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肽饲料论文-宋鹏,曹申平,唐建洲,彭亮,罗文婕

小肽饲料论文-宋鹏,曹申平,唐建洲,彭亮,罗文婕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肽饲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发酵芝麻粕,草鱼,蛋白替代,生长性能

小肽饲料论文文献综述

宋鹏,曹申平,唐建洲,彭亮,罗文婕[1](2019)在《饲料中发酵芝麻粕替代菜粕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微生物及小肽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以初重(99.98±0.69)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研究饲料中发酵芝麻粕替代菜粕蛋白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微生物以及小肽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添加0、5%、10%和15%发酵芝麻粕分别替代菜粕蛋白0、11.8%、23.5%和35.1%,配制4组等氮等脂的饲料,分别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实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每组3个重复,每一重复饲喂20尾鱼,每天饱食投喂2次,实验共持续45d。结果发现:各处理组间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无显着差异,实验1组和2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饵料系数也无显着差异,实验1组和2组略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草鱼肠绒毛高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隐窝深度小于对照组(P>0.05),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在实验组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发酵芝麻粕替代比例的增加,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占比显着上升(P<0.05),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气单胞菌(Aeromonas)占比显着下降。小肽转运相关基因方面,尾型同源盒基因2 (CDX2)、特异性蛋白1 (Sp1)和小肽转运蛋白1 (PepT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随着发酵芝麻粕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现先显着上调后下调的趋势,且均在实验1组时达到最大值(P<0.05)。综合考量鱼体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菌群及小肽转运相关基因表达方面,草鱼饲料中发酵芝麻粕蛋白适宜替代菜粕蛋白的比例为11.8%—23.5%。(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曹杰,章耀,赵川东,刘茂锋,章亭洲[2](2014)在《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生产富含小肽饲料的工艺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拟在大豆分离蛋白培养基上筛选出一株生长良好、对大豆蛋白水解能力较强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KF01。本文研究了KF01对豆粕原料进行固态发酵的工艺参数并进行了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在固态豆粕物料初始含水量49%、KF01菌种接种量10%、料层厚度20cm、发酵时间48h、翻料次数4次的条件下,酸溶蛋白含量由3.5%提高到8%以上。该菌株可以用于豆粕原料蛋白的发酵生产富含小肽蛋白饲料。(本文来源于《饲料与畜牧》期刊2014年08期)

刘沛,叶金云,邵仙萍,张易祥,吴成龙[3](2014)在《饲料中小肽豆粕替代鱼粉对青鱼幼鱼生长及其体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初始体重(2.00±0.08)g的青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用小肽豆粕分别替代饲料中0(D1)、25%(D2)、50%(D3)、75%(D4)及100%(D5)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探讨饲料中小肽豆粕与鱼粉的不同比例对青鱼幼鱼生长及其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D2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R)、肝体比(HIS)及肥满度(CF)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着(P>0.05);D3-D5组的WGR、SGR、HIS及CF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FCR则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质效率(PER)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显着降低(P<0.05),成活率(SR)、肠体指数(the intestine weight index)及肠长指数(the intestine length index)无显着变化(P>0.05)。D2组全鱼水分及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D3-D5组全鱼水分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含量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粗脂肪及灰分含量在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各试验组肌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灰分含量与饲料中小肽豆粕的替代比例无显着相关性(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小肽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为25%时,对青鱼幼鱼的生长不产生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吴汉东[4](2013)在《蛋白饲料源小肽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15头泌乳180 d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5头牛。在饲喂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30和60 g的蛋白饲料源小肽。从奶牛产乳量和牛乳品质2个方面加以检测和分析,探讨蛋白饲料源小肽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期奶牛产奶量显着升高,分别提高1.7%、5.6%和6.9%,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都有较大提高,乳脂率分别提高1.3%、2.5%和2.8%,乳蛋白含量分别提高1.3%、1.7%和2.0%,乳糖含量提高0.6%、0.8%和1.2%及干物质含量提高0.2%、0.5%和0.7%,从经济效益分析,添加30 g小肽的试验2组好于其他2组。(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姜柯君,王际英,张利民,柳旭东,张德瑞[5](2013)在《饲料中添加小肽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小肽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15.30±0.03)g的星斑川鲽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0.25%、0.50%、0.75%、1.00%和1.50%小肽的试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0.75%和1.00%添加组的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饲料系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随小肽添加量的提高,背肌的粗脂肪含量先下降后上升,除0.25%添加组外的其他各添加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1.00%和1.50%添加组的背肌粗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背肌水分和灰分含量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0.50%添加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血清甘油叁酯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1.00%添加组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白蛋白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各添加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以1.00%添加组为最高;1.00%添加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小肽可有效提高星斑川鲽幼鱼的生长性能,促进脂肪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及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0.93%~1.00%为小肽的适宜添加量。(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张晓峰,李凤玲,边传周[6](2012)在《新型饲料添加剂玉米小肽的制备及肠吸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肽的高营养易吸收性对于促进幼雏消化系统早期发育及维护动物肠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双酶法对玉米蛋白进行二次酶解获得小肽产品,并对其肠吸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蛋白经二次酶解后的叁氯乙酸氮溶指数(TCA-NSI)高达94.1%,小肽得率在73%以上,经豚鼠离体肠囊实验法测定玉米小肽的肠吸收表明,其1 h内在5 cm回肠内的平均吸收量为47.25μg/ml,平均吸收率为26.45%。(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2年07期)

刘俊[7](2011)在《发酵改良棉粕蛋白品质生产优质小肽饲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粕分布广泛、富含蛋白营养且价格低廉,但蛋白分子量较大,不易被消化利用,氨基酸组成不平衡,有效利用率较低,其饲料添加量与利用率较低。本研究采用固态发酵法改良棉粕蛋白,降解不易被利用的大分子蛋白类为易于消化利用的小分子蛋白类,提高可直接吸收利用的小肽含量,提高棉粕蛋白的消化利用率,平衡氨基酸组成,提高其饲料利用率。研究筛选得到改良棉粕蛋白效果较好的4株菌株,初步鉴定为Bacillus subtilis(2株,标记为B.subtilis H1和B.subtilis H7),Bacillus cereus(1株,标记为B.cereus H9)和Aspergillus niger(1株,标记为A.niger P1)。对四株菌进行单菌和混菌发酵实验比较,得到发酵效果最好的菌株组合为B.subtilis H1和A.niger P1。混菌发酵后,棉粕小肽含量提高至15.36%,平均肽链长度降至5.16,棉粕蛋白的体外消化率由44.56%提高到了78.61%,改良棉粕蛋白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菌株单菌及混菌发酵以小肽提高率和平均肽链长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混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条件为:装料量40 g,麸皮15%,硫酸铵0.2%,磷酸二氢钾0.5%,无菌自来水拌料(pH6.0-6.5),含水量50%,接菌比例(A.niger P1:B.subtilis H1)为2:1,接种量15%,温度30℃,发酵时间60 h。发酵条件优化后,小肽提高率增加了101.7%,平均肽链长度减小了0.93,体外消化率提高了9.98%,显着提高了混菌发酵的效果。两菌株具有很好的“协同性”,可充分利用棉粕基质协同改良棉粕蛋白。在相同的发酵条件下比较单、混菌发酵过程的各营养指标发现:A.niger P1可分泌丰富的酸性蛋白酶,B.subtilis H1可分泌丰富的中、碱性蛋白酶,混菌发酵各种蛋白酶的活性显着提高,高于单菌发酵的酶活。混菌发酵水溶性多肽中大于1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基本被降解为1-3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降解效果优于单菌发酵。混菌发酵后,平均分子量在66 KD附近的棉粕蛋白基本被降解至14 KD以下,提高了蛋白利用率。氨基酸组成趋于平衡,有效利用率得到提高。氨基酸总量提高了15%,丰富了棉粕蛋白营养。粗纤维较发酵前降低了33.60%,还原糖较发酵前提高了430%,能量利用率得到提高。必需脂肪酸-亚油酸所占的比例较发酵前提高了18.94%,可作为较好的脂肪饲料。产生乳酸等有机酸风味物质,可提高适口性。棉粕品质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1-03-01)

黄建国,高学军,佟慧丽,张宇翔,谢小来[8](2009)在《蛋白饲料源小肽对奶牛产奶量和乳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奶牛精饲料中补充添加实验室独立研发生产的蛋白饲料源小肽产品,验证小肽对泌乳期奶牛的增乳及其改善乳品质的作用。试验组随机分为3组(小肽分别按日粮的0.1%,0.3%,0.6%添加)。结果表明:试验期各组奶牛产奶量比试验前显着升高(P<0.01),分别提高2.0%,6.1%,7.4%;乳脂率、乳蛋白质量分数都有较大提高,乳脂率分别提高0.8%,2.1%,2.9%,乳蛋白分别提高1.4%,1.7%,2.0%;乳糖质量分数及干物质质量分数也都有明显提高;从实际生产经济效益分析,0.3%添加量组要好于其他两组。(本文来源于《中国乳品工业》期刊2009年09期)

邱金海,林星,吴德峰[9](2009)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小肽和中草药制剂对美洲黑石斑幼鱼生长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正交设计L9(34)在含粗蛋白46.1%、能量13.80 MJ/kg的基础饲料中添加植酸酶500、7501、000U/kg,小肽0.2%、0.3%、0.4%和中草药制剂0.05%、0.10%、0.15%并制成9种不同饲料,以不添加为对照进行为期70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500 U/?植酸酶、0.3%小肽和0.1%中草药制剂的试验组,其增重率、饲料系数、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最佳,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氮、磷排放减少,养殖效果最理想。(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周乃继[10](2009)在《棉籽肽饲料开发与小肽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低质饼粕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开发了一种酶解棉籽饼粕生产小肽的工艺,并对分子量在1kDa及以下的棉籽水溶性小肽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检测,论文共分叁章。第一章,针对现阶段尚无小肽评价标准的现状,首次引入凝胶电泳作为棉籽饼粕中蛋白和肽的快速评价平台,对其中的浓缩胶、分离胶的浓度和交联度进行了讨论,优化并建立了一种用于棉籽肽快速检测的Tricine-SDS-PAGE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准确度进行了评价。第二章,以水解度为指标,结合论文第一章的Tricine-SDS-PAGE方法对酶解前后棉籽蛋白的分子量与含量变化的比较,研究了酶添加量(g/g)、底物浓度(g/v)、pH、温度以及时间对Alcalase碱性蛋白酶和Flavourzyme复合风味酶酶解能力的影响。最终确立Alacalase碱性蛋白酶的酶解参数为:酶添加量3%(g/g)、底物浓度5%(g/v)、酶解pH 8.0,酶解温度为60℃、酶解时间6小时。Flavourzyme复合风味酶的酶解参数为酶添加量4%(g/g)、底物浓度5%(g/v)、酶解pH7.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小时。第叁章,论文对棉籽小肽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方面,采用HPLC分子排阻法结合LTQ线性离子阱液质联用仪对样本中收集得到的水溶性小肽进行定性检测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酶解液中的水溶性小肽分子量均在1.5kDa左右,并鉴定出14个棉籽小肽的序列,其中分子量1.5kDa以下的肽10个;分子量1.5kDa-2kDa区间的肽3个;分子量大于2kDa的肽1个。定量分析方面,论文以1.5kDa及以下的小肽含量作为棉籽小肽含量的评价标准,测定了Alcalase酶解液中小肽含量为51.8635%; Flavourzyme酶解液中小肽含量为29.6607%;复合酶解液中的小肽含量为53.2849%,并建议在没有超滤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以下步骤获得并计算1.5kDa及其以下的水溶性小肽总含量:①样本悬浊液离心3500r×15min,取上清液;②上清液过0.45um微孔滤膜,冻干;③冻干粉以蒸馏水溶解并离心7500r×15min,取上清液;④采用GB/T 6432-1994饲料中的粗蛋白测定方法测定溶液中小肽总含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小肽饲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试验拟在大豆分离蛋白培养基上筛选出一株生长良好、对大豆蛋白水解能力较强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KF01。本文研究了KF01对豆粕原料进行固态发酵的工艺参数并进行了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在固态豆粕物料初始含水量49%、KF01菌种接种量10%、料层厚度20cm、发酵时间48h、翻料次数4次的条件下,酸溶蛋白含量由3.5%提高到8%以上。该菌株可以用于豆粕原料蛋白的发酵生产富含小肽蛋白饲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肽饲料论文参考文献

[1].宋鹏,曹申平,唐建洲,彭亮,罗文婕.饲料中发酵芝麻粕替代菜粕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微生物及小肽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9

[2].曹杰,章耀,赵川东,刘茂锋,章亭洲.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粕生产富含小肽饲料的工艺条件研究[J].饲料与畜牧.2014

[3].刘沛,叶金云,邵仙萍,张易祥,吴成龙.饲料中小肽豆粕替代鱼粉对青鱼幼鱼生长及其体组成的影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吴汉东.蛋白饲料源小肽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3

[5].姜柯君,王际英,张利民,柳旭东,张德瑞.饲料中添加小肽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3

[6].张晓峰,李凤玲,边传周.新型饲料添加剂玉米小肽的制备及肠吸收的初步研究[J].饲料工业.2012

[7].刘俊.发酵改良棉粕蛋白品质生产优质小肽饲料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1

[8].黄建国,高学军,佟慧丽,张宇翔,谢小来.蛋白饲料源小肽对奶牛产奶量和乳品质的影响[J].中国乳品工业.2009

[9].邱金海,林星,吴德峰.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小肽和中草药制剂对美洲黑石斑幼鱼生长影响的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9

[10].周乃继.棉籽肽饲料开发与小肽的检测[D].安徽农业大学.2009

标签:;  ;  ;  ;  

小肽饲料论文-宋鹏,曹申平,唐建洲,彭亮,罗文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