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期论文-徐恒,崔银亮,豆松,刘文佳,姜永果

喜马拉雅期论文-徐恒,崔银亮,豆松,刘文佳,姜永果

导读:本文包含了喜马拉雅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矿化类型,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模式,程海断裂带

喜马拉雅期论文文献综述

徐恒,崔银亮,豆松,刘文佳,姜永果[1](2018)在《程海断裂带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矿床不同矿化类型成矿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带中段东部的程海断裂带,产出有一系列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以区内近年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分水岭、小龙潭和笔架山铜钼金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矿化类型特征详细研究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程海断裂带各矿化类型取得的最新地球化学资料,开展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矿床多产出斑岩型、接触交代型和构造破碎带型3种原生矿化类型,与富碱岩浆相关,继承性特征明显。Pb、S、H、O同位素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显示,从斑岩型→接触交代型→构造破碎带型,成矿物源从幔源→壳幔混合,幔源为主→壳幔混合,壳源为主逐渐过渡,矿化剂硫从幔源硫向壳幔混合硫过渡,成矿流体从单一岩浆水向岩浆水大气水混合转变,成矿温度、盐度从高温、中高盐度→中高温、中盐度→中低温低盐度变化,总体表现典型斑岩成矿系统特征。最后,综合以上成果建立了成矿模式,有望为寻找相似类型矿床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矿产与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李迪[2](2017)在《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普油田晚喜马拉雅期油气藏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的麦盖提斜坡作为巴什托普油田所在的二级构造单元,一直是塔西南地区构造演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晚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运动不仅强烈影响了麦盖提斜坡的构造格局,且对区域的断层活动、地层沉积以及油气藏的分布与调整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西北段的巴什托普油气藏储层沉积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油气理化性质、成藏期次、荧光薄片特征、油气来源以及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的分析和论证,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测温、精细构造恢复等技术手段,结合前人的模拟结果,对巴什托普油气藏进行了精细解剖,总结出巴什托普油气藏动态调整的控制因素以及机制。研究发现储层连通性的破坏与晚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应力挤压以及上覆地层的快速沉降密切相关,时间发生在西域组沉积后,是油气藏动态调整的直接原因;油气的物性分布规律指示了油气自西向东的长距离运移,且烃类成熟度沿运移方向逐渐降低;研究区的油气主要存在两期充注,分别在晚海西期和晚喜马拉雅期,通过地球化学和区域烃源岩成熟度分析,推断早期油气可能来源于喀什凹陷-麦盖提斜坡西段,晚期油气可能主要来源于麦盖提斜坡东段;晚喜马拉雅期为圈闭调整最显着的时期,这一时期构造活动引起的地层翘倾持续至今,构造应力场的变化间接导致储层物性和流体力场的改变,使油气持续动态迁移,形成动态调整型油气藏。(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3-01)

刀艳[3](2016)在《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宝兴厂铜钼多金属矿床是金沙江-红河新生代斑岩成矿带中的重要矿区之一,矿区喜马拉雅期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不同类型富碱斑岩。本文对宝兴厂矿区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岩浆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成岩年代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用宏观地质体穿切关系与微观精确定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新厘定研究区岩浆侵位序列为正长斑岩(Ⅰ阶段)→斑状花岗岩+煌斑岩(Ⅱ阶段)→花岗斑岩+煌斑岩(Ⅲ阶段)→碱长花岗斑岩(Ⅳ阶段),证实矿区喜马拉雅斑岩体是同期多阶段岩浆脉动式活动的产物。其中,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为岩浆主要侵位期,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性岩浆活动。(2)对已有可靠成岩年龄数据及本次新获得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的统计分析,确认矿区喜马拉雅期岩体形成年龄于38-33Ma之间,处在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带的岩浆活动高峰期(45~30 Ma)范围内,但略滞后于其北段岩浆活动高峰期。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时空分布分析显示,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从北段的玉龙→中段北衙、宝兴厂→南段铜厂等,岩浆活动年龄和成矿年龄逐渐变新,反映青藏高原深部物质流动有向高原东南部迁移的趋势。(3)矿区喜马拉雅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由早阶段至晚阶段具有由中酸性→酸性,并向碱度增强和逐渐富钾方向演化的特点。其中,由早阶段岩体至晚阶段岩体,Si02含量具有逐渐增高的趋势,A1203、CaO、Fe203、MgO和P205的含量有逐渐变低的趋势,分异指数(DI)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固结指数(SI)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暗色包体和煌斑岩的Si02含量在42.53%-54.98%之间,Si02、MgO、K20和全碱(K2O+Na2O)含量由早阶段煌斑岩+暗色包体→晚阶段煌斑岩依次升高,而A1203含量则依次降低。固结指数由暗色包体→早阶段煌斑岩→晚阶段煌斑岩逐渐增高,分异指数则相反且集中在40~50之间,暗示本区铁镁质岩浆岩结晶分异作用不强。其中,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特征值相似或相近,揭示它们之间密切的演化关系。(4)不同阶段花岗质岩体、暗色包体和煌斑岩具相似的微量稀土元素特征:V、Co、Cu和Zn等过渡族元素轻微富集,Cr和Ni相对亏损,过渡族元素蛛网图均呈大致相同的“W”型,明显富集Rb、Ba、U、Th、Sr和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以及Nb、Ta(或“TNT”)异常亏损的特点。总体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存在微弱δEu负异常的特点,其中花岗质岩体和晚阶段煌斑岩∑REE较低,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REE较高。(5)煌斑岩、暗色包体及花岗质岩体具有相近的Sr、Nd、Hf同位素的组成:总体具有高Sr、低Nd的特征,但暗色包体和煌斑岩εNd(t)高于寄主花岗质岩体,显示幔源组分较高,具有向Ⅱ型富集地幔端元演化的趋势;寄主花岗质岩体的εHf(t)全部为正值,暗色包体和煌斑岩的εHf(t)均为负值,岩体高Hf和低Nd的特征,指示难熔的古老岩石圈地幔与俯冲的地壳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矿区岩体Pb同位素组成具造山带铅特点,成因与壳-幔混合的岩浆作用有关;花岗质岩体的锆石的结晶标型揭示岩体在低温、偏碱环境下形成,且为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成因,具有富水、富碱的特征,是利于成矿的岩浆系统;锆石总稀土含量很高,具有LREE强烈亏损、HREE富集的左倾配分型式,明显的正Ce异常,中等到弱的负Eu异常;锆石Hf同位素具有非常好的相似性,εHf(t)值散布于正值和负值(大部分为正值)之间,指示它们经历了比较显着的壳幔岩浆混合过程。因此,源区有显着的相关性又有区别,源区均具有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富集地幔的特点,其中铁镁质岩浆主要起源于大陆岩石圈地幔,而花岗质岩浆源区主要起源于壳幔混合区。(6)宝兴厂矿区富碱侵入体形成于后碰撞的板内环境,构造-岩浆活动经历了以挤压向伸展转换过渡为主的减压升温过程,非常有利于发生基性到中酸性的岩浆演化以及大规模的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矿区复式岩体经历源区部分熔融、壳幔混合以及结晶分异作用:花岗质侵入体和晚阶段煌斑岩为富集地幔源区相对高部分熔融(分别为15%和10%)的结果,暗色包体和早阶段煌斑岩为富集地幔源区低部分熔融(-3%)的产物;花岗质岩体地壳混染程度相对较高,煌斑岩混染程度相对较低;从花岗质侵入体→暗色包体→早阶段煌斑岩→晚阶段煌斑岩结晶分异程度依次升高;壳幔混合比例在0.44~0.60之间,主要集中在0.5附近。(7)矿区经历了地壳缩短加厚、软流圈上涌底侵、部分熔融和混合作用→热流升高、地壳减薄、壳幔混合的深部动力学作用过程,岩浆活动过程中产生流动分异和差异性上升,并沿红河断裂与程海断裂交汇处的局部引张区发生脉动式侵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据此,本文建立了陆内走滑动力学环境下岩浆脉动式侵位模型。模型指出:第1阶段岩浆岩的源区深度较大,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高,酸性组分和结晶分异程度较低,形成正长斑岩墙:第Ⅱ-Ⅲ阶段的岩浆的源区深度变浅,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较低但规模大,有大量下地壳花岗质组分参与,酸性组分和结晶分异程度较高,依次形成与成矿有关的斑状花岗岩主岩体和含古老地壳基底物质的花岗斑岩岩枝(脉);第Ⅳ阶段岩浆的源区深度与第Ⅱ-Ⅲ阶段相似,但源区的部分熔融程度最低,岩浆熔融规模小,分异程度高,仅形成岩墙状-脉状碱长花岗斑岩。岩浆主侵位阶段,还伴随有源区深度更大的小规模铁镁质岩浆侵入,形成矿区两阶段煌斑岩脉。(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宋昊,倪师军,徐争启,何政伟,张谦[4](2015)在《四川西范坪喜马拉雅期斑岩型矿床构造控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范坪斑岩铜矿床产于扬子板块西缘过渡带的盐源盆地西南缘,木里-盐源推覆构造体前锋,隐伏的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构造交汇处,产于晚碰撞走滑构造环境,发育于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陆-陆碰撞之后的陆块相对运动阶段(侯增谦等,2004;2013),与喜山期碱性斑岩体在空间上有密切的关系(曾普胜等,2006;李泽琴等,2007;宋昊等,2015)。已有研究表明,成矿构造是控制热液金属矿床就位的主导因素,因此研(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宋昊,倪师军,何政伟,徐争启,张谦[5](2015)在《四川西范坪喜马拉雅期斑岩型矿床构造控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斑岩型铜矿床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并已较为全面的总结了其基本特征,其中有关构造控矿研究表明,多数矿床产出在大陆造山背景,此背景的特征是地壳增厚,块体隆起或俯冲板块变平缓或倾角改变(Sillitoe,1997;Richards,2003)。叁江地区正是在喜马拉雅碰撞带东北端的强形变转换和应力转换区中,因而形成了一系列褶皱、断裂,包括剪切、走滑、冲断一推覆等多种构造形变现象,聚集能量不亚于喜马拉雅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期刊2015-10-09)

闫文胜[6](2015)在《恒山地区喜马拉雅期断裂构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恒山地区喜马拉雅期构造以继承性断裂活动和地壳间歇性抬升为主导运动形式,总体是在拉张构造环境下,造成恒山、六棱山整体抬升,滹沱河、大同盆地区整体陷落。造就了抬升山体遭受剥蚀和断陷盆地接受碎屑堆积以及完整的山麓冲洪积体系,奠定了现今盆岭构造景观和河流网络格局。(本文来源于《华北国土资源》期刊2015年01期)

陆世才,李峰,吴静,王蓉,范柱国[7](2014)在《滇西喜马拉雅期斑岩型矿床硫、铅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地区的九顶山铜钼矿、北衙金矿和姚安铜矿是与喜马拉雅期斑岩有关的矿床。九顶山、北衙和姚安矿区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十分相似:各矿床的δ(34S)组成分布范围比较窄,在-2.4×10-3~4.5×10-3之间,平均值为0.64×10-3,具有明显的塔式分布,说明硫主要为深部岩浆来源;各矿床的Pb同位素组成(N(206 Pb)/N(204 Pb),N(207 Pb)/N(204 Pb),N(208 Pb)/N(204 Pb))相似,都比较稳定,依据构造模式判别及成因分类综合分析,铅具有深源性,主要来源于地幔和下地壳,显示造山带铅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与喜马拉雅期斑岩有关的矿床具有相同的成矿物资来源,主要成矿物质都来自深部地幔。(本文来源于《地质找矿论丛》期刊2014年04期)

袁玉松,林娟华,程心阳,李双建[8](2014)在《鄂西渝东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剥蚀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鄂西渝东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又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热门地区,该地区晚燕山一喜马拉雅期以来长期遭受隆升剥蚀.剥蚀量是烃源岩热演化、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资源量计算和盆地模拟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参数.考虑到剥蚀量恢复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和适用条件,本文在分析了古温标镜质体反射率Ro剖面特征之后,采用古地温梯度反演法进行钻井剥蚀量恢复,然后分析钻井剥蚀量与钻井开孔层位之间的相关性,再与地质图相结合编制剥蚀量平面分布图.结果表明:鄂西渝东地区古温标Ro剖面不存在明显的"错断"、"跳跃"现象。记录的古地温为达到最大埋深时的古地温;钻井剥蚀量与钻井开孔层位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开孔层位越老,剥蚀量越大,反之亦然;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剥蚀量总体上从东往西逐渐变小.东部的利川复向斜剥蚀量为2000~4000 m,中部的石柱复向斜为1500~2500 m,方斗山以西为1000~1500 m.(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孙晓明[9](2011)在《哀牢山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特征和动力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行观点认为:造山型金矿主要发育在增生造山带,而像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这样的碰撞造山带似乎不利于成矿。然而,我国西南地区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大量发育,至少形成了3条重要的金矿带,即滇西哀牢山金矿带(Sun,etal.,2009)、川西甘孜一理塘金矿带和龙门山一锦屏山金矿带(王登红等,2001;(本文来源于《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5:板块汇聚、地幔柱对云南区域成矿作用的重大影响》期刊2011-08-22)

宋玉财,侯增谦,杨天南,张洪瑞,杨竹森[10](2011)在《“叁江”喜马拉雅期沉积岩容矿贱金属矿床基本特征与成因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江"的兰坪、昌都、玉树、沱沱河地区发育丰富的沉积岩容矿贱金属矿床,构成一条极具成矿潜力的巨型矿化带。综合分析表明,带内矿床形成于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环境,发育在大陆碰撞造山带内部的褶皱-逆冲带内,与逆冲和走滑构造控制的新生代盆地相伴。不同矿区均发育逆冲断层,矿体主要赋存于逆冲断层上盘的碳酸盐岩或碎屑岩内,受与逆冲相关的盐底辟、逆冲断裂的次级断裂、热液溶洞、白云岩化、灰岩破碎、矿前溶洞垮塌、与褶皱有关的密集劈理或断裂等构造或岩相变化控制。金属呈现Pb-Zn、Pb-Zn(-Cu-Ag)、Cu-Co、Cu等组合,其中,Pb-Zn矿床主要发育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白铁矿、方解石、白云石,一些矿床富硫酸盐矿物和萤石,也常见沥青,矿化以交代和开放空间充填为主;Pb-Zn(-Cu-Ag)矿床主要发育闪锌矿、细/灰硫砷铅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铁矿、方解石、白云石,矿化以脉体或热液溶洞内交代/开放空间充填式出现;Cu矿床由石英-方解石/白云石-Cu硫化物(黄铜矿、黝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脉构成。Pb-Zn和Pb-Zn(-Cu-Ag)矿床成矿流体以低温(<210℃)和高盐度主体[w(Na Cl)>10%]的盆地卤水为主,脉状Cu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富CO2、具相对高温(180~230℃)和低盐度[w(NaCl)<11%]的变质流体。盆地卤水中硫酸盐遭受细菌还原±有机热还原或仅经历有机热还原,为Pb-Zn和Pb-Zn(-Cu-Ag)矿床提供了还原硫,下伏火山岩和沉积地层中的硫可能是脉状Cu矿床硫的来源,它们的成矿金属物质均来自于上地壳。该带矿床是一套与岩浆活动无关的后生矿床,以世界上已知的矿床类型来划分,金顶、赵发涌、东莫扎抓、莫海拉亨和茶曲帕查矿床等Pb-Zn矿床及白秧坪东矿带的Pb-Zn(-Cu-Ag)矿床可归为类MVT矿床,白秧坪西矿带脉状Pb-Zn(-Cu-Ag)矿床和脉状Cu矿床可归为多金属脉状矿床。其中,金顶等类MVT矿床以其形成于大陆碰撞带内部、受控于逆冲推覆构造等特点不能被已建立的MVT成矿模型所涵盖,成矿作用独特。(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喜马拉雅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塔里木盆地的麦盖提斜坡作为巴什托普油田所在的二级构造单元,一直是塔西南地区构造演化研究的热点地区。晚喜马拉雅期的构造运动不仅强烈影响了麦盖提斜坡的构造格局,且对区域的断层活动、地层沉积以及油气藏的分布与调整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西北段的巴什托普油气藏储层沉积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油气理化性质、成藏期次、荧光薄片特征、油气来源以及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的分析和论证,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测温、精细构造恢复等技术手段,结合前人的模拟结果,对巴什托普油气藏进行了精细解剖,总结出巴什托普油气藏动态调整的控制因素以及机制。研究发现储层连通性的破坏与晚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应力挤压以及上覆地层的快速沉降密切相关,时间发生在西域组沉积后,是油气藏动态调整的直接原因;油气的物性分布规律指示了油气自西向东的长距离运移,且烃类成熟度沿运移方向逐渐降低;研究区的油气主要存在两期充注,分别在晚海西期和晚喜马拉雅期,通过地球化学和区域烃源岩成熟度分析,推断早期油气可能来源于喀什凹陷-麦盖提斜坡西段,晚期油气可能主要来源于麦盖提斜坡东段;晚喜马拉雅期为圈闭调整最显着的时期,这一时期构造活动引起的地层翘倾持续至今,构造应力场的变化间接导致储层物性和流体力场的改变,使油气持续动态迁移,形成动态调整型油气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喜马拉雅期论文参考文献

[1].徐恒,崔银亮,豆松,刘文佳,姜永果.程海断裂带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矿床不同矿化类型成矿模式[J].矿产与地质.2018

[2].李迪.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普油田晚喜马拉雅期油气藏动态调整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7

[3].刀艳.云南祥云宝兴厂Cu、Mo矿区喜马拉雅期岩浆演化及成因[D].昆明理工大学.2016

[4].宋昊,倪师军,徐争启,何政伟,张谦.四川西范坪喜马拉雅期斑岩型矿床构造控矿特征[J].矿物学报.2015

[5].宋昊,倪师军,何政伟,徐争启,张谦.四川西范坪喜马拉雅期斑岩型矿床构造控矿特征[C].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下册).2015

[6].闫文胜.恒山地区喜马拉雅期断裂构造特征[J].华北国土资源.2015

[7].陆世才,李峰,吴静,王蓉,范柱国.滇西喜马拉雅期斑岩型矿床硫、铅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找矿论丛.2014

[8].袁玉松,林娟华,程心阳,李双建.鄂西渝东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剥蚀量[J].地球物理学报.2014

[9].孙晓明.哀牢山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特征和动力学机制[C].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5:板块汇聚、地幔柱对云南区域成矿作用的重大影响.2011

[10].宋玉财,侯增谦,杨天南,张洪瑞,杨竹森.“叁江”喜马拉雅期沉积岩容矿贱金属矿床基本特征与成因类型[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1

标签:;  ;  ;  ;  

喜马拉雅期论文-徐恒,崔银亮,豆松,刘文佳,姜永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