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搬运过程论文-朱秀迪

侵蚀搬运过程论文-朱秀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侵蚀搬运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表粗糙度,侵蚀过程,产流,颗粒分选

侵蚀搬运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朱秀迪[1](2017)在《地表粗糙度对坡面侵蚀过程及泥沙分选搬运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过程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为探究降雨强度、坡度、坡长、土壤性质、土壤前期含水量等影响因素对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许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地表粗糙度也是影响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供试材料、实验设计、测量方式等的差别,目前对于地表粗糙度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机理尚未明晰。一部分学者认为地表粗糙度通过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径流性质及路径、减少结皮从而削弱侵蚀作用,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降雨过程中,地表糙度在侵蚀的不同阶段对坡面侵蚀量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地表粗糙度对土壤侵蚀的集中径流的增大作用和降低径流剪切力的减小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不同降雨类型和侵蚀阶段,这两种作用同时作用于土壤,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两种作用的综合效应。此外,地表粗糙度会随着降雨过程的持续而逐渐改变,间接影响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研究多以水动力学为基础,剖析地表粗糙度对侵蚀过程影响的机制机理,而鲜有研究从泥沙颗粒的分选搬运角度来探究地表粗糙度对侵蚀过程的影响机制。因此,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结果,选择了粗糙坡面为研究对象,以光滑坡面作为对照措施,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并综合水文学、土壤学、土壤侵蚀学、近地摄影技术、GIS技术等理论知识、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对地表糙度在水蚀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降雨、地表糙度双因子对坡面产流产沙的耦合效应、地表糙度对降雨因子的响应机制、地表粗糙度对侵蚀泥沙的分选搬运过程的影响等。主要结果如下:(1)地表粗糙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坡面产流的发生,明显降低径流率、产沙率及含沙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双因子交叉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雨强相较于粗糙度对坡面产流、产沙的效果更为显着,且两者无明显的交互作用。(2)光滑坡面的侵蚀和淤积呈片状分布,而粗糙坡面的侵蚀淤积现象呈斑状分布。且随着降雨量的累计,两种坡面的粘粒由易以团聚体结构方式搬运转为易于以原始颗粒的形式搬运。但粗糙坡面的粘粒团聚率都略大于同雨强下光滑坡面的团聚率,显示出粗糙坡面相较于光滑坡面分选性更强。(3)在不同雨强下,不同粒级的富集率对于不同地表糙度的响应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小雨强时,两种坡面形态在面蚀阶段,均表现为粘粒富集,沙粒分散及粉粒不变。且粗糙坡面的“径流贯通”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粒级富集情况,使粗糙坡面粘粒富集情况呈准周期式旋回。大雨强下,地表粗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粗颗粒的富集,促进了粘粒的富集。(4)随雨强增大,推移质的相对重要性显得愈发重要。地表粗糙度抑制粗颗粒搬运,使悬移-跃移质的相对重要性变得更重要。同雨强下,虽然两者的侵蚀泥沙均出现双峰分布,但是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其搬运机制有所差异。随降雨时间的延长,光滑坡面的悬移-跃移质变得越发重要,粗糙坡面的推移质变得越发重要。(本文来源于《长江科学院》期刊2017-05-01)

汪晓勇,郑粉莉,张新和[2](2009)在《上方汇流对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坡面上方汇流对坡面下方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将深化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机制的认识。通过设计由供水装置和试验土槽组成的试验系统,采用不同降雨强度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坡度为15°时上方汇流对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为50、75和100 mm/h时,坡面接受上方汇流后,坡面侵蚀产沙量皆大于没有上方汇流时的坡面侵蚀产沙量,即上方汇流在坡面下方引起了净侵蚀产沙量;坡面侵蚀产沙量并不是简单地与汇水流量成正相关,在小汇水流量下,由上方汇流增加的侵蚀产沙量较小,当汇水流量增加到1.6 L/min后,坡面侵蚀产沙量随汇水流量的增加明显增大,且增加幅度随汇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当汇水流量增加到3.2L/min后,坡面侵蚀产沙量随汇水流量增加的幅度明显减小;接受上方汇流后,坡面侵蚀现象以侵蚀—搬运过程占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汪晓勇,郑粉莉[3](2008)在《黄土坡面坡长对侵蚀一搬运过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降雨强度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15°时坡面坡长对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坡面径流量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加,在50和75 mm/h降雨强度下,坡面径流量随坡长增加的幅度基本相同。在100 mm/h降雨强度下,当坡长小于5 m时,坡面径流量随坡长的增加幅度较小,而当坡长大于5 m时,坡面径流量随坡长增加的速率明显增大。在8 m坡长内,坡面侵蚀量随坡长变化呈波状起伏的交替变化;随坡长增加,坡面侵蚀现象呈现以侵蚀—搬运过程为主与以侵蚀—沉积过程为主的交替现象。(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08年03期)

汪晓勇[4](2008)在《黄土坡面土壤侵蚀—搬运过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针对当前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及坡面土壤侵蚀研究的热点,采用模拟降雨、模拟汇流汇沙和径流冲刷等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侵蚀条件下的坡面土壤侵蚀—搬运过程。在坡长、汇水流量及其含沙浓度对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以及降雨和径流对坡面侵蚀产沙的作用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加深了对土壤侵蚀过程及机理的认识,也为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初步阐明了黄土坡面坡长对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在坡度为15°和降雨强度为50和75mm/h及8m坡长内,坡面径流量随坡长增加的幅度基本相同。在100mm/h降雨强度下,当坡长小于5m时,坡面径流量随坡长的增加幅度较小;而当坡长大于5m时,坡面径流量随坡长增加的速率明显增大。在8m坡长内,坡面侵蚀产沙量随坡长的变化呈现波状起伏的交替变化。随坡长的增加,坡面侵蚀现象呈现以侵蚀—搬运过程为主与以侵蚀—沉积过程为主的交替现象。2.研究了上方汇流对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在坡度为15°和降雨强度为50、75和100mm/h时,坡面接受上方汇流后,坡面总侵蚀产沙量皆大于没有上方汇流时的坡面侵蚀产沙量,即产生了净侵蚀量。坡面侵蚀产沙量并不是简单地与坡面上方汇流强度成正相关。在小汇水流量下,汇水流量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较小;当上方汇水流量增加到约为1.6 L/min后,坡面侵蚀产沙量随汇水流量的增加明显增大,且增加幅度随汇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当汇水流量增加到约为3.2 L/min后,坡面侵蚀产沙量随汇水流量增加的幅度明显减小。接受上方汇流后,坡面侵蚀现象以侵蚀—搬运过程占主导地位。3.探究了汇流含沙浓度对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在坡度为15°和降雨强度为50mm/h及汇水流量为1.2和4.0 L/min时,当坡面接受上方汇流后,坡面净侵蚀量都随汇流含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而泥沙沉积量随汇流含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降雨强度为75mm/h及汇水流量为5.4 L/min时,当汇流含沙浓度小于26.03g/L,净侵蚀量随汇流含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汇流含沙浓度超过26.03g/L时,净侵蚀量随汇流含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汇流含沙浓度超过79.16g/L后,坡面出现沉积现象,且沉积量随汇流含沙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降雨强度为100 mm/h及汇水流量为3.2 L/min时,净侵蚀量随汇流含沙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在降雨强度为100 mm/h及汇水流量为5.6 L/min时,净侵蚀量随着汇流含沙浓度的增加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小。在不同含沙浓度的汇流影响下,坡面侵蚀现象或呈现以侵蚀—搬运过程为主或以侵蚀—沉积过程为主,取决于坡面汇流含沙浓度。4.分析了降雨侵蚀与径流侵蚀对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降雨不仅增加了坡面径流量,而且也显着增加坡面侵蚀量。在坡度为15°和降雨强度为50、75和100 mm/h时,降雨引起的侵蚀量分别占总侵蚀量的68%-96%、50%-84%和34%-94%。在小供水流量下,降雨对坡面侵蚀产沙量的贡献明显大于较大供水流量时。当径流量相同时,降雨+供水试验下的坡面侵蚀产沙量明显大于供水试验下的坡面侵蚀产沙量,反映了雨滴打击作用对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雨滴打击作用对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随着供水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在降雨强度为50、75和100 mm/h时,雨滴打击作用对坡面侵蚀产沙量的贡献分别为21%-83%、20%-90%和23%-93%。(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郑粉莉,高学田[5](2004)在《坡面汇流汇沙与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是土壤侵蚀过程中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叁个子过程。自从 2 0世纪 40年代Ellison[1~ 4] 将水蚀过程分为四个子过程 ,即雨滴侵蚀过程、径流侵蚀过程、雨滴搬运过程和径流搬运过程以来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Mey(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郑粉莉,高学田,肖培青[6](2002)在《黄土高原坡面侵蚀—沉积—搬运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过程中 ,侵蚀、沉积、搬运过程随地随时发生。至今为止 ,许多研究者对坡面侵蚀、沉积、搬运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但如何定量描述坡面侵蚀、沉积、搬运过程的问题仍没有解决。坡面侵蚀、沉积、搬运过程的研究是建立具有物理过程的侵蚀预报方(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02年07期)

侵蚀搬运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坡面上方汇流对坡面下方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将深化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机制的认识。通过设计由供水装置和试验土槽组成的试验系统,采用不同降雨强度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坡度为15°时上方汇流对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为50、75和100 mm/h时,坡面接受上方汇流后,坡面侵蚀产沙量皆大于没有上方汇流时的坡面侵蚀产沙量,即上方汇流在坡面下方引起了净侵蚀产沙量;坡面侵蚀产沙量并不是简单地与汇水流量成正相关,在小汇水流量下,由上方汇流增加的侵蚀产沙量较小,当汇水流量增加到1.6 L/min后,坡面侵蚀产沙量随汇水流量的增加明显增大,且增加幅度随汇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当汇水流量增加到3.2L/min后,坡面侵蚀产沙量随汇水流量增加的幅度明显减小;接受上方汇流后,坡面侵蚀现象以侵蚀—搬运过程占主导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侵蚀搬运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朱秀迪.地表粗糙度对坡面侵蚀过程及泥沙分选搬运过程的影响[D].长江科学院.2017

[2].汪晓勇,郑粉莉,张新和.上方汇流对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

[3].汪晓勇,郑粉莉.黄土坡面坡长对侵蚀一搬运过程的影响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

[4].汪晓勇.黄土坡面土壤侵蚀—搬运过程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郑粉莉,高学田.坡面汇流汇沙与侵蚀—搬运—沉积过程[J].土壤学报.2004

[6].郑粉莉,高学田,肖培青.黄土高原坡面侵蚀—沉积—搬运过程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2

标签:;  ;  ;  ;  

侵蚀搬运过程论文-朱秀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