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论文-金盼

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论文-金盼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先秦道家,生态伦理,生态伦理价值

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金盼[1](2018)在《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特征及其现实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工业化以来,生态与工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倡导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站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视角上,倡导“知常知和”的平衡理念,立足于“知足知止”的实践原则,体现了“寄情山水”的伦理情怀。以高度的哲学性、深沉的宇宙性和朴实的自然性彰显出宝贵的价值品质。挖掘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为解决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生态问题提供重要思想指导和理论渊源,有利于更好更实际地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文章开始主要解释了该论文的选题理由和选题意义,并从当代学者对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特征的研究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梳理和简单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章的研究目标、方法和创新之处。其中文章的研究目标是要首先回归文本,深度剖析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产生的依据和基础,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其精神主旨。其次在与先秦儒墨两家生态思想对比基础上得出先秦道家生态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局限性。最后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地分析当下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背景,试图运用先秦道家生态伦理中“物我为一”等生态伦理思想正确分析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结合我国“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理念,为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理论依据,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现实启示。力图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适度的调和点,平衡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引导人们养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和价值观。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把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同时期儒家、墨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思想主旨及其基本特征,更好地把握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本文正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第二部分在与先秦儒墨两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比较之上总结了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及局限性,第叁部分阐述了先秦道家生态思想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第一部分,先秦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包括“物我为一”的整体视角;知和曰明的平衡理念;“知足知止、顺乎自然”的实践原则;“自然无为”成就“至德之世”的伦理追求。第二部分,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特点及局限性。首先,结合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历史背景,以及与先秦儒墨两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先秦道家生态思想的独特之处:一是顺物自然型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思想;二是人道法天道的生态道德演进;叁是万物平等的生态理念;四是从生态整体主义出发的实践原则。其次,在先秦道家生态思想的特点基础上总结其局限性:一是弱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忽略了生态环境内部斗争的必然性;叁是忽视了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四是片面看待人的实践活动,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合理成分;五是农耕文明的历史局限性。第叁部分,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一方面是对我国构建生态伦理体系的理论意义:一是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树立“万物齐一”的生态价值观;叁是树立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四是坚持“无为”之为的开发原则;五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另一方面是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一是在政治上执政者要顺天法道,无为而治;二是在经济上借鉴“缘督以为经”的开发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叁是在文化层面要加强“知足知止、少私寡欲”的生态理念教育;四是在社会层面要引导人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德之世”。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防霾口罩成为必备品的今天,迫切需要我们认清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伦理关系,人对自然生态的关切已由之前被认为是虚假的义务,演变成今天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先秦道家生态伦理从人的最深处的思想进行探析,力求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内在原因,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为我们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智慧来源。(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武志琴[2](2014)在《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于日益兴盛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中,是人们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伦理诉求,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这并不是西方学界的独创,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就包括道家,甚至可以追溯至先秦道家。揭示和研究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和有价值的理论元素,不仅可以继承和弘扬道家的传统思想及理论成果,而且有助于扩展和丰富中国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进一步达到反思并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最终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问题提供启示和指导的作用。本文就是要探索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从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道”出发,分析了道作为宇宙中的终极实在,产生了天地万物,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人类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揭示了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运用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中的整体主义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具体论述“物我同一”的整体观念与“物无贵贱”的平等观念,在肯定人与大自然统一的基础上,赋予天地万物同等的道德地位,进而提出人的道德义务,要求人类追求先秦道家“万物不伤”的生态道德思维与“自然无为”的生态道德境界,正确地认识大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第叁部分在对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分析与认识的基础上,挖掘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其与我们现代社会中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最终追求人与环境的良性发展与互动。(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4-06-01)

吴博[3](2012)在《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从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原则;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生态自然思想;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态循环意识;知足寡欲、见素抱朴的生态消费思想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对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挖掘、探讨和学习,对当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2年06期)

王英[4](2009)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何以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尤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各国为增强实力、发展经济,都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世界性的工业化和与之相伴随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引起了环境污染危机的全面爆发,环境哲学(亦称环境/生态伦理学)也应时而生。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环境哲学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最前沿也最具活力的“显学”。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中,生态危机问题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有学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要想克服生态危机,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故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了环境哲学中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采用了哲学诠释学、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深层生态学与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之比较为例,从叁个方面论述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何以可能这一主题。首先,从分析环境哲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内涵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作为一种价值观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内涵及其特点。其次,通过对深层生态学与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论述了深层生态学的理论来源之一——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意蕴,从而揭示了深层生态学实质上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最后,从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哲学之为环境哲学之依托的角度,论述了以深层生态学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利己主义的扩大和延伸”,是“通过扩展自我而鼓励某种更为宽广的利益”,故其实质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所以无论在人类的昨天、今天还是明天,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都是不可能的。并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是生态系统发展的必然。先秦道家的生态哲学思想能为环境哲学提供诸多有益启示,是我们应对生态危机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资源和智慧源泉。(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09-04-20)

安巧珍[5](2008)在《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出了宝贵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和谐是先秦道家思想体系中最显着的特征,它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生存状态。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天合天是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主要思想,这对我们今天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期刊2008年04期)

杜宗才[6](2007)在《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价值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先秦道家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07年01期)

余卫国[7](2004)在《先秦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和人为的关系问题,既是先秦儒家和道家讨论的中心论题,也是现代生态哲学的首要问题。儒家以仁为本,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明确提出了仁民爱物、厚德载物,取物以时、取物不尽和养备动时、强本节用的生态伦理思想。而道家则师法自然,主张返朴归真,不为物役,明确提出了主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和知常曰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生态伦理思想。相比之下,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于日益兴盛的生态环境保护运动中,是人们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伦理诉求,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这并不是西方学界的独创,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其中就包括道家,甚至可以追溯至先秦道家。揭示和研究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和有价值的理论元素,不仅可以继承和弘扬道家的传统思想及理论成果,而且有助于扩展和丰富中国的生态伦理思想,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进一步达到反思并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最终为解决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问题提供启示和指导的作用。本文就是要探索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从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道”出发,分析了道作为宇宙中的终极实在,产生了天地万物,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人类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揭示了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运用与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中的整体主义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具体论述“物我同一”的整体观念与“物无贵贱”的平等观念,在肯定人与大自然统一的基础上,赋予天地万物同等的道德地位,进而提出人的道德义务,要求人类追求先秦道家“万物不伤”的生态道德思维与“自然无为”的生态道德境界,正确地认识大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第叁部分在对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分析与认识的基础上,挖掘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其与我们现代社会中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最终追求人与环境的良性发展与互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金盼.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特征及其现实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8

[2].武志琴.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14

[3].吴博.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J].理论界.2012

[4].王英.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何以可能[D].贵州师范大学.2009

[5].安巧珍.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

[6].杜宗才.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现代价值新探[J].南方论刊.2007

[7].余卫国.先秦儒家和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标签:;  ;  ;  

先秦道家生态伦理思想论文-金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