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近贴式像增强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像增强器,选通电源,阴极,微通道板
双近贴式像增强器论文文献综述
江恒,庄军飞[1](2018)在《二代近贴式像增强器强光防护装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阴极选通电源技术的微光夜视仪强光防护装置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在像增强器阴极两端加入选通电源,电源感知进入像增强器的光量,根据输入光强度的变化,控制电路自动高速接通或者切断像增强器上的直流高压,利用荧光屏电流作为反馈信号,通过调节门脉冲信号的占空比,使得像增强器工作时间缩短,保持荧光屏上输出图像的亮度不变。介绍了电源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描述了强光防护的实现过程,利用阴极选通电源技术对近贴式像增强器的电源进行了改造。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电路简单,实现了强光防护,扩展了仪器在不同光照下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性能。(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陶禹,金伟其,王瑶,石峰,郭宏[2](2016)在《高性能近贴式像增强器的调制传递函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升微光夜视系统中高性能近贴式像增强器极限分辨力,在归纳近贴式像增强器及其部件调制传递函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高性能超二代和超叁代像增强器的结构和电参量以及典型产品性能值,研究分析了像增强器及其部件调制传递函数分布特性参数,及它们对像增强器极限分辨力和综合评价参量-信道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一步提升像增强器性能需要提升荧光屏的性能或改善调制传递函数分布特征;信道宽度参量可作为评价像增强器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分布特征的有效参量.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性能像增强器的性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李伟,赵宝升,张兴华,赵菲菲,张蕊利[3](2009)在《双近贴式X射线像增强器成像系统的叁维噪音测量及其分析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双近贴式X射线像增强器的射线成像系统,提出了该系统的叁维噪音测试及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噪音因子的含义,用叁维曲线描绘出空间域和时间域噪音的分布情况,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测量了双近贴式X射线像增强器成像系统在微焦斑射线源四种照射条件下的叁维噪音,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其结果与双近贴式X射线像增强器成像系统实际性能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李伟,赵宝升,赵菲菲,曹希斌[4](2009)在《双近贴式X射线像增强器成像不均匀性的分析与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双近贴式X射线像增强器响应不一致性的产生机理,对每个像元建立了光电响应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点校正算法.该算法将对数曲线模型转化为线性响应模型,通过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两点拟合算法对图像数据进行校正.对比分析了校正前后图像的背景标准差及灰度分布曲线,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张昆林[5](2008)在《小型16mm双近贴式像增强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回顾了夜视技术的发展过程,对比国外技术,小型16mm双近贴式像增强器的研制是国内空白,研制该产品是当务之急。分析了像增强器成像的理论基础,及像增强器的常见结构和性能特性。提出小型16mm双近贴式像增强器设计的思路是:根据其成像的主要性能要求设计各部件及电子光学系统。论文分析了近贴式像增强管各功能部件对像增强器关键指标——分辨力的影响。根据像增强管成像理论设计了小型16mm像增强管的电子光学系统,及各部件结构。阐述了小型16mm像增强器制造的关键工艺,分析了像增强器测试技术及测试中疵病辨识及防治。给出了研制样品的测试数据及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08-10-01)
向世明[6](2008)在《双近贴聚焦微光像增强器分辨力理论极限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辨力和MTF是微光像增强器的2个重要参数。根据线性系统傅里叶频谱理论,分析了微光像增强器的MTF和分辨力特性。计算出理想条件下,基于光阴极/M CP/荧光屏3部件结构以及带内电子增益机制的光阴极/荧光屏2部件结构的近贴聚焦像管的理论极限分辨力。它们分别是96.6 lp/mm和98.1 lp/mm。该结果可供人们改进像管MTF及分辨力特性时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08年03期)
王晓霞[7](2007)在《基于双近贴式像增强器与光锥耦合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医学成像技术,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储、传递和管理等问题,其最终的设想是完全由数字图像来代替胶片。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医用便携式X光机中的转换放大单元是双近贴式X射线像增强器,输出屏较大,可以在屏上直接观察X射线穿过受检体后的成像情况。如果在输出屏后加一个成像镜头,将输出屏和CCD相机连接起来,也可以记录图像;但这种结构的系统尺寸较长,重量也较大。如果通过光锥将像增强器输出屏和CCD相机光敏面直接联结起来,则既可以减小系统的尺寸和重量,也可以将光束束缚在光锥中传入CCD,减少光能的损失;进而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图形处理、分析和记录,使系统成为数字化成像系统,扩大了这类医用便携式X光机的功能和应用。论文首先介绍了基于光锥耦合的便携式医学成像系统的组成,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像增强器、光锥与CCD之间光学耦合的可行性,并进行了实验论证;对耦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其中耦合工艺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文章对于耦合前的准备以及耦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都做了详细地讨论和分析。设计了X光机高压发生电路以及高压控制电路,此外,由于系统的需要设计了整机组装的机械系统;耦合后系统体积大大减小;最终的成像实验结果证明了耦合后的成像系统成像质量非常好,画面清晰,达到了研究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07-04-08)
杨铎[8](1993)在《双近贴聚焦像增强器放电点解决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双近贴聚焦像增强器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放电点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克服方法作简要的分析和探讨。(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1993年06期)
双近贴式像增强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升微光夜视系统中高性能近贴式像增强器极限分辨力,在归纳近贴式像增强器及其部件调制传递函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高性能超二代和超叁代像增强器的结构和电参量以及典型产品性能值,研究分析了像增强器及其部件调制传递函数分布特性参数,及它们对像增强器极限分辨力和综合评价参量-信道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一步提升像增强器性能需要提升荧光屏的性能或改善调制传递函数分布特征;信道宽度参量可作为评价像增强器调制传递函数曲线分布特征的有效参量.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提升高性能像增强器的性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近贴式像增强器论文参考文献
[1].江恒,庄军飞.二代近贴式像增强器强光防护装置的研究[J].光电子技术.2018
[2].陶禹,金伟其,王瑶,石峰,郭宏.高性能近贴式像增强器的调制传递函数分析[J].光子学报.2016
[3].李伟,赵宝升,张兴华,赵菲菲,张蕊利.双近贴式X射线像增强器成像系统的叁维噪音测量及其分析技术[J].光子学报.2009
[4].李伟,赵宝升,赵菲菲,曹希斌.双近贴式X射线像增强器成像不均匀性的分析与校正[J].光子学报.2009
[5].张昆林.小型16mm双近贴式像增强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6].向世明.双近贴聚焦微光像增强器分辨力理论极限问题研究[J].应用光学.2008
[7].王晓霞.基于双近贴式像增强器与光锥耦合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07
[8].杨铎.双近贴聚焦像增强器放电点解决方法探讨[J].红外技术.1993