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双颌前突后软硬组织侧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阴哲炜[1](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王宇[2](2021)在《成人患者拔牙内收后前牙区牙槽骨变化的CBCT追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CBCT三维影像学技术对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内收前牙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治疗前后及保持阶段的上下前牙牙槽骨高度及厚度进行测量分析,研究前牙牙槽骨长期改建,同时分析治疗前后牙槽骨变化量和治疗后到随访期牙槽骨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为临床上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安全合理内收前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5例正畸治疗结束两年以上的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内收前牙的双颌前突成人患者进行追踪回访,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T1期)、治疗后(T2期)及随访期(T3期)的CBCT资料,将影像资料以DICOM格式导入到Dolphin Imaging 11.9软件(Dolphin Imaging,American)进行多平面重建后,测量上下前牙唇侧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距离(LVBL)、舌侧釉牙骨质界-牙槽嵴顶距离(PVBL)、根颈部(S1)、根中部(S2)、根尖部(S3)区域的唇舌侧骨皮质之间的牙槽骨总厚度(TBT1、TBT2、TBT3)。应用SPSS 25.0软件对所有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治疗前后及保持阶段牙槽骨高度与厚度的变化有无统计学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析治疗前后牙槽骨变化量和治疗后到随访期牙槽骨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正畸治疗阶段:(1)前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前牙舌侧釉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显着增大,即舌侧牙槽骨高度明显降低,结果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及上颌侧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降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上颌中切牙及上颌尖牙的唇侧牙槽骨高度虽然有所降低,但没有统计学意义。(2)前牙牙槽骨厚度的变化:治疗后根颈部、根中部、根尖区域的牙槽骨厚度均减少,根颈部、根中部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根尖区域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正畸保持阶段:(1)前牙牙槽骨高度方面的变化:上前牙唇腭侧牙槽骨高度都有所增加,除上颌中切牙外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骨高度均有所增加,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下前牙舌侧及下颌中切牙唇侧变化明显,说明保持阶段有明显骨沉积。(2)前牙牙槽骨厚度方面的变化:上前牙牙槽骨厚度总体少量增加,上颌中切牙根颈部、根中部、上颌侧切牙颈部、上颌尖牙根颈部、根中部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下前牙牙槽骨厚度总体有少量增加,但增加量很小,基本维持不变,仅根颈部的牙槽骨变化量具有统计学意义。(3)保持阶段的牙槽骨高度与厚度较治疗前都有所减少,其中上下前牙舌侧牙槽骨高度及根颈部和根中部的厚度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3.相关性分析:T2期到T3期前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量(ΔT3-T2)与T1期到T2期牙槽骨高度的变化量(ΔT2-T1)呈负相关,其中上前牙唇侧牙槽骨高度(ΔT3-T2)与(ΔT2-T1)的相关系数在0.5-0.8之间为中度相关,上前牙腭侧牙槽骨高度(ΔT3-T2)与(ΔT2-T1)的相关系数大于0.8为高度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T2期到T3期上下中切牙颈部牙槽骨厚度的变化量与T1期到T2期上中切牙颈部牙槽骨厚度的变化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5-0.8之间为中度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双颌前突的成人患者,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内收前牙后,1.治疗阶段,前牙牙槽骨高度降低,牙槽骨厚度减少,其中舌侧牙槽骨高度及根颈部、根中部的牙槽骨厚度明显减少。2.保持阶段,前牙舌侧牙槽骨高度较术后明显增加,唇侧牙槽骨高度有少量增加;根颈部及根中部的牙槽骨厚度有所增加,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基本保持不变。3.保持阶段牙槽骨增生量与治疗阶段牙槽骨吸收量成正比,前牙内收造成的牙槽骨缺损,保持阶段会发生相应的改建修复,但牙槽骨量较治疗前还是有所减小。
孙博宁[3](2020)在《正畸对牙龈炎大鼠牙周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构建牙龈炎正畸动物模型,旨在探讨正畸对牙龈炎大鼠牙周组织中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为临床牙龈炎患者的正畸矫治时机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包括正常对照组,牙龈炎组,正常加力组,牙龈炎加力组(实验组)。通过丝线结扎法构建牙龈炎模型,正畸镍钛螺旋拉簧构建加力模型,分别于加力1、3、5、7、14天处死,取大鼠双侧实验区近中压力侧牙周组织进行检测。2.肉眼及镜下观察大鼠牙龈炎加力模型构建是否成功。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牙周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4.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牙周组织中TLR4、NF-κB p65 m RNA的表达水平。5.HE染色法验证牙龈炎模型是否构建成功及观察大鼠各加力时间点牙龈上皮的炎性程度。6.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牙周组织中TLR4、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成功构建大鼠牙龈炎加力模型:肉眼观察到大鼠牙龈粘膜充血红肿,探诊易出血,尚未出现牙周附着水平的丧失。镜下观察上皮钉突呈“锯齿状”,固有层结缔组织大量的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与加力时间成正比。2.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中IL-1β、IL-6、TNF-α含量均高于其余组(P<0.05)。3.PCR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中TLR4、NF-κB p65 m 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其余组(P<0.05)。TLR4、NF-κB p65含量变化呈正态分布,第5天为TLR4表达的高峰期,第7天为NF-κB p65表达的高峰期。4.HE染色法显示各加力时间段牙龈炎加力组大鼠牙龈上皮炎性程度最高。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中TLR4、NF-κB p65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正常对照组中TLR4、NF-κB p65为阴性表达,实验组大鼠TLR4、NF-κB p65含量随加力变化的结果与PCR结果一致。结论:1.正畸力可促进牙龈炎大鼠牙周组织中TLR4/NF-κB炎性信号通路的开放。在正畸力的作用下,牙龈炎大鼠牙周组织中TLR4/NF-κB信号通路被激活。2.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开放会加重正畸治疗中的牙周组织的局部炎性反应,产生IL-1β、IL-6、TNF-α等大量下游炎症因子会加剧牙龈炎症,延误正畸矫治的正常进行。3.本实验初步探讨了TLR4/NF-κB信号通路在牙龈炎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4.为临床牙龈炎患者选择正确的治疗时机提供依据,牙龈炎患者应待牙龈炎症控制后再行正畸治疗。
陈露祎[4](2019)在《强支抗内收前牙对骨性Ⅰ类双颌前突成人患者上气道容积影响的CBCT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CB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Ⅰ类双颌前突成人患者强支抗内收上下前牙后鼻咽部、腭咽部、舌咽部的气道容积和上气道总容积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正畸医生实施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矫治的骨性Ⅰ类双颌前突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人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21例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后利用种植体支抗内收上下颌前牙,根据FMA值将研究样本分为高角组(FMA>28°)、均角组(22°≤FMA≤28°)、低角组(FMA<22°),每组7例,并采用Invivo dental5.0软件对研究样本治疗前后的CBCT进行颌骨三维重叠及上气道重建,测量相关的气道测量项目(NPV、NPM、PPV、PPM、GPV、GPM、TV)和牙齿移动量测量项目(△U6M、△U6B、△L6M、△L6B、△U1、△L1),再利用头影测量软件Winceph8.0测量研究样本术前术后头颅侧位片中的颅颌面相关指标(SNA、SNB、ANB、FMA、IMPA、U1-SN、U1-L1、HMP、HC3、HFH),每个测量项目测量3次取平均值,并计算得出研究样本的术前术后气道容积差值(△NPV、△PPV、△GPV、△TV)和颅颌面相关指标的差值(△SNA、△SNB、△ANB、△FMA、△IMPA、△U1-SN、△U1-L1、△HMP、△HC3、△HFH)。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 18.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三组研究样本矫治前后的气道各测量项目(NPV、NPM、PPV、PPM、GPV、GPM、TV)进行组内比较。研究发现矫治后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的气道较矫治前无明显差异(P>0.05)。2.对三组研究样本矫治前后的颅颌面测量项目(SNA、SNB、ANB、FMA、IMPA、U1-SN、U1-L1、HMP、HC3、HFH)进行组内比较。高角组矫治后的ANB和FMA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组和低角组矫治后的U1-SN减小,U1-L1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三组研究样本矫治前后的气道容积差值(△NPV、△PPV、△GPV、△TV)、颅颌面测量项目差值(△SNA、△SNB、△ANB、△FMA、△IMPA、△U1-SN、△U1-L1、△HMP、△HC3、△HFH)、牙齿移动量测量项目(△U6M、△U6B、△L6M、△L6B、△U1、△L1)进行组间比较。高角组与均角组相比,各项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与低角组相比,△ANB、△FMA、△U1-SN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组与低角组相比,△PPV、△GPV、△TV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三组研究样本矫治前后的气道容积差值、牙齿移动量测量项目差值及颅颌面测量项目差值进行相关性比较。△GPV与△HMP的相关系数是0.579,△TV与△HMP的相关系数是0.543,△TV与△L6B的相关系数是0.618,三组比较都为中等程度负相关关系。结论:强支抗内收前牙对骨性Ⅰ类双颌前突成人患者上气道容积的影响不大。上气道总容积与下颌第一磨牙的颊舌向移动量及舌骨到下颌平面的垂直距离有关。
汪品盈[5](2019)在《基于数字化排牙的改良VTO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设定矫治目标有很多方法,这些方法存在很大的分歧,因此我们希望在Ricketts VTO(Visualized Treatment Objective)的基础上确定前牙目标位,再进行数字化排牙确定最终牙齿目标位,最终使用Dolphin VTO进行侧貌预测,设定一套可视化预测。材料和方法:收集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人病例三例,面型需较大改善者,诊断为安氏I类或是II类,CO-CR位基本一致,矫治方法采用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记录患者基本信息、收集治疗前后侧位片,面照及石膏模型,使用三维模型扫描仪(丹麦产,3 Shape,E2)建模,再使用3 Shape Ortho Analyzer软件进行排牙。运用Dolphin imaging 11.95 Premium软件形成侧貌预测与侧位片。病例一,陈某,女性,27周岁,主诉:“龅牙”求治。诊断为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I类均角骨面型,侧貌凸面型,上下中线偏右1 mm,前牙覆牙合2 mm,覆盖2.5 mm。该病例采用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拔除(?),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拔牙间隙,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病例二,何某,女性,21周岁,主诉:“龅牙”求治。诊断为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II类高角骨面型,侧貌凸面型,前牙覆牙合正常,覆盖4 mm。采用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拔除(?),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拔牙间隙,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病例三,肖某,女性,27周岁,主诉:“龅牙”求治。诊断为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前牙水平开牙合,II类高角骨面型,侧貌凸面型。采用拔牙掩饰性正畸治疗,拔除(?),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列,关闭拔牙间隙,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开牙合解除。结果:该方法能进行VTO的预测,软硬组织最终结果与实际结果较相仿,但其准确性还需进一步验证。结论:以往使用VTO局限于二维设计,但此方法在二维上作一定改进,为正畸医生设定治疗目标位提供帮助,便于医生设计拔牙牙位与支抗设计,可与患者进行术前沟通。
赵珍[6](2019)在《PASS矫治技术治疗成人双牙弓前突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PASS技术探讨成人双牙弓前突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变化,为成人双牙弓前突的临床分析、治疗效果预测和选择更有效、快速的矫治方法提供依据。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32例在2015-2017年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的成人双牙弓前突患者,治疗计划是减数四颗第一前磨牙并使用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进行治疗,比较29个测量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成人双牙弓前突患者矫治后硬组织测量值的变化:SNA、ANB、SN-MP、FH-MP、Y轴角、NA-PA、AO-BO较治疗前减小,然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B、Pog-NB、NP-FH较治疗前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1-NA(mm)、U1-NA(°)、L1-NB(mm)、FH-MP、L1-NB(°)、L1-MP、U1-SN较治疗前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1-LI较治疗前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指标测量值的变化:NLA、Ls-Sn-Pos、Li-Sn-Pos、Ls-E、Li-E、H角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os、上唇厚度和下唇厚度、颏唇沟深度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n-Pos、Z-Angle较治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ASS矫治技术对成人双牙弓前突患者进行拔牙矫治后,患者的软组织和硬组织指标明显改善,获得良好的咬合和满意的软组织轮廓。
张慧敏[7](2019)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分析利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颅颌面软硬组织、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的变化,探讨该矫治技术的矫治机制和临床疗效,同时初步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非手术正畸治疗引起的牙颌变化和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为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非手术正畸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采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矫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1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11例患者中有6例治疗前已拔除下颌第三磨牙,5例因下颌第三磨牙牙胚未发育完成且考虑到拔除创伤较大暂时未拔除。所有病例均严格按照传动直丝弓矫治理念和矫治程序进行治疗,治疗前后X线影像资料及临床记录清晰、完整,所有X线片显示颅颌面软硬组织结构影像清晰,易辨认,所有标记点和测量值由作者按照统一标准严格准确定点测量。应用SPSS17.0软件包将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的颅颌面软硬组织、上气道矢状径及舌骨位置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将治疗前后的牙颌变化分别与软组织变化、上气道矢状径变化、舌骨位置变化进行简单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果:1.牙颌颅面硬组织变化结果:(1)上下颌骨矢状向上发生了明显改变:SNA角平均增大了2.28°±3.07°;ANB角平均增大了1.52°±1.36°;Wits值平均增大了4.89±3.45;APDI值平均减小了3.09±4.45,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矫治后上下颌骨矢状向不调得到改善。(2)颅颌面垂直向上也发生了一些改变:MP-SN角平均增大了0.06°±3.53°;FH-MP角平均增大了0.05°±2.48°,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上下前牙发生了显着的代偿性移动:U1-SN平均增大了7.47°±7.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1-MP角平均减小了7.26°±3.94°;L1-NB(mm)值平均减小了2.82±2.06;L1-NB(°)角平均减小了8.05°±5.66°,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表明经过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后上前牙发生了进一步唇倾,下前牙实现了进一步内收。2.颅颌面软组织变化结果:矫治前后颅颌面软组织发生了明显改变,LL-Sn⊥FH平均减小了2.83±1.92,表明下唇前突改善;Lip-diff值平均增大了2.69±1.20,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表明患者侧貌由凹面型变为直面型;UL-B线值平均减小了0.07±1.51,H角平均减小了0.18°±1.39°,表明软组织上唇有轻度内收,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上气道矢状径变化结果:UPW值平均增大了0.54±3.01;MPW值平均减小了0.61±1.93;LPW值平均减小了1.69±3.36;PAS值平均减小了0.78±2.03;SPP-SPPW值平均减小了1.15±2.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舌骨位置变化结果:(1)舌骨在垂直向上发生了向下的移动,均无统计学意义:AH-SN值平均增加了1.23±5.97;AH-FH值平均增加了0.93±4.74;AH-PNS值平均增加了0.85±3.98,Ar-AH-Me角平均减小了1.14°±8.04°。(2)舌骨在矢状径上发生了向前的移动,均无统计学意义:AH-Or值平均减小了0.03±4.32,AH-RGn值平均减小了0.63±4.43,AH-CVP值平均增大了0.17±2.87。5.牙颌变化分别与软组织变化、上气道矢状径变化、舌骨位置变化的相关性:(1)硬组织与软组织:LL-Sn⊥FH与SNB(r=0.718,p<0.05)、L1-MP(r=0.748,p<0.01)呈正相关并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与L1-MP有高度相关性;LL-Sn⊥FH与ANB(r=-0.654,p<0.05)呈负相关,Lip-diff与L1-MP(r=-0.713,p<0.05)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2)硬组织与上气道矢状径:MPW与L1-MP(r=0.689,p<0.05)呈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3)硬组织与舌骨位置:AH-Or与SNB(r=-0.606,p<0.05)呈负相关;AH-Or与MP-SN(r=0.690,p<0.05)呈正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利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前牙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后牙咬合关系良好,侧貌得到显着改善,达到了正畸治疗前医患双方知情同意的矫治效果,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矫治效果非常满意,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能一定程度上改善骨性不调,但是仍以牙齿的代偿性移动为主,通过大幅度内收下牙列协调唇颏关系,有效改善软组织侧貌,其中下前牙唇舌向位置与软组织侧貌关系紧密:LL-Sn⊥FH与L1-MP呈正相关,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Lip-diff与L1-MP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3.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治疗前后上气道矢状径除鼻咽腔外均减小,舌骨位置表现为向前向下的移动,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MPW与L1-MP呈正相关,AH-Or与SNB呈负相关、与MP-SN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正畸治疗引起的牙颌变化对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仍需引起临床重视。
栾歆睿[8](2019)在《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掩饰治疗》文中提出目的:将骨性Ⅲ类成人患者分为高角组与均角组,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各项测量指标(包括牙、颌骨、软组织)变化,讨论各组患者掩饰治疗后的效果及两组治疗结果的差异。总结掩饰治疗的优点及局限性,为临床上制定矫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4例成年患者,女16例,男18例,年龄18-31岁,就诊于大连医科大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经过评价确定已无生长潜力。头颅侧位片测量值显示骨性Ⅲ类,上颌发育不足伴下颌发育过度。恒牙列,磨牙及尖牙关系为近中关系,前牙反。无严重面部不对称。以FMA值为基准,高角组FMA≥28°,共16例。均角组FMA22-28°,共18例。所有患者均使用直丝弓矫正器进行正畸掩饰治疗。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的影像学资料,使用SPSS23.0软件,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改变,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SNA、FMA均无明显改变(p>0.05)。SNB减小、ANB增大、Wits值增大、APDI值减小,且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上前牙突度与突距增大,下前牙突度与突距减小,均角组患者以上改变均有统计学差异,高角组患者下前牙突距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其余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均角组患者SNB均值大于高角组,ANB均值小于高角组,下前牙突距小于高角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测量值无差异。治疗后,均角组患者SNB均值大于高角组,ANB值小于高角组,APDI值大于高角组,下前牙突距小于高角组,Z角大于高角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余测量值无差异。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测量值改变均无差异。结论:1.掩饰治疗只能适当改善骨性不协调,不能彻底改变骨面型。轻度骨性Ⅲ类成人患者通过掩饰治疗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矫治结果。2.骨性Ⅲ类均角患者较高角患者存在更明显的下颌骨前突,侧貌更倾向凹面型,治疗需要更多下前牙舌侧代偿。
陈丹[9](2018)在《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唇部内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唇部内收的影响因素,并为预测此类患者矫治后的唇部内收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9例双颌前突成年女性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患者治疗前软硬组织、牙体组织项目22项与治疗后软组织、牙体组织变化项目6项,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后退法)筛选出影响唇部内收的敏感因素。结果:分别以上、下唇缘点矢状向变化为因变量,以治疗前软硬组织、牙体组织项目与治疗变化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1.筛选出影响上唇缘点矢状向变化的4个敏感变量分别为:上中切牙颈缘矢状向变化,上中切牙切缘矢状向变化,治疗前上唇缘点至E线距及颏部厚度。上唇缘点矢状向变化预测方程是:△UL’-R=-5.114+0.911(△cUl-R)+0.564(UL’-E)+0.273(CT)2.筛选出影响下唇缘点矢状向变化的7个敏感变量分别为:下中切牙颈缘矢状向变化,下中切牙切缘矢状向变化,治疗前下唇缘点至E线距,上中切牙切缘矢状向变化,下唇紧张度,颏部厚度及颏唇角。下唇缘点矢状向变化预测方程是:△LL’-R=3.436+0.661(△cLl-R)+0.834(LL’-E)+0.394(LLT)+0.388(△t Ul-R)+0.342(CT)-0.084(MLA)结论:双颌前突患者唇部内收受治疗前软硬组织特点与治疗变化的影响。对于上唇:治疗前UL’至E线距及颏部厚度越大,治疗后上切牙颈缘及切缘内收越多,上唇内收则越多。对于下唇:治疗前LL’至E线距、下唇紧张度及颏部厚度越大,颏唇角越小,治疗后下前牙颈缘及切缘内收越多,下唇内收则越多。
李燕妮[10](2018)在《上颌前突畸形两种截骨术式对鼻唇软组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治疗上颌前突畸形采用传统的上颌前份截骨术及改良术式的手术要点及术后疗效观察。2.利用CMF软件以患者的CBCT数据重建上颌前突患者的骨组织及软组织三维形态,选择测量项目来评估两种上颌前份截骨术对上颌前突患者术后鼻部形态的影响及差异。3.患者的CBCT数据导入到CMF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测量体系,同时利用患者的定位头颅侧位片和正面照片进行定点测量,采用二维和三维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上颌前突病人进行两种前份截骨术式后对唇组织的形态改变的差异及上颌牙与上唇后退量的相关性。方法1.对30例上颌及双颌前突畸形患者,选择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根据根尖距鼻底的距离、唇腭侧骨板厚度,灵活选择Cupar式上颌前份截骨折断降下20例,10例患者采用小切口保留前鼻嵴与上唇系带的改良上颌前份根尖下截骨术,30例患者中20例患者同期进行下颌前份根尖下截骨后退,5例患者同期颏部水平截骨前移手术,2例同期上颌正中截骨调整牙弓形态。患者中10例患者术前接受正畸,20例患者术前未正畸,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月进行正畸治疗。术后一年观察疗效。2.对30例上颌及双颌前突畸形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Cupar式上颌前份截骨,另一组患者采用小切口保留前鼻嵴与上唇系带的改良前份根尖下截骨。将患者的CBCT数据导入CMF软件中重建骨组织及软组织三维模型,在此模型上选择鼻部软组织标志点进行测量,并统计分析。3.上述两组患者的三维模型上选择牙齿及唇部软组织标志点进行测量,对某些三维定点困难的唇部测量项目采用定位头颅侧位片和正面照片进行测量,分析两组唇组织变化的差异以及上颌切牙与上唇变化的比例关系。结果1.3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邻牙损伤及骨块坏死等,术后随访一年,畸形无复发。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颌骨关系正常,牙弓形态及颌曲线正常,牙排列整齐,咬合关系良好,唇齿关系良好,颜面外形明显改善。2.治疗上颌前突畸形两种前份截骨术式术后鼻唇角均增大。传统术式患者术后鼻小柱倾斜度减小,鼻高、鼻子深度、鼻翼基底宽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改良术式患者术后除鼻唇角增大及垂直鼻尖位置减小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测量项目无统计学意义。3.传统组及改良组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UJ位置变化相关性最明显,呈显着正相关,传统组R=0.768,改良组R=0.771。两组患者SNA角均减小,鼻唇角Cm-Sn-UL均增大(P<0.05).上唇(UL-CO)明显后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后UG-CO、UL-E、Mr-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后UL-A增加、Stoms-Stomi减小、UI-Stoms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术式上唇高度(UL-Sn)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传统术式中(UL-S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术式的中切牙颈部后退量与上唇后退量的比值为:1.19:1,改良术式的中切牙颈部后退量与上唇后退量的比值为:0.81:1;正面观中尽管唇红部组织暴露量变化较小,但观察到改良术式中越靠近中线唇红部组织暴露的变小趋势越明显,上唇线变化趋势为M型。结论1.治疗上颌前突畸形的两种前份截骨术式对改善前突畸形效果显着,所有患者疗效明显,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患者面部外形改善明显。2.口内小切口改良上颌前份截骨对鼻部软组织影响很小,Cupar式上颌前份截骨术后鼻高、鼻子深度、鼻翼基底宽增加,对鼻部影响较大。3.口内小切口改良上颌前份截骨术后上唇高度增加。上唇红前后向的位置变化与上切牙颈部位置变化呈显着相关。传统术式的牙颈部后退量与上唇后退量的比值为:1.19:1,改良术式的牙颈部后退量与上唇后退量的比值为:0.81:1。正面照片观,尽管唇红部组织暴露量变化较小,但观察到改良术式中越靠近中线唇红部组织暴露的变小趋势越明显,上唇线变化趋势为M型,唇部美观性更佳。
二、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双颌前突后软硬组织侧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双颌前突后软硬组织侧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成人患者拔牙内收后前牙区牙槽骨变化的CBCT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选择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治疗过程 |
2.2 研究方法 |
2.2.1 图像拍摄 |
2.2.2 图像处理 |
2.3 测量 |
2.3.1 测量标记点 |
2.3.2 测量项目 |
2.4 统计学分析 |
2.4.1 测量误差检查 |
2.4.2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阶段上前牙牙槽骨高度变化 |
3.2 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阶段下前牙牙槽骨高度变化 |
3.3 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阶段上前牙牙槽骨厚度变化 |
3.4 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阶段下前牙牙槽骨厚度变化 |
3.5 正畸治疗前后与保持阶段上前牙牙槽骨高度变化相关性 |
3.6 正畸治疗前后与保持阶段下前牙牙槽骨高度变化相关性 |
3.7 正畸治疗前后与保持阶段上前牙牙槽骨厚度变化相关性 |
3.8 正畸治疗前后与保持阶段下前牙牙槽骨厚度变化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4.1 实验样本的选择 |
4.2 测量方法的选择 |
4.3 治疗阶段前牙牙槽骨的改建情况 |
4.4 保持阶段前牙牙槽骨的改建情况 |
4.5 保持阶段牙槽骨变化与治疗阶段牙槽骨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4.6 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CBCT在口腔正畸学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1 |
病例报告2 |
病例报告3 |
病例报告4 |
病例报告5 |
(3)正畸对牙龈炎大鼠牙周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牙龈炎模型、加力模型的构建 |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 HE染色法、免疫组化法 |
结果 |
1 成功构建大鼠牙龈炎加力模型 |
2 ELISA检测IL-1β、IL-6、TNF-α含量 |
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实验结果 |
4 大鼠牙龈上皮 HE 染色结果 |
5 正常对照组大鼠牙周组织 TLR4、NF-κB p65 染色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4)强支抗内收前牙对骨性Ⅰ类双颌前突成人患者上气道容积影响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研究样本的年龄 |
1.2.2 数据测量的来源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设备 |
2.1.1 计算机 |
2.1.2 Invivo dental5.0 软件 |
2.2 实验样本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分组 |
2.3.2 图像数据获取 |
2.3.3 测量内容 |
2.4 实验步骤 |
2.5 统计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高角组治疗前后气道和头影测量值组内比较 |
3.2 均角组治疗前后气道和头影测量值组内比较 |
3.3 低角组治疗前后气道和头影测量值组内比较 |
3.4 各测量指标差值的组间比较 |
3.4.1 三组矫治前后的牙齿移动量组间比较 |
3.4.2 三组矫治后所有测量项目差值的多重比较 |
3.5 各测量指标差值的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强支抗内收前牙对上气道容积的影响 |
4.2 不同垂直骨面型人群上气道容积的比较 |
4.3 磨牙位置对上气道容积的影响 |
4.4 舌骨位置对上气道容积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1 |
病例报告2 |
病例报告3 |
病例报告4 |
病例报告5 |
(5)基于数字化排牙的改良VTO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病例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病例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PASS矫治技术治疗成人双牙弓前突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内容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分析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的选择 |
2.研究方法 |
3.测量项目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致谢 |
(8)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掩饰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分组 |
3.测量项目 |
4.分析治疗前后测量指标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典型病例 |
1.典型病例一 |
2.典型病例二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唇部内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纳入标准: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影像检查与测量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双颌前突成年女性患者上唇内收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方程 |
3.2 双颌前突成年女性患者下唇内收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方程 |
第4章 讨论 |
4.1 种族、性别、年龄、生长发育对唇部内收的影响 |
4.1.1 种族、性别对唇部内收的影响 |
4.1.2 年龄、生长发育对唇部内收的影响 |
4.2 影响双颌前突成年女性患者上唇内收的因素 |
4.3 影响双颌前突成年女性患者下唇内收的因素 |
4.4 正畸治疗中的软组织理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实验结论 |
5.2 实验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1 |
病例报告2 |
病例报告3 |
病例报告4 |
病例报告5 |
(10)上颌前突畸形两种截骨术式对鼻唇软组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上颌前突畸形两种截骨术式对鼻部软组织影响的对比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治疗方法 |
1.1.4 实验方法 |
1.1.5 满意度分析 |
1.1.6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临床及满意度结果 |
1.2.2 鼻部软组织测量结果 |
1.3 讨论 |
1.3.1 上颌前突的概述 |
1.3.2 手术治疗方式的演变 |
1.3.3 正畸治疗的适应症及CBCT的优势 |
1.3.4 传统及改良术式对鼻部形态的影响 |
1.4 小结 |
二、上颌前突畸形两种截骨术式对唇部软组织影响的对比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治疗方法 |
2.1.4 实验方法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治疗方法选择体会 |
2.3.2 骨组织变化 |
2.3.3 软组织形态变化 |
2.3.4 软硬组织变化相关性 |
2.3.5 软组织形态变化影响因素探讨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双颌前突后软硬组织侧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成人患者拔牙内收后前牙区牙槽骨变化的CBCT追踪研究[D]. 王宇. 南昌大学, 2021(01)
- [3]正畸对牙龈炎大鼠牙周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D]. 孙博宁. 青岛大学, 2020(01)
- [4]强支抗内收前牙对骨性Ⅰ类双颌前突成人患者上气道容积影响的CBCT研究[D]. 陈露祎. 南昌大学, 2019(01)
- [5]基于数字化排牙的改良VTO病例分析[D]. 汪品盈.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PASS矫治技术治疗成人双牙弓前突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D]. 赵珍.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7]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Ⅲ类错(牙合)临床疗效分析[D]. 张慧敏.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掩饰治疗[D]. 栾歆睿.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成年女性双颌前突患者唇部内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陈丹. 南昌大学, 2018(08)
- [10]上颌前突畸形两种截骨术式对鼻唇软组织的影响[D]. 李燕妮.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