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疾病论文-纪明海

血管性疾病论文-纪明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28层CT血管成像技术,腹部血管性疾病,临床诊断

血管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纪明海[1](2019)在《128层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28层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进行腹部血管检查的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128层CT血管成像检查,统计检出情况。结果:35例患者中腹部动脉系统疾病者28例,其中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夹层、肝动脉瘤、脾动脉瘤、肾动脉钙化狭窄、髂动脉钙化狭窄、腹主动脉钙化狭窄、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患者人数分别为2例、1例、4例、4例、5例、6例、4例、2例;4例患者为门静脉系统疾病,其中门静脉癌栓、门静脉高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分别为1例、2例、1例;3例患者为腹部静脉系统疾病,其中下腔静脉瘤和下腔静脉血栓患者各有2例。所有检查效果满意,均能显示立体解剖结构。结论:128层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部血管性疾病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清晰的显示动静脉系统立体解剖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医学食疗与健康》期刊2019年12期)

方健文,朱佩文,邵毅[2](2019)在《3D打印在眼科血管性疾病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3D打印技术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趋增多,为医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作为一种数字化制造技术,3D打印在对眼科疾病的评估、研究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3D打印的生物材料、细胞、组织和器官在眼科逐渐投入应用并引起重视,同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和打印技术的进步,3D打印与各种医学成像技术结合使眼部血管可视化,有助于眼科血管性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本文主要对3D打印在眼科血管性疾病的应用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许毓鹏,杜宇辰,陈凤娥[3](2019)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的自动分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无监督机器学习的方法对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图像进行分层研究,并与机器内置分层方法比较。方法·标准化采集50例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yop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mCNV)患者以及20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患者的OCT图像资料。由专业医师手工标记分层信息建立标准。提出一种基于层间能量最小化的视网膜多层分割方法,将其结果与OCT机器内置分层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利用无标记边界位置误差验证分层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基于层间能量最小化的分层方法将每位患者的视网膜分为5层:内界膜层、神经纤维层下层、外核层上层、椭圆体带上层和Bruch's层。该方法在整体数据集的平均无标记边界位置误差为(4.831±7.015)μm。在mCNV组视网膜各层的平均无标记边界位置误差为(4.839±16.819)μm,而在DME组视网膜各层的平均无标记边界位置误差为(5.048±9.986)μm,均远低于OCT机器内置分层方法的结果 [mCNV组为(13.638±58.024)μm,DME组为(14.796±45.342)μm]。该方法在视网膜各层分层的准确性均高于OCT机器内置方法。结论·基于层间能量最小化的分层方法可用于不同类型视网膜血管性疾病OCT图像的分层,结果明显优于机器内置分层方法,可拓展用于其他类型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分层。(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丁圣玉,张慧杰,王书江,许颖,董生坤[4](2019)在《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在血管性疾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0例血管性疾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均予以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对其病例资料及检查结果予以回顾分析。结果:CTA显示,7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共68例血管病变、2例正常。68例血管病变中包括18例颅内动脉瘤(25.71%,18/70)、17例颈总动脉狭窄(24.29%,18/70)、19例颅内动脉畸形(27.14%,19/70)、1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0.00%,14/70);结论:64排螺旋CT头颈部可对头颈部的血管病变进行确诊,有助于为后续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可将其作为血管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7期)

江晓勇,杨志辉,许永明[5](2019)在《冠状动脉CTA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或冠心病患者11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及DSA检查,然后对116例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110例检查成功且对检查结果满意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CTA与DSA检查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116例患者中,检查成功114例(98.3%),其中对检查结果满意110例,不满意4例,满意率为96.5%;检查失败2例(1.7%)。110例患者中,无管壁(不规则)狭窄4例,轻度狭窄22例,中度狭窄58例,重度狭窄18例,管腔完全闭塞8例。与DSA检查对比,冠状动脉CTA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106/110)、66.7%(4/6)、94.8%(110/116)、98.1%(106/108)及50.0%(4/8)。结论冠状动脉CTA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灵敏度及准确度均较高。(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晓南,孟君霞,陈杰甫,栾春来[6](2019)在《JAK2V617F基因突变与MPN患者的血细胞计数、凝血指标及血管性疾病关系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JAK2V617F基因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血细胞计数、凝血指标及血管性疾病关系的临床分析。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4例MPN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6例(A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0例(B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8例(C组);无血管性疾病31例,合并血管性疾病23例;另选取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JAK2V617F基因突变与MPN患者血细胞计数、凝血指标及血管性疾病间的相关性。结果:54例MPN患者中,JAK2V617F基因突变35例(64. 81%),其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3例;对照组未发现JAK2V617F基因突变。A组白细胞计数(WB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水平较对照组均显着升高,血红蛋白(HG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较对照组降低(均P <0. 01),而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局部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 0. 05);B组PLT、WBC、DD、Fib的水平较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均P <0. 01),而HGB、RBC、PT、APTT水平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 05);C组RBC、WBC、HGB、D-D、Fib的水平较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均P <0. 05),PT、APTT的水平较对照组均显着降低(均P <0. 05)。23例合并血管性疾病的患者中,伴有JAK2V617F基因突变者PLT、WBC的水平较无JAK2V617F基因突变者显着升高,且既往伴有血管性疾病的发生率更高(均P <0. 05),而RBC、HGB水平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 0. 05)。结论:JAK2V617F基因突变在MPN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此类患者血细胞计数与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发生血管性疾病的风险性较高。因此,临床中对初诊MPN患者应及时监测凝血功能尽早应用药物,有效预防和减少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左璐[7](2019)在《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安全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就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在皮肤血管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与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皮肤血管性疾病患者136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平均分为两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强脉冲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65%,高于对照组69.12%,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9.12%,低于对照组41.18%,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用于皮肤血管性疾病治疗临床效果显着,应用于静脉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血管角化瘤和蜘蛛痣等治疗疗效可靠,但是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因能量密度过高留下瘢痕,需合理设置激光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04期)

梁金瑞,马国刚,任际光,史青[8](2019)在《64排螺旋CTA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0月疑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82例,使用GE64排LightSpeedVCT螺旋CT机行CTA扫描,减影后原始扫描数据传入ADW4.5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等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分析。结果:阳性率95%,其中动脉硬化75例,动脉狭窄61例,血管闭塞7例,动脉瘤17例,血管先天变异19例,动静脉畸形1例,正常6例。结论: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情况,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疗起重要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马艳菊,朱润秀[9](2019)在《尿酸及高尿酸血症与血管性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尿酸的排泄减少或者生成增多均可导致高尿酸血症。众所周知,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病因。然而,许多流行病学报告日益将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和神经疾病联系在一起。本文综述了高尿酸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简要介绍了高尿酸血症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褚文丽,陈水龄,亢泽峰,李维义,刘健[10](2019)在《中药单体对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中药单体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通过检索近十余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概述中药单体抑制眼内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阐述中医药在眼内新生血管研究领域具有的潜在优势,为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血管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3D打印技术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趋增多,为医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作为一种数字化制造技术,3D打印在对眼科疾病的评估、研究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3D打印的生物材料、细胞、组织和器官在眼科逐渐投入应用并引起重视,同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和打印技术的进步,3D打印与各种医学成像技术结合使眼部血管可视化,有助于眼科血管性疾病的研究和诊断。本文主要对3D打印在眼科血管性疾病的应用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纪明海.128层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

[2].方健文,朱佩文,邵毅.3D打印在眼科血管性疾病的应用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9

[3].许毓鹏,杜宇辰,陈凤娥.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图像的自动分层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丁圣玉,张慧杰,王书江,许颖,董生坤.64排螺旋CT头颈部CTA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5].江晓勇,杨志辉,许永明.冠状动脉CTA在心脏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2019

[6].张晓南,孟君霞,陈杰甫,栾春来.JAK2V617F基因突变与MPN患者的血细胞计数、凝血指标及血管性疾病关系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9

[7].左璐.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安全性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9

[8].梁金瑞,马国刚,任际光,史青.64排螺旋CTA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9].马艳菊,朱润秀.尿酸及高尿酸血症与血管性疾病[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

[10].褚文丽,陈水龄,亢泽峰,李维义,刘健.中药单体对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作用的研究现状[J].国际眼科杂志.2019

标签:;  ;  ;  

血管性疾病论文-纪明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