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约翰迪尔小型方捆机(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锴[1](2020)在《牧草压捆机压缩机构的设计与仿真分析》文中指出内蒙古自治区有着广阔的天然草场,牧草资源十分丰富,但这些资源存在区域性、季节性不平衡,导致牧草的利用率较低。将松散的牧草压缩成捆,可以提高其贮存、运输能力。传统的牧草压捆机通常采用曲柄滑块式压缩机构,该机构运动特性简单,其运动规律不能适应牧草压缩理论,存在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据此,课题组提出凸轮式压缩机构,利用凸轮机构具有复杂运动规律的特点,实现牧草的变速压缩。为深入研究凸轮式压缩机构相对于传统曲柄滑块式压缩机构的优势,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1)在研究国内外牧草压捆机压缩机构的研究现状与牧草压缩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根据已有凸轮式压缩装置设计一偏置曲柄滑块压缩机构,对二者进行深入对比研究。(2)利用凸轮式压缩装置进行压缩试验,测试压缩过程中最大压缩力和草片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压缩过程进行,草片受力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3)在对凸轮式压缩装置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曲柄滑块压缩机构的参数设计,建立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数学模型,运用MATLAB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对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特性分析,得到相关理论参数,为机构零件的尺寸设计提供依据。(4)分析机构的工作过程,确定各构件的装配关系。以凸轮压缩装置试验结果为依据,进行各构件的尺寸与结构设计,对重要零件进行校核以确保零件的使用寿命。利用UG软件完成各构件的装配并进行运动仿真,检查构件间的干涉与碰撞。(5)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完成凸轮式压缩装置和偏置曲柄滑块压缩装置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对比,结果发现在同一工作行程下凸轮式压缩机构相较于偏置曲柄滑块压缩机构增加了 20%压缩时间,凸轮式压缩机构功耗低于偏置曲柄滑块机构。
张仕林[2](2020)在《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青稞作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广泛种植的特色作物,不仅是高原牧民的主要食用口粮,其秸秆也是高原畜牧产业中理想的优质饲料来源,因此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于青稞作物本身的生长特性,种植区域大多分为高原大地块和丘陵山地,其中丘陵山地种植地块面积较小且分散,严重降低了机械化作业程度。由于青稞芒秆较长且存在倒刺,牛羊等牲畜在食用过程中往往出现扎口、伤胃的现象,同时对青稞秸秆的处理大部分地区依旧采用人工收集、运输,增加了劳动成本与经济成本,而传统稻麦联合收获机械在进行青稞收获作业时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实现了青稞收割、脱粒、碎芒、清选及秸秆打捆一体化作业。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以现有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为基础,提出了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的总体设计与结构布置方案,设计与之配套的碎芒脱粒装置与秸秆打捆装置,并对整机动力分配进行了合理设计。(2)对传统脱粒滚筒进行改进设计,优化关键部件参数,通过螺栓连接将两根旋向相反的碎芒板条分别安装在凹板第一板条和第二板条处,同时选择钉齿焊合与纹杆焊合交错排列组合方式,既保证脱净率,更增加了滚筒对作物的冲击、搓擦作用,有效提高碎芒率的同时,对青稞芒杆内表面的倒刺也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对各脱粒元件、凹板的结构尺寸参数进行了分析计算,进一步提高样机田间综合作业效率与作业质量。(3)通过对打捆装置关键部件进行选型设计,确定了打捆装置整体配置方式与动力分配,通过研究草捆长度控制原理设计了打结器离合装置,确定了喂入机构拨叉长度、活塞往复频率、等关键参数。(4)结合有限元法利用ABAQUS软件中对碎芒脱粒滚筒进行模态分析,参考所得模态振型对脱粒元件排列与参数设置进行进一步优化,分析得到结构薄弱部位并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可靠性。运用ADAMS对打捆装置喂入机构进行运动仿真,检查上、侧拨叉工作时的轨迹干涉情况,验证结构设计的参数合理性,以保证喂入机构平稳顺利工作。(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保持在6.0 km/h时,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各项作业指标中:籽粒脱净率为86.49%,平均损失率为1.69%,平均破碎率为0.11%,平均含杂率为6.27%;所得青稞秸秆中含芒率为5.84%,所含芒杆平均长度不足17 mm,整机碎芒率为92.4%。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的成捆率达到98.3%,草捆合格率达到94.7%,草捆抗摔率达到90%,整机作业效率达到0.4 hm2/h,平均草捆截面尺寸达到0.8 m×0.6 m,平均草捆密度达到124 kg/m3,纯工作小时生产率达到3860 h。各项指标均优于相关标准要求,其中秸秆芒杆处理性能明显优于对比机型,芒杆内表面倒刺清除效果明显。
韩雅峰[3](2020)在《牧草打捆机喂入机构结构优化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牧草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资源,是开展草食性牲畜产业的基本。但是由于牧草物料松散的特性,导致牧草在运输与储存时出现了诸如运输成本高、运输亏吨以及储存空间大等问题。利用打捆机将牧草压缩为高密度的草捆,可大大减少贮存占地面积,提高运输能力,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少牧草的生产成本。牧草大方捆打捆机的喂入机构,是影响打捆机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大方捆打捆机的喂入机构普遍存在结构繁杂、功耗大、喂入轨迹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研发了一款适用于大方捆打捆机的喂入机构,通过对四杆机构的改进设计,使得喂入机构的运动轨迹为满足打捆机理想喂入轨迹的“腰果形”轨迹,并优化设计凸轮机构,完成喂入过程中的行程切换,利用单拨叉双行程转换的方式完成传统喂入机构两个拨叉的工作,从而达到降低功耗节省空间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论述目前国内外打捆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对打捆机喂入机构的研究现状以及喂入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分析。(2)确定了打捆机喂入机构的设计方案,根据其急回特性对喂入机构进行设计,分析计算了连杆设计参数。为实现喂入机构单拨叉双行程切换作业,设计了双行程的转换机构,利用凸轮和曲柄滑块的组合机构完成钩锁的间歇运动,完成凸轮等关键零部件的理论计算。(3)为验证喂入机构轨迹合理,通过解析法建立喂入机构的矢量方程,使用Matlab软件对其编程求解,得到喂入机构的运动轨迹为“腰果形”轨迹。采用Solid Works软件创建喂入机构的三维模型,并分析了喂入机构的干涉情况。采用ADAMS动力学仿真软件,对喂入拨叉大、小拨叉行程工作状态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喂入机构的“腰果形”轨迹、速度和加速度曲线,通过分析运动轨迹图像以及速度加速度曲线,结果表明了所设计喂入机构的合理性。(4)搭建了喂入机构轨迹分析试验台,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喂入机构的运动轨迹与仿真结果相符合,表明本设计的合理性。
于兴瑞,耿端阳,王传申,张国栋,赵娜[4](2020)在《国内外秸秆打捆机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文中提出针对我国近年来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秸秆资源量丰富但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程度较低,以及打捆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外市场打捆机发展现状,分析其主要结构特点,并将国内机型与国外机型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与基本国情得出国内打捆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李春燕[5](2020)在《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及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较低,亟需使用打捆机以减少秸秆的储存空间,降低运输成本,为秸秆这一绿色能源的利用打好基石。但相较于欧美、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我国打捆机的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存在压缩密度较小、自动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本文以远航公司生产的牵引式大方捆打捆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压缩室压缩过程的电液控制系统进行相关研究。为解决打捆机原机型体积大、制作不易等问题,减少制作、试验成本,缩短设计及优化周期,本文基于相似理论,设计了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选取缩尺比例为1:4,根据导出的相似准则计算压缩室的缩比模型的相关参数,并对压缩方式、压缩力以及压缩频率进行判断,确保缩比模型中参数的准确性。根据计算所得的缩比模型相关参数,选用CATIA三维绘图软件绘制压缩室的缩比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对缩比模型中的压缩柱塞以及压缩室分别做静力学分析,分析压缩柱塞以及压缩室的总变形量图和等效应力图,可知压缩柱塞的最大变形量为0.27777mm,变形区域集中分布于柱塞板的下半部,最大等效应力为10.292MPa;压缩室的最大变形量为0.022727mm,变形区域集中分布于压缩室的末端,最大等效应力为3.2914MPa。由仿真结果可知,压缩柱塞以及压缩室的结构设计满足要求。基于压缩室的缩比模型设计与之匹配的液压系统。设计液压系统之前,需要结合压缩力、压缩频率以及缩比试验相关参数计算液压系统参数,选择液压元件的型号。利用Amesim液压仿真软件对构建的液压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液压缸压缩运行速度为0.27m/s,空载运行速度为0.38m/s,满足设计要求。根据仿真结果,制造液压站实物。控制系统的设计同样基于缩比模型,针对压缩过程编辑液压元件的自动控制程序。控制系统选择PLC控制方式,结合工作过程选择相应的传感器。采用TIA Portal V15对控制程序进行编辑以及仿真。待仿真结束后将控制系统与液压系统相组合,搭建缩比模型的电液控制系统,并对PLC控制系统进行调试,结果表明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执行元件的控制。
陈可圣[6](2020)在《芦苇压缩特性及其压缩打包装置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目前芦苇打捆设备压缩效率低、成型芦苇块密度低以及压缩机构易损等问题,充分考虑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及芦苇物料自身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性,以芦苇压缩特性为基础,展开对芦苇压缩打包装置的设计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芦苇物料压缩特性的试验研究:结合国内外草物料压缩基础理论展开对芦苇物料压缩特性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针对13%,15%,17%三种含水率并等分的芦苇物料进行压缩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三种含水率的芦苇物料在压缩过程中的所受的压强与压缩位移、压强与压缩密度及压缩密度与体积模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构建其曲线图形及数学模型,针对压缩密度与体积模量关系的拟合数学模型进行优化求解,计算理论最佳压缩密度值(259kg/m3)及对应的理论最佳压强值(0.24MPa),得出的数据为后续芦苇压缩打包装置关键部件需施加的最大压强值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参数。(2)芦苇压缩打包装置总体方案设计:以芦苇压缩特性试验得到的理论最佳压强值最为装置工作过程中方捆截面最大压缩力,对装置主要技术要求和技术参数进行设置,针对装置主要技术要求和技术参数进行设计与计算,分析压缩机构的影响因素,得出压缩活塞在压缩打包芦苇物料的过程中其所提供的压缩力F大小与压缩活塞的质量m值大小、曲柄的长度r值大小、连杆的长度L值大小、曲柄的压缩角速度值大小相关。且通过对压缩打包机构的参数化设计得出r=273mm,L=1048.5mm。压缩打包机构最小传动角(67.4。)满足设计要求。(3)芦苇压缩打包装置仿真分析:针对装置运动学分析深度探究装置基本工作原理,并针对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机构惯性力不平衡进行分析,提供一种部分平衡法且取平衡块质量大小11.19kg。通过对关键机构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装置在空载过程中与压缩芦苇工作过程中各种几何关系,并得出关键铰接处实际工况下的受力,以及曲柄与连杆、连杆与压缩活塞在工作过程中的最大FX、FY、FZ。针对曲柄与连杆应力及位移进行分析,得出曲柄最大应变(40.912MPa)、连杆最大应变(89.102MPa),均未超过40Cr屈服强度(170MPa);曲柄最大位移(0.0811mm)、连杆最大位移(0.936mm),均小于装置整体运行尺寸。针对压缩机构进行结构内部震动模态分析与谐响应分析,得出在100.81Hz、126.11Hz、278.6Hz、321.93Hz、332.42Hz、350.35Hz时,芦苇压缩打包装置内部易发生共振现象。
马天宝[7](2020)在《方草捆捡拾压捆机压捆装置设计与分析》文中指出我国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秸秆产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秸秆物料存在着组织松散、储存运输困难等问题。将秸秆压缩压捆不仅可以降低秸秆的储运成本,而且能够使秸秆利用规模化和产业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压捆装置作为方草捆压捆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压捆机的生产效率和秸秆捆包产品的整体质量。本文以国内外秸秆压缩理论和相关压捆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压捆机关键装置的研究现状,对方草捆捡拾压捆机压捆装置进行详细的研究设计,着重对压捆装置进行分析。在方草捆压捆机压捆装置的总体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主要机构的运动过程,对方草捆压捆机压捆装置进行系统性机械结构和液压系统设计,利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方草捆压捆机压捆装置三维模型,进行液压系统元件、辅件的设计与选型。通过进行方草捆压捆机压捆装置压料推板和压缩箱体的静力学分析与结构优化,确定优化后的压料推板和压缩箱体的性能,能够满足压捆装置的强度要求。通过进行方草捆压捆机驱动装置运动学仿真分析,得知压缩活塞在压缩过程中实际的有效行程为1100mm,满足设计要求的压缩行程尺寸。运用AMESim软件对方草捆压捆机压捆装置的液压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出执行元件的运行速度、进出油口的流量变化趋势,检验了本设计各液压回路的合理性、稳定性。对方草捆捡拾压捆机压捆装置的设计和关键部件的分析,为方草捆捡拾压捆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朱浩[8](2019)在《双齿盘驱动打结器支架的数控加工及主轴孔耐磨性分析》文中认为支架作为双齿盘驱动打结器的关键零件,空间结构复杂,支架上设有五个重要轴孔,用来连接打结器其余零件。五个轴孔不仅处于空间异面且有着严格的空间角度位置关系,普通的数控加工无法保证其加工精度。本文对双齿盘驱动打结器支架的精密制造技术进行了研究,制定了支架的五轴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了专用夹具,并利用UG对支架的加工过程进行了数控编程及仿真。利用手持式三维扫描仪对支架铸造精度与数控加工质量进行了检验分析,研究了不同空间坐标系下的轴孔中心坐标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由支架铸造误差引起的支架主要轴孔加工位置偏离理想位置的调整方法。根据Archard磨损模型推导出支架主轴孔的磨损模型,对主轴孔进行磨损仿真计算,以监测主轴孔的磨损状态和预测磨损寿命。(1)支架的五轴数控加工方法及数控加工仿真分析支架的结构特点,根据支架的加工内容和技术要求,制定支架五轴数控加工工艺路线,包括选择数控机床,划分加工工序,选择加工刀具,确定切削参数,以及专用夹具设计。应用UG CAM模块,对支架加工过程进行数控编程,并通过设置虚拟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对支架的数控加工过程进行了三维动态仿真,动态的显示机床、工件及刀具的运动,对各个运动部件之间进行干涉检查,完成对支架的五轴数控加工仿真。(2)支架的铸造精度和加工精度检验及加工误差分析利用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仪配合Geomgic Qualify检测软件,对加工完成的双齿盘D型打结器支架进行轮廓扫描,模型重构,与原设计模型装配对比进行误差分析。检验结果:支架毛坯铸造误差主要集中于打结嘴外轮廓处及主轴孔外轮廓处,误差不超过1mm;支架各个轴孔的加工精度既满足了孔径的尺寸要求又满足了轴孔的空间角度要求。研究了不同空间坐标系下的轴孔中心坐标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由支架铸造误差引起的支架主要轴孔加工位置偏离理想位置的调整方法。(3)支架主轴孔耐磨性分析根据Achard磨损模型推导出了支架主轴孔的磨损模型。利用ANSYS对支架主轴孔与驱动轴的简化模型进行了接触应力计算。根据推导出的主轴孔的磨损模型,以驱动轴转动一圈过程中每30度的间隔为离散点,仿真计算出了各离散点的磨损量及磨损量最大离散点处多次磨损后的磨损量,仿真结果表明:以40CrMo材料参数作为仿真参数,支架主轴孔的耐磨性可以达到打结器6万次使用寿命要求。(4)支架加工质量的验证试验将双齿盘打结器与德国打结器同时安装在沃得方草捆打捆机上,进行田间对比实验,打捆1200次,成结率100%。由于天气原因,潮湿的秸秆难以收集,将沃得方草捆打捆机移入室内进行场地试验,打捆1800次,成结率100%。利用打结器性能检测与可靠性试验台对支架加工质量进行打结验证试验,12000次打结试验结果表明:打结器支架的加工质量能够保证打结器传动平稳,各机构之间能按照时序顺利完成耦合动作,没有发生运动干涉。且测得打结器工作12000次后主轴孔的实际磨损量与仿真计算得到的磨损量基本一致。
沈亮,冯艳辉,李景岩,徐俊,韩喜军[9](2018)在《关于方捆打捆机的研究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国内外各类方捆打捆机的工作特点及应用现状,对方捆打捆机的性能进行分析。综合国内外方捆打捆机的特点研制德沃9YQ系列方捆打捆机。指出现有方捆打捆机的不足,预测未来方捆打捆机的发展趋势。
郭博,贺敬良,王德成,赵建柱,李伟,刘全攀[10](2018)在《秸秆打捆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结合国内外各类秸秆打捆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现状,对打捆机的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割捆机价格低、适用性强,便于小地块秸秆收割;圆捆打捆机价格适中、可与包膜机配套使用,在小型农场秸秆收割中广泛使用;方捆打捆机所打的秸秆捆密度高、可连续作业,用于大中型农场收割。同时,根据不同打捆机性能特点,总结了发展趋势。
二、约翰迪尔小型方捆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约翰迪尔小型方捆机(论文提纲范文)
(1)牧草压捆机压缩机构的设计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牧草压缩理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牧草压缩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牧草压缩理论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牧草压捆机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牧草压捆机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牧草压捆机研究概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偏置曲柄滑块压缩机构方案设计及特性分析 |
2.1 凸轮式压缩装置的介绍 |
2.2 凸轮式压缩装置试验 |
2.2.1 试验器材 |
2.2.2 试验草料 |
2.2.3 传感器的安装 |
2.2.4 试验方法 |
2.2.5 试验结果 |
2.3 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方案设计 |
2.3.1 机构主要参数的设计 |
2.3.2 机构最小传动角的验算 |
2.4 偏置曲柄滑块压缩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建立 |
2.5 偏置曲柄滑块压缩机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6 运动学与动力学求解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压缩机构的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
3.1 机构的设计要求 |
3.2 压缩机构的结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 |
3.3 曲柄轴的设计 |
3.4 活塞与连杆连接销轴的设计与校核 |
3.4.1 活塞与连杆连接销轴的设计 |
3.4.2 活塞与连杆连接销轴的校核 |
3.5 连杆的设计与校核 |
3.5.1 主要失效形式的分析 |
3.5.2 连杆的校核 |
3.6 压缩装置的总装与整机运动仿真 |
3.6.1 偏置曲柄滑块压缩装置的介绍 |
3.6.2 支撑机构与压缩装置的总装 |
3.6.3 整机运动仿真 |
3.7 本章小结 |
4 Adams中两种压缩装置的仿真与分析 |
4.1 偏置式与凸轮式压缩装置仿真 |
4.1.1 虚拟样机三维模型的导入 |
4.1.2 添加约束、运动副与载荷 |
4.2 虚拟仿真及测试 |
4.2.1 测试结果 |
4.2.2 曲线波动问题修正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3.1 活塞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结果分析 |
4.3.2 压缩机构受力点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谷物联合收获研究与机具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秸秆打捆研究与机具发展现状 |
1.2.3 问题与不足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总体结构设计 |
2.1 整机设计要求 |
2.2 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作业机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1 整机结构 |
2.2.2 工作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脱粒碎芒装置结构设计与分析 |
3.1 碎芒脱粒装置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3.1.1 整机结构组成 |
3.1.2 工作原理 |
3.2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计算 |
3.2.1 脱粒滚筒 |
3.2.2 凹版筛 |
3.3 脱粒滚筒模态分析 |
3.3.1 有限元法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
3.3.2 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3.3.3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3.3.4 滚筒振动特性分析 |
3.3.5 模态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粒碎芒装置田间对比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地概况 |
4.2.2 试验机型 |
4.2.3 试验方法 |
4.3 试验数据与分析 |
4.4 芒杆倒刺处理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秸秆打捆装置设计与优化 |
5.1 秸秆打捆装置整体布局 |
5.2 打捆装置整机结构 |
5.3 打捆装置传动系统与工作原理 |
5.4 关键部件设计与参数计算 |
5.4.1 草捆打结器离合装置 |
5.4.2 草捆尺寸控制原理 |
5.4.3 草捆压缩装置 |
5.5 打捆机架振动特性分析 |
5.5.1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
5.5.2 模态振动特性分析 |
5.5.3 机架结构优化及对比分析 |
5.6 打捆装置喂入机构设计及参数优化 |
5.6.1 喂入机构传动计算 |
5.6.2 喂入机构拨叉干涉检查 |
5.7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秸秆打捆装置田间试验 |
6.1 试验条件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试验指标 |
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3)牧草打捆机喂入机构结构优化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2 打捆机的简介 |
1.2 国内外打捆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打捆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打捆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3 打捆机喂入机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喂入机构的设计与计算 |
2.1 喂入机构的设计要求 |
2.2 喂入机构的组成 |
2.3 喂入拨叉的设计 |
2.3.1 喂入过程与原理 |
2.3.2 曲柄摇杆杆长的计算 |
2.3.3 机构设计与实体建模 |
2.4 行程切换机构设计 |
2.4.1 行程切换方案设计 |
2.4.2 凸轮组合机构设计 |
2.4.3 机构设计与实体建模 |
2.5 喂入机构三维建模 |
2.5.1 SolidWorks软件介绍 |
2.5.2 喂入机构实体建模 |
2.6 喂入机构优化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喂入机构运动分析 |
3.1 大拨叉行程运动分析 |
3.2 小拨叉行程运动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喂入机构仿真分析 |
4.1 ADAMS软件介绍 |
4.2 小拨叉行程喂入拨叉虚拟模型建立 |
4.2.1 模型简化及导入 |
4.2.2 设置仿真环境 |
4.2.3 创建约束副 |
4.2.4 添加驱动 |
4.3 大拨叉行程喂入拨叉虚拟模型建立 |
4.4 喂入拨叉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
4.4.1 喂入拨叉轨迹分析 |
4.4.2 喂入拨叉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喂入机构运动轨迹试验 |
5.1 B门原理介绍及应用 |
5.2 运动轨迹试验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验设备 |
5.2.3 实验步骤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国内外秸秆打捆机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2 发展趋势 |
2.1 国外发展趋势 |
2.2 国内发展趋势 |
(5)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及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 |
1.1.2 打捆机简介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参数计算 |
2.1 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 |
2.1.1 相似理论 |
2.1.2 模型试验 |
2.1.3 相似准则的导出 |
2.1.4 缩比模型参数计算 |
2.2 缩比试验基本参数验证 |
2.2.1 压缩方式选择 |
2.2.2 压缩过程分析 |
2.2.3 液压系统压缩力估值 |
2.2.4 压缩频率预取值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设计及仿真分析 |
3.1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 |
3.2 静力学仿真分析 |
3.3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仿真过程 |
3.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3.2 分析类型的选择 |
3.3.3 材料属性的定义 |
3.3.4 网格划分 |
3.3.5 施加载荷及约束 |
3.4 静力学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压缩室缩比模型的液压系统设计 |
4.1 液压系统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
4.1.1 工程机械领域仿真技术的发展过程 |
4.1.2 Amesim液压系统仿真软件 |
4.2 液压系统设计 |
4.2.1 液压系统负载分析 |
4.2.2 液压元件选择与系统设计 |
4.2.3 Amesim中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4 基于Amesim的液压系统仿真及分析 |
4.3 液压站试验台的制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压缩室缩比模型的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方式选择 |
5.2 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
5.3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
5.3.1 PLC硬件配置 |
5.3.2 牵引式大方捆打捆机控制系统中传感器的选择 |
5.3.3 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
5.4 控制系统设计及程序编辑 |
5.4.1 控制流程 |
5.4.2 程序编辑软件及语言选择 |
5.4.3 PLC控制程序编辑 |
5.4.4 HMI触摸屏程序编辑 |
5.5 控制程序的仿真 |
5.5.1 PLC控制程序仿真调试 |
5.5.2 HMI触摸屏系统仿真调试 |
5.6 基于缩比模型的电液控制系统搭建及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6)芦苇压缩特性及其压缩打包装置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压缩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压缩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外压缩打包机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压缩打包机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芦苇物料压缩特性研究 |
2.1 物料可压缩性的基本理论 |
2.2 压缩试验目的 |
2.3 试验方案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装置与仪器设备 |
2.3.3 试验方法 |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1 压强与压缩位移的关系 |
2.4.2 压强与压缩密度的关系 |
2.4.3 压缩密度与体积模量的关系 |
2.4.4 芦苇物料最佳压缩密度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芦苇压缩打包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3.1 芦苇压缩打包装置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 芦苇压缩打包装置主要技术要求和技术参数 |
3.3 压缩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压缩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3.2 压缩机构压缩力影响因素分析 |
3.4 压缩机构参数化设计 |
3.4.1 压缩机构设计原则 |
3.4.2 压缩机构参数的确定 |
3.5 压缩机构最小传动角验证 |
3.6 芦苇压缩打包装置三维模型检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芦苇压缩打包装置平衡分析及动力学仿真 |
4.1 压缩机构运动学分析 |
4.2 压缩机构平衡分析 |
4.2.1 机械平衡基本理论 |
4.2.2 压缩机构平衡方式 |
4.2.3 压缩机构惯性力平衡方法 |
4.3 压缩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 |
4.3.1 压缩机构的多刚体动力学建模 |
4.3.2 动力学仿真参数设计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芦苇压缩打包装置的疲劳强度和寿命分析 |
5.1 压缩机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5.2 关键零部件的疲劳强度分析 |
5.2.1 曲柄的应力及位移 |
5.2.2 连杆的应力及位移 |
5.3 压缩机构模态仿真分析 |
5.3.1 模态分析原理与边界条件 |
5.3.2 模态分析参数设置 |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压缩机构谐响应分析 |
5.4.1 谐响应分析参数设置 |
5.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件 |
(7)方草捆捡拾压捆机压捆装置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压捆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压捆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压捆机研究现状 |
1.3 压捆装置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4.1 压捆产品密度较低 |
1.4.2 比能耗较高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课题拟采用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方草捆捡拾压捆机压捆装置总体结构设计 |
2.1 总体结构设计 |
2.2 进料装置结构设计 |
2.3 落料装置结构设计 |
2.4 压料和出料装置结构设计 |
2.5 箱体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压捆驱动装置模型建立及机构运动过程分析 |
3.1 方草捆压捆机压捆装置机构运动过程分析 |
3.1.1 落料控制装置 |
3.1.2 压料和出料控制装置 |
3.2 方草捆压捆机压捆装置液压系统设计 |
3.2.1 液压系统性能要求 |
3.2.2 液压驱动系统结构及原理 |
3.2.3 液压系统元件设计与选型 |
3.2.4 液压系统辅件设计与选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捆装置关键部件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
4.1 ANSYS软件概况 |
4.2 压捆装置三维建模 |
4.2.1 压料推板三维建模 |
4.2.2 压缩箱体三维建模 |
4.3 压捆装置静力学仿真分析 |
4.3.1 压料推板静力学仿真 |
4.3.2 压捆装置压缩箱体静力学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捆驱动装置运动学仿真分析 |
5.1 压捆装置动态仿真分析 |
5.1.1 ADAMS软件简介 |
5.1.2 仿真模型建立 |
5.1.3 仿真参数设定 |
5.1.4 仿真结果分析 |
5.2 压捆装置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
5.2.1 AMESim软件概况 |
5.2.2 液压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5.2.3 液压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双齿盘驱动打结器支架的数控加工及主轴孔耐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打捆机的研究状况 |
1.2.1 国外打捆机研究状况 |
1.2.2 国内打捆机研究状况 |
1.3 国内外打结器研究状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课题相关研究概述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支架五轴数控加工及仿真 |
2.1 支架轴孔空间角度参数及其在打结器中的作用 |
2.1.1 打结器结构组成分析 |
2.1.2 打结器支架各轴孔空间角度 |
2.2 支架数控加工工艺规划 |
2.2.1 数控加工机床的选择 |
2.2.2 支架毛坯的简介 |
2.2.3 数控加工阶段的划分 |
2.2.4 刀具选择 |
2.2.5 专用夹具设计 |
2.2.6 数控加工主要坐标系 |
2.2.7 切削参数的选择 |
2.3 支架数控加工编程及仿真 |
2.3.1 蜗杆轴孔加工数控编程及仿真 |
2.3.2 夹绳盘轴孔加工数控编程及仿真 |
2.3.3 夹绳盘轴孔加工数控编程及仿真 |
2.3.4 凸轮曲面铣削加工数控编程及仿真 |
2.3.5 刀臂轴孔外孔加工数控编程及仿真 |
2.3.6 主轴孔加工数控编程及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支架铸造精度与加工质量检验及误差分析 |
3.1 支架铸造精度与加工质量检验 |
3.1.1 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数据 |
3.1.2 支架模型处理 |
3.1.3 支架模型与标准模型对齐 |
3.1.4 特征对齐 |
3.2 支架加工误差分析 |
3.2.1 双转台型数控机床工作原理简介 |
3.2.2 主要轴孔加工坐标调整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支架主轴孔的耐磨性分析 |
4.1 支架主轴孔磨损模型 |
4.1.1 Archard粘着磨损理论 |
4.1.2 主轴孔磨损计算模型 |
4.2 主轴孔接触应力分析 |
4.2.1 Hertz接触理论 |
4.2.2 三维接触应力计算的必要性 |
4.2.3 支架主轴孔接触应力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4.2.4 计算结果后处理 |
4.3 支架主轴孔的磨损仿真 |
4.3.1 磨损仿真简述 |
4.3.2 主轴孔磨损仿真任务 |
4.3.3 仿真计算方法 |
4.3.4 计算程序中相关问题的算法 |
4.3.5 支架主轴孔的磨损仿真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齿盘D型打结器支架加工质量验证试验 |
5.1 双齿盘D型打结器支架加工质量的田间试验 |
5.2 |
5.2.1 实验安排 |
5.2.2 实验过程 |
5.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9)关于方捆打捆机的研究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国外方捆打捆机研究现状 |
1.2 国内方捆打捆机发展现状 |
2 德沃公司研制的方捆打捆机 |
2.1 D型打结器的试制 |
2.2 秸秆过滤系统的研究 |
2.3 样机试制 |
3 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
3.1 存在的问题 |
3.2 发展趋势 |
(10)秸秆打捆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割捆式打捆机 |
1.1 割捆机工作原理 |
1.2 国外水稻割捆机发展现状 |
1.3 国内水稻割捆机发展现状 |
2 圆捆机打捆机 |
2.1 圆捆打捆机工作原理 |
2.2 国外圆捆打捆机发展现状 |
2.3 国内圆捆打捆机发展现状 |
3 方捆机打捆机 |
3.1 方捆打捆机工作原理 |
3.2 国外方捆打捆机发展现状 |
3.3 国内方捆打捆机发展现状 |
4 性能对比 |
5 发展趋势 |
四、约翰迪尔小型方捆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牧草压捆机压缩机构的设计与仿真分析[D]. 王东锴.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设计与试验[D]. 张仕林.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3]牧草打捆机喂入机构结构优化设计与研究[D]. 韩雅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国内外秸秆打捆机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于兴瑞,耿端阳,王传申,张国栋,赵娜.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06)
- [5]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及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D]. 李春燕. 吉林大学, 2020(08)
- [6]芦苇压缩特性及其压缩打包装置设计与研究[D]. 陈可圣.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方草捆捡拾压捆机压捆装置设计与分析[D]. 马天宝.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12)
- [8]双齿盘驱动打结器支架的数控加工及主轴孔耐磨性分析[D]. 朱浩. 江苏大学, 2019(03)
- [9]关于方捆打捆机的研究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J]. 沈亮,冯艳辉,李景岩,徐俊,韩喜军.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8(12)
- [10]秸秆打捆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郭博,贺敬良,王德成,赵建柱,李伟,刘全攀. 农机化研究,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