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兴奋性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兴奋性氨基酸,EAA,毒性研究,神经系统
神经兴奋性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方晖,刘艳丽,阴忆烽,宋云扬[1](2019)在《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系统的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兴奋性氨基酸(EA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元的主要兴奋性递质。根据对中枢神经系统(CNS)作用的不同,哺乳动物氨基酸类递质分为两类:(1)抑制性氨基酸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牛磺酸等;(2)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等。其中谷氨酸是最重要,也是研究最深入的兴奋性氨基酸。(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刘玉玉,王强[2](2019)在《以兴奋性毒性机制为靶点的神经保护策略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兴奋性毒性是最早发现并被广泛认可的脑缺血卒中后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当大脑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由于代谢障碍,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与重摄取出现障碍,最终导致大脑缺血区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水平迅速升高~[1]。随后谷氨酸受体的激活导致钙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进而导(本文来源于《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杨劲松[3](2016)在《黄芩提取物对NMDA受体介导大鼠兴奋性毒性神经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讨黄芩乙醇提取物对大鼠原代皮质神经元细胞培养物中兴奋性毒性神经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2)采用LC-ESI-MS-MS/HPLC分析技术,对黄芩提取物的植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1)采用溶剂为95%乙醇、时间为4h的索氏提取法,并在40℃下运用旋转蒸发仪提取浓缩得到黄芩乙醇提取物;(2)进行原代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的分离培养,用NMDA和Glu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性毒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神经元的细胞形态,并用LDH的释放量评价黄芩乙醇提取物的神经保护作用;(3)进行突触膜受体结合研究,采用[3H]MDL105,519结合实验和[3H]MK-801结合实验初步探讨黄芩乙醇提取物对NMDA潜在的抑制作用;(4)采用LC-ESI-MS-MS/HPLC分析技术对黄芩乙醇提取物的活性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初步分析。结果:(1)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细胞,正常对照组中,细胞具备神经元的典型形态特征:轴突、树突生长较好,连接成网状,细胞核膜清晰;而Glu处理组表现出树突细胞破裂,核轮廓模糊及细胞肿胀等特征;100 mg/mL的黄芩乙醇提取物能够改善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情况,表现出规律的和清晰的轴突和树突;(2)LDH活性的测定实验表明,黄芩乙醇提取物对LDH的释放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在100 μg/ml的浓度时,几乎90-95%的神经元免受兴奋性毒性的伤害,其中在Glu和NMDA诱导神经兴奋性损伤实验中的IC50值分别是60.01,28.60μg/ml;(3)[3H]MDL105,519特异性结合实验表明,黄芩乙醇提取物的浓度达到100 μg/ml时,超过90%的[3H]MDL 105,519的结合被提取物置换,其中IC50值为35.1 μg/ml;[3H]MK-801特异性结合实验表明黄芩乙醇提取物的浓度在100 μg/ml的浓度,大约80%的[3H]MK-801的结合被提取物置换,其中IC50值是65.1μg/ml;(4)通过LC-ESI-MS-MS/HPLC分析技术检测,对黄芩乙醇提取物的植物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定了 6个化学成分,分别为:汉黄芩素,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在黄芩乙醇提取物中其含量分别0.316%,0.182%,0.089%,0.112%,0.092%,0.105%,其中汉黄芩素是含量最大的成分。结论:(1)黄芩乙醇提取物对Glu或NMDA诱导的兴奋的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NMDA受体的阻断介导的,因此该提取物可以作为NMDA受体拮抗剂,有潜在的治疗多种神经系统性疾病的应用价值;(2)黄芩乙醇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汉黄芩素,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苷,野黄芩苷和千层纸素A,其中汉黄芩素含量最高,这为该天然产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11-01)
赵庆春,胡晓龙,刘佳,张亚琼,高凌月[4](2015)在《地骨皮甲素抗兴奋性神经毒性与抗氧化应激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受体)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离子型受体。当其过度激活可诱导神经兴奋毒性的增加,从而导致脑卒中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包括兴奋性毒性、钙离子超载、各种酶的激活、氧自由基的形成、再灌注后产生的炎症反应等,最终启动细胞凋亡程序引起细胞死亡,它们发生在不同时期,却又相互联系。其中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和钙离子超载是其他发病机制的触发者,而氧自由基的形成会激活凋亡信号通路,破坏线粒体功能致使线粒体继续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本文来源于《第一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暨2015年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3)
史明,张琛,赵钢[5](2015)在《原人参二醇单体化合物一人参皂甙Rd通过抑制Calcineurin调控的DAPK1活性保护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发有效治疗脑卒中的神经保护药物是一直以来神经病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我们在前期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中发现,一种从人参和叁七中提纯的原人参二醇单体化合物—人参皂甙Rd(Rd)对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显着有效,机制可能是Rd抑制伤后NMDA受体(NMDAR)介导的Ca2+超载。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明确Rd是否为NMDAR的一种有效抑制剂。(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期刊2015-09-18)
罗建红[6](2015)在《兴奋性毒性与神经保护的新靶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2015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8-19)
史明,张琛,赵钢[7](2015)在《人参皂甙Rd通过抑制Calcineurin调控的DAPK1活性保护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发有效、特异性高、且毒副作用小的治疗脑卒中的神经保护药是一直以来神经病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我们在前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发现,一种从人参和叁七中提纯的原人参二醇单体化合物一人参皂甙Rd(Rd)对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显着有效,机制可能是Rd可抑制损伤后NMDA受体介导的Ca2+超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Rd是否可作为NMDA受体的一种有效抑制剂。(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07-11)
刘康[8](2015)在《NOX2调控的Complexin Ⅱ在缺血性中风后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高的兴奋性氨基酸,尽管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参与了这一损伤过程。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生理情况下谷氨酸通过SNARE复合体介导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至突触间隙,SNAREs (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可溶性N-己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是由突触囊泡膜蛋白(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 VAMP)、突触膜蛋白(soluble N-ethylmaleimide 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25, SNAP25)口突触融合蛋白-1(Syntaxin-1)组成的多元复合体。现已明确,突触以钙依赖性胞裂外排方式释放神经递质依赖于SNARE复合体的装配过程,而这种装配过程又受其结合蛋白的影响,其中Complexinsl的作用非常重要。但在Complexins调控下SNARE复合体介导的神经递质释放过程是否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作用,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由于目前尚未发现针对Complexins的特异性阻断剂,我们通过研究Complexins及其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机制与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其他病理生理机制之间的关系来寻找干预Complexins通路的有效治疗措施。众所周知,自由基介导的氧化应激途径也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另有证据表明,在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中,抗氧化剂会逆转Complexins的表达变化,据此我们推测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Comlexins-SNARE复合体介导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释放的机制有可能受氧化应激机制调控。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模型,并通过细胞糖氧剥夺法建立脑皮层神经细胞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模型,体内外分别应用基因敲低和RNA干扰等方法来研究SNARE复合体调控蛋白Complexins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通过行为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高效液相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后Complexins的表达变化,并明确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NARE复合体及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的影响。为了寻求对Complexins在缺血性脑损伤后作用的有效干预途径,我们通过使用NOX2基因敲除动物以及体外RNA干扰等方法研究了缺血性脑损伤后Complexins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机制受NADPH氧化酶NOX2催化亚基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的调控。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缺血脑组织皮层半暗带中Complexin Ⅰ和Complexin Ⅱ的表达均显着升高。由于Complexin Ⅱ主要定位于兴奋性神经突触,对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释放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继而使用携有靶向Complexin-Ⅱ shRNA的慢病毒进行体内外基因敲低,进一步明确了Complexin Ⅱ在缺血性脑损伤及SNARE复合体的装配和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中的作用。体外实验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过程。进一步利用NOX2基因敲除动物以及体外RNA干扰等方法,我们发现NOX2基因缺失可以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以逆转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及Complexin Ⅱ的表达。结论:本课题首次揭示了Complexins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机制中的作用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有望为充实、完善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新的内容,并首次证明了该作用受NADPH氧化酶NOX2介导的氧化应激通路所调控,从而为临床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4-08)
祁凤燕[9](2014)在《积雪草苷对NMDA诱导兴奋性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累积会过度激活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引起大量Ca2+内流,进而与细胞内的钙调蛋白(CaM)结合,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如活性氧(ROS)释放增多,导致兴奋性神经毒性,从而引起细胞凋亡甚至坏死。兴奋性毒性损伤参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如脊髓损伤、脑损伤、中风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积雪草苷(Asiaticoside,AS)是从伞形科植物积雪草中提取的叁萜类化合物,纯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文献报道其具有抗炎、镇痛、保肝、抗肿瘤、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以及恢复神经功能等多种治疗作用。然而,积雪草苷对谷氨酸诱导的兴奋性毒性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评价积雪草苷对NMDA引起的神经元兴奋性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取E14-15胎鼠,无菌条件下取大脑皮层组织并剪碎,加0.125%胰蛋白酶37oC消化10-15min。在含10%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液中终止消化,制备单细胞悬液。以适宜密度接种于预先用多聚赖氨酸(PLL)包被的培养皿内,培养7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兔抗MAP2抗体)鉴定神经元含量。NMDA损伤模型的建立将皮层神经元在96孔板上培养7d后随机分组:对照组(Ctrl),NMDA损伤模型组。采用不同浓度(50μM,100μM,200μM,400μM)NMDA损伤30min后,全量换液(Neurobasal)继续培养24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初步选择显着降低细胞存活率的NMDA浓度。接着检测该浓度在不同时间点(15min,30min,60min)对神经元的损伤程度。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将皮层神经元在96孔板上培养7d后随机分组:对照组,NMDA(200μM)损伤模型组,AS(0.1μM,1μM,10μM,100μM)组。给予AS预处理24h后加入NMDA损伤30min,全量换液(Neurobasal)继续培养24h,随后进行MTT检测。Hoechst/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将皮层神经元在24孔板上培养7d后随机分组:对照组,NMDA(200μM)损伤模型组,AS(10μM)组。给予AS预处理24h后加入NMDA损伤30min,全量换Neurobasal培养液继续培养24h,随后进行PI(10μg/ml)和Hoechst33258(10μg/ml)染色15min,4%多聚甲醛(PFA)固定20min,移至荧光显微镜下观测细胞凋亡或坏死。Western blot分析相关蛋白表达将皮层神经元在6孔板上培养,7d后随机分组并进行处理(同上)。弃去培养液,收集细胞,加入裂解液提取蛋白,超声裂解并制样。采用BCA法进行蛋白定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钙成像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将皮层神经元在35mm激光共聚焦专用皿上培养7d后随机分组(同上),其中模型组暂不给予NMDA。无镁-细胞外液(ECS)漂洗2次,加入Fluo-3/AM荧光染料至终浓度2.5μM,37oC培养30min。加入原培养基继续培养30min。移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小心滴加NMDA至终浓度200μM,实时观测荧光强度变化,以Fluo-3/AM的荧光强度变化衡量各组Ca2+浓度的变化。结果:1.小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原代培养原代神经元生长较好,轴突和树突连接成网状,具备典型神经元的形态特征,神经元纯度达95%以上,可用于后续实验。2. NMDA损伤模型的建立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发现,NMDA诱导神经元损伤的程度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中200μM NMDA损伤神经元30min后细胞活力显着降低(P <0.01)。后续实验采用这一模型。3.积雪草苷预处理提高了NMDA损伤神经元的细胞活性积雪草苷预处理后,NMDA损伤神经元细胞存活率随积雪草苷浓度的增大而升高,且当浓度达到10μM时细胞存活率较对照组开始有显着性差异(P <0.01),但单独使用积雪草苷对细胞存活率无影响(P>0.05)。4.积雪草苷预处理可抑制NMDA损伤神经元的细胞凋亡或坏死Hoechst/PI双染色检测结果显示,NMDA损伤组细胞死亡率达49.9±2.8%(与对照组比,P <0.01),积雪草苷预处理组则显着降低了细胞凋亡或坏死的数量(19.3±2.3%,P <0.01)。5.1.积雪草苷预处理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00μM NMDA干预显着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P <0.01),并且升高Bax蛋白表达水平(P <0.01)和Bax/Bcl-2比率(P <0.01)。然而,积雪草苷预处理组可显着逆转NMDA诱导的Bcl-2(P <0.01)、Bax(P <0.05)以及Bax/Bcl-2(P <0.01)的水平变化。5.2.积雪草苷预处理对NMDA受体亚型GluN2A和GluN2B的作用NMDA干预后,GluN2B受体亚型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然而叁个实验组中GluN2A受体表达量无差异。与NMDA损伤组相比,10μM AS预处理组显着降低了GluN2B受体的过表达(P <0.01),而对GluN2A受体表达无影响(P>0.05)。6.积雪草苷预处理抑制NMDA诱导的细胞内钙超载钙离子浓度实时监测发现,加入NMDA(200μM)后,Ca2+浓度瞬间升高,在之后的四分钟内Ca2+浓度缓慢下降,直到保持一个稍高于对照组的稳定浓度。积雪草苷预处理组则可显着减弱NMDA诱导的钙内流的幅度和速度。结论: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积雪草苷预处理可下调GluN2B受体表达,进而抑制或部分抑制GluN2B受体介导细胞内钙超载,并且降低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从而保护大脑皮层神经元免受NMDA诱导的兴奋性毒性损伤。(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张琛[10](2013)在《人参皂苷Rd作用于NMDA受体抵抗神经兴奋性毒性损伤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型谷氨酸受体NMDA受体(NMDAR)是一类重要的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对钙离子具有高通透性是其重要特点。缺血性脑卒中等病理情况下,NMDAR过度激活会介导过量钙离子内流,造成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大量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等不同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临床前研究表明,抑制或阻断NMDAR能够有效减轻神经元的病理损伤。但是,NMDA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试验却常常由于无明确有效性或者不可耐受的副作用而失败。随着对NMDAR亚单位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深入认识,高选择性的干预NMDAR亚单位功能为开发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剂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组前期体内外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人参皂苷Rd (GSRd)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效应,提示GSRd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神经保护剂。但是其作用机制和靶点尚不明确。我们前期研究提示GSRd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NMDAR有关。由于NMDAR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上,采用神经电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讨了GSRd神经保护作用与NMDAR之间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揭示GSRd的作用机制及潜在靶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人参皂苷Rd对NMDA受体电流的调节作用目的:本课题前期研究提示GSRd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NMDAR有关。因此,本部分实验首先探讨NMDAR是否为GSRd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靶点。方法: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至10-14d用于实验。采用膜片钳技术和“Y型管”给药系统,在无镁外液环境下记录大鼠海马神经元的NMDA受体电流,并给予GSRd和不同NMDA受体拮抗剂干预,观察GSRd对NMDA受体电流的影响。建立兴奋性毒性损伤模型,记录兴奋性毒性损伤情况下NMDA受体电流变化,并观察GSRd处理对该电流的影响。结果:1.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上,给予NMDA刺激可迅速诱发出明显的内向电流,该电流具有快速部分脱敏的特点。给予NMDAR拮抗剂AP-5和MK-801均能够显着抑制该电流,表明我们记录到的是典型的NMDA受体电流。2. GSRd能够明显减小NMDA受体电流峰值,并且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其EC50为7.7μM。3.兴奋性毒性损伤后记录到的NMDA受体电流峰值较正常状态下诱发电流峰值明显增大,而给予GSRd处理后NMDA受体电流峰值较损伤组明显减小,表明在兴奋性毒性损伤情况下GSRd亦能够明显抑制NMDAR的活动。结论:GSRd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NMDAR通道活动,并且在兴奋性毒性损伤情况下仍能够明显降低过度开放的通道活动,提示NMDAR可能是GSRd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靶点。第二部分人参皂苷Rd对NMDA受体调节作用的亚单位选择性目的:功能性NMDAR主要由两个NR1亚单位和两个NR2A或两个NR2B亚单位组成,研究表明NR2A和NR2B亚单位在突触内外的分布和功能是不同的。本部分实验中我们进一步分离NMDA受体电流成分,观察GSRd对NMDAR的调节作用是否具有亚单位选择性。方法: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至10-14d用于实验。采用膜片钳技术和“Y型管”给药系统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记录NMDA受体电流,分别给予NR2A亚单位选择性拮抗剂NVP-AAM077和NR2B亚单位选择性拮抗剂ifenprodil干预,观察它们是否影响GSRd对NMDA受体电流的调节作用。记录NMDA受体成分的微小突触后电流(NMDAR-mEPSC)以反映突触内NMDAR活动,按照MK-801抑制方案分离突触外NMDA受体电流,分别观察GSRd对二者的影响。在HEK293细胞上转入重组NR1/NR2A受体和NR1/NR2B受体,分别记录NR1/NR2A受体电流(INR1/NR2A)和NR1/NR2B受体电流(INR1/NR2B),观察GSRd对这两种电流的影响。使用NMDAR放射性配基[3H]CGP39653进行配基受体结合实验,检测GSRd对NMDAR的亲和力。结果:1. NVP-AAM077并未影响GSRd对NMDA受体电流的抑制作用,而ifenprodil则能够完全消除GSRd对NMDA受体电流的抑制作用。2. GSRd处理前后海马神经元突触内NMDAR-mEPSC的频率和幅度均没有明显变化。但是GSRd能够明显减小突触外NMDA受体电流的峰值。3. GSRd对转染HEK293细胞INR1/NR2A和INR1/NR2B均无明显影响。GSRd对[3H]CGP39653特异性结合的抑制率较低,提示其与NMDAR的亲和力较低。结论:GSRd对NMDAR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亚单位选择性,可能主要通过影响NR2B亚单位降低NMDAR通道活动。但是转染实验和结合实验结果提示,GSRd可能并非通过直接结合受体上的配基结合位点发挥效应,而可能是通过间接途径调节NMDAR活动。第叁部分NR2B亚单位磷酸化参与人参皂苷Rd抵抗兴奋性毒性损伤的作用目的:NMDAR的NR2B亚单位具有较长的细胞内段,其上有多个磷酸化调节位点,对于NMDAR功能活动的调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部分实验主要探讨磷酸化调节是否参与GSRd减小NMDAR活动抵抗兴奋性毒性损伤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至10-14d用于实验,采用膜片钳技术和“Y型管”给药系统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记录NMDA受体电流,给予不同激酶抑制剂处理,观察它们对GSRd减小NMDA受体电流效应的影响。建立兴奋性毒性损伤模型,并给予GSRd处理,进行western blot分析,检测NMDA受体NR2B亚单位总蛋白和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检测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以及Akt和ERK的活性变化,反映神经元损伤和存活状况。结果:1. PKC抑制剂G6983能够阻断GSRd对NMDA受体电流的减小作用,而酪氨酸激酶Src抑制剂PP2和CaMKII抑制剂CK59对GSRd的作用均无影响。2.兴奋性毒性损伤以及给予GSRd处理后,NMDAR各亚单位的总蛋白表达均没有明显变化,NR2B亚单位Tyr1472和Ser1480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亦没有明显变化。但是Ser130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在兴奋性毒性损伤后显着升高,而给予GSRd处理后,该位点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3.兴奋性毒性损伤后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明显增高,而给予GSRd处理后其表达水平显着降低。NMDA损伤后Akt和ERK的总蛋白水平没有明显变化,但磷酸化Akt和ERK水平明显降低,而给予GSRd干预损伤后,二者磷酸化水平较兴奋性毒性损伤组均有明显的恢复。结论:GSRd可能通过抑制NR2B亚单位的Ser1303位点磷酸化,调节NMDAR通道活动,从而减轻兴奋性毒性损伤,改善神经元的存活状态,这可能是GSRd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通路。(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3-05-01)
神经兴奋性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兴奋性毒性是最早发现并被广泛认可的脑缺血卒中后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当大脑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由于代谢障碍,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与重摄取出现障碍,最终导致大脑缺血区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水平迅速升高~[1]。随后谷氨酸受体的激活导致钙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进而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兴奋性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方晖,刘艳丽,阴忆烽,宋云扬.兴奋性氨基酸对神经系统的毒性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刘玉玉,王强.以兴奋性毒性机制为靶点的神经保护策略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
[3].杨劲松.黄芩提取物对NMDA受体介导大鼠兴奋性毒性神经细胞死亡的保护作用[D].浙江大学.2016
[4].赵庆春,胡晓龙,刘佳,张亚琼,高凌月.地骨皮甲素抗兴奋性神经毒性与抗氧化应激作用及机制研究[C].第一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暨2015年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5].史明,张琛,赵钢.原人参二醇单体化合物一人参皂甙Rd通过抑制Calcineurin调控的DAPK1活性保护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损伤[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2015
[6].罗建红.兴奋性毒性与神经保护的新靶点[C].2015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7].史明,张琛,赵钢.人参皂甙Rd通过抑制Calcineurin调控的DAPK1活性保护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损伤[C].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8].刘康.NOX2调控的ComplexinⅡ在缺血性中风后谷氨酸兴奋性神经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D].山东大学.2015
[9].祁凤燕.积雪草苷对NMDA诱导兴奋性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
[10].张琛.人参皂苷Rd作用于NMDA受体抵抗神经兴奋性毒性损伤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