地面不均匀沉降的高速列车-轨道-简支梁桥动力学耦合模型。(2)深入研究了高速列车运行速度、列车运行方式、地面沉降年限对高速列车过桥安全性、平稳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地面沉降区高速列车过桥行车安全判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4)
蒋建政,孙宇,郭宇,陈兆玮,王开云[4](2018)在《路基沉降对低地板有轨电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路基沉降会导致轨道变形,进而改变轨面的几何平顺性,并最终影响车辆动力学性能。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详细考虑各车辆之间的耦合作用,建立了考虑路基沉降的低地板有轨电车-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路基沉降对低地板有轨电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路基沉降会明显增大低地板有轨电车系统的振动;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钢轨位移、轮轨垂向力受沉降波深和波长的影响,增大沉降幅值或减小波长均会加剧车辆系统的动力学响应。(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路月芹[5](2017)在《基于自保守混凝动力学的煤泥水絮凝沉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索占地面积小、絮凝效果好的一种新型自保守混凝反应设备,通过数值模拟和絮凝沉降实验考察不同流速和反应器结构对絮凝效果的影响,探索最优的设备结构及最佳的水力学条件。首先,根据自保守混凝动力学理论,推导出螺旋导流装置的结构参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计算G0为300-1,煤泥水浓度为40g/L,粒度为0.02mm时的絮凝反应器结构参数,用于模拟和设计;同时放大螺旋外径、改变流道长度以探讨反应器结构对絮凝效果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煤泥水沿螺旋导流装置Z轴(竖直)方向,流体速度逐渐减小;由中心面上湍动能及有效能耗变化可知,较多的螺旋圈数和较大的入口流速对絮凝更有利;经理论计算得到的速度梯度与模拟得到的速度梯度变化趋势相同,均逐渐较小,但前者数值比后者大;同时也验证了自保守絮凝沉降反应器设计的合理性。煤泥水絮凝沉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絮凝反应器而言,随着初始流速的增加,溢流浊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底流浓度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因此存在最佳初始流速,初始流速过低或过高均对絮凝过程不利。由不同的絮凝反应器实验结果对比可知,多螺旋大直径的反应器絮凝沉降效果更好,最佳初始流速为0.151m/s。结合实验结果与模拟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当反应器内部体积加权湍动能在0.0068m2s-2~0.0027m2s-2之间,体积加权有效能耗在0.166m2s-3~0.042m2s-3之间时能有利于保证较好的絮凝效果。分段采样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当初始流速均为0.151m/s时,对于同一反应器而言,絮体平均粒径及分形维数随着颗粒在螺旋流道中的流动而逐步增大,未出现明显剪切破碎现象。在本文考察的反应器中,当结构参数为:外筒高度1500mm,外筒直径100mm,内筒直径80mm时,絮体的分形维数最大,为2.1103,密实最好,沉降效果最佳。因此,依据自保守混凝动力学设计的絮凝沉降反应器能较好的满足煤粒沉降过程的水力条件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6-01)
蓝文晓[6](2017)在《单纯尘肺与尘肺结核右心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参数和红细胞沉降率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纯尘肺与尘肺结核在右心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参数和红细胞沉降率的差异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78例男性尘肺病患者,根据有无合并肺结核分为单纯尘肺组(41例)、尘肺结核组(37例)。选择男性健康对照组(34例)。收集一般资料,计算体重指数(BMI)。超声心动图测量研究对象的右室流出道内经(D_(RVOT))、主肺动脉内经(D_(MPA))、肺动脉瓣及右室流出道前向血流速度(V_(PA)、V_(RVOT))、右室流出道时间流速积分(TVI_(RVOT))、叁尖瓣反流峰值速度(V_(TR))、叁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等容收缩时间(ICT)、等容舒张时间(IRT)及右室射血时间(ET),计算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血管阻力(PVR)及右室Tei指数(RV-Tei)。血液流变学参数: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压积(PCT)。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单纯尘肺组、尘肺结核组BMI小于健康对照组,尘肺结核组小于单纯尘肺组(P<0.05)。(2)尘肺结核组接尘时间小于单纯尘肺组(P<0.05)。(3)单纯尘肺组、尘肺结核组D_(RVOT)较健康对照组增宽(P<0.05),单纯尘肺组与尘肺结核组数值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单纯尘肺组、尘肺结核组PASP高于健康对照组,尘肺结核组大于单纯尘肺组(P<0.05)。(5)单纯尘肺组、尘肺结核组PVR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尘肺结核组与单纯尘肺组比较无差异(P>0.05)。(6)单纯尘肺组、尘肺结核组V_(PA)、V_(RVOT)较健康对照组减慢(P<0.05),尘肺结核组与单纯尘肺组比较无差别(P>0.05)。(7)单纯尘肺组、尘肺结核组TAPSE小于健康对照组,尘肺结核组小于单纯尘肺组(P<0.05)。(8)单纯尘肺组、尘肺结核组RV-Tei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尘肺结核组大于单纯尘肺组(P<0.05)。(9)单纯尘肺组、尘肺结核组HCT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尘肺结核组小于单纯尘肺组(P<0.05)。(10)单纯尘肺组、尘肺结核组PCT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单纯尘肺组与尘肺结核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11)尘肺结核组ESR较健康对照组、单纯尘肺组明显升高(P<0.05),单纯尘肺组与健康对照组间ESR数值无差异(P>0.05)。(12)ESR与PASP、RV-Tei呈正相关(r=0.36,P<0.05;r=0.31,P<0.05),与TAPSE呈负相关(r=-0.29,P<0.05)。结论单纯尘肺及尘肺结核患者右室功能均降低,其中尘肺结核患者降低更显着,且尘肺病患者右心功能随着红细胞沉降率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在单纯尘肺、尘肺结核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定期检测患者的右室功能指标、红细胞沉降率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钟伟良[7](2016)在《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动力学特性与结构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离心沉降分离设备,其转子系为由转鼓与螺旋同心装配的特殊双转子结构,振动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本文针对某型高速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开展了振动测试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的研究,分析了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主要的振动故障,研究了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的动力学特性。针对负载工况下的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进行了系统的振动测试,包括开机过程、匀速过程和停车过程,并应用时域图、幅频图、轴心轨迹和频谱图等方法分析了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的振动特征,得到了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的临界转速为4833r/min。结果表明,采用测定副临界转速法来确定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的临界转速是有效的,而且还可以避免机器在临界转速下运行保障机器的安全;同时由于转鼓与螺旋之间存在差转速,振动会伴随着“拍振”,这使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振动的危险性更高,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更大。采用有限元软件方法建立了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转子系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转子动力学计算分析,得到了转鼓、螺旋和不同工况下转子系的涡动频率、临界转速、相应振型以及物料参数对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临界转速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后转子系的各阶临界转速低于其部件转鼓和螺旋相应的各阶临界转速,耦合后转子系的振型与转鼓和螺旋的涡动频率由低到高排列所相应的振型一一对应;同时,空载下转子系的临界转速为4914.2r/min,负载下转子系的临界转速为4857.7r/min,差别为1.15%,因此在实际工程上计算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的临界转速时,可忽略物料的影响。在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转子系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耦合机座与转子系构建了整机叁维有限元模型,对负载工况下的整机进行转子系动力学计算分析,得到了整机的临界转速、相应振型及不平衡响应特性,并就机座的结构参数对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临界转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的最低阶临界转速由刚度最低的部件决定;改变机座的结构参数对机座激励引起的整机振动产生较大的影响;经过优化改造后,整机正常工况下的振动由原来6.0mm/s下降到3.4mm/s,降幅43%,优化效果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结构的优化设计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对旋转机械的振动故障诊断和防振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杨然哲,朱克强,荆彪,张大朋,汤志臣[8](2015)在《沉降式网箱群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基于集中质量法对网衣进行了等效简化处理,在Orca Flex中建立了4?2型式的网箱群简化模型。通过改变浮圈以及浮标的密度,实现了网箱群浮于水面、浮标伴随网箱群下沉以及网箱群下沉而浮标浮于水面叁种状态之间的转换,对比分析了这叁种工况下锚泊系统的有效张力变化,结合网箱沉降后的变形情况给出了网箱群沉降技术的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5年01期)
曹晶,高思佳,储昭升,王毅力[9](2015)在《鄱阳湖悬浮颗粒物絮凝沉降典型藻类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鄱阳湖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可能导致的鄱阳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本文研究了鄱阳湖悬浮颗粒物絮凝沉降3种典型藻类的动力学过程.以铜绿微囊藻(蓝藻)、四尾栅藻(绿藻)和菱形藻(硅藻)为研究对象、鄱阳湖采集沉积物为悬浮颗粒物,使用混凝试验搅拌仪模拟动力学条件,在颗粒物投加量为20 mg·L-1时分别研究了静置沉降时间、扰动强度和扰动时间对颗粒物絮凝沉降藻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絮凝沉降效率:蓝藻>绿藻>硅藻.在扰动强度为20 s-1、扰动时间为30 min时,0.5~4 h静置沉降时间均促进3种藻类的絮凝沉降.绿藻和硅藻的絮凝沉降效率随着静置沉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前0.5 h的絮凝沉降效率最大;而蓝藻的絮凝沉降效率变化无明显规律.扰动时间和静置沉降时间均为30 min时,随着扰动强度在2~40 s-1增加时,3种藻的絮凝沉降效率逐渐增大.扰动强度为20 s-1、静置沉降时间为30 min时,5~60 min扰动时间均促进藻细胞的絮凝沉降,并且随着扰动时间的增加,絮凝沉降效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30 min为蓝藻絮凝沉降的最佳扰动时间,絮凝沉降效率为12.56%;45 min为绿藻和硅藻絮凝沉降的最佳扰动时间,絮凝沉降效率分别为11.93%和7.54%.因此,水动力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悬浮颗粒物与藻类的絮凝沉降效率发生变化,从而对藻类的群落结构以及水华发生规律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刘波,李忠媛,李鑫钢,李洪[10](2014)在《液固流化过程颗粒沉降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溶剂萃取是分离或移除固体颗粒中有效成分或污染物的有效方法,其中萃取塔中液固二相的流化性能对于塔内的热质传递效率具有关键作用。由于液固流化过程固有的复杂性,目前仍难对该过程进行精确的理论描述。文中综述了液固体系流化过程中颗粒沉降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液固流态化的概念与分类。分别对均一粒径颗粒沉降和多粒径颗粒沉降的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对文献提出的理论关联式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最后,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4年12期)
沉降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对高速车辆的行车安全性及舒适度影响较大.本文研究了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与钢轨变形的映射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分析高速动车通过该区域时的动力学特性.首先,分析了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引起钢轨变形的机理.然后,建立了铺设有CRTS-Ⅲ型板式轨道的路桥过渡段有限元模型,通过大量计算,分析了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与钢轨变形的映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最小二乘多项式拟合原理,得到该映射关系的函数表达.最后,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了高速动车以不同方向通过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路桥过渡段发生不均匀沉降后的钢轨变形可通过函数式进行描述.轮轨垂向力随着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差的增加变化不明显,车体垂向加速度随着过渡段沉降差的增加而增大.动力学分析结果可为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施工与养护维修提供技术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降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吴维新,苗子旭,龙佳,库建刚.颗粒沉降动力学特性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19
[2].何春燕,陈兆玮,翟婉明.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与钢轨变形的映射关系及动力学应用[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8
[3].花邦杰.地面沉降区高速列车过桥动力学分析与安全判据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8
[4].蒋建政,孙宇,郭宇,陈兆玮,王开云.路基沉降对低地板有轨电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5].路月芹.基于自保守混凝动力学的煤泥水絮凝沉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6].蓝文晓.单纯尘肺与尘肺结核右心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参数和红细胞沉降率的对比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7
[7].钟伟良.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动力学特性与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6
[8].杨然哲,朱克强,荆彪,张大朋,汤志臣.沉降式网箱群动力学分析[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5
[9].曹晶,高思佳,储昭升,王毅力.鄱阳湖悬浮颗粒物絮凝沉降典型藻类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5
[10].刘波,李忠媛,李鑫钢,李洪.液固流化过程颗粒沉降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