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仿真流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转向机,仿真分析流程,二次开发
仿真流程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19)在《基于HyperWorks二次开发的转向机仿真流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TCL与VB语言,对Altair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重新创建转向机仿真分析流程,将传统仿真流程中大量的繁琐的手动操作转化为自动化操作,实现转向机仿真分析自动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仿真分析的效率,也减少了人工操作可能产生的错误,提高了仿真分析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9年10期)
褚长勇,高泽峰,吴欣,孙健,施明烁[2](2019)在《核级球阀性能评估仿真流程定制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核级球阀性能评估技术应用较为困难的问题,基于Femap&NX Nastran有限元仿真及其二次开发技术进行核级球阀性能评估仿真研究,并定制仿真流程以提高其产品性能评估效率。首先,研究了阀门连接方式对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规律、轴对称球阀密封比压计算模型,以分析仿真技术有效性并提高仿真计算精度。然后,结合二次开发技术,基于设计工程师对产品性能评估的需求,定制了核级球阀性能评估仿真流程,开发了核级球阀性能辅助评估软件。最后,结合核级球阀性能辅助评估软件,对DN100核级球阀进行应用研究,以验证提出的核级球阀性能快速评估技术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显着提高核级球阀性能评估效率,能有效实现评估过程快速化、智能化,可为其余产品的性能评估仿真流程的定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沈国强,孔凡胜,潘雅琼,吴欣,施明烁[3](2019)在《唇形密封圈静密封性能快速仿真流程定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唇形密封圈性能评估过程繁琐且效率低的问题,基于唇形密封圈物理模型与Femap&NX Nastran平台,研究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唇形密封圈静密封性能快速仿真流程定制技术。首先,基于Mooney-Rivilin模型的橡胶材料本构关系,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唇形密封圈的轴对称数值模型,针对该模型的非线性问题,采用收敛控制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收敛性;通过有限元模拟获得了唇形密封圈装配过程中相关密封性能参数,并通过旋转力矩实验验证了密封圈性能评估有限元模拟技术的有效性。其次,基于唇形密封圈物理模型并结合设计工程师对产品性能评估的需求,提出了基于物理模型的仿真流程定制技术,并采用Visual Basic语言,结合Femap API,开发了唇形密封圈密封性能评估软件。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软件的有效性与通用性,结合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参数化技术,在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以提高唇形密封圈静密封性能为目标进行结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产品密封性能与密封圈性能评估效率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吕亚威[4](2018)在《基于多尺度仿真流程的低维纳米电子器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信息科技日新月异,作为其基础的半导体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元器件数目每隔18-24个月增加一倍,决定元器件密度的晶体管沟道长度在不断的降低。沟道长度的降低,使载流子的传递速度大大增加,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集成电路的性能。同时,随着栅极面积的减小,其对载流子的控制能力也会降低,影响了晶体管的开关特性。为了克服这个矛盾,致力于晶体管结构和材料演化的探索在持续的向前推进,而这其中最值得深入研究的,就是基于低维半导体材料的新型电子器件。由于低维材料纷繁复杂的特性和工艺的难度,在探索的进程中,理论和仿真的支撑必不可少。为了从理论上对低维材料新器件进行仿真,论文研究并发展了低维量子输运多尺度仿真流程。在流程基础上,从晶体管结构,材料,工作原理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利用尺寸控制、边沿控制、拓扑结构、掺杂控制、钝化饱和、范德华力等多种手段改造低维材料电学特性,为设计新型半导体器件和预测器件性能提供新思路。相比于传统体材料,低维材料晶体管的仿真算法与之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体硅材料仿真算法中,载流子的输运主要遵循漂移扩散和热电子发射理论,辅以极端情况下的量子修正算法。然而,无论是准一维的纳米线还是二维材料,输运方式都更加的偏向于量子输运。不仅如此,这些材料的超高活性和可塑性,也需要从原子和结构内部进行更具体的分析。仅仅依靠体材料参数和量子修正算法,对结构千变万化的新材料进行性能预测是不准确的。因此,结合更基础的材料性质计算,使材料的性质变化能够实时的反映在与其对应的器件特性当中,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论文针对不同的低维材料,参考实际测量数据,使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并引入交换关联修正,得到计算与实际匹配的电子特性;根据不同原子轨道特点,利用万尼尔变换,合理选择初始猜测,将第一性原理的到的特性完整的传递到器件仿真当中;使用非平衡格林函数法,迭代求解薛定谔方程和泊松方程,最终得到器件的输运特性。自鳍栅结构场效应晶体管的提出以来,二维的半导体平面栅工艺变成了叁维的摩天大楼,极大的提高了晶体管性能,使摩尔定律得以延续。鳍栅之后,硅纳米线环栅场效应晶体管以其对沟道近乎完美的控制能力,被认为是7纳米节点以下最合适的晶体管结构。论文研究了环栅场效应晶体管中准一维硅纳米线圆形、正方形以及叁角形截面产生的不同量子束缚效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硅锗核壳纳米线材料的性质及相对于纯硅或者纯锗纳米线在晶体管应用中的优缺点,并且也融入了截面形状效应的研究。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发现,颠覆了整个半导体领域的研究。二维材料因超高的表面积与体积比,使其拥有许多体材料所不具备的性质特点,例如天然的半导体平面工艺兼容性,克服了栅控能力不足的缺点;超强的活性,易于根据性能需要进行改造等等。论文以石墨烯和磷烯为研究对象,具体探索了它们在场效应晶体管应用中的独特性质,包括:石墨烯纳米带带隙对宽度变化极强的灵敏性导致的晶体管开关电流较大的波动;石墨烯边缘饱和与内部拓扑结构变化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并矫正参数;磷烯在晶体管应用中非对称输运的机理探究等等。二维材料的应用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性质不稳定,工艺偏差大等。为此,论文探究了石墨烯纳米带在缺陷状态下输运能力的降低,并设法克服缺陷产生的影响,减小了工艺偏差。传统晶体管在新材料和结构的改良下,性能得到极大的增强。然而,其理论极限依然存在,即载流子在源漏之间的传递速度无法进一步增加。在此基础上,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应运而生。它凭借载流子在能带中的隧穿达到输运的目的,使载流子传递速度大大增加,打破了传统晶体管的极限,使晶体管在很小的栅电压摆幅内获得很大的开关电流比,显着的降低了晶体管功耗。然而,均一材料的能带结构会使隧穿晶体管的开关电流同时增加或减小,影响开关电流比的上升。论文利用石墨烯纳米带能带工程,使隧穿晶体管开关态受不同隧穿势垒的控制,增加开态电流的同时能够抑制关态电流,从理论上得到了完美的晶体管特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隧穿晶体管设计思路,为其应用打下了理论基础。不仅仅是数字电路晶体管,论文在新材料的压力传感器应用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通过分析双层磷烯层间范德瓦尔斯力在垂直应力下对其能带结构的影响,发现垂直压力能够降低双层磷烯禁带宽度,从而大大增加对应器件的导电性。利用这个性质设计磷烯压力传感器,可以得到优于传统传感器的极高的灵敏度。本论文紧紧抓住微电子领域的前沿,积极研究和发展了先进的仿真流程,从材料特性到器件性能等多方面入手进行了探索,并尝试了从理论上对器件新特性的解释,为未来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3-01)
彭娜,陈珂,谢蓉芳,吴风松,叶松[5](2017)在《CMOS毫米波芯片设计仿真流程与版图设计考虑》一文中研究指出CMOS毫米波芯片因其成本低和易于系统集成的优点,在毫米波通信系统的应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CMOS毫米波芯片设计工程师在电路设计仿真和版图设计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提出了CMOS毫米波芯片设计的仿真流程与版图设计建议,包括CMOS毫米波芯片设计的工艺选择,CMOS毫米波电路的有源器件的版图对其特征的影响,如何仿真优化有源器件的版图从而优化电路的性能,及无源器件的建模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后介绍了无源与有源器件的联合仿真,对CMOS毫米波芯片设计工程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二)》期刊2017-05-08)
张震[6](2015)在《基于抽象模型技术汽车传动系NVH仿真流程自动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传动系作为连接汽车发动机与驱动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装置对汽车性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在传动系的设计阶段,尤其是设计早期应用仿真技术对传动系的性能进行充分的论证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际案例介绍抽象模型技术在传动系NVH仿真流程自动化上的应用,阐述自动化仿真在产品方案设计上的价值,通过多轮迭代与优化有效规避设计后期或试样阶段出现的设计变更,为产品按时交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第11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8-06)
王燕妮,吴文辉[7](2015)在《Cloudsim3.0仿真流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云计算技术愈加受到各界的关注。然而不同应用具有不同的组成、配置和部署需求,如何量化与比较这些应用模型的性能,从而提高云计算资源使用效率,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简述了为解决此问题而开发的云仿真软件Cloud Sim,并以Cloud Sim 3.0为重点研究对象。文章重点阐述了仿真软件的仿真流程,并以仿真事件为焦点阐述了仿真流程中各仿真实体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本文来源于《软件》期刊2015年06期)
王燕妮,吴文辉[8](2014)在《Cloudsim3.0仿真流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Cloudsim3.0仿真软件的仿真流程,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本文来源于《软件》期刊2014年04期)
李逗,王志成[9](2014)在《基于EMCoS的电子设备EMC仿真流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应用EMCoS软件进行的PCB仿真设计程序、屏蔽壳体及布线仿真设计程序、天线与设备及线缆的干扰设计程序,并总结出了整个仿真程序设计流程图。(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电磁兼容》期刊2014年03期)
陈少磊,刘更,王海伟,郝燕利[10](2014)在《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机械仿真流程组建及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机械仿真流程的执行效率,将设计结构矩阵(DSM)引进机械仿真流程的创建中。根据机械仿真流程的特点,归纳出五种基本逻辑单元,给出相应的DSM基本逻辑单元。利用DSM对机械仿真活动之间信息传递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初始DSM,并进行重构。通过分析重构后的DSM,对照DSM基本逻辑单元,组建并得出以流程图形式表示的机械仿真流程。同时,提出信息等待时间的概念,给出目标优化函数,以其作为评价标准,对重构后的DSM进行评估。最后通过一个仿真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对方法中的优化模型做出相应的简化。(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仿真流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核级球阀性能评估技术应用较为困难的问题,基于Femap&NX Nastran有限元仿真及其二次开发技术进行核级球阀性能评估仿真研究,并定制仿真流程以提高其产品性能评估效率。首先,研究了阀门连接方式对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规律、轴对称球阀密封比压计算模型,以分析仿真技术有效性并提高仿真计算精度。然后,结合二次开发技术,基于设计工程师对产品性能评估的需求,定制了核级球阀性能评估仿真流程,开发了核级球阀性能辅助评估软件。最后,结合核级球阀性能辅助评估软件,对DN100核级球阀进行应用研究,以验证提出的核级球阀性能快速评估技术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显着提高核级球阀性能评估效率,能有效实现评估过程快速化、智能化,可为其余产品的性能评估仿真流程的定制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仿真流程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基于HyperWorks二次开发的转向机仿真流程优化[J].汽车零部件.2019
[2].褚长勇,高泽峰,吴欣,孙健,施明烁.核级球阀性能评估仿真流程定制开发[J].工程设计学报.2019
[3].沈国强,孔凡胜,潘雅琼,吴欣,施明烁.唇形密封圈静密封性能快速仿真流程定制技术研究[J].工程设计学报.2019
[4].吕亚威.基于多尺度仿真流程的低维纳米电子器件设计[D].武汉大学.2018
[5].彭娜,陈珂,谢蓉芳,吴风松,叶松.CMOS毫米波芯片设计仿真流程与版图设计考虑[C].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二).2017
[6].张震.基于抽象模型技术汽车传动系NVH仿真流程自动化应用[C].第11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5
[7].王燕妮,吴文辉.Cloudsim3.0仿真流程分析[J].软件.2015
[8].王燕妮,吴文辉.Cloudsim3.0仿真流程分析[J].软件.2014
[9].李逗,王志成.基于EMCoS的电子设备EMC仿真流程[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4
[10].陈少磊,刘更,王海伟,郝燕利.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机械仿真流程组建及评估[J].系统仿真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