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界膜剥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标准内界膜剥离,扩大内界膜剥离,黄斑裂孔,黄斑裂孔闭合指数
内界膜剥离论文文献综述
黄惠嫔,王艳菊,柯瑞莉,张向荣[1](2019)在《两种内界膜剥离方式治疗MHCI<0.7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中不同内界膜剥离方式治疗黄斑裂孔闭合指数(MHCI)<0.7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05/2017-05收治的MHCI<0.7 IMH患者88例88眼随机分为A组(44眼,行扩大内界膜剥离术)和B组(44眼,行标准内界膜剥离术),观察两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暗点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mo,A组患者黄斑裂孔闭合率明显高于B组(91%vs 75%,P<0.05),BCVA优于B组(0.47±0.05 vs 0.74±0.14,P<0.05),中心暗点眼数占比低于B组(4% vs 23%,P<0.05),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1%vs 9%,P>0.05)。结论:临床治疗MHCI<0.7的IMH采用扩大内界膜剥离术较标准内界膜剥离术疗效更突出,前者视网膜功能恢复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吴其正,李思媛[2](2019)在《黄斑裂孔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的观察及预后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黄斑裂孔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的观察及预后情况。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90例黄斑裂孔患者根据手术分组。对照组开展不剥离内界膜手术,观察组开展内界膜剥离手术。分析效果;手术的时间、切口愈合的时间;施术前后患者视功能的恢复水平、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情况;施术过程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效果100.00%相对对照组66.67%更高(χ~2=7.971,P<0.05)。观察组施术过程和术后并发症3例(6.67%)低于对照组10例(22.22%)(χ~2=4.939,P<0.05)。观察组手术的时间、切口愈合的时间(234.02±20.12)min、(6.01±1.61)d长于对照组(162.14±10.24)min、(8.15±3.21)d(t=8.223、9.311,P<0.05)。施术后观察组视功能的恢复水平、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情况(0.40±0.11)、(169.15±26.16)Nv/deg、(90.24±23.61)Nv/deg优于对照组(0.25±0.09)、(119.12±20.24)Nv/deg、(75.21±14.62)Nv/deg (t=6.823、7.032、6.812.P<0.05)。结论黄斑裂孔患者行内界膜剥离手术效果确切。(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谢培培,齐绍文[3](2019)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该院收治的68例(68眼)IM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施行手术,对照组患者行临床常规玻璃体切割术,试验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所有患者在术前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眼底镜、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常规检查,且于术后1周,1、3、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述常规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BCVA、达到裂孔闭合所需要的时间及裂孔愈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裂孔闭合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BCAV均显着提高,且试验组患者BCAV和裂孔闭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达到裂孔闭合所需要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IMH的疗效较好,可显着提高患者的视力及黄斑裂孔闭合率,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05期)
徐正邦[4](2018)在《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的临床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进行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剥离体切割术与内界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剥离切割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性。结果根据数据表明,研究组的有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患者有较好的临场效果,安全可靠,推荐于临床治疗或研究。(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84期)
李春敏[5](2018)在《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36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治疗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结果:治疗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视力水平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总时间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的有效性显着,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27期)
李斌,孔宁[6](2018)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行25 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的43例43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术前测量黄斑裂孔最小直径、裂孔最大基底直径、裂孔高度,并计算裂孔牵拉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及黄斑裂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等参数。术后随访3~36个月,观察患眼术后BCVA、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分析该术式下影响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43例43眼中黄斑裂孔闭合者37眼(86.05%),其中完全闭合29眼,暴露性闭合8眼,未闭合6眼。手术前患眼BCVA为(1.15±0.35)logMAR,术后为(1.04±0.40)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P=0.003)。术前黄斑裂孔最小直径、最大基底直径与术后BCVA(logMAR)呈正相关,THI及MHI与术后BCVA(logMAR)呈负相关(均为P<0.05)。术后BCVA与术前黄斑裂孔高度无相关性(P=0.339)。当THI>1.0或MHI>0.5时,黄斑裂孔闭合率(包括完全闭合和暴露性闭合)为100%,当THI>0.5或MHI>0.3时,黄斑裂孔闭合率(包括完全闭合和暴露性闭合)分别为94.74%和97.14%。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疗效较好,THI、MHI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8年07期)
岳金良[7](2018)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视网膜复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84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以及视网膜复位率。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可有效提高其最佳矫正视力,改善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且视网膜复位率较高。(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臧冬晓[8](2018)在《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与评价玻璃体切割术(PPV)与内界膜剥离术(ILMP)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效果。方法 82例(82眼)MHRD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1例(41眼)。A组给予PPV与ILMP联合治疗,B组给予PPV单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视网膜复位成功35例,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为85.37%;B组视网膜复位成功26例,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为63.41%;两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视力下降5例,视力不变6例,视力增加30例,视力改善率为73.17%;B组视力下降8例,视力不变15例,视力增加18例,视力改善率为43.90%;两组视力改善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视野缺损1例,高眼压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32%(3/41);B组视野缺损1例,晶状体浑浊2例,高眼压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20%(5/4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MHRD患者行PPV与ILMP联合治疗,可显着提高患者的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促进其视力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临床可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蔡国华,刘苏,郝珊珊[9](2018)在《内界膜剥离重置联合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护理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手术护理在内界膜剥离重置联合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重要性。手术护理配合主要包括术前访视、饮食指导、散瞳宣教、术前心理疏导、手术中护理配合、术后体位、饮食的指导等。8例患者经过术前积极宣教、术中心理疏导、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体位的指导、定期随访等护理工作的完善,无1例出现麻醉、心脑血管意外及眼部严重并发症。认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在内界膜剥离重置联合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是极其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下旬刊)》期刊2018年02期)
李凤至,孙连义,白淑玮,邵娟[10](2017)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MHRD)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MHR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患者眼部麻醉,对照组患者行闭合式标准叁切口玻璃体切割术,观察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情况、视力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改善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显着(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与对照组患者的10.00%(4/40)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能够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率与黄斑裂孔闭合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7年33期)
内界膜剥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的观察及预后情况。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月90例黄斑裂孔患者根据手术分组。对照组开展不剥离内界膜手术,观察组开展内界膜剥离手术。分析效果;手术的时间、切口愈合的时间;施术前后患者视功能的恢复水平、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情况;施术过程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效果100.00%相对对照组66.67%更高(χ~2=7.971,P<0.05)。观察组施术过程和术后并发症3例(6.67%)低于对照组10例(22.22%)(χ~2=4.939,P<0.05)。观察组手术的时间、切口愈合的时间(234.02±20.12)min、(6.01±1.61)d长于对照组(162.14±10.24)min、(8.15±3.21)d(t=8.223、9.311,P<0.05)。施术后观察组视功能的恢复水平、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情况(0.40±0.11)、(169.15±26.16)Nv/deg、(90.24±23.61)Nv/deg优于对照组(0.25±0.09)、(119.12±20.24)Nv/deg、(75.21±14.62)Nv/deg (t=6.823、7.032、6.812.P<0.05)。结论黄斑裂孔患者行内界膜剥离手术效果确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界膜剥离论文参考文献
[1].黄惠嫔,王艳菊,柯瑞莉,张向荣.两种内界膜剥离方式治疗MHCI<0.7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9
[2].吴其正,李思媛.黄斑裂孔行内界膜剥离治疗的观察及预后情况研究[J].系统医学.2019
[3].谢培培,齐绍文.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9
[4].徐正邦.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的临床价值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5].李春敏.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36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8
[6].李斌,孔宁.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8
[7].岳金良.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离术对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患者视网膜复位的影响[J].临床医学.2018
[8].臧冬晓.玻璃体切割与内界膜剥离术联合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8
[9].蔡国华,刘苏,郝珊珊.内界膜剥离重置联合气体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护理配合[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
[10].李凤至,孙连义,白淑玮,邵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