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然化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林,有性生殖,无性繁殖,物种多样性
天然化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磊[1](2011)在《黄土丘陵区沙棘种群生殖与人工林天然化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沙棘人工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室内分析,对沙棘种群有性和无性繁殖、干物质分配以及人工林天然化发育评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沙棘人工种群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最适生长区域,阐明了人工种群天然化发育基本特性,为沙棘人工种林持续经营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沙棘人工种群在4种生境中均能开花结实,但种子落地后很少能够成苗定居,有性生殖在该区很难维持种群更新。光照对沙棘结实产生积极影响,但水热组合条件欠佳是限制种子萌芽成苗的关键因素。(2)沙棘人工种群的天然更新,主要依靠无性繁殖产生的根蘖苗以及平茬后产生的萌生苗。根蘖苗在种群扩展中作用较大,根系水平疏松扩展;母株被平茬后,主要萌生于平茬高度为5cm的伐桩上。各生境沙棘萌芽力排序为沟底>阴坡>峁顶>阳坡。影响沙棘无性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分、光照。不同生境的沙棘人工种群年龄结构均为进展型,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表明沙棘人工种群具有较强的无性繁殖扩展能力。虽然成年植株有枯死和枯梢现象发生,但是沙棘种群幼苗数量丰富,能够实现自我更新,种群可以实现天然化发育。(3)天然化发育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物种多样性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水分是关键性因子。沙棘群落在黄土丘陵区发育较好,可以实现自我更新而不衰退,具有天然群落应有的水土保持功能,说明沙棘人工林群落能够天然化发育。(4)通过不同生境条件下沙棘无性系地上生物质总干重比较结果为:沟底>阴坡>峁顶>阳坡;不同生境无性系标准株根冠比呈现出:沟底(1:1.56)<阴坡(1:1.08)<峁顶(1:0.72)<阳坡(1:0.61)。说明随着土壤水分降低,黄土丘陵沟壑区沙棘种群采取了以减少地上部生物量、扩大地下根系的方式来适应干旱环境的繁殖策略。(5)通过应用模糊隶属函数评判模型,应用种群的年龄结构;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枯枝落叶层厚度,土壤结皮;土壤水分、养分等指标,对4个生境沙棘人工林的天然化发育进行综合评价,所得结果与当地沙棘人工林的生长发育状况相符合。沙棘人工林的天然化发育大小依次是:沟底>阴坡>峁顶>阳坡。(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保长虎[2](2011)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柠条人工种群繁殖特征及天然化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0年生柠条人工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室内实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柠条种群的生态学特性、生殖规律,以及群落特征及更新;分析了柠条人工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生殖能力及适应策略,并对天然化进行了评价,以期为柠条人工种群的天然化培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柠条人工种群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境条件下均能完成有性生殖过程,但种子落地后很少能够成苗定居,有性生殖在该区很难维持种群更新。光照对柠条结实产生积极影响,但水分是限制种子萌芽成苗的关键因素。(2)柠条人工种群的天然更新主要依靠母株无性繁殖产生的根蘖苗以及平茬后产生的萌生苗。柠条人工种群的无性繁殖方式有伐桩萌苗、根基萌苗和根系萌苗叁种形式。不同生境下柠条无性苗数量呈现出:半阳坡(1863.5株/100m2)﹥阳坡(1641.9株/100m2)﹥峁顶(1587.3株/100m2)﹥半阴坡(1119.7株/100m2)﹥阴坡(1091.1株/100m2);而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无性苗生长状况呈现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峁顶的趋势;柠条根蘖苗的萌发点主要集中在10~30 cm的土壤范围中,其扩展距离呈现出:阳坡(1.16 m)﹥半阳坡(0.96 m)﹥峁顶(0.88 m)﹥半阴坡(0.75 m)﹥阴坡(0.66 m)。(3)对不同生境30年柠条人工种群单株干物质分析表明,柠条以发达的地下根系来适应干旱生境,越是干旱生境,根系干物质所占比例越大;不同生境30年生柠条单株个体干物质表现出:阴坡(3.325 kg/株)﹥半阴坡(3.114 kg/株)﹥半阳坡(2.911 kg/株)﹥阳坡(2.792 kg/株)﹥峁顶(2.680 kg/株);而不同生境无性系标准株根冠比呈现出:峁顶(0.710:1)﹥阳坡(0.611:1)﹥半阳坡(0.523:1)﹥半阴坡(0.399:1)﹥阴坡(0.340:1)。(4)柠条人工种群年龄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柠条人工种群的年龄结构均属于进展型,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Ⅱ型;柠条人工林林下共记录植物44种;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峁顶的趋势;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气温、湿度等对种群产生了主要影响。(5)通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隶属函数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柠条人工林群落进行了综合评判,所得的结果符合当地柠条人工林的生长发育状况。柠条人工林的天然化发育程度大小依次为:半阳坡﹥半阴坡﹥阴坡﹥阳坡﹥峁顶。(6)在未来柠条人工林的经营过程中,应每7年对其地上部进行平茬一次,促进其生长和萌蘖;同时,在群落建立初期对较早入侵的乡土树种进行及时抚育,努力改善群落结构,为柠条林的天然化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王梅[3](2010)在《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生物学特性与天然化发育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系统研究了油松人工种群的生殖特性、更新特征、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生长特性及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影响油松人工种群生殖和更新的限制性因素,探索了应用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判模型来评价油松人工林天然化发育的评价方法,提出了油松人工林在陕北黄土高原可天然更新的地理分布北界和天然化培育途径,为油松人工林的造林区划与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均具有结实能力,结实母树比例在30%以上,中部和南部地区结实母树比例高于北部地区。不同县间单株球果产量变异幅度大,以神木和吴起最少,分别为8.3和7.3个;黄龙和宜川最多,分别为20.6和19.7个;同一地区植株间球果产量变异幅度也大。油松球果的长、宽、平均单果出种量、种子长、宽均是南部和中部地区显着大于北部地区。油松种子饱满率则以北部地区较高达到67.32 %-77.60 %,中部和南部较低为59.12 %-62.76 %。年均降水量和1月平均最低气温对油松的生殖特性影响最大,年均蒸发量和无霜期对油松的生殖的影响次之。2.油松种子千粒重以南部和中部地区为最大,北部地区最小。分布区北端的神木种子生活力最低,与其它地区的有显着差异,其它地区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室内条件下各地区种子发芽率差异不显着。20℃-25℃是油松萌发的最适温度,最低发芽温度在8℃左右。土壤含水率8 %是油松种子发芽所需的最低土壤水分含率。3.在天然条件下,神木、吴起和绥德地区,种子落地后不能发育成幼苗(树)。志丹、延川、延长仅在林缘处发见到极少量的3-5年生幼树;在黄龙、宜川林下幼苗幼树较丰富,最大幼树年龄为10 a,幼苗(树)主要聚集分布于母树四周,但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低。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和≥10℃年积温对油松人工林的更新过程影响最大。油松人工林可天然更新分界线应该为年降水量550 mm的等降水线左右,550 mm等降水线以南地区为油松适宜栽培区。潜在更新区分界线应该在年降水量550 mm和500 mm的等降水线之间,该地区为油松亚适宜栽培区。不可更新区分界线应该为年降水量500 mm的等降水线左右,等降水线以北的地区为油松不适宜栽培区。4.由北向南,油松人工林林下乡土植物的科、属、种数均逐渐增加,75%以上的植物属是温带分布属。物种多样性的最小值均在神木。纬度和年降水量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纬度、年降水量、年均日照时数和1月平均气温对灌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大。由北向南,Cody指数(βC)呈现递增的趋势,这说明沿纬度梯度物种替换数目逐渐增加,较好地反映了不同生境梯度上群落的差异。Whittaker指数(βWS)矩阵、Jaccard指数(Cj)和Sorenson指数(CS)均呈现不规则地跳跃式变化,表明各区域之间油松人工林群落相似性差异较大;并且Cj和CS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5.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各生长指标(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冠高)由北向南逐渐增大,黄龙、宜川为适宜栽培区域,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冠高分别达到8.9和8.5 cm、8.8和6.3 m、3.7和3.5 m、2.8和5.8 m。不同区域油松人工林各生长指标均有显着差异。宜川和黄龙县的油松人工林直径、树高分布遵从于近似正态分布。纬度、年均降水量和1月平均最低气温对油松的生长影响最大,无霜期对油松的生长的影响次之。6.通过应用模糊隶属函数评判模型对3个区域(8个县)油松人工林的天然化发育进行综合评价,所得的结果符合当地油松人工林的生长发育状况。油松人工林的天然化发育大小依次是:黄龙>宜川>志丹>延长>延川>绥德>神木>吴起。7.阴坡油松的胸径、树高、冠高和冠幅均显着大于阳坡。阴坡与阳坡林下分别有植物21,19种,共有种11种,群落相似系数为55 %。群落总体多样性表现为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是阴坡稍大于阳坡,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阳坡稍大于阴坡。阴坡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而阳坡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Jsw)则与阴坡相反,为灌木层>草本层。油松人工林的死亡率随初植密度的增大呈增加趋势,死亡年龄、胸径、树高、冠高和冠幅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油松树高与栽植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林下幼苗(树)的更新状况在低密度林地内最好。在各栽植密度油松人工林中,各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群落总体多样性表现为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3种栽植密度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密度Ⅲ>密度Ⅱ>密度Ⅰ;均匀度指数Jsw和Ea则表现为Ⅰ>Ⅲ>Ⅱ,而Jsi则表现为Ⅲ>Ⅰ>Ⅱ。8.陕北黄土高原营造油松人工林,年降水量>550 mm的地区最好,阴坡最好,油松人工林合理的初始造林密度应在2800-3000株/hm~2。(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张希彪,上官周平,赵爱萍[4](2007)在《黄土丘陵区沙棘群落天然化发育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发育阶段(3 a、8 a、15 a、25 a)的沙棘人工林群落内植物的种类、盖度、密度等进行调查,并分析了沙棘人工林群落天然化发育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沙棘人工林群落天然化发育过程中主要以菊科、禾本科、豆科植物为主。其生活型变化为:一年生草本群落→多年生草本群落→半灌丛群落→灌丛群落。2.不同发育阶段沙棘群落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呈增加趋势,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 impson指数和Shannon-W iener指数在不同阶段沙棘群落中表现出大致相同的趋势,即草本层>灌木层。同一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D和H′虽然数值不同,但在不同发育阶段有基本一致的趋势。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在荒草地阶段较高,其他阶段的沙棘群落随发育时间的增加而减少;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随发育时间的增加而呈波动性增加。3.随着群落发育,群落相似性增加。总体上,随着沙棘群落的发育,不同科属的植物种类在增加,群落生态优势度增加,到15 a时群落趋向稳定。(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王涛,张文辉,刘国彬[5](2006)在《黄土丘陵区沙棘人工林天然化发育过程中的种间联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样地调查法,并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及共同出现百分率PC计算,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经过3a、8 a、13a、25a发育的沙棘群落中主要种群间联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的4个发育阶段,总体关联性都表现出轻微正相关。草本层中,发育3a的群落,总体联结性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但种间关系不够稳定;发育8a 的群落,总体关联性表现出轻微正相关,种间关系不稳定;发育13a的群落,总体关联性表现出极显着正相关,负关联种对减少,种间关系逐步趋于稳定;发育25a的群落,种间关系相对稳定。表明沙棘在黄土高原丘陵区人工林天然化发育的过程中,已实现了自我更新。说明人工林只有经天然化发育过程才能实现持续利用,达到普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天然化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30年生柠条人工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室内实验等方法,系统研究了柠条种群的生态学特性、生殖规律,以及群落特征及更新;分析了柠条人工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生殖能力及适应策略,并对天然化进行了评价,以期为柠条人工种群的天然化培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柠条人工种群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境条件下均能完成有性生殖过程,但种子落地后很少能够成苗定居,有性生殖在该区很难维持种群更新。光照对柠条结实产生积极影响,但水分是限制种子萌芽成苗的关键因素。(2)柠条人工种群的天然更新主要依靠母株无性繁殖产生的根蘖苗以及平茬后产生的萌生苗。柠条人工种群的无性繁殖方式有伐桩萌苗、根基萌苗和根系萌苗叁种形式。不同生境下柠条无性苗数量呈现出:半阳坡(1863.5株/100m2)﹥阳坡(1641.9株/100m2)﹥峁顶(1587.3株/100m2)﹥半阴坡(1119.7株/100m2)﹥阴坡(1091.1株/100m2);而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无性苗生长状况呈现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峁顶的趋势;柠条根蘖苗的萌发点主要集中在10~30 cm的土壤范围中,其扩展距离呈现出:阳坡(1.16 m)﹥半阳坡(0.96 m)﹥峁顶(0.88 m)﹥半阴坡(0.75 m)﹥阴坡(0.66 m)。(3)对不同生境30年柠条人工种群单株干物质分析表明,柠条以发达的地下根系来适应干旱生境,越是干旱生境,根系干物质所占比例越大;不同生境30年生柠条单株个体干物质表现出:阴坡(3.325 kg/株)﹥半阴坡(3.114 kg/株)﹥半阳坡(2.911 kg/株)﹥阳坡(2.792 kg/株)﹥峁顶(2.680 kg/株);而不同生境无性系标准株根冠比呈现出:峁顶(0.710:1)﹥阳坡(0.611:1)﹥半阳坡(0.523:1)﹥半阴坡(0.399:1)﹥阴坡(0.340:1)。(4)柠条人工种群年龄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柠条人工种群的年龄结构均属于进展型,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Ⅱ型;柠条人工林林下共记录植物44种;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现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峁顶的趋势;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气温、湿度等对种群产生了主要影响。(5)通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隶属函数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的柠条人工林群落进行了综合评判,所得的结果符合当地柠条人工林的生长发育状况。柠条人工林的天然化发育程度大小依次为:半阳坡﹥半阴坡﹥阴坡﹥阳坡﹥峁顶。(6)在未来柠条人工林的经营过程中,应每7年对其地上部进行平茬一次,促进其生长和萌蘖;同时,在群落建立初期对较早入侵的乡土树种进行及时抚育,努力改善群落结构,为柠条林的天然化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然化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王成磊.黄土丘陵区沙棘种群生殖与人工林天然化发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保长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柠条人工种群繁殖特征及天然化发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3].王梅.陕北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生物学特性与天然化发育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4].张希彪,上官周平,赵爱萍.黄土丘陵区沙棘群落天然化发育过程中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山地学报.2007
[5].王涛,张文辉,刘国彬.黄土丘陵区沙棘人工林天然化发育过程中的种间联结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