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儿童青少年论文-李幸,闫城

肥胖儿童青少年论文-李幸,闫城

导读:本文包含了肥胖儿童青少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理论模型,超重,肥胖,儿童

肥胖儿童青少年论文文献综述

李幸,闫城[1](2019)在《基于跨理论模型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控制行为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以跨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 of behavior change,TTM)为理论基础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控制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将78名自愿参与干预研究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作为干预对象,采用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告别不良生活方式指导,然后自身干预前(T0)、干预1个月(T1)、干预3个月(T3)、第6个月随访(T6)分别利用体质量控制行为量表、变化阶段量表、变化过程量表、决策平衡量表、自我效能量表、体重指数(BMI)等评估其体重控制行为变化效果。结果基线调查时79.5%处于体质量控制行为的前意向/意向/准备阶段,20.5%处于行动/准备阶段;干预前(T0)、干预1个月(T1)、干预3个月(T3)、第6个月随访(T6)研究对象变化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116,P<0.001),随着干预时间的不断推进,超重肥胖学生体质量控制行为变化阶段不断改善(χ~2=60.862,P<0.001);随着干预时点、变化阶段不断推进,饮食行为(20.82±3.22、23.50±4.83、26.78±5.63、28.91±6.68)、运动行为(14.46±2.94、16.41±2.98、18.76±3.55、22.47±4.33)、认知过程(34.67±7.43、36.88±7.49、37.42±8.34、40.23±7.23)、行为过程(38.01±8.14、40.99±8.21、43.42±9.12、44.63±8.76)、知觉利益(23.37±4.63、25.63±4.03、28.01±3.42、29.23±2.52)、知觉障碍(16.96±4.32、19.06±3.61、20.53±3.31、22.35±2.55)、自我效能得分(30.50±9.12、35.50±9.33、38.95±10.13、44.41±9.43)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不同时点BMI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51,P=0.183)。结论基于TTM的健康教育干预使超重肥胖学生体质量控制行为变化阶段向前推进,体质量控制行为水平不断提升,体质量控制行为变化过程朝着益于体重控制的方向改善。(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胡媚,孙贵龙[2](2019)在《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制定关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以鄂伦春族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为研究资料,对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进行筛选,分析其超重肥胖情况。结果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段BMI均值均在超重值以下,但各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大于35%,其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0.0%,17.9%,14.2%,11.4%,21.3%,19.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7%,21.9%,28.5%,23.6%,22.4%,16.1%。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19.98,17.54,15.05,11.61,20.92,18.50,P值均<0.05)。结论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刘洋,原雅青,王美娟,肖睿,王冬梅[3](2019)在《济南市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济南市6~18岁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为超重肥胖相关预防政策的制定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济南市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295名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使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标准评价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结果济南市6~18岁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8.98%,22.71%,其中男生分别为21.39%,24.39%,女生分别为13.83%,19.15%。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6~18岁年龄段学生超重率最高,为26.98%;10~12岁年龄段学生肥胖率最高,为23.46%。不同年龄段学生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智障学生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最高,分别为26.42%和31.13%。不同智障程度学生超重、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济南市6~18岁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处于较高水平。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家庭等应对此给予重视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11期)

邵安伟,王军利,张松奎[4](2019)在《青少年儿童超重与肥胖的流行、成因及其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儿童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现象日趋严重,并成为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在"健康中国2030"的大背景下,通过系统梳理青少年儿童超重与肥胖的全球流行、致胖环境因素及其健康风险等研究成果,剖析青少年儿童超重与肥胖流行的内在性与外在性特征,并探讨其对个体健康、家庭关系、社会经济等带来的深远影响。结论:青少年儿童超重与肥胖流行问题有加剧的趋向,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的致胖因素多元而复杂,直接与间接的健康风险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治工作需要多部门的、跨学科领域的配合。建议广泛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实施针对性的防治研究与干预行动,以有效遏制我国青少年儿童超重与肥胖的蔓延趋势。(本文来源于《体育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黄俊豪,邓海林,胡敏[5](2019)在《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对肥胖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肥胖作为一种轻度系统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环境与遗传易感性的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人口肥胖逐渐低龄化,研究表明青少年时体重过度肥胖将增加成年后体重过度肥胖的几率,75%-80%的肥胖青少年成年后仍将肥胖。儿童肥胖患病率很高,许多儿童青少年患有与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同时儿童肥胖症与成年期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指定植在人体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其数量众多且多样,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之多,所涉及的基因数至少是人类基因数量的150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发生密切相关。运动训练是目前公认行之有效且无副作用的一种减肥方式,在近几年有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对肥胖者肠道菌群及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改善。然而,随着肥胖者逐渐低龄化,关于运动及饮食对肥胖儿童青少年肠道菌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肥胖儿童青少年实施运动结合饮食干预,观察肥胖儿童青少年干预前后身体形态指标、血脂、心血管指标、肠道菌群变化,并讨论血脂变化与肠道菌群、心血管指标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减肥夏令营的肥胖儿童青少年24人作为受试对象,包括男生15人,女生9人,年龄9-16岁,BMI≧25。另外经过病史问询和医疗体检,排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肾脏等疾病的可能,排除了继发性肥胖、吸烟、服用减肥药物,无代谢性和肠道疾病,现阶段无服用影响大肠功能的药物,至少测试前3个月没有服用过抗生素的受试者。受试者参加为期6周的运动结合饮食干预方案。测量干预前后身体形态学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身体质量指数);测定干预前后肥胖儿童青少年血脂(HDL-C、LDL-C、TC、TG),空腹血糖(GLU);采用SphygmoCor系统测定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和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A)。采集运动前后肠道内容物,并用16S rRNA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结构成分及多样性的改变。研究结果:1、干预后比干预前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包括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均显着性下降(P<0.05);2、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血清LDL-C、TG、血糖指标均显着下降(P<0.05);3、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有所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心率(HR)、标准化增强指数(AIX@HR75)显着性下降,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SEVR)显着上升(P<0.05);4、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肠道菌群多样性显着增加,其中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着升高(P<0.05);5、干预后与干预前肠道菌群丰度比较,乳杆菌(Lactobacillales)、芽孢杆菌纲(Bacilli)、链球菌(streptococcaceae)、韦永氏球菌属(velilonella),以及两个uncultured-bacterium菌属丰度显着下降(P<0.05);黏胶球形菌门(lentisphaerae)、黏胶球形菌纲(lentisphaerae)、食物谷菌目(victivallales)、食物谷菌科(victivallis)、食物谷菌种(Victivallaceae)、 christensenellaceae、christensenellaceae-R-7-group、butyricimonas、uncultured-bacterium菌属丰度显着上升;6、肥胖儿童青少年干预前、干预后菌群与血脂相关性分析,放线菌门中的Coriobacteriia家族、无壁菌门及其Mollicutes家族、梭菌家族的Family_XIII_UCG-001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叁脂、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均呈正相关趋势;7、肥胖儿童青少年干预前、干预后菌群与心血管指标相关性分析,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BuckbergSEVR)与4个来自疣微菌的OTU,3个来自黏胶球形菌下的食物谷菌的OUT,3个来自α-变形菌的OUT,2个来自黏胶球形菌的OTU,1个来自疣薇菌科的阿克曼菌属,1个瘤胃菌属与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呈正相关。瘤胃菌属同时与增益指数和AIX@HR75呈正相关。研究结论:1、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改善肥胖儿童青少年基本形态指标,降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2、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使肥胖儿童青少年受试者血脂代谢能力得到改善;3、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可改善肥胖儿童青少年受试者肠道菌群observedspecies指数,增加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4、血脂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分析显示,肥胖者血脂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调节特定菌群可调节血脂。另外心血管指标中,心内膜下心肌活力率与菌群相关性分析显示,肥胖者菌群的变化会影响心脏冠脉的供需,调节菌群可预防或治疗心血管相关疾病。(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陈福亮[6](2019)在《2010-2018年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干预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柳叶刀》刊文指出,中国儿童肥胖率在1980-2013年间增长了47%,增速高于美国,中国成为儿童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肥胖大国。肥胖率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成年人或儿童中,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预防肥胖的流行已成为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研究目的与方法:本研究基于江苏省80所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点校的大样本数据,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分析2010-2018年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的变化特征,提出防控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的相关干预对策,为教育和体育部门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建议。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在确定的80所监测点校中以年级分层,以教学班级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构成监测样本,所抽取的班级数能够满足最低监测样本数的要求。样本分组按年龄段进行,江苏省中小学年龄划分:小学为7-11岁,初中为12-14岁,高中为15-17岁,中小学7-17岁共11个年龄段,每个年龄段按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男生、乡村女生分为四组,共44个组别,每个组别应监测人数为45人(有效监测样本不少于35人)。每年7-17岁儿童青少年的监测样本数在20 020-25740人之间。研究结果:2018年,江苏省7-11岁小学段、12-14岁初中段、15-17岁高中段男生、女生的肥胖率分别是17.2%、9.5%、7.6%、4.5%、5.7%、2.6%。2010-2018年间,7-11岁男生肥胖率的各年均值和增速都要高于女生;12-14岁男生和15-17岁男生肥胖率的各年均值都高于同学段女生,但女生肥胖率的增速均高于男生。2010-2018年江苏省7-11岁小学男生和女生肥胖率的年度均值和增速都明显高于12-14岁初中和15-17岁高中同学段学生。从2010到2018年,城市学生的肥胖率和增速普遍都高于乡村学生,7-17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与乡村女生的肥胖率分别增加了1.4%、1.9%、1.8%、1.7%。2018年,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7-17岁男生肥胖率为17.4%、20.9%与19.7%;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7-17岁女生肥胖率为9.9%、15.6%与11.9%。2010-2018年间,苏南7-17岁男生肥胖率下降了1.93%,苏中与苏北地区7-17岁男生肥胖率分别上升了3.3%与4.13%;苏南、苏中与苏北地区7-17岁女生肥胖率分别上升了0.7%、3.9%与2.1%。研究结论与建议:2010-2018年间,江苏省每年各学段的男生肥胖率总是高于女生肥胖率,男生肥胖防控的形势更严重。制定相关干预政策时,既要有防控全体学生肥胖的意识,也要考虑性别参数,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这有利于提高干预的整体效果。2010-2018年间,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江苏省每年小学生的肥胖率总是高于初中生,初中生的肥胖率又总是超过高中生;小学生肥胖率大幅高出初中生与高中生肥胖率,小学生肥胖防控的形势更急迫。政府和学校除了在实践方面引导小学生加强运动和控制饮食,还要能够创造出"致瘦环境",而不是"致胖环境",在辩证法视角下,初中生和高中生肥胖防控工作也不应忽视或者搁置,仍要做到重点突出,区别对待,全员防控。2010-2018年间,江苏省每年各学段的城市男生肥胖率总是高于乡村男生,城市女生肥胖率总是高于乡村女生,城市学生肥胖防控的形势更为严重。城市学生的肥胖防控亟待引起高度重视,超越学生个体视角,开展"学校-家庭一体化"综合干预模式,政府创建健康的社区环境应是城市学生肥胖防控的重要措施。2010-2018年间,江苏省苏南每年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和增速普遍低于苏中与苏北,苏中与苏北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的难度更大,苏中与苏北可以从宏观层面综合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措施,统筹各方资源支持学校体育,形成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工作的"社会全系统一体化"模式。统筹多种媒介途径,传播科学健身与饮食方法;统筹多种课外体育锻炼形式,继续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俱乐部等平台的功能,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和合理饮食的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敏,李军言[7](2019)在《美国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快速增长的体育干预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上升了4-6倍,青少年儿童肥胖所导致的健康问题已日益凸显,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美国的青少年儿童肥胖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增长,是青少年儿童肥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美国外科医生理查德·卡莫纳也表示:"由于青少年儿童肥胖率的上升,我们很可能会首次看到预期寿命低于父母的一代"。为此,美国针对青少年儿童的肥胖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增加体力活动的角度提出了各种治疗和预防肥胖的体育干预措施。近几年,美国青少年儿童的肥胖快速增长趋势得到了有效抑制,其中2-5岁幼儿与6-11岁儿童的肥胖比例均有所下降。可见,美国针对青少年儿童肥胖所采取的体育干预行为已初见成效。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美国多年关于青少年儿童肥胖调研资料、数据统计、体力活动相关政策、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及美国政府、各方组织采取的体育干预行为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从体育干预的角度提出应对我国青少年儿童肥胖问题的发展性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1)美国对体育干预行为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具有较高的价值认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营养、身体活动和肥胖部将"通过鼓励定期的体育活动,预防儿童肥胖保护美国人的健康"作为行动的基本理念;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通过《我们行动吧!》公益活动倡导全民通过体育运动减少肥胖;美国总统唐纳德·J·特朗普(Donald J. Trump)在"全民健身活动月"活动上表示:每天进行60分钟以上的身体活动,可以降低青少年儿童肥胖风险,并呼吁美国人民将体育活动和体育参与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优先事项。可见,通过增加体育干预的手段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的价值在美国的各个领域受到广泛的认同。2)美国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的体育干预行为。a)美国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的体育干预政策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的体育干预政策,为促进青少年儿童的体力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肥胖率的持续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颁布了与减少肥胖相关的体育干预政策。通过对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政策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州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增加社区的健身活动空间和学校体育活动时间、提高体育课质量、促进青少年儿童的日常体育活动、成立工作委员会协调开展各州范围内的儿童肥胖与学校健康工作等政策为目标,促进青少年儿童形成健康的体育行为,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肥胖的效果。b)美国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的体育干预活动包括全国范围、各洲范围、地方范围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的体育干预活动。例如全国范围内开展的"Let's Move!""全国肥胖症关爱周"等活动,其中"Let's Move!"活动由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于2010年2月9日推出,致力于解决一代青少年儿童的肥胖问题,使青少年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并追求自己的梦想。迄今为止,已有超过8100万美国公民的生活受到"Let'sMove!"活动的积极影响。对各洲范围的体育干预活动进行分析发现,美国肥胖检出率较高的地区由于更加注重肥胖的干预问题。各州通过开发骑行优先区域、规划安全的上下学路线、建立新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开展与社会体育健康机构的合作活动等积极控制和减少青少年儿童的肥胖发展。各地区充分利用高校专业资源解决肥胖率超过40%地区的高度肥胖问题,例如建立"高肥胖计划"等。3)美国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的体育干预行为特征分析,a)多部门参与,突出发挥协会力量。美国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的体育干预措施由政府、学校和社区多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尤其重视发挥协会的力量。例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针对学校提供肥胖干预措施。美国心脏协会为家庭和社区给出更多的体育干预建议,并为学校和社区管理者提供法律援助。肥胖行动联盟则致力于通过社区的力量加强对抑制肥胖的积极影响。b)多方合作的联合体育干预模式。美国通过政府与家庭社区和学校(包括高校)的联合体育干预行为全方位针对青少年儿童的肥胖问题形成系统的干预模式。在该模式的干预下,政府作为监督调控者,学校作为教育者,家庭作为引导者,社区作为促进者,高校作为输出者,多方联合各司其职,共同抑制和减少青少年儿童肥胖的发病率。c)科学研究理论的指导与支持。美国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的体育干预政策与体育干预活动都是以科学研究为指导制定并实施的。研究成果促使学校董事会、学校管理人员与家长改变对体育活动的态度,主动引导青少年儿童参与体育活动。d)信息的宣传与推广。美国在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的干预过程中,极其重视对体育活动的宣传,从国家政策文件到学校的体育课堂,无不强调体育活动对抑制肥胖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文件、健康教育、媒体、名人明星的偶像效应等多种渠道来宣传体育活动在抑制肥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论:1)注重多部门、宽层次和跨领域制定与实施体育干预肥胖政策;2)强化政府-学校(高校)-家庭与社区的联合体育干预模式;3)以多领域、跨学科的形式,提高我国青少年儿童肥胖的科学研究水平;4)加强体育与健康信息的宣传推广,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亚娟,郭芊卉,张冬燕,程艾邦,陈凌[8](2019)在《上海莘庄社区儿童及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及血压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上海莘庄社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情况以及血压的影响因素,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上海莘庄中小学生常规健康体检,邀请年龄为7~17岁的在校学生参加研究,测量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并使用欧姆龙HBP1100电子血压计,于坐位测量3次肱动脉血压,取平均值分析。使用问卷收集受检者的基本情况及疾病史、出生史、用药情况、母亲孕产史、父母吸烟史及父母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等。结果:在全部14 715名学生中(男生7 703人、女生7 012人),超重、肥胖和高腰围的检出率分别为17.3%、13.9%和18.0%。受检学生的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均与其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父亲或母亲患高血压、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史显着正相关(r=0.03~0.37,P≤0.01)。父母均有高血压的学生,其血压(120/77 mmHg)高于父母一方有高血压(118/75 mmHg)及父母血压均正常(116/74 mmHg)的学生(趋势P≤0.001);而肥胖组学生的血压(122/76 mmHg)显着高于超重组(119/75 mmHg)及BMI正常组(115/74 mmHg);高腰围组学生的血压(121/76 mmHg)高于正常腰围高值组(118/75 mmHg)及正常腰围组(115/74 mmHg),且校正年龄等因素后的P均<0.001。此外,学生出生体重与收缩压呈显着独立负相关。结论:上海莘庄社区儿童及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17.3%及13.9%,除年龄及父母患高血压情况等不可逆因素外,儿童及青少年的血压与其BMI及腰围大小有关,提示肥胖是上海地区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5期)

王丽敏,刘俊闪[9](2019)在《儿童青少年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儿童青少年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情况,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本市7~17岁儿童青少年1 116例。常规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计算体质量指数;抽取外周肘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甘油叁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根据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评价被调查者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等每日摄入情况。结果本次调查的1 116例儿童青少年中体重正常772例、超重260例、肥胖84例,肥胖率为7.53%。其中14~17岁青少年肥胖率明显高于7~13岁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型儿童青少年甘油叁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腰围儿童青少年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重及肥胖儿童青少年每日摄入能量和脂肪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青少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市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儿童肥胖与质代谢异常明显相关,但与糖代谢无明显关联;超重及肥胖者每日摄入能量和脂肪水平明显偏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工程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阳,代冰[10](2019)在《家庭相关因素与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家庭相关因素与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就诊或健康体检的学龄期儿童青少年1 586例。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性别、年龄、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及家庭月收入情况,同时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根据相应标准分别判断6~12岁儿童、13~17岁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的超重肥胖情况。结果 1 586例学龄期儿童青少年中检出超重129例(8.13%),肥胖98例(6.18%)。不同性别、年龄、地区、母亲体质量指数、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学龄期儿童青少年中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体质量指数、父亲体质量指数、母亲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本地区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处于国内平均水平,应从父母亲体质量指数、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3个方面加强对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防控。(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工程学》期刊2019年05期)

肥胖儿童青少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制定关于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以鄂伦春族自治旗实验小学7~12岁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为研究资料,对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进行筛选,分析其超重肥胖情况。结果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段BMI均值均在超重值以下,但各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大于35%,其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0.0%,17.9%,14.2%,11.4%,21.3%,19.4%,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0.7%,21.9%,28.5%,23.6%,22.4%,16.1%。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19.98,17.54,15.05,11.61,20.92,18.50,P值均<0.05)。结论鄂伦春族聚居区7~12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同龄男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女生,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肥胖儿童青少年论文参考文献

[1].李幸,闫城.基于跨理论模型对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控制行为干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9

[2].胡媚,孙贵龙.鄂伦春族聚居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9

[3].刘洋,原雅青,王美娟,肖睿,王冬梅.济南市智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9

[4].邵安伟,王军利,张松奎.青少年儿童超重与肥胖的流行、成因及其风险[J].体育学研究.2019

[5].黄俊豪,邓海林,胡敏.运动结合饮食干预对肥胖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陈福亮.2010-2018年江苏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干预对策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李敏,李军言.美国抑制青少年儿童肥胖快速增长的体育干预行为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王亚娟,郭芊卉,张冬燕,程艾邦,陈凌.上海莘庄社区儿童及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及血压相关因素分析[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9

[9].王丽敏,刘俊闪.儿童青少年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情况调查[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

[10].刘阳,代冰.家庭相关因素与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相关性[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9

标签:;  ;  ;  ;  

肥胖儿童青少年论文-李幸,闫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