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维斌(十堰市西苑医院湖北十堰442000)
药物不良反应是医疗服务的重要风险之一,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也常常是因为药物不良反应。所以,如何避免或减少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缓解和减少医患纠纷,已经成为医务工作者乃至患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通过建立药物治疗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和控制药物不良反应,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谈谈自己的见解,供读者校正。
一、药物不良反应案例
1.上世纪初,在欧美地区发生了蓝色人事件。这是因为硝酸银、弱蛋白银等被认为对皮肤及粘膜有抗菌作用而用于局部消毒[1]。
2.上世纪20年代,很多地区发生了儿童中毒事件。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抗霉菌药物,皮肤科医生使用醋酸,铊治疗头部癣症。铊是最毒的金属之一[2]。
3.上世纪30年代,欧美、巴西等地,突然出现一大批白内障患者。原来是服用了一种含二硝基酚的减肥药[3]。
4.上世纪40年代,欧美发现很多“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对各种感染失去防卫能力。造成骨髓中毒是由于服用了氨基比林,以致其白细胞减少[4]。
5.上世纪50年代,美国默尔药厂的“新药”三苯醇,使100多万人患白内障[5]。
6.上世纪60年代,西欧各国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海豹儿”事件。据称“反应停”可以治愈妊娠反应,制止孕妇恶心呕吐现象。但服用反应停生下的胎儿却是畸形儿[6]。
7.上世纪80年代,我国庆大霉素事件。单独使用庆大霉素轻者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重者会造成永久性失聪。[7]
8.2000年,我国有患者服用了含有苯丙醇胺(PPA)的药品制剂后,发生过敏,心律失常、高血压、急性肾衰、失眠等不良反应。[8]
9.2004年9月,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宣布,召回解热镇痛药-万络。原因是患者连续服药超过18个月,患心脏病、消化道出血和中风的几率会大大增加。[9]
10.2006年,我国苯甲醇蛙腿事件。部分医院将苯甲醇作为青霉素的溶媒使用,造成了儿童臀肌挛缩,走路呈八字。2006年的鱼腥草针剂,克林霉素注射剂致人死亡事件给人们敲响警钟。[10]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1.药物不良反应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都有差异,即使有的药物在某个个体身上用了很长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体质、免疫功能、代谢功能的改变,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对于这种动态的变化,唯有实行动态的管理,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改变。怎么做呢?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在国民当中在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增加“个人用药信息”档案的内容,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1.1在“国民健康档案管理”软件中增加“国民用药档案”的内容。“国民用药档案”信息应该包括:就医或买药时间、药品名称、服药剂量、用药途径、以往药物过敏史、家族过敏史、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致癌作用、致突变、致畸作用等)等。
1.2由国家合法机构在互联网上开展“国民用药档案”查询平台,国民或者医师、药师,在获得合法认可后,可以任意查询。
1.3“国民用药档案”数据的收集、编辑、输入互联网,由门诊医师、住院医师、社区医师、药剂师在日常工作中完成。
1.4将编辑完成的“国民用药档案”资料输入个人医保卡或个人IC卡,实行动态管理。持卡者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就医,只要输入卡号、密码,都可以快速查询。
1.5“国民用药档案”的增加与持卡人每次就医联动,随时无遗漏输入;随患者“死亡证明”注销。
总之,建立“国民用药档案”信息的互联网查询平台,有利于医师或药师在每次接待患者的时候,能够迅速了解患者的用药历史信息,以选择更加合适的药物。这对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提高医疗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10]曹霞,吴惠,生林雪.“武汉晚报”《药品不良反应百年案例警诫》.文/市八医院药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