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丧礼论文-定瑞雨

士丧礼论文-定瑞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士丧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士丧礼,神话思维,仪式,时空混同

士丧礼论文文献综述

定瑞雨[1](2018)在《浅析传统丧礼中的神话思维及其文化内涵——以《仪礼·士丧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士丧礼》的传统研究多以训诂研究为主,基于"礼教"的观点来阐释其中的丧礼文化,近年来的研究逐渐突破了专注于名物考证及训诂的束缚。由此在前人阐释义理和训诂的基础上,本文从神话原型的角度来认识丧礼的产生以及还原隐藏在其中的借助仪式呈现出来的文化记忆,通过分析《士丧礼》中的神话思维,从魂魄观念及时空混同的神话宇宙观入手,展示出其所隐藏的鲜明淳朴的关于天地生灵的认识,以及在面对死亡恐惧时的自我美化和安抚,进而体现出丧礼背后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8年11期)

李洛旻[2](2018)在《《士丧礼疏》分节法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陈澧指出读《仪礼》之法有叁:一曰分节,二曰绘图,叁曰释例,并谓分节之法早肇见于郑玄、贾公彦注疏。到朱子时有见《仪礼》"记不分章,记不随经",因此撰着《仪礼经传集解》发明新法,将经文每段截开,于段末标出每段旨要。后来研读《仪礼》莫不由此法。反观贾《疏》的分节法,风格与朱子之法大不相同。本文以《士丧礼疏》为例,探讨贾公彦《仪礼疏》分节之法,发现《疏》文除了标明"自此尽某"一类分节语外,在经、《注》有足够提示的情况下,《疏》并不特别说明分节。又或《疏》已说明该段分节段旨,下文有相似段落则不再重申。此外,除了明确的分节语外,贾氏分章划节之内容,须透过贯通经、《注》、《疏》叁者,才能互文见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2018年03期)

王宁玲[3](2016)在《《仪礼·士丧礼》“重鬲”简议——兼论《新定叁礼图》释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士丧礼》云"重鬲",即悬挂于重的鬲,郑玄《注》未释"鬲",其形制应如《说文》所云"鼎属"、"叁足",如出土所见侈口,束颈。东汉时相关文献或作"历",或云"罂"、"瓮",名称发生变化。唐代礼书记载"鬲,瓦罂",即用鬲名,非用其器。自《新定叁礼图》以来,后人多将"重"与"重鬲"混为一物。"重"广义上指重木、重鬲、苇席组成的一个整体,狭义上指代单个的木架子,又称为"重木"。狭义上的重与重鬲作用、形制不同,两者并非一物。(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宁玲[4](2015)在《《仪礼·士丧礼》之“重”简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郑玄关于《士丧礼》“重”形制的注文并不明确,贾《疏》一言“靲内孔中”,又言“横者宜半之”,疑前后矛盾。以至宋以后学者对其形制各有説法,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有横木”。我们梳理设重仪式的沿革,认为《士丧礼》之重应该是有横木的,但是横木的长度非唐礼所言,为立木的一半,而是取其所需,长度不定,或与立木长相等。汉代帝王丧时设重有横木,贾《疏》所言“横宜半之”可能不适合《士丧礼》之重制,甚至是汉代之重。唐代《开元礼》明确重有横木,且是立木一半,推测《开元礼》的规定可能借鉴了贾公彦的《疏》文。(本文来源于《经学文献研究集刊》期刊2015年02期)

井超[5](2014)在《《士丧礼》的遗存与演变——以今鲁西南地区丧葬礼仪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同今鲁西南地区丧葬礼仪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仪礼》的很多礼仪至今仍有保存,或者是被完全继承,或者是被改造演变,这与丧礼有很强的程式性有关。(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4年11期)

朱蔚[6](2008)在《《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是“叁礼”中记载先秦两汉丧葬制度最详细的传世文献,自流传以来,学人从传统经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名作不断。由于其所记载的丧葬制度的特殊性——实用性及时代性,为我们提供了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出土实物相结合,对其所反映的先秦两汉丧葬制度进行研究的角度。本文在广泛吸收前人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学术界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重新谨慎细致地释读了《士丧礼》、《既夕礼》文本,结合先秦两汉考古工作的丰硕成果,尤其是新近的出土资料,以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先秦两汉丧葬制度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具体章节设置如下:绪论:综述先秦两汉丧葬制度以及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指出已有研究成果的缺陷与不足,并规划出本文写作目的、思路框架以及采用史料范围。第一章棺椁制度:在追溯棺椁及其制度起源、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新近出土资料,择取棺饰中悬鱼等具体名物加以探讨。第二章尸体装殓:在追溯尸体装殓起源、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江陵马山一号楚墓、马王堆一号汉墓等保存较好的墓葬实例对文献所记载的幎目、握手等具体名物加以探讨。第叁章随葬器物:择取若干学术界研究较少的丧葬竹器、木桁等具体名物加以探讨,对若干器物命名进行商榷。余论:在上述叁章论述的基础上,根据文献记载与出土实物对比结果,对《士丧礼》、《既夕礼》的作者、成篇时代等相关问题略作探讨。(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6-01)

谢尧亭[7](2006)在《《士丧礼》、《既夕礼》的考古学举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士丧礼》、《既夕礼》是今天所见到的《仪礼》中的两篇~([1]),其实就是相连贯的一篇。历来研究墓葬者特别是研究周代墓葬者对此文都很重视并多有引述,但是对于其中的问题各人认识并不尽一致,虽然以往有部分学者对此文进行过较深入研究~([2]),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仅以举例的方式谈一点浅识。一经"北面以招衣",注"北面招,求诸幽之义也"。疏"《礼记·檀弓》文,以其死者必归幽暗之方,故北面招之,求诸幽之义"。(本文来源于《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期刊2006年00期)

郑传斌[8](2006)在《论礼对巫术的改造——以《仪礼》士丧礼中的巫术因素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系列改造,巫术行为在形式上更为礼仪化、程式化、正规化,价值取向强调宗法情感和道德伦理等,功能上突出政治教化,而根本性改造是对巫术因素重新以礼的精神诠释,移入周礼的价值观念。这一改造,使巫术性的宗教仪式服务于政治和伦理意义,成为整体礼乐文化架构的一部分,巫术色彩逐渐退色,而礼的人文精神凸显,更趋理性化。(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06年05期)

赖德霖[9](2004)在《《仪礼·士丧礼》所反映的建筑空间观念与周原周代建筑空间试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借助分析先秦文献《仪礼·士丧礼》中所描写的礼仪活动与空间的关系,从人的活动之角度解释了陕西周原周代建筑遗址所表现的偶数开问和纵架结构现象以及同时代建筑轴线的象征性问题。作者还根据该书对于住宅空间的描述对周原F3周代建筑遗址的复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根据书中所反映的建筑性质随礼仪进程而不断转变的情况,认为F3遗址既可以被称为宅,也可以被称为庙。(本文来源于《营造第叁辑(第叁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期刊2004-08-24)

彭林[10](2003)在《侍奉逝者的魂魄:士丧礼》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处理亲人的遗体,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这在宗教团体中表现尤盛。无论是佛教、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都有相当复杂的丧礼,从而显示出不同的文化观。儒学不是宗教,儒家丧礼最鲜明的特色是处处体现出生者对于死者的温情。(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03年06期)

士丧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代陈澧指出读《仪礼》之法有叁:一曰分节,二曰绘图,叁曰释例,并谓分节之法早肇见于郑玄、贾公彦注疏。到朱子时有见《仪礼》"记不分章,记不随经",因此撰着《仪礼经传集解》发明新法,将经文每段截开,于段末标出每段旨要。后来研读《仪礼》莫不由此法。反观贾《疏》的分节法,风格与朱子之法大不相同。本文以《士丧礼疏》为例,探讨贾公彦《仪礼疏》分节之法,发现《疏》文除了标明"自此尽某"一类分节语外,在经、《注》有足够提示的情况下,《疏》并不特别说明分节。又或《疏》已说明该段分节段旨,下文有相似段落则不再重申。此外,除了明确的分节语外,贾氏分章划节之内容,须透过贯通经、《注》、《疏》叁者,才能互文见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士丧礼论文参考文献

[1].定瑞雨.浅析传统丧礼中的神话思维及其文化内涵——以《仪礼·士丧礼》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2].李洛旻.《士丧礼疏》分节法探微[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8

[3].王宁玲.《仪礼·士丧礼》“重鬲”简议——兼论《新定叁礼图》释义[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

[4].王宁玲.《仪礼·士丧礼》之“重”简议[J].经学文献研究集刊.2015

[5].井超.《士丧礼》的遗存与演变——以今鲁西南地区丧葬礼仪为例[J].大众文艺.2014

[6].朱蔚.《仪礼·士丧礼》、《既夕礼》所反映的丧葬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8

[7].谢尧亭.《士丧礼》、《既夕礼》的考古学举例[J].山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2006

[8].郑传斌.论礼对巫术的改造——以《仪礼》士丧礼中的巫术因素为中心[J].孔子研究.2006

[9].赖德霖.《仪礼·士丧礼》所反映的建筑空间观念与周原周代建筑空间试析[C].营造第叁辑(第叁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选辑).2004

[10].彭林.侍奉逝者的魂魄:士丧礼[J].文史知识.2003

标签:;  ;  ;  ;  

士丧礼论文-定瑞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