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斗菜总内酯论文-李余先,官丽丽,杨晶,张晓美

蜂斗菜总内酯论文-李余先,官丽丽,杨晶,张晓美

导读:本文包含了蜂斗菜总内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蜂斗菜内酯-D,抗炎,抗过敏

蜂斗菜总内酯论文文献综述

李余先,官丽丽,杨晶,张晓美[1](2015)在《掌叶蜂斗菜中蜂斗菜内酯-D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掌叶蜂斗菜提物取物对过敏反应及炎症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过敏性哮喘提供药理学依据。主要通过硅胶柱色谱技术从掌叶蜂斗菜叶片中得到蜂斗菜内酯-D;采用抗原诱导的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模型,测定蜂斗菜内酯-D对β-HEX的影响;通过OVA诱导和激发BALB/c小鼠,构建哮喘小鼠模型,并对支气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观察蜂斗菜内酯-D的抗过敏、抗炎作用。结果表明0.1-10ug/ml蜂斗菜内酯-D对β-HEX抑制率分别为26.82%、34.1%、44.25%、61.32%,可见蜂斗菜内酯-D在此剂量内能够较明显抑制抗原诱导RBL-2H3细胞活化脱颗粒的β-HEX释放,抑制率与浓度相关;通过分析BALF中炎症细胞的数量,蜂斗菜内酯-D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能有效抑制BALF中炎症细胞的数量(P<0.01)。蜂斗菜内酯-D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可以用来治疗过敏性哮喘疾病。(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5年17期)

王少男,蒋桂华[2](2013)在《蜂斗菜中蜂斗菜内酯类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中药蜂斗菜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为后期的体外活性筛选提供样品。方法:用色谱法和波谱法对蜂斗菜全草甲醇提取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valerilactones A(1),蜂斗菜内酯-Ⅴa(2),蜂斗菜内酯-Ⅳa(3),蜂斗菜内酯-Ⅲa(4),合膜蜂斗菜螺内酯(5)。结论:化合物1,2,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蜂斗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3年13期)

姜茜[3](2012)在《蜂斗菜总内酯制备及抗脑缺血药效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裂蜂斗菜(Petasites tricholobus Franch.)是菊科蜂斗菜属植物,广泛分布于西南、西北地区,其根茎民间用于解毒祛瘀,外敷治跌打损伤、骨折蛇伤等,其花蕾在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款冬花的替代品用于止咳、平喘。研究背景:蜂斗菜属植物欧蜂斗菜(Petasites hybridus)作为植物药,在欧洲已经有几百年的应用历史。其根茎的二氧化碳提取物用于治疗偏头疼,泌尿生殖道痉挛,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倍半萜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其主要有效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蜂斗菜素(petasin)和硫蜂斗菜素(S-petasin)等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组胺,抗氧化,抑制白叁烯合成,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从而达到抗炎、解痉的药效。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初步的体外药理实验表明,这类化合物有具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抗炎作用,可减轻神经毒性,具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为了开发我国蜂斗菜属植物资源,本课题组在前期对其同属植物毛裂蜂斗菜(Petasites tricholobus Franch.)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研究,从毛裂蜂斗菜根茎中分离得到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蜂斗菜内酯D、蜂斗菜内酯B以及蜂斗菜内酯Ⅰa,蜂斗菜内酯Ⅱa,蜂斗菜内酯Ⅲa,蜂斗菜内酯Ⅳa,蜂斗菜内酯Ⅴa5个倍半萜类新化合物。本论文作为延续性工作,着重对毛裂蜂斗菜内酯类有效成分的制备工艺及抗脑缺血的药效学进行研究,旨在为毛裂蜂斗菜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毛裂蜂斗菜总内酯的新药研发奠定基础。研究目的:通过对毛裂蜂斗菜中蜂斗菜总内酯(PTZNZ)的制备工艺及抗脑缺血的药效学研究,明确其药理活性,并对其药效机理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毛裂蜂斗菜的开发利用以及新药的研发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和结果:1、采用HPLC方法,建立毛裂蜂斗菜根茎的内酯类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并对毛裂蜂斗菜根茎的内酯类有效部位进行制备工艺研究,确定了最佳工艺路线。本工艺总内酯在纯化过程的平均转移率为89.3%,产品平均纯度为65.9%。2、蜂斗菜内酯-D、B、Ⅳa、Ⅲa、PTZNZ对缺氧-复氧致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采用缺氧-复氧致PC12细胞损伤的细胞模型来筛选蜂斗菜内酯-D、B、Ⅳa、Ⅲa、蜂斗菜总内酯的生物活性。通过检测蜂斗菜内酯-D、B、Ⅳa、Ⅲa、PTZNZ预处理后对PC12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的细胞存活率和乳酸脱氢酶的量来观察其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MTT法检测蜂斗菜内酯-D、B、Ⅳa、Ⅲa、PTZNZ分别为15.6ng/ml、31.25ng/ml、62.5ng/ml、125ng/ml、250ng/ml、500ng/ml、1000ng/ml、2000ng/ml时对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这一系列浓度均能提高PC12细胞存活率,且效应呈现剂量依赖性,故确定其最大剂量为2000ng/ml。缺氧预处理可以使PCI2细胞存活率下降至(35.6±4.8)%;蜂斗菜内酯-D、B、Ⅳa、Ⅲa、PTZNZ分别为最大浓度2000ng/ml时,可以使细胞存活率分别由(35.6±4.8)%依次上升至(63.4±7.7)%、(68.1±1.4)%、(73.3±1.3)%、(75.3±0.7)%、(70.4±1.5)%。另外,检测了蜂斗菜内酯-D、B、Ⅳa、Ⅲa、PTZNZ浓度分别为20ng/ml、200ng/ml、2000ng/ml时对PC12缺氧-复氧损伤后释放乳酸脱氢酶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缺氧处理后细胞上清液中LDH含量由391±14.5(U/L)升高到1319.8±48.6(U/L)(P<0.01);蜂斗菜内酯-D、B、Ⅳa、Ⅲa、PTZNZ为20ng/ml、200ng/ml、2000ng/ml时能降低细胞上清液中LDH含量,且效应呈现剂量依赖性。蜂斗菜内酯-D、B、Ⅳa、Ⅲa、PTZNZ为最大浓度2000ng/ml时可以使细胞上清液中LDH含量分别由1319.8±48.6(U/L)降低至778±21.8(U/L)、674.7±23.3(U/L)、558.8±11.7(U/L)、520±15.2(U/L)、586.5±35.3(U/L)(P<0.01)。综上所述,蜂斗菜内酯-D、B、Ⅳa、Ⅲa、PTZNZ均能提高缺氧-复氧损伤后PC12细胞存活率,抑制其乳酸脱氢酶的释放,保护神经元细胞。3、PTZNZ对线栓法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建立线栓法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动物模型来观察蜂斗菜总内酯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大鼠在手术后都有非常明显的行为学缺陷和大脑组织坏死。PTZNZ5mg/kg对大鼠行为学评分及脑坏死百分率有降低作用,但仅脑坏死百分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P<0.05);PTZNZ10mg/kg和20mg/kg对大鼠行为学评分和脑坏死百分率都有显着的降低作用(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银杏叶片、依达拉奉也能有效改善大鼠的行为学缺陷、降低脑坏死百分率(P<0.05,与模型组比较)。与阳性药银杏叶片、依达拉奉比较,PTZNZ各剂量(5mg/kg、10mg/kg、20mg/kg)组对大鼠行为学及脑坏死百分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故PTZNZ5mg/kg、10mg/kg、20mg/kg对线栓法引起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改善行为学缺陷,降低脑坏死百分率。4、PTZNZ对缺氧-复氧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复氧模型,模拟缺血-再灌注对细胞造成的损伤,通过采用Hoechst-PI染色法、Tunel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来观察蜂斗菜总内酯对缺氧-复氧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缺氧处理后细胞存活率下降至50.4%(P0.05),细胞调亡率上升至53.6%(P0.01);蜂斗菜总内酯最大剂量给药组(2000ng/ml)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的细胞存活率上升至79.4%(P0.01),细胞调亡率降低至30.3%(P0.05)。另外,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TZNZ各个剂量给药组(20ng/ml、200ng/ml、2000ng/ml)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的细胞Bax蛋白表达水平下降,Bcl-2蛋白表达水平上升。给药各个剂量组与模型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表明蜂斗菜总内酯各个剂量组(20ng/ml、200ng/ml、2000ng/ml)能不同程度地保护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形态,提高细胞增殖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并能下调促调亡蛋白Bax和上调抑调亡蛋白Bcl-2,降低缺氧引起的细胞调亡率,达到保护神经元作用。5、PTZNZ对缺氧-复氧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探索。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中P65、P-P65、P-IκB、IκB、IκK、P-IκK蛋白表达水平及NF-κB相关通路Akt和ERK中AKT、P-AKT、ERK、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来观察PTZNZ对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缺氧处理后能上调NF-κB信号通路中P65、P-P65、P-IκB、IκK、P-IκK蛋白的表达,下调IκB蛋白的表达,并能激活NF-κB通路的核转录;PTZNZ各剂量组(20ng/ml、200ng/ml、2000ng/ml)能下调P65、P-P65、P-IκB、IκK、P-IκK蛋白的表达,上调IκB蛋白的表达,并能抑制NF-κB通路的核转录。表明缺氧处理能激活NF-κB通路,PTZNZ(20ng/ml、200ng/ml、2000ng/ml)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激活,达到保护神经元细胞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另外,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NF-κB相关通路Akt和ERK中AKT、P-AKT、ERK、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TZNZ各剂量组(20ng/ml、200ng/ml、2000ng/ml)能下调AKT、P-AKT、ERK、P-ERK蛋白的表达,且呈量效关系。表明缺氧处理能激活NF-κB通路及其相关通路Akt和ERK,PTZNZ通过抑制其激活,保护海马神经元细胞。6、PTZNZ初步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TZNZ小鼠灌胃给药的无毒剂量为4.0g/Kg(相当与大鼠有效剂量的400倍),半数致死量LD50值为6.9g/kg。结论:通过蜂斗菜总内酯制备工艺得到的PTZNZ,其总内酯含量为65.9%,平均转移率为89.3%。本工艺适用于从提取液中纯化PTZNZ,具有稳定、快速、成品得率高及转移率高的优点。PTZNZ对线栓法引起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对缺氧-复氧致神经元细胞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NF-κB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2-06-01)

张福金[4](2009)在《毛裂蜂斗菜中蜂斗菜总内酯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裂蜂斗菜(Petasites tricholobus Franch.)是菊科蜂斗菜属植物,广泛分布于西南、西北地区,其根茎民间用于解毒祛瘀,外敷治跌打损伤、骨折蛇伤等,其花蕾在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款冬花的替代品用于止咳、平喘。研究背景:蜂斗菜属植物欧蜂斗菜(Petasites hybridus)作为植物药,在欧洲已经有几百年的应用历史。其根茎的二氧化碳提取物用于治疗偏头疼,泌尿生殖道痉挛,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倍半萜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其主要有效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蜂斗菜素(petasin)和硫蜂斗菜素(S- petasin)等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组胺,抑制白叁烯合成,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从而达到抗炎、解痉的药效。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初步的体外药理实验表明,这类化合物有细胞毒性,具有潜在的抗癌活性,并且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达到抗凝的作用。为了开发我国蜂斗菜属植物资源,本课题组在前期对其同属植物毛裂蜂斗菜(Petasites tricholobus Franch.)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性的研究,从毛裂蜂斗菜根茎中分离得到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蜂斗菜内酯D、蜂斗菜内酯B以及蜂斗菜内酯Ⅰa(1),蜂斗菜内酯Ⅱa (2),蜂斗菜内酯Ⅲa (3),蜂斗菜内酯Ⅳa (4),蜂斗菜内酯Ⅴa (5) 5个倍半萜类新化合物,以及考察了蜂斗菜内酯Ⅰa-Ⅴa对缺氧-复氧造成的神经元损伤及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其内酯类化学成分进行生物活性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毛裂蜂斗菜中总内酯的制备以及生物活性研究,明确其药理活性,并对其药效机理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毛裂蜂斗菜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新药的研发奠定基础。研究内容和方法:样品的采集:毛裂蜂斗菜采自四川成都。1.毛裂蜂斗菜中蜂斗菜总内酯的制备以及含量的HPLC测定:将毛裂蜂斗菜用95%乙醇渗漉提取,提取液浓缩至无乙醇味、冷却,上大孔树脂,依次用60%、80%、95%乙醇洗脱,然后将80%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至干,可得蜂斗菜总内酯。应用HPLC测定蜂斗菜总内酯B、D、Ⅳa、Ⅲa的含量。2.蜂斗菜总内酯过敏性鼻炎的药效学研究。首先对豚鼠以卵清白蛋白(OVA)抗原攻击,依次基础致敏、致敏加强和激发叁个阶段成功的建立了过敏性鼻炎(AR)的模型,成功率100%,然后给予蜂斗菜总内酯40mg/kg连续7天,初步证实了蜂斗菜总内酯的抗过敏性鼻炎活性。然后对Wistar大鼠同样以卵清白蛋白(OVA)抗原攻击,依次基础致敏、致敏加强和激发叁个阶段成功的建立了大鼠过敏性鼻炎的模型,成功率82.7%,并首次用ELISA实验评价了过敏Wistar大鼠血清中总IgE的效价,进一步佐证模型的成功,然后分别给予蜂斗菜总内酯40mg/kg、20mg/kg、10mg/kg、5mg/kg以及氯雷他定0.942mg/kg连续7天,结果表明蜂斗菜总内酯各个剂量和氯雷他定均能不同程度的减轻抗原诱导的大鼠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并通过对大鼠鼻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来观察浸润的嗜酸性淋巴细胞的数目的变化。3.蜂斗菜总内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理探讨。用ELISA实验方法测定血清中IL-4以及组胺的含量。4.蜂斗菜总内酯体内对二甲苯致ICR小鼠耳肿胀的影响。蜂斗菜总内酯40mg/kg、20mg/kg、10mg/kg和5mg/kg对ICR小鼠灌胃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后45min,右耳涂以50μl二甲苯致炎,15min后将小鼠颈脱臼致死,用内径7mm的打孔器打下相同部位左右耳片,称重,以两耳片重量之差作为肿胀度。以此为标准来观察蜂斗菜总内酯的抑制炎性水肿的作用。5.蜂斗菜总内酯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依次用蜂斗菜总内酯160、80、40、20、10、5、2.5、1.25ug/ml对HePG2、MCF-7、A549、Hela肿瘤细胞体外MTT实验以及ICR小鼠体内S180肿瘤实验,在接种第二天分别给予蜂斗菜总内脂160mg/kg、80mg/kg、40mg/kg连续给药14天,第16天眼眶取血、脱颈处死剥离肿瘤、并取脾脏和胸腺称重记录。结果和结论:蜂斗菜总内酯减少过敏性大鼠搔鼻、喷嚏次数以及减轻鼻涕症状,并能有效减少鼻粘膜中嗜酸性淋巴细胞数目,ELISA实验结果表明它还能显着降低血清中IL-4和Histamine含量,故而推断毛裂蜂斗菜总内酯抗过敏性鼻炎的机制是通过抑制IL-4使特异性抗体IgE降低,阻断AR症状的主要炎性介质组胺作用于H1受体的过程,具有与H1受体拮抗剂相似的药理作用,从而达到缓解鼻炎症状的目的;蜂斗菜总内酯能够有效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备一定的抑制炎性水肿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蜂斗菜总内酯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9-06-01)

刘强[5](1996)在《蜂斗菜根茎中的新雅槛蓝烯内酯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蜂斗菜 Petasites japonicus Maxim(中国用其花蕾名款冬花)的根茎常用于治疗扁桃体炎、挫伤、毒蛇咬伤等。本文首次报道了从中提取得到4种雅槛蓝烯内酯(ere-mophilenolides)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是一种新化合物。干燥、切碎的蜂斗菜根茎3.0kg室温2周内用甲醇提取3次,将提取液减压浓缩得浸膏。将浸膏溶于水,依次用氯仿、乙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将氯仿萃取液减压浓缩得浸膏(112.5g),取60g 经硅胶柱层(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期刊1996年05期)

蜂斗菜总内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中药蜂斗菜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为后期的体外活性筛选提供样品。方法:用色谱法和波谱法对蜂斗菜全草甲醇提取液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valerilactones A(1),蜂斗菜内酯-Ⅴa(2),蜂斗菜内酯-Ⅳa(3),蜂斗菜内酯-Ⅲa(4),合膜蜂斗菜螺内酯(5)。结论:化合物1,2,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蜂斗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蜂斗菜总内酯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余先,官丽丽,杨晶,张晓美.掌叶蜂斗菜中蜂斗菜内酯-D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

[2].王少男,蒋桂华.蜂斗菜中蜂斗菜内酯类成分[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

[3].姜茜.蜂斗菜总内酯制备及抗脑缺血药效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

[4].张福金.毛裂蜂斗菜中蜂斗菜总内酯的制备及生物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

[5].刘强.蜂斗菜根茎中的新雅槛蓝烯内酯化合物[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6

标签:;  ;  ;  

蜂斗菜总内酯论文-李余先,官丽丽,杨晶,张晓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