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幔流体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幔流体,成矿元素,交代作用,特大型矿床
地幔流体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朱婧,谢海峰,李湿江,胡军亮[1](2018)在《浅析地幔流体组成及其成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是当前地学界倍受关注的前沿课题,也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前沿领域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经过长期的野外调查研究,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在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地幔流体和成矿作用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分类。(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02期)
程思智[2](2017)在《滇西地区富碱斑岩中地幔流体成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滇西地区哀牢山-金沙江一带发育大规模富碱斑岩,研究资料表明该区带富碱斑岩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但对于深部流体在成岩及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存在异议,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滇西地区富碱斑岩中地幔流体成矿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分析。现有研究表明,氧逸度及温度变化是导致地幔发生脱气作用的主要因素(Spera F J.,1987),地幔中的水分绝大部分是由于洋壳向地壳俯冲时所带入(Su et al.,1998),另外还有少部分水分源于地幔中含水矿(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7-12-09)
邓志强,段磊[3](2016)在《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研究浅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慢流体是一种以CO_2-H_2O或C-H-O和碱金属元素以及其他挥发分F、C1、S、P、卤素等组成的流体系统。地幔流体本身具有很强的物质溶解能力、充足的物质储量、庞大的流体库和稳定的热源供给,可以为成矿作用的持续进行和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以及大型矿集区提供物质和能量。(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6年12期)
刘成东,李志文,刘江浩,梁良[4](2016)在《地幔流体参与铀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以粤北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幔流体与铀成矿作用问题,首先关注的是地幔是否也是铀源,并且成矿流体是否具有幔源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地幔流体参与了大型铀矿床的成矿作用,它可以是铀源,也可以是直接成矿的流体。发生地幔流体成矿作用的构造环境是拉张构造区和深大断裂区,因而其具有幔源岩浆发育、成矿物质幔源性、形成大型矿床或矿集区、特定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范围等特征。粤北铀矿集区具有相似的构造环境和成矿特征,笔者为此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铀矿地质》期刊2016年04期)
杨雨凡,郑杰,王少芳[5](2016)在《地幔流体作用与成矿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地幔流体作用简述1.1地幔流体成矿作用定义最早明确提出地幔交代作用的是Bailey,他指出在不发生部分熔融的情况下,通过富CO2或者富H2O的流体与地幔矿物或岩石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物质交换的现象。之后地幔交代的定义逐渐被人们所丰富,涉及范围从流体的交代扩宽到了熔体的交代。刘显凡等(2010)对地幔交代作用与地幔流体交代作用进行了区分,他指出地幔交代作用作为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的先(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08期)
杨雨凡,陶专,刘显凡,赵甫峰,郑杰[6](2015)在《地幔流体和流体作用演化与成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地幔流体和流体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地幔流体和流体作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分类。Wallace and Green(1988)认为,在地幔较浅部位,地幔压力为1~2 MPa时,流体相富CO2,贫H2O;当地幔压力为2.1~3.2 MPa时这个压力阶段不存在自由流体相,CO2和H2O分别被碳酸盐和角闪石所吸收;当地幔压力大于3.2 MPa时,流体富H2O,贫CO2。(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崔路凯,牛霆,谢伟,高路恒[7](2015)在《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幔流体是一种存在于地球内部的重要介质,它的在成矿作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流体作为各种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各种成矿作用的前提。通过研究地幔流体的来源及其交代作用,分析地幔流体的成矿作用,增强对成矿作用的了解,提高对矿床地质研究的理解,旨在为进一步的找矿提供便利。(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5年01期)
邓碧平[8](2014)在《地幔流体作用引发壳幔物质混染迭加成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叁江地区构造-岩浆-流体活动强烈且频繁,具有长期活动性。在晚古生代,区域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拉张与断陷;而从华力西晚期到印支期转为以挤压活动为主;进入燕山期,该区构造运动表现为先挤压后拉张;到喜山期则以推覆运动为主。进入碰撞造山阶段,可分为3个碰撞期:主碰撞(65~41Ma)、晚碰撞(40~26Ma)和后碰撞(25~0Ma)叁个阶段。尤其是晚碰撞期成矿作用十分强烈,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构造转换带上,成矿高峰期集中于35±5Ma。与此相关的4个重要成矿事件中,与大型剪切系统有关的剪切带型金成矿事件形成了着名的哀牢山大型金矿带。其中,滇西老王寨金矿即发育在陆内转换造山环境,严格受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控制,受控于统一的深部地质作用过程,与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幔源或壳幔混源岩浆-流体活动关系密切。滇西新生代老王寨金矿是哀牢山金成矿带上的大型金矿床之一,发育在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拼接部位,处于极不稳定的过渡型构造单元及深大断裂构造强烈活动地带,这种地带既有利于构造-岩浆-深部流体活动,提供成矿物质,又有利于构筑良好的赋矿环境,从而有利于成矿。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现代成矿理论并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重点对滇西老王寨金矿开展深入研究和探讨,论证并提出了地幔流体作用引发壳幔物质混染迭加成矿机制,建立了地幔流体作用及其演化成矿模式。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据滇西老王寨金矿区围岩、矿化岩、矿石和脉体的岩相学鉴定发现,伴随多种蚀变(硅化、碳酸盐化、硫化物化、硅灰石化、纤闪石化等)和多期蚀变迭加,岩矿石中发育沿矿物解理缝、裂隙、粒间贯入或穿插有黑色不透明物质;经扫描电镜、能谱及电子探针分析确认,该物质主要是一种由硅酸盐、石英与硫化物、碳酸盐不均匀混熔或分熔并富含白钨矿、金红石和镜铁矿(磁铁矿)的超显微隐晶集合体物质,这些不同微晶矿物在显示沉淀共晶结构的同时又表现出熔离交生关系。这种超微观岩相学特征,反映了地幔流体属性伴随地幔流体作用过程中深度及环境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发生由熔浆流体→超临界流体→地壳热液流体演变,也正是这一作用和演化过程引发壳幔物质相互作用而混染迭加,进而促进成矿作用。因此,该黑色不透明物质作为地幔流体作用的一种微观踪迹,是促进金矿成矿的重要深部地质地球化学动力源和物质源。(2)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具有岩浆水性质;成矿流体包裹体中3He/4He值介于0.1608~3.47Ra,居于地壳与地幔的特征值之间;20Ne/22Ne、21Ne/22Ne比值为9.816~12.64、0.0267~0.0481,接近地幔比值;40Ar/36Ar、38Ar/36Ar比值变化于307.5~681.7、0.1769~0.2132,都相应地居于地球大气和MORB的比值之间;128~136Xe/130Xe相对于大气均表现出过剩特征,尤其是129Xe和136Xe的过剩揭示成矿流体中有地幔Xe的参与或加入。成矿流体中富含Cl-、HCO3-、CO2、CH4等络阴离子以及S2-、HS-配合物,含矿流体的性质总体表现为碱性,且不同矿石类型的矿石矿物的C、S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幔源特征。分析表明,矿区金的助溶剂和矿化剂主要是CO2、CH4、HCO3-和Cl-、S2-、HS-,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均主要源于深部地幔,在参与蚀变成矿过程中,引发壳幔物质混染迭加而有利成矿。(3)成矿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NaCl-H2O、CO2-H2O型,成矿阶段的热液属于中低温度(140.0~260.0℃)、低盐度(约4.650~4.495%)、中低密度(0.918~0.926g/cm3)的流体,成矿流体中金主要是在相对还原的环境以AuS-、Au(HS)2-、AuAsS32-、AuSbS32形式迁移,并在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盐度、pH值、氧逸度、硫逸度降低的情况下解析,发生成矿作用,形成金矿床。(4)滇西哀牢山金矿带包括老王寨金矿床的成矿时限(主要介于20~50Ma)与金矿化密切共生的煌斑岩成岩时代(28~43Ma)都集中在喜马拉雅期,该时期正是哀牢山断裂带发生拉张构造运动、伴随大量幔源富碱侵入岩和煌斑岩岩浆侵位的时代,这预示金矿床的形成与该区喜马拉雅期发生的拉张构造运动-幔源岩浆活动-地幔流体作用有关。(5)岩矿石常量元素在成矿蚀变过程中的带进带出主要表现为硅化、碱质的增加,不同岩矿石在明显富集LILE、HFSE、LREE的同时具有相对高87Sr/86Sr(>0.7050)、低143Nd/144Nd(<0.512638)、高206Pb/204Pb(17.8~19.1)以及Ce、Eu组合异常反向演化特点。这是富集地幔源区本身特征的反映,也是壳幔物质混染迭加成矿的重要标志。富硅成矿流体和原生成矿硅化石英的δ30Si介于-2.4‰~-0.1‰,而矿化蚀变斑岩、花岗斑岩、煌斑岩和富碱斑岩的δ30Si变化于0.4‰~0.0‰;煌斑岩和富碱斑岩的δ30Si值(0.0‰~0.4‰)与矿化蚀变砂岩和矿化蚀变斑岩的δ30Si值(0.3‰~0.5‰)基本一致,但是后者更大。据硅同位素动力学分馏原理和机制可推测:富硅成矿流体可能源于原始地幔,而富碱岩浆可能源于交代富集地幔;并且富碱斑岩可能受到富硅成矿流体一定程度地交代作用,随着富硅成矿流体从斑岩向围岩运移,流体性质相应地由幔源向壳源过渡。(6)滇西新生代老王寨金矿床的形成与深部地质过程有关,是地幔流体作用及其演化引发并促进壳幔物质混染迭加成矿的结果。综合研究表明,因印度大陆与扬子地块斜向汇聚和相向俯冲,导致滇西金沙江—哀牢山发育大规模走滑断裂、逆冲推覆和剪切作用及深部地幔流体作用,在此过程中,原始地幔逐渐向交代富集地幔转化过渡并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硅不饱和的超基性-基性岩浆、碱性岩浆及与此相伴并具熔浆性质的含矿地幔流体,它们彼此混合但互不混溶,构成多相熔浆;随即,该多相熔浆驱动地幔底侵,导致热点升高,诱发深部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硅饱和的长英质岩浆,并与幔源底侵的多相熔浆进一步发生不相溶的混合,构成壳幔混源的多相混浆;而含矿地幔流体则伴随多相混浆沿深大断裂通道上升侵位并结晶成岩形成超基性-基性岩浆岩、煌斑岩、正长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岩石组合的同时,由于深度、环境温压及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流体性质由熔浆→地壳热液演化,导致黑色不透明物质中出现熔离交生结构与沉淀共晶结构共存及硫酸盐与硫化物伴生的特有微观现象;与此同时,含矿地幔流体作为一种透岩浆流体,除可对源自混浆的不同结晶岩石进行同步交代蚀变成矿外,也可在具备通道条件下从岩浆或岩体中分离,进入到流动条件较差的次级裂隙中或有利赋矿的岩石界面,不断地与其它岩体、围岩地层相互作用而不可避免地引发强烈的壳幔物质、能量交换,进而促进壳幔物质混染迭加成矿,从而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床。(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1)
楚亚婷,刘显凡,赵甫峰,李春辉,宋祥峰[9](2012)在《云南六合富碱斑岩和包体岩石的显微岩相学与地幔流体作用示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六合霓辉正长斑岩含有较多镁铁-超镁铁质包体以及特殊的富铁熔浆包体。岩相学研究表明,伴随交代蚀变,寄主岩石和各类包体中普遍发育沿粒间和矿物晶体裂隙或解理纹贯入或穿插的呈网状和细脉浸染状分布的黑色不透明物质——富铁微晶玻璃,其性质与富铁熔浆包体类似;对该类物质采用电子探针及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发现它们是一种纳米-微米级的超显微隐晶固体,其组成以硅酸盐和石英为主,尤其含有地幔标型矿物碳硅石、自然铁和钛铁矿等;这些矿物间构成超显微熔离结构交生。研究认为,这种物质组成和特征是具超临界和熔浆性质的地幔流体作用的现实微观踪迹,其活动引发的交代蚀变表现为碱性蚀变和硅化并伴随不同程度的金属矿化,以及寄主岩石和包体中暗色矿物由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的退变序列。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霓辉正长斑岩及其包体和富铁熔浆包体具有相似的富集轻稀土元素和Ce负异常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的特征。本文综合研究认为,富铁微晶玻璃和富铁熔浆包体是起源于富集地幔,但独立于富碱岩浆并被富碱岩浆裹挟的成分不混溶产物。它们是地幔流体作用现实微观踪迹的两种表现形式,是引发壳幔物质混染并导致寄主岩石和包体中交代蚀变和金属矿化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2年05期)
董彦辉,初凤友,朱继浩,余星[10](2012)在《马里亚纳南部弧内坡橄榄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弧前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里亚纳俯冲带弧内坡由于俯冲的太平洋板片的侵蚀而出露了相当于弧下地幔成分的橄榄岩,这些橄榄岩是研究岛弧岩浆作用及弧下地幔流体交代作用难得的样品。报道了马里亚纳南部关岛以南的弧内坡橄榄岩的矿物组成、主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岩石具有非常难熔的矿物组成:橄榄石具有很高的Mg,斜方辉石中的Al2O3含量极低,尖晶石具有很高的Cr。滑石、蛇纹石和角闪石(透闪石为主,有少量镁角闪石和浅闪石)则指示了流体在中低温度下对橄榄岩的交代作用,并表明流体可能含有较高的SiO2、Al2O3和Na2O。全岩的主量元素中,CaO和Al2O3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很低,而MgO的含量较高(干体系下多在43%左右),显示岩石经历了高度熔融。微量元素中,U和Sr的含量较高,相对富集,可能是来源较浅的板片流体化学特点的反映。(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地幔流体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滇西地区哀牢山-金沙江一带发育大规模富碱斑岩,研究资料表明该区带富碱斑岩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幔,但对于深部流体在成岩及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存在异议,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滇西地区富碱斑岩中地幔流体成矿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分析。现有研究表明,氧逸度及温度变化是导致地幔发生脱气作用的主要因素(Spera F J.,1987),地幔中的水分绝大部分是由于洋壳向地壳俯冲时所带入(Su et al.,1998),另外还有少部分水分源于地幔中含水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幔流体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张鹏,朱婧,谢海峰,李湿江,胡军亮.浅析地幔流体组成及其成矿作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8
[2].程思智.滇西地区富碱斑岩中地幔流体成矿作用[C].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17
[3].邓志强,段磊.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研究浅述[J].科技资讯.2016
[4].刘成东,李志文,刘江浩,梁良.地幔流体参与铀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以粤北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为例[J].铀矿地质.2016
[5].杨雨凡,郑杰,王少芳.地幔流体作用与成矿的关系[J].城市地理.2016
[6].杨雨凡,陶专,刘显凡,赵甫峰,郑杰.地幔流体和流体作用演化与成矿作用[J].矿物学报.2015
[7].崔路凯,牛霆,谢伟,高路恒.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J].地下水.2015
[8].邓碧平.地幔流体作用引发壳幔物质混染迭加成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9].楚亚婷,刘显凡,赵甫峰,李春辉,宋祥峰.云南六合富碱斑岩和包体岩石的显微岩相学与地幔流体作用示踪研究[J].地球化学.2012
[10].董彦辉,初凤友,朱继浩,余星.马里亚纳南部弧内坡橄榄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弧前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的指示[J].热带海洋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