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对象重用的CIMS建模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段阳[1](2021)在《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文中认为金属切削加工是金属加工工艺中的一种重要成形方法,切削加工工序的制定是工艺规划的重要内容。金属切削加工是工件和刀具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床-刀具-工件”组成一个完整的机械加工工艺系统。本文将与金属切削加工相关的数据归类为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前者描述的是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而后者泛指存储在各种应用系统代表制造型企业利用切削方式加工工件产生的各种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这些知识的数据来源多样、类型丰富,既有结构化的,也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针对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彼此隔离、相互转化的难题,本文提出建立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在语义层面将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关联起来,从而为金属切削加工构建智慧的大脑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分析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组成和来源的基础之上,运用OWL QL语言首次建立了包含事实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完整的本体模型,实现这两类知识在语义层面有机的关联。2).建立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数据的生成、融合和存储方法。对于事实性知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建立了Bi-LSTM+CRF的知识抽取架构;对于过程性知识,基于OBDA架构,制定了关系模型到本体模型的映射关系,实现关系型数据向三元组的转换;建立了基于属性相似度的数据融合方法,并确定了Neo4j+Min IO的数据存储架构。3).基于知识表示学习建立了一种新的工件工艺路线相似性计算模型。首先,在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包括“工件—材料—工序—机床—刀具”之间关系的子图。该子图将相关实体用“材料是”、“在机床”、“用刀具”、“有工序”和“下一工序”等关系连接起来,从而将描述切削加工的实体之间的语义含义通过图结构的连通性直接表现出来。进而,按照子图的结构生成相应的三元组数据,运用知识表示学习Trans D算法,将子图中的语义关系映射到低维稠密实值向量中去。然后,运用KMeans算法对代表工件的低维稠密向量进行聚类计算,聚类结果表明工序序列相似、使用刀具和机床相同的工件能够较好地聚集到同一簇中,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按照工件类型分类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最后,在聚类的基础上提取了典型工艺路线,进一步验证了低维稠密向量语义含义的表达能力,为工艺路线的重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高效的和准确的途径。4).建立了一种新的、个性化和精确化的刀具选择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已产生的金属切削加工过程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刀具选择的重要依据,将工件的材料、加工任务的结构特征以及刀具之间的相关性作为刀具选择的首要因素。首先,设计了一个描述“结构特征-材料-刀具”之间关系的数据模型,建立了相应的子图。然后,运用PPR算法,给每一把刀具打分,为工艺规划刀具的选择提供个性化的精确依据,并结合具体的实例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5).开发了一个B/S结构的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综合应用系统。该系统基于.NET MVC框架,服务端采用C#语言,客户浏览器端使用jquery和Easy UI框架,知识图谱可视化使用D3.js。系统存储架构采用Neo4j+Min IO+Oracle,其中图数据库Neo4j存放三元组数据,文档数据库Min IO存放各种非结构化的文档数据,Oracle保存用户及权限信息等结构化数据。系统功能包括数据管理、知识图谱数据可视化、工艺路线确定、刀具选择和用户及权限管理。
齐瑞超[2](2014)在《石化行业面向对象的集成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石化企业的建模和仿真研究对于石化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和企业级优化决策有着重要意义。以往对石化企业建模和仿真方法的研究大多从石化的生产和经营出发,根据PCS/MES/ERP三个层次各自的需求分别建立仿真模型,但是这些模型普遍存在可配置性和可扩展性弱的问题,仿真软件的开发、部署、维护难度较大,不能完全适应工程应用的需求。本文考虑石化企业生产管理和控制的特点,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思想,开展石化企业建模和仿真的研究,并开发建模和仿真环境原型。本文首先从石化行业中的建模与仿真现状出发,分析了石化行业建模与仿真技术遇到的问题,分析了现代石化企业“智能工厂”管控模式下对建模和仿真的需求,论述了采用面向对象的建模仿真技术的必要性。针对仿真模型重用率低和扩展性弱的问题,提出一种可配置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主要包括一个用于工厂建模的四层框架,包含模型实体结构/模型库层、模型抽象层、工厂模型层、智能工厂仿真系统层。该方法可实现仿真与模型的解耦。然后,本文叙述了可配置的面向对象仿真环境的具体实现过程。在讨论了仿真环境的总体设计思路、功能模块定位和运行机制后,通过对数据库操作模块、模型管理模块、仿真器模块这几个关键模块的分析说明了仿真环境的通用性设计,并开发了仿真环境的原型。最后,在可配置的面向对象仿真环境的基础上,本文实现了一个MES层物料生产加工储运过程的仿真案例。通过仿真试验证明了仿真器的可靠性、模型的可重用性和可配置性,并讨论了仿真环境的可扩展性和应用集成的能力。此外,提出了一种针对工厂分汇流点分流策略的改进模型,通过对比案例证明仿真模型策略的改进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可以为炼油厂的生产决策提供借鉴。
朱峰[3](2013)在《多尺度视角下的石化企业信息集成研究》文中提出石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针对石化行业进行综合自行化系统的研究分为计算机集成制造和企业级优化两个方向,前者关注以信息共享和集成为核心的系统实现,后者关注以优化算法、人工智能、求解算法等为核心的计算求解方法。二者处理同一对象却关注不同侧面,这种分离之势导致二者皆无法独立解决石化领域的问题,而二者在石化企业中的集成应用研究是当务之急。业界对于二者集成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均有所涉及,其主要思路是基于企业集成和互操作理论,利用传统的IT工具,将企业级优化中的复杂模型和求解方法与传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集成。但是,该思路主要从软件通用性和互操作性等IT技术方面寻求突破,而没有过多关注石化行业的本质特征。石化行业中的物流在石化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中占据基础地位。从石化企业管理和控制的视角来看,由生产、运输与存储过程构成的生产物流具有多尺度特征,而作为CIMS和EWO的共同处理对象,物流的这一特征也在二者的研究与应用中有所体现,因此是处理二者集成的突破口。本文首先根据石化行业实际物流和不同业务的逻辑物流的立体网络化拓扑结构特征,即多尺度特征,给出了“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的定义。然后以模型易维护和模型同步为目标,设计了物流及生产装置的多尺度信息集成框架,提出了以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为核心的信息模型建模方法。针对该方案应用过程中的模型易变性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多尺度建模工具软件在支持不同用户、支持不同模型表达方式、支持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以及提供灵活接口四个方面的需求,提出了多尺度建模工具的设计方案。最后,以浙江大学智能工厂实验室的企业级优化平台作为案例。通过设计智能工厂平台的功能构成和设计方案,建立了智能工厂软件平台,并通过综合展示模块的实际应用,证明了本文多尺度信息集成方案在应对石化CIMS和石化EWO集成方面的有效性。
卢业敏[4](2012)在《基于Web Services和Ajax的CIMS开发方式研究》文中提出Internet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导致了生产制造的全球化。一种全新的制造业的哲理--CIM开始孕育,基于CIM哲理而组成的系统(CIMS)在制造业中越来越重要,制造业正在变成一种越来越集成化的全球系统。由于CIMS系统日益复杂,这样使软件编制需用的工作量与该系统成正比例增长,需要消耗的时间、人力、财力越来越多,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地阻碍着CIMS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传统CIMS开发和维护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成本高、需求经常变动、开发周期长,界面经常发生变化。那么解决矛盾的途径在哪儿?提高效率的方法在哪儿?Web Services和Ajax的出现给我们以启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以往CIMS开发方式模型的基础上,结合Web Services和Ajax,提出一种新的基于Web Services和Ajax的CIMS开发方式模型。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CIMS的开发问题,在以往CIMS开发方式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Web Services和Ajax的CIMS开发方式模型,然后基于此模型开发出一个基于Web Services和Ajax的CIMS开发平台,最后利用此平台对两个简单的CIMS进行了测试开发。研究发现,将Web Services和Ajax引入CIMS开发方式模型中可以简化CIMS开发方式模型;利用基于Web Services和Ajax的CIMS开发平台对CIMS进行开发,可以快速灵活地开发CIMS,解决传统CIMS开发中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需求经常变动、集成难度越来越大的难题。本文的价值在于把Web Services和Ajax进行创造性的结合并引入到CIMS开发方式模型中,为CIMS开发和维护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证实了基于WebServices和Ajax的CIMS开发方式模型的可行性,可在实际中应用和研究。
蔡盈芳[5](2011)在《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根据当前我国在知识管理领域和知识工程领域对知识表示、获取、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基于当前我国航空工业对知识的迫切需求和知识管理现状,研究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Aviation Product Lifecycle Knowledge Base简称APLKB)构建的理论与方法,对APLKB的框架、内容和功能等进行了论述,就APLKB中知识的表示、获取、利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知识管理现状研究的基础上,以现有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工程有关理论为基础,针对航空产品知识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知识管理的需求,提出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理论,对该理论的主要体系框架进行了设计,明确APLKB定位、特征和功能。(2)在研究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活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分类的来源原则和主题原则,运用上述原则设计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内容框架模型和主题框架模型。(3)对APLKB中知识表示方法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分析几种知识表示技术的优缺点,其中特别对本体用于知识表示的优点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就如何利用本体进行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表示进行了论证。设计出了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的本体表示模型,提出了基于四层架构的航空产品知识表示法。(4)对航空领域本体构建理论进行研究,利用基于叙词表的本体构建方法,提出了基于《中国航空百科词典》和飞机零件明细表的航空领域本体构建方法。该本体构建方法领域专家参与少,效率高。利用该方法构建了典型的航空领域本体。在本体语义映射算法中返回语义关系而非相似性系数。(5)知识获取一直是知识管理的瓶颈,本文对APLKB中的知识获取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基于规则的文本挖掘算法的改进,提出了以企业业务系统数据为来源的基于多层规则和文本挖掘的知识自动获取方法,并对知识获取技术中的语义标注进行了改进。(6)对APLKB中知识检索利用进行了研究。即如何通过本体论的运用,检索出知识库的知识,实现航空产品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与制造。论述了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和知识推理的原理,重点对基于实例的知识重用和快速成型的知识重用进行系统论述,对基于实例的知识重用中的实例检索技术算法进行改进,并根据经验,总结了基于实例的快速成型的知识重用方法。为进一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设计了某航空某研究所的航空产品知识库系统软件原型。
车颖[6](2011)在《计算无关模型驱动的ERP系统重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ERP系统在应用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柔性较差、开发周期较长、开发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高和运行过程中的集成、升级及二次开发困难等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ERP系统的功能难以与企业动态多变的业务需求保持一致,为此,本文结合构件化思想和模型驱动架构,建立一种计算无关模型驱动的可重构ERP系统构建模式,并重点研究该构建模式中的重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研究了计算无关模型驱动的可重构ERP系统体系结构。首先,结合实例对可重构ERP系统的构建模式进行了需求分析,并说明可重构ERP系统的技术性特征包括可配置性、可集成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然后,基于构件化的可重构ERP系统构建过程和面向可重构ERP系统的模型驱动架构建立了一个面向重构全生命周期的计算无关模型驱动的可重构ERP系统构建模式,其中包括了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可重用ERP构件开发模式和计算无关模型驱动的可重用ERP构件重用模式,为本文以下的研究提供一个架构基础。研究了该体系结构中的计算无关模型建模。首先,从面向企业业务需求、面向模型驱动架构和面向构件重用三方面,对建模需求进行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多维多层次的计算无关模型建模框架,说明了基于该框架的计算无关模型建模过程;其中,详细研究了面向分析优化和快速建模需求的全局模型建模方法,以及面向企业不同侧面而提出的业务模型的建模方法,并用建模实例进行验证,为本文以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模型基础。研究了基于本体的计算无关模型到平台无关模型的转换方法,该方法是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可重用ERP构件开发模式中的关键技术。首先,对模型驱动架构中的转换进行分类,并对计算无关模型到平台无关模型的转换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引入本体技术,建立了一个基于本体的模型转换框架,并将其分为元本体映射规则的发现和基于元本体映射规则的转换执行两部分,介绍了该框架的运行过程;最后,详细研究了运用本体映射技术发现元本体映射规则的方法,以及在以模型转换引擎为核心的模型转换执行框架中,基于元本体映射知识执行特定本体模型转换的方法。研究了计算无关模型驱动的构件选取与优化方法,该方法是计算无关模型驱动的可重用ERP构件重用模式中的关键技术。首先,建立了面向CIM驱动的可重构ERP系统构建模式的构件体系结构和平台无关构件模型;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技术的构件选取策略,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基于本体的业务特征体系的建立及语义相似度的计算;最后,通过建立一套构件选取的优化指标体系,采用遗传算法实现基于多目标综合评价的构件选取结果优化,从而支持计算无关模型驱动的可重构ERP系统的开发和重构过程。最后,设计和实现一个面向可重构ERP系统的计算无关模型建模工具系统,包括计算无关模型建模功能、计算无关模型到平台无关模型的转换功能及计算无关模型驱动的构件选取与优化功能,并通过一个企业应用实例进行了应用验证。
黎业飞[7](2008)在《面向服务的机械结构快速设计分析关键技术》文中指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快速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向服务的计算技术为实现结构快速分析,保障产品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在对机械设计分析模式转变的分析基础上,依托面向服务架构,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机械结构快速分析模式。并围绕其中的核心内容从资源建模、映射机制、服务定制及系统重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在分析CAE进程演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对象和面向服务相结合的分析资建模方法,建立起层次化的资源表达,进行面向服务改造,提高了资源抽象粒度,给出了基于XML的分析资源实现方式,并设计了多目标遗传算法对分析资源进行优选。建立了一种从结构分析模型到服务模型的映射机制。该机制建立起基于本体论的多维度多精度结构性能分析模型和服务模型,分析模型按照颗粒度聚合形成的层次网状结构,对应了分析服务的四个子层次结构,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对应映射。提出了多Agent支持的复杂结构快速分析服务定制技术,构造服务协作Agent协调任务并行执行和数据并行求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消息通信方式的二级分布并行求解策略,实现机械结构的粗细粒度混合并行分布计算。在探讨结构性能分析模型重用进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重用的快速分析服务的方法,建设了可重用的分析资源,提供远程分析服务,并对实现上的关键技术给出了解决方法。将以上成果应用于浙江省和国家科技部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基于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并行设计开发平台研究及其在汽摩配行业中的应用”中,构建了适应企业要求的快速分析服务系统。项目已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的验收,并得到国家CIMS中心推广,实际运行过程验证了本文成果的有效性。
徐宏斌[8](2007)在《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信息应用的行业化是企业信息化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构建面向特定行业的企业工程/企业集成参考模型,可以在企业信息化实施速度、实施质量等方面取得改善,也是设计、开发基于行业版本的、自助批量定制的下一代信息系统的基础支撑技术。研究企业信息化行业化解决方案的基础核心问题是设计支持行业知识复用的机制、过程和方法。本文综合运用企业建模、软件重用、知识管理、模型驱动体系架构(MDA)等理论和方法,对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建模与企业模型知识的重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在对现有企业建模体系结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原则和特征,进而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建模框架,给出了支持领域知识重用的企业模型组件结构。认为对企业本体合理分类是实现领域知识重用的前提,并进一步把企业本体划分为目标本体、组织本体、资源本体、过程本体和知识本体5个类别,对这5类本体及其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行业或领域类别是企业模型知识重用的重要知识情境,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的、三维度(资源转化维、资源配置维、批量维)的企业分类框架,进而构建了一个面向知识重用企业建模的知识情境模型。运用Rough Sets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情境知识的表达和情境相似性评估问题,并给出一种知识模糊分类检索途径。基于企业模型知识重用层次的分析,给出了领域知识重用模式和企业模型知识进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以企业模型知识库为核心的、面向知识重用的多层次业务支撑平台架构。通过扩展MDA计算模型完善了业务模型驱动模型体系,针对业务模型驱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构建问题给出了技术实现方案。最后,以流程型生产的一个典型行业——水泥行业为例,对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MIS的企业建模理论在该行业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袁锋[9](2006)在《基于资源优化的制造过程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世界各国制造业都面临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和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了赢得市场和客户,现代制造业正在努力研究开发和应用实施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提出了多种制造模式,每种制造模式都十分强调制造过程模型。实际上制造过程模型是过程建模、过程分析、过程重组和过程管理的核心技术。 对制造过程模型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向来开展工作。目前已经提出了许多制造系统的企业建模集成体系结构,这些体系结构中都建立了由过程视图和其他多个关联视图所组成的多视图模型。在过程视图也有了事件驱动过程链或工作流方法等各种制造过程建模方法。通过集成一些过程仿真分析工具,还可以对制造过程模型进行优化和重组,使得制造过程的各项性能指标得到提高。最后开发软件系统以支持这些优化的制造过程模型,使用工作流管理系统来实例化运行。 本文围绕制造过程模型这一核心技术,在上述制造过程模型的多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1)基于制造企业建模和业务过程工程,提出了集成制造过程建模体系结构IMPM。IMPM主要专注于制造过程视图模型,其他多个关联的视图模型只是作为辅助的支持。在IMPM中,通过增加对象重构性维,全面引入面向对象技术和面向重构技术。IMPM采用UML业务建模,对UML元模型进行了扩展,用元对象设施MOF定义新的业务建模元素,用对象约束语言OCL来限定扩展业务建模元素的语义。IMPM使用这些新的业务建模元素对各个视图进行业务建模,从而为制造过程建模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IMPM在过程视图模型中,提出了面向对象的事件驱动过程链oEPC。oEPC使用IMPM中扩展的形式化业务建模元素,松散地基于Petri网的并发执行语义,采用多种复杂的过程逻辑控制节点,实现对实际制造过程进行业务过程建模。由于oEPC基于形式化语言,因此oEPC过程模型可以被各种UML建模工具所理解,可以映射到其他建模工具或编程语言中。 (3)oEPC过程模型通常描述的是制造系统当前的业务流程,需要对这些制造过程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通过建立面向对象的制造过程仿真工具,能够模拟oEPC制造过程模型的实例运行,生成制造过程仿真数据。通过分析仿真数据来改进过程方案,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 (4)在优化分析的制造过程模型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可重构制造管理系统RMES的子系统制造过程管理系统MPMS。MPMS基于Windows DNA的多层体系结构,采用基于组件开发模式和XML网络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提高了制造数据的可重用性和多
孔令东[10](2004)在《基于面向对象的工作流网在水利枢纽CIMS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水库、枢纽在实时监控、水情测报、安全监测、事务管理、调度决策等方面的信息技术(IT)应用是相对独立的,在其内部形成了“信息化孤岛”,这些相对独立的系统面临着如何共享信息,协调优化运行的问题。从系统工程角度分析,局部最优经过累积并不能达到整体最优。应从全局的高度规划、优化和集成水利枢纽的组织机构以及枢纽的所有软硬件资源,使水利枢纽防洪调度、运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工作流”技术,已成为组织挖掘业务过程潜能、实施“业务过程再造”的重要使能技术。对水利枢纽利用工作流技术进行业务过程的建模和深入分析,不仅可以规范枢纽的业务过程,发现业务过程中不合理的环节,进而对业务过程进行优化重组,而且所建立的业务过程模型本身就是枢纽运行调度非常重要的知识库和规则库,可以指导枢纽调度管理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本文结合水利枢纽实际,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①在分析上桥枢纽现代集成管理系统建设基础上,建立了枢纽业务过程优化与实现的体系结构。②结合水利枢纽抽水站业务过程,在分析Petri网“变迁”元素及工作流网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一种面向对象工作流网模型,并使用JAVA语言描述了该工作流模型。③结合水利枢纽的集成平台对面向对象的工作流模型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设计。
二、基于对象重用的CIMS建模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对象重用的CIMS建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制造业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
1.2.2 刀具选择研究现状 |
1.2.3 机械加工工艺规划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本体模型构建 |
2.1 引言 |
2.2 OWL基础概念 |
2.3 事实性知识本体建模 |
2.3.1 物理现象和物理量本体建模 |
2.3.2 物理量变化关系本体建模 |
2.3.3 试验数据本体建模 |
2.4 过程性知识本体建模 |
2.4.1 刀具本体类建模 |
2.4.2 工件结构特征类本体建模 |
2.4.3 材料本体建模 |
2.4.4 机床本体建模 |
2.4.5 切削过程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3 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数据生成和融合 |
3.1 引言 |
3.2 事实性知识生成 |
3.2.1 相关技术 |
3.2.2 文本处理概述 |
3.2.3 数据生成工作流程 |
3.2.4 实例 |
3.3 过程性知识生成 |
3.3.1 数据生成工作流程 |
3.3.2 实例 |
3.4 知识融合 |
3.5 知识存储系统确定 |
3.5.1 三元组数据存储 |
3.5.2 非结构化数据存储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知识表示学习的工艺重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知识表示学习基本概念 |
4.2.1 TansE模型 |
4.2.2 TransH模型 |
4.2.3 TransR模型 |
4.2.4 TransD模型 |
4.2.5 其它模型 |
4.3 基于知识表示学习的知识图谱嵌入 |
4.3.1 数据模型构建 |
4.3.2 TansD算法执行 |
4.4 基于表示学习嵌入向量的工件聚类分析 |
4.4.1 K-Means算法 |
4.4.2 工件聚类结果分析 |
4.4.3 典型工艺路线的提取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知识图谱的刀具选择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PageRank算法 |
5.3 基于PPR算法的刀具推荐 |
5.4 实例分析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综合应用系统开发 |
6.1 引言 |
6.2 系统架构 |
6.3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6.4 系统功能模块 |
6.4.1 数据管理 |
6.4.2 知识图谱可视化 |
6.4.3 工艺路线管理 |
6.4.4 刀具选择 |
6.4.5 用户及权限管理 |
6.5 系统应用实施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1.学术论文 |
2.科研项目 |
致谢 |
(2)石化行业面向对象的集成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摘要 |
1.1 引言 |
1.2 石化行业CIMS的研究现状 |
1.2.1 流程工业CIMS及其体系结构 |
1.2.2 化行业的建模与仿真软件 |
1.2.3 化行业多层次建模和仿真的现状 |
1.3 石化行业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
1.3.1 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化行业中的面向对象方法 |
1.3.3 智能工厂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组织结构 |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
1.4.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建模仿真理论及设计方法 |
摘要 |
2.1 引言 |
2.2 通用建模仿真方法 |
2.2.1 连续系统建模与仿真 |
2.2.2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 |
2.3 向对象的建模和仿真技术 |
2.3.1 面向对象的概念 |
2.3.2 面向对象的意义 |
2.3.3 面向对象建模与仿真框架 |
2.3.4 面向对象建模与仿真的过程 |
2.4 本章小结 |
3. 可配置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 |
摘要 |
3.1 引言 |
3.2 四层建模框架 |
3.2.1 模型实体结构/模型库层 |
3.2.2 模型抽象层 |
3.2.3 工厂模型层 |
3.2.4 智能工厂仿真系统层 |
3.3 本章小结 |
4. 可配置的面向对象仿真环境 |
摘要 |
4.1 引言 |
4.2 仿真环境的设计思路 |
4.2.1 仿真环境的业务场景和主要用户 |
4.2.2 仿真环境的功能设计 |
4.2.3 仿真环境的运行流程 |
4.3 仿真环境的软件实现 |
4.3.1 数据库存储的实现 |
4.3.2 模型组件管理的实现 |
4.3.3 仿真器的实现 |
4.4 仿真环境的界面 |
4.4.1 仿真模型管理界面 |
4.4.2 仿真运行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5. 可配置的仿真环境案例应用 |
摘要 |
5.1 引言 |
5.2 炼油厂仿真场景的搭建过程 |
5.3 炼油厂仿真案例的实施 |
5.3.1 仿真案例的配置与运行 |
5.3.2 可配置仿真模型的对比试验 |
5.4 仿真环境的可扩展性和应用集成功能 |
5.4.1 仿真要素扩展示例 |
5.4.2 跨层次应用集成示例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摘要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筒历及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多尺度视角下的石化企业信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 |
缩略语 |
1 绪论 |
摘要 |
1.1 引言 |
1.2 石化CIMS意义与研究现状 |
1.2.1 石化CIMS的概念与意义 |
1.2.2 石化CIMS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
1.3 企业级优化概念与研究现状 |
1.3.1 企业级优化的概念与意义 |
1.3.2 企业级优化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
1.4 智能工厂概念与研究现状 |
1.4.1 智能工厂的概念与意义 |
1.4.2 智能工厂实验室的发展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组织结构 |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 |
1.5.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以多尺度物流模型为核心的信息集成需求 |
摘要 |
2.1 引言 |
2.2 多尺度理论概述 |
2.3 信息集成需求 |
2.3.1 同一尺度内的信息集成 |
2.3.2 聚集形式的尺度间关联 |
2.3.3 解聚形式的尺度间关联 |
2.4 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的定义与地位 |
2.4.1 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定义 |
2.4.2 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的地位 |
2.5 本章小结 |
3 多尺度视角下的信息集成方案 |
摘要 |
3.1 引言 |
3.2 信息集成架构设计 |
3.2.1 主要设计思想 |
3.2.2 主要实现框架 |
3.3 信息集成方案细节 |
3.3.1 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建模策略 |
3.3.2 信息模型建模策略 |
3.3.3 子系统设计规范 |
3.3.4 集成系统的运行 |
3.4 信息模型维护和同步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4 多尺度视角下的信息模型建模工具 |
摘要 |
4.1 引言 |
4.2 建模工具功能定位 |
4.2.1 对不同用户的支持 |
4.2.2 对不同模型表达的支持 |
4.2.3 对多尺度物理结构模型的支持 |
4.2.4 模型接口的要求 |
4.3 建模工具软件设计 |
4.3.1 整体软件框架 |
4.3.2 建模过程与运行过程 |
4.4 建模工具的应用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5 应用实例-多尺度信息集成方案在智能工厂中的应用 |
摘要 |
5.1 引言 |
5.2 智能工厂功能设计 |
5.3 智能工厂系统设计 |
5.3.1 系统整体框架 |
5.3.2 信息模型建模方式 |
5.4 系统运行和优势分析 |
5.4.1 系统开发过程与扩展机制 |
5.4.2 应对工厂对象差异性 |
5.4.3 应对业务多样性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摘要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智能工厂中多尺度模型数据 |
附录B 智能工厂中映射关系实例数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Web Services和Ajax的CIMS开发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IMS 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简介 |
1.2.2 企业级应用程序系统架构的发展 |
1.2.3 Web Services 与 SOA |
1.2.4 Ajax 简介 |
1.3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CIMS 及其开发 |
2.1 CIMS 及其应用 |
2.1.1 CIMS 是什么? |
2.1.1.1 CIM/CIMS 的定义与内涵 |
2.1.1.2 CIM/CIMS 内涵的发展 |
2.1.2 CIMS 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 |
2.2 CIMS 的参考体系结构 |
2.2.1 CIMS 的参考体系结构简介 |
2.2.2 面向 CIMS 生命周期的体系结构 |
2.3 CIMS 的系统组成 |
2.3.1 生产经营管理分系统 |
2.3.2 工程设计分系统 |
2.3.3 制造自动化分系统 |
2.3.4 质量保证分系统 |
2.3.5 计算机支撑分系统 |
2.4 CIMS 开发 |
2.4.1 CIMS 开发方法 |
2.4.2 CIMS 的开发模型 |
2.4.3 CIMS 开发方式 |
2.4.4 CIMS 开发平台 |
2.4.5 CIMS 的开发工具 |
2.4.6 CIMS 的开发模式 |
2.5 CIMS 开发及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Web Services 与 Ajax |
3.1 Web 应用简史 |
3.2 Web Services 和 SOA |
3.2.1 Web Services |
3.2.2 Web Services 和 SOA 的关系 |
3.2.3 企业服务总线商业平台的选择 |
3.3 Web services 的工作原理 |
3.4 Web Services 的应用 |
3.4.1 跨防火墙的通信 |
3.4.2 应用程序集成 |
3.4.3 CIMS 集成开发 |
3.4.4 软件和数据重用 |
3.5 Ajax 的演化过程 |
3.5.1 JavaScript |
3.5.2 帧 |
3.5.3 隐藏帧技术 |
3.5.4 动态 HTML 和 DOM |
3.5.5 ifrsme |
3.5.6 XMLHttp |
3.5.7 真正的 Ajax |
3.6 Ajax 与 Web 2.0 |
3.7 Ajax 技术的组成 |
3.7.1 Ajax 与 JavaScript |
3.7.2 Ajax 与 XMLHttpRequest |
3.8 Ajax 引擎中各项技术的作用 |
3.9 Ajax 的应用 |
3.9.1 Google Suggest |
3.9.2 Gmail |
3.9.3 Google Maps |
3.9.4 A9 |
3.9.5 Yahoo! News |
3.9.6 Bitflux Blog |
3.9.7 发掘 Ajax 技术作为 Agent 的作用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Web Services 和 Ajax 的 CIMS 开发方式模型的建立 |
4.1 典型的 CIMS 集成开发架构图 |
4.2 传统 CIMS 集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4.3 基于 Web Services 和 Ajax 的 CIMS 开发架构图的建立 |
4.4 典型的 CIMS 开发方式模型 |
4.5 基于 Web Services 和 Ajax 的 CIMS 开发方式模型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 Web Services 和 Ajax 的 CIMS 开发平台的开发 |
5.1 分析 |
5.2 设计 |
5.2.1 概念结构设计 |
5.2.2 数据库设计 |
5.2.3 模块设计 |
5.3 实现 |
5.3.1 用户注册 |
5.3.2 创建数据库和数据库表 |
5.3.3 增加数据库连接地址 |
5.3.4 配置 |
5.3.5 使用 |
5.3.6 高级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测试事例一:一个简单的 CIMS 开发过程 |
6.1 可行性论证 |
6.2 初步设计 |
6.3 详细设计 |
6.3.1 概念结构设计 |
6.3.2 数据库及表设计 |
6.4 软件配置、测试 |
6.4.1 新建一个用户 |
6.4.2 建数据库并增加数据库连接 |
6.4.3 对数据库进行别名配制并激活 |
6.4.4 建数据库表 |
6.4.5 服务端其它配置 |
6.4.6 客户端配置 |
6.4.7 测试 |
6.4.8 查看和查询设计部门产品的代码的开发及测试 |
6.5 运行和维护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测试事例二:已有 CIMS 中集成新的应用 |
7.1 可行性论证 |
7.2 初步设计 |
7.3 详细设计 |
7.3.1 概念结构设计 |
7.3.2 数据库及表设计 |
7.3.3 用户及操作权限设计 |
7.4 软件配置、测试 |
7.4.1 新建一个用户 |
7.4.2 建数据库并增加数据库连接 |
7.4.3 对数据库进行别名配制并激活 |
7.4.4 建数据库表 |
7.4.5 服务端其它配置 |
7.4.6 客户端配置 |
7.4.7 测试 |
7.4.8 查看和查询设计部门产品的代码的开发及测试 |
7.5 运行和维护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
1.2.2 航空工业信息化发展 |
1.2.3 航空工业发展对知识的需求 |
1.2.4 航空工业知识管理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知识库的研究现状 |
1.4.2 航空产品知识库构建技术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1 论文主要内容 |
1.5.2 论文结构安排 |
1.5.3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5.4 论文的创新点 |
1.5.5 重要概念的界定 |
2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框架 |
2.1 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 |
2.1.1 知识工程 |
2.1.2 知识管理 |
2.1.3 知识管理理论创新的方向与趋势 |
2.2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管理的需求 |
2.2.1 航空产品知识内容特点 |
2.2.2 航空产品知识表示、存储、获取、利用方式特点 |
2.3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框架(APLKB) |
2.3.1 APLKB的体系结构 |
2.3.2 APLKB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
2.4 本章总结 |
3 航空产品知识分类与建模 |
3.1 产品知识分类 |
3.1.1 知识分类理论 |
3.1.2 产品知识分类 |
3.2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模型研究 |
3.2.1 航空产品研制活动模型研究现状 |
3.2.2 用于知识内容框架的航空产品研制活动过程模型 |
3.3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内容框架模型 |
3.3.1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分类目的 |
3.3.2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知识分类 |
3.3.3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的主题分类 |
3.3.4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建模 |
3.4 本章总结 |
4 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表示研究 |
4.1 航空领域本体理论 |
4.1.1 本体概述 |
4.1.2 航空领域本体 |
4.2 知识表示及本体知识表示技术 |
4.2.1 知识表示研究现状 |
4.2.2 基于本体的产品知识表示及研究现状 |
4.3 航空产品知识表示需求分析 |
4.3.1 知识表示方法评估 |
4.3.2 航空产品知识库功能需求分析 |
4.3.3 本体用于航空产品知识表示的优点 |
4.4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表示模型 |
4.5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的本体表示 |
4.5.1 本体层知识表示 |
4.5.2 存储层知识表示 |
4.5.3 产品结构的知识表示 |
4.6 本章总结 |
5 航空本体构建研究 |
5.1 本体构建 |
5.1.1 本体构建方法概述 |
5.1.2 航空本体构建研究现状及局限性 |
5.2 航空产品本体构建方法论 |
5.2.1 本体构建方法选择的原则 |
5.2.2 基于《中国航空百科词典》和飞机零件表的航空产品本体构建方法 |
5.2.3 构建步骤 |
5.3 本体映射 |
5.3.1 定义 |
5.3.2 相似性计算 |
5.3.3 映射算法 |
5.4 本章总结 |
6 航空产品知识库知识获取技术研究 |
6.1 知识获取 |
6.1.1 概述 |
6.1.2 研究现状 |
6.2 航空产品知识获取过程模型及抽取技术选择 |
6.2.1 航空产品知识获取过程模型 |
6.2.2 航空产品知识抽取技术选择 |
6.3 航空产品知识语义标注技术研究 |
6.3.1 概述与有关工作 |
6.3.2 基于语义环境的文本型文档语义标注 |
6.3.3 图形文档语义标注 |
6.4 航空产品知识元理论 |
6.4.1 航空产品知识元定义 |
6.4.2 航空产品知识元分类 |
6.5 航空产品知识抽取技术研究 |
6.5.1 基于规则的知识抽取技术 |
6.5.2 基于本体和规则的知识抽取技术的改进 |
6.6 本章总结 |
7 航空产品全命周期知识库的知识利用研究 |
7.1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 |
7.2 基于本体的知识发现与推理 |
7.2.1 隶属关系 |
7.2.2 概念—实例关系 |
7.2.3 实例—实例关系 |
7.2.4 抽象隶属关系 |
7.2.5 领域本体推理规则的形式化描述 |
7.2.6 特殊关系的推理 |
7.3 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重用 |
7.3.1 基于本体和实例的知识重用 |
7.3.2 基于本体和相似度检索算法改进的航空产品知识重用 |
7.3.3 基于本体的快速成型的航空产品知识重用 |
7.4 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7.4.1 某研究所情况 |
7.4.2 工作方法 |
7.4.3 产品知识库构建内容 |
7.4.4 系统结构 |
7.4.5 APLKBS系统特点 |
7.4.6 APLKBS系统原型 |
7.5 本章结论 |
8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和展望 |
附录:某飞机零件高效切削加工实例知识owl语言描述举例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计算无关模型驱动的ERP系统重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可重构ERP 系统研究现状 |
1.3.2 企业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
1.3.3 模型驱动架构研究现状 |
1.3.4 本体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5 构件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6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模型驱动的可重构ERP 系统体系结构 |
2.1 引言 |
2.2 可重构ERP 系统的构建模式分析 |
2.2.1 ERP 系统构建模式 |
2.2.2 需求分析实例 |
2.2.3 重构内涵 |
2.3 可重构ERP 系统的构件化 |
2.3.1 构件化分析 |
2.3.2 构件化的可重构ERP 系统构建过程 |
2.4 面向可重构ERP 系统的MDA |
2.5 模型驱动的可重构ERP 系统构建模式 |
2.5.1 面向重构全生命周期的RERPS 构建过程 |
2.5.2 基于MDA 的可重用ERP 构件开发模式 |
2.5.3 CIM 驱动的可重用ERP 构件重用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可重构ERP 系统的计算无关模型 |
3.1 引言 |
3.2 建模需求分析 |
3.3 CIM 建模框架及建模过程 |
3.3.1 视图维 |
3.3.2 通用层次维 |
3.3.3 生命周期维 |
3.3.4 建模过程 |
3.4 全局模型建模 |
3.4.1 全局业务分析模型 |
3.4.2 全局业务模型 |
3.4.3 建模方法 |
3.5 业务模型建模 |
3.5.1 过程视图 |
3.5.2 信息视图 |
3.5.3 组织视图 |
3.5.4 映射关系及建模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本体的CIM 到PIM 转换 |
4.1 引言 |
4.2 模型转换分析 |
4.2.1 模型转换分类 |
4.2.2 问题分析 |
4.3 基于本体的模型转换框架 |
4.3.1 基本定义 |
4.3.2 模型转换框架 |
4.3.3 模型转换过程 |
4.4 元本体映射规则的发现 |
4.4.1 本体映射与本体映射模型 |
4.4.2 元本体映射规则的发现过程 |
4.5 基于元本体映射规则的转换执行 |
4.5.1 模型转换执行方法 |
4.5.2 基于XML 的源特定本体建立方法 |
4.5.3 特定本体转换知识的生成 |
4.5.4 模型转换执行器 |
4.6 模型转换实例 |
4.6.1 元本体映射规则的发现实例 |
4.6.2 模型转换的执行实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CIM 驱动的构件选取与优化 |
5.1 引言 |
5.2 构件体系结构 |
5.3 平台无关构件模型 |
5.4 问题描述 |
5.5 构件选取策略 |
5.5.1 构件选取流程 |
5.5.2 基于本体的业务特征体系构建 |
5.5.3 语义相似度的计算 |
5.6 构件选取的优化方法 |
5.6.1 优化指标体系 |
5.6.2 优化数学模型 |
5.6.3 基于多目标综合评价的构件选取结果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实现与应用实例 |
6.1 引言 |
6.2 面向RERPS 的CIM 建模工具系统 |
6.2.1 总体结构 |
6.2.2 系统实现 |
6.3 应用实例 |
6.3.1 应用验证内容概述 |
6.3.2 应用背景及问题描述 |
6.3.3 CIM 建模方法应用 |
6.3.4 CIM 到PIM 的转换方法应用 |
6.3.5 构件选取与优化方法应用 |
6.3.6 应用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面向服务的机械结构快速设计分析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面向服务的快速分析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及进展 |
1.3.1 制造业信息化 |
1.3.2 协同分析与优化 |
1.3.3 资源建模及共享 |
1.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论文的课题背景 |
1.6 论文的内容及总体框架 |
2 面向服务的机械结构快速分析的模式 |
2.1 引言 |
2.2 机械结构设计分析模式的转变 |
2.2.1 面向功能的设计分析模式 |
2.2.2 面向过程的设计分析模式 |
2.2.3 面向服务的设计分析模式 |
2.3 面向服务的机械结构快速分析模式 |
2.3.1 面向服务的定义 |
2.3.2 服务要素 |
2.3.3 服务建模 |
2.3.4 面向服务的机械结构快速分析模式 |
2.4 小结 |
3 面向服务的分析资源建模 |
3.1 引言 |
3.2 CAE进程演化及分析资源建模的需求 |
3.2.1 CAE进程演化 |
3.2.2 面向服务的分析资源建模的必要性 |
3.3 面向服务的分析资源建模 |
3.3.1 分析资源的特点 |
3.3.2 分析资源的分类 |
3.3.3 分析资源的结构 |
3.3.4 分析资源的集成 |
3.3.5 面向对象和面向服务相结合的分析资源建模 |
3.4 基于遗传算法的分析资源优选 |
3.4.1 分析资源优选模型 |
3.4.2 分析资源优选算法 |
3.5 实例 |
3.6 小结 |
4 机械结构快速分析服务模型及实现 |
4.1 引言 |
4.2 快速分析服务的建模方法 |
4.3 面向服务的快速分析模型 |
4.3.1 基于本体论的多维度多精度结构性能分析模型 |
4.3.2 复杂机械结构性能分析模型 |
4.4 快速分析的服务模型 |
4.4.1 快速分析服务包模型 |
4.4.2 分析服务包的结构 |
4.4.3 分析服务包的组合 |
4.5 分析模型到服务模型的映射机制 |
4.6 小结 |
5 多Agent支持的复杂结构快速分析服务 |
5.1 引言 |
5.2 Agent与Web集成服务的必要性 |
5.3 多Agent分析服务中间件的结构 |
5.4 多Agent支持的复杂结构快速分析服务 |
5.4.1 基于SOA多Agent支持下的分析服务 |
5.4.2 Agent的服务协作过程及结构 |
5.4.3 多Agent支持的快速分析服务定制 |
5.4.4 面向服务的复杂结构分布并行求解策略 |
5.5 实例——基于刚柔混合建模的时变结构快速动力学分析 |
5.5.1 基于刚-柔混合建模的时变结构动力学分析策略 |
5.5.2 多Agent支持的时变结构分析定制 |
5.5.3 分析结果 |
5.6 小结 |
6 基于可重用的远程分析服务 |
6.1 引言 |
6.2 可重用的分析资源 |
6.2.1 可重用的结构性能分析模型 |
6.2.2 基于可重用的快速分析服务 |
6.2.3 实例——基于虚拟结合面库模态修正的分析资源重用 |
6.3 远程分析服务 |
6.3.1 远程分析系统的体系结构 |
6.3.2 关键技术及实现 |
6.4 实例原型系统 |
6.4.1 需求和总体设计 |
6.4.2 功能模块 |
6.4.3 系统运行实例 |
6.5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内容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制造业发展趋势和挑战 |
1.1.2 制造业信息系统的现状与趋势 |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1.4 本课题的依托项目 |
1.2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及研究现状 |
1.2.1 研究领域 |
1.2.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2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体系分析 |
2.1 引言 |
2.2 现有企业建模体系概述 |
2.2.1 企业建模体系 |
2.2.2 企业参考模型 |
2.3 现有企业建模体系分析 |
2.3.1 视图维分析 |
2.3.2 生命周期维分析 |
2.3.3 通用性维分析 |
2.4 现有企业建模体系对知识重用支持的局限性 |
2.5 面向知识重用对企业建模体系中重用机制的若干要求 |
2.6 小结 |
3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框架构建 |
3.1 引言 |
3.2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特征与要求 |
3.3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总体框架 |
3.3.1 生命周期维 |
3.3.2 知识重用维 |
3.3.3 语言、方法和工具维 |
3.4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模型组件结构 |
3.5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本体构建 |
3.5.1 企业目标本体 |
3.5.2 企业过程本体 |
3.5.3 企业组织本体 |
3.5.4 企业资源本体 |
3.5.5 企业知识本体 |
3.6 小结 |
4 面向知识重用企业建模中的知识情境建模 |
4.1 引言 |
4.2 知识情境的含义和特点 |
4.3 知识情境建模中的企业分类问题 |
4.3.1 几种重要的企业分类方法 |
4.3.2 一种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分类框架 |
4.3.3 对企业分类框架的进一步讨论 |
4.4 一个面向知识重用企业建模的知识情境模型 |
4.4.1 知识情境模型 |
4.4.2 基于知识情境模型的知识重用实现 |
4.5 小结 |
5 基于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平台架构设计 |
5.1 引言 |
5.2 企业模型知识重用的层次结构与重用过程模式 |
5.2.1 知识重用的层次结构——基于重用对象粒度的划分 |
5.2.2 企业模型知识重用与模型知识进化模式 |
5.3 基于企业模型知识重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平台架构 |
5.4 基于企业模型知识重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平台中的若干关键技术 |
5.4.1 动态业务建模与基于企业参考模型的知识重用技术 |
5.4.2 业务模型驱动的企业模型自动化执行与配置技术 |
5.4.3 企业参考模型知识库的组织与管理技术 |
5.5 小结 |
6 面向知识重用的企业建模在水泥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
6.1 项目背景 |
6.2 企业建模知识重用在水泥行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
6.2.1 水泥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中的知识重用 |
6.2.2 水泥企业信息化实施控制中的知识重用 |
6.2.3 语言、方法与工具维中的知识重用 |
6.3 应用效果简介 |
6.4 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基于资源优化的制造过程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基于过程的制造模式 |
1.2.1 过程的整合CIM |
1.2.2 过程的并行CE |
1.2.3 过程的精简LP |
1.2.4 过程的扩展SCM |
1.2.5 过程的联盟AM |
1.2.6 过程自动化WFM |
1.3 业务过程重组 |
1.3.1 BPR的提出 |
1.3.2 BPR的内涵 |
1.3.3 BPR的特征 |
1.3.4 BPR实施框架 |
1.3.5 企业组织重构 |
1.4 企业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CIMOSA |
1.4.2 ARIS |
1.4.3 GRAI |
1.4.4 PERA |
1.4.5 GERAM |
1.4.6 IDEF |
1.4.7 DEM |
1.4.8 WFMS |
1.4.9 OOM |
1.4.10 SLA |
1.4.11 I2DEF方法 |
1.4.12 IEM |
1.4.13 主要体系结构比较 |
1.5 课题研究背景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UML业务建模 |
2.1 引言 |
2.2 统一建模语言 |
2.2.1 UML基础 |
2.2.2 UML构造块 |
2.2.3 UML关系 |
2.2.4 UML图 |
2.2.5 UML公共机制 |
2.2.6 UML扩展机制 |
2.3 对象约束语言 |
2.3.1 OCL基础 |
2.3.2 OCL语言 |
2.3.3 OCL业务规则 |
2.4 元对象设施 |
2.4.1 MOF基础 |
2.4.2 MOF元模型 |
2.4.3 MOF四层结构 |
2.4.4 MOF特征 |
2.5 模型驱动构架 |
2.5.1 MDA基础 |
2.5.2 MDA模型分类 |
2.5.3 MDA构架 |
2.6 UML业务建模 |
2.6.1 业务建模 |
2.6.2 UML业务建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集成制造过程建模体系结构 |
3.1 引言 |
3.2 集成制造过程建模体系结构 |
3.3 IMPM生命周期维 |
3.4 IMPM多视图模型维 |
3.4.1 功能视图模型 |
3.4.2 组织视图模型 |
3.4.3 数据视图模型 |
3.4.4 输出视图模型 |
3.4.5 过程视图模型 |
3.4.6 多视图模型一致性 |
3.5 IMPM对象重构性维 |
3.5.1 面向对象技术 |
3.5.2 面向重构技术 |
3.6 IMPM体系结构特点 |
3.7 IMPM可重构制造系统软件实现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MPM业务建模元模型 |
4.1 引言 |
4.2 功能视图元模型 |
4.2.1 业务用例BusinessUsecase |
4.2.2 扩展关系Extend |
4.2.3 包含关系Include |
4.2.4 业务子系统BusinessSubsystem |
4.3 组织视图元模型 |
4.3.1 业务执行者BusinessActor |
4.3.2 组织单元OrganizationUnit |
4.3.3 资源Resource |
4.4 数据视图元模型 |
4.4.1 业务实体BusinessEntity |
4.4.2 主键PrimaryKey |
4.4.3 服务包ServicePackage |
4.4.4 业务组件BusinessComponent |
4.5 输出视图元模型 |
4.5.1 引脚Pin |
4.5.2 产品Product |
4.6 过程视图元模型 |
4.6.1 活动Activity |
4.6.2 企业活动EnterpirseActivity |
4.6.3 令牌Token |
4.6.4 活动节点Activity Node |
4.6.5 活动边Activity Edge |
4.6.6 对象节点Object Node |
4.6.7 业务过程BusinessProcess |
4.6.8 目标Goal |
4.6.9 业务事件BusinessEvent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oEPC业务过程建模方法 |
5.1 引言 |
5.2 业务过程建模方法 |
5.2.1 流程图 |
5.2.2 角色活动图 |
5.2.3 IDEF方法 |
5.2.4 Petri网 |
5.2.5 eEPC |
5.2.6 业务过程建模方法的比较 |
5.3 oEPC业务过程建模方法 |
5.4 oEPC应用实例 |
5.4.1 86号车间制造系统 |
5.4.2 功能视图模型 |
5.4.3 组织视图模型 |
5.4.4 数据视图模型 |
5.4.5 输出视图模型 |
5.4.6 过程视图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对象的制造过程仿真 |
6.1 引言 |
6.2 制造过程仿真算法 |
6.3 面向对象的制造过程仿真 |
6.4 面向对象的制造过程仿真工具 |
6.5 制造过程仿真的性能指标 |
6.6 制造过程仿真应用实例 |
6.6.1 86号车间制造系统 |
6.6.2 制造过程仿真环境设置 |
6.6.3 制造过程仿真工具实现 |
6.6.4 制造过程仿真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制造过程管理系统的软件实现 |
7.1 引言 |
7.2 RMES总体设计 |
7.3 制造过程管理子系统 |
7.3.1 MPMS功能设计 |
7.3.2 MPMS应用效果 |
7.4 关键技术之一:基于组件开发模式 |
7.4.1 多层软件系统体系结构 |
7.4.2 RMES组件技术 |
7.4.3 RMES组件设计 |
7.5 关键技术之二:XML网络数据传输 |
7.5.1 XML基础 |
7.5.2 XML技术 |
7.5.3 XML应用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课题结论 |
8.2 课题展望 |
创新点摘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 |
(10)基于面向对象的工作流网在水利枢纽CIMS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上桥枢纽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
1.1.2 上桥枢纽信息化工程建设目标 |
1.2 研究的主要意义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枢纽业务过程优化与实现的体系结构 |
2.1 上桥枢纽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2.2 工作流技术在业务过程重组中的应用 |
2.2.1 工作流核心概念 |
2.2.2 工作流解决方案与传统管理软件的关系 |
2.2.3 工作流和业务过程重组的关系 |
2.2.4 枢纽业务过程优化与实现的集成体系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对象的工作流网模型 |
3.1 工作流建模工具比较 |
3.2 传统PETRI网及相关扩展的优势和缺点 |
3.2.1 传统Petri网 |
3.2.2 扩展的Petri网 |
3.3 面向对象的工作流网模型 |
3.3.1 工作流网 |
3.3.2 从工作流网到面向对象工作流网 |
3.4 面向对象分析、建模与实现 |
3.4.1 复杂系统的基于对象实现的优势 |
3.4.2 面向对象建模转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面向对象工作流网的水利枢纽业务过程建模 |
4.1 水利枢纽上桥抽水站业务过程分析 |
4.1.1 抽水站业务结构图 |
4.1.2 主要业务流程图 |
4.2 基于OOWF-NET的建模转化与分析 |
4.2.1 基于面向对象工作流网业务建模 |
4.2.2 面向对象分析和描述 |
4.2.2.1 面向对象的建模转换 |
4.2.2.2 面向对象的语言的转换 |
4.3 工作流过程定义语言的描述和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对象的工作流在水利枢纽信息集成平台的实现 |
5.1 面向对象的工作流模型 |
5.1.1 基于面向对象工作流网业务建模 |
5.1.2 对象化的工作流实体关系 |
5.1.3 面向对象的工作流参考模型 |
5.1.4 过程定义模型 |
5.2 嵌入式面向对象工作流的集成 |
5.2.1 信息集成平台功能划分及功能结构 |
5.2.2 嵌入式工作流业务系统的业务控制组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展望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于对象重用的CIMS建模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切削加工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D]. 段阳. 四川大学, 2021(01)
- [2]石化行业面向对象的集成建模与仿真研究[D]. 齐瑞超. 浙江大学, 2014(08)
- [3]多尺度视角下的石化企业信息集成研究[D]. 朱峰. 浙江大学, 2013(08)
- [4]基于Web Services和Ajax的CIMS开发方式研究[D]. 卢业敏. 湖北工业大学, 2012(02)
- [5]基于本体的航空产品知识库构建研究[D]. 蔡盈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6]计算无关模型驱动的ERP系统重构关键技术研究[D]. 车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4)
- [7]面向服务的机械结构快速设计分析关键技术[D]. 黎业飞. 浙江大学, 2008(04)
- [8]面向知识重用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建模研究[D]. 徐宏斌.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2)
- [9]基于资源优化的制造过程建模与仿真研究[D]. 袁锋. 东北大学, 2006(12)
- [10]基于面向对象的工作流网在水利枢纽CIMS中的应用研究[D]. 孔令东. 河海大学, 2004(01)
标签:cims论文; 业务建模论文;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论文; 智能工厂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